香山院 - 玄幻小说 - 无限之统帅三军在线阅读 - 灭蝗传说(5)

灭蝗传说(5)

    在大家酒足饭饱之后。老赵开始讲话了。

    “其实今天我把你们大家叫到这里吃一顿饭,原因并不仅仅是要认识一下大家,当然了认识大家是这一顿饭最重要的目的,但是不是唯一的目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给大家提一个醒。我是不忍心看到大家将来生活陷入困境才来提这个醒的。”

    “不知道县令大人提的是一个什么醒”一个乡亲好奇地问道。

    “今年雨水少于常年,发生了旱灾,本来这个旱灾不是很大,特别是对于我们水源比较充足的修武来说,更不会直接造成可怕的后果,但是许多人特别是那些农业官员预计,蝗灾就会接踵而来。”赵虎严肃地说道。

    此言一出,大家都非常地惊讶,许多人露出了害怕的神色。

    怎么可能不害怕。成群的蝗虫,铺天盖地,飞到哪里,哪里就会被啃光。

    参加宴会的人中,有好些人是曾经经历过蝗灾的,蝗灾的恐怖,他们记忆犹新。

    “县太爷,您说的是真的吗?”一个乡亲因为害怕,说话已经有些颤抖了。

    “有很大的可能会发生,只是现在蝗虫暂时还没有成灾,但是依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发生蝗灾的可能性极大。”

    在得到了县太爷的回答之后,许多人的脸色几乎变成了绝望。

    他们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个赵县令的前任会突然要求调往江南沿海的原因了。因为他知道一旦发生了蝗灾,那就会饿殍满地,即使他尽力救灾,也会因为政绩太差而前程黯淡。(一下子很多老百姓饿死了,无论如何都会给皇上和上级官员带来坏印象。)

    然而如果只是失去升官的前途还不是最为糟糕的结果。要知道大灾之后有时候会发生农民起义,那可是造反,第一批要死的人就是当地的那些官员。

    当别人陷入绝望的时候,如果你能给别人一个希望,他就很有可能把你当救命稻草,你说什么,他们都愿意试一试。

    在皇宫中。

    “陛下,微臣以为蝗灾的发生恐怕已经很难避免,还请皇上及早做好准备,一旦发生大规模蝗灾,就将粮食立即运到灾区,资助灾民,以防生出民变。”宰相正跪在皇上面前向皇上陈述自己的意见。

    “难道非要这样吗?不是说也有可能不发生蝗灾吗?”皇上有些不甘心地问道。

    “久旱必蝗,这是无数次事实证明了的道理,当然了有时候也未必。但是皇上您看,现在进入春季,许多地方已经发现了不少很小的蝗虫,虽然它们还很小,也不怎么会飞,但是它们一旦长大就是非常可怕的灾难,到时候势必赤地千里,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势必造反,到时候如果发兵镇压,只怕损失会更加惨重。所以与其这样倒不如未雨绸缪,以防生乱。”

    “可是我们的粮仓里已经没有多少存粮了。这些粮食拿出来了,到时候又需要粮食了,我们该怎么办?“这时候的皇帝也是相当的为难。

    “可是蝗灾既然已经难以避免就更要做好救灾工作。这样至少可以减少政治上的失分。”

    “难道这一切都是天意。可是朕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呀!”皇帝哀叹道。

    子思、孟子等倡言“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天道与人道合一,自然与人为合一。汉代董仲舒更进一步发展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万神之君,天子是受天命而有天下。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神化了皇权,但另一方面,天人感应也有限制皇权的一面,使得人君不能为所欲为。所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责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度,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在天人感应说的倡导下,产生了“变复“论,所谓变复乃指一切的灾祸都是天意,只有通过祭祀祈祷,才可以转“变“灾异而恢“复“正常。在蝗灾猖獗,眼看禾稼被蝗虫啮食无收,百姓饥饿死亡,人君这时再深自谴责,下诏罪己,又何补于抗灾?所以东汉的王充便坚决反对,在《论衡》中反诘说:天地广大,用一点点祭祀的食品,“天地安能饱?“但天人感应的思想仍深入人心,当政者和老百姓面临蝗灾猖獗时,都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如《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628年)六月,京畿旱蝗时,唐太宗在皇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白居易在其《新乐府》之“捕蝗“中,一方面对蝗灾及捕蝗有客观生动的描述,但最终仍陷于天人感应的困惑中:“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一虫治死百虫来,岂将人力竞天灾。“他还是认为“吾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庆万民赖,是岁虽蝗不为伤。“他相信唐太宗吞蝗后,蝗灾就消灭了。

    但是,也有部分官员不相信天人感应,主张蝗来即要捕蝗灭蝗,不能听其猖獗。如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大蝗,官民只知道祭拜,坐视蝗虫食苗,不敢捕杀。玄宗则自责修德不够,致遭天谴。他询问臣下们的意见,宰相姚崇力主利用蝗虫的趋光习性,于“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他派遣御史,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却说:“蝗是天灾,自宜修德……“拒绝御史执行任务,姚崇大怒,牒报若水,如若听任蝗虫食苗,导致百姓饥饿,要对后果负责。若水这才被动投入捕蝗,“获蝗一十四万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纪。“

    天人感应说到宋代,被程朱理学所张扬,仍然很有威力。宋代的朱熹奉旨去浙东一带视察旱灾和蝗灾的情况,随时报奏皇上,其中提到他在会稽县广孝乡亲自主持捕蝗、收买、焚埋蝗虫,大蝗一斗,给钱一百文,小蝗每升给钱五十文。但同时朱熹又举行祈祷,专门写了一本《乞修德政以弭天灾状》,开头报告沿途所见灾情之严重,接着说“臣窃不胜大惧,以为此实安危治乱之机,非寻常小小灾伤之比也。为今之计,独有断自圣心,沛然发号,深以侧身悔过之诚……然后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庶几精神感通,转祸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