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东西方文明初接触
“殿下,先朝的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除黄帝历外,其他五历因各自计法缺陷,已逐渐摒弃。根据皇帝天干地支纪年,今年是黄帝历4115年。” 钦天监属官汤宇难得有在朱瞻基面前露脸的机会,今日舰队上下官员汇聚一堂,让他忍不住激动,将黄帝纪年详细分解了一遍。 朱瞻基跟他点了点头,收回了视线,望着面前众人说道:“我大明年历计法,因一直随着帝位更迭,显得有些混乱。连我这个太孙经常都搞不清年份,更何况普通百姓,蛮夷边民。故此,为我大明大一统之声望,为确定我大明天朝上国之地位,孤欲从今后开始,将黄帝天干地支纪年与帝位纪年共同应用,让蛮夷之国,也能沐浴我大明荣耀。” 那些武将倒不在乎什么纪年,他们也不理解朱瞻基为何召集众人,却首先拿出这样一个议题。 但是金纯与解缙却很清楚这样做的意义,如今不管大明也好,东瀛,南洋蕞尔小国也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纪年标准,往往都是根据在位国君的年号来计算。 这样的计法,对他们来说容易计算,因为每个儒生从学儒开始,首先要学的就是记住从三皇五帝开始的各位皇帝。 但是老百姓不会算啊,不要说这蛮夷之地了,就算在大明的乡村,大部分人也不懂这天干地支纪年,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金纯有些担心地长揖说道:“殿下,这天干地支纪年之确定,需要陛下钦点。我大明如今实行大统历,这可是太祖亲自确定,贸然更改,实为不妥。” 朱瞻基当然知道历法乃是国之重器,每一任皇帝的登基,去位,那都是国家最重要的事。 确定纪年,是需要满朝文武与皇帝多番切磋,才能确定下来的。 自己一个太孙,突然提出要按黄帝历纪年来通告蛮夷诸国,这可是杀头的大罪。 但是朱瞻基一开始是真的疏忽了这个事情,一直到最近跟西域商人问起欧洲发生的大事,才突然想起了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在明朝以前,几乎每隔几个皇帝,就要重新计算历法一次,根据汤宇粗略统计,三皇五帝到秦朝统一之前,大多实行古六历,从秦皇到朱元璋建立大明,历朝历代供更改了历法近五十次。特别是唐宋时期,几乎每个皇帝登基,都要更改历法。 朱元璋建立大明,洪武十七年设观象台于南京鸡鸣山﹐令博士元统修历﹐仍以《大统》为名﹐而积分全袭元代《授时》法数﹐惟去其岁实消长而已。其后因推算日食不准确﹐治历者纷进新历﹐要求改制﹐但明朝一直沿用《大统历》。 朱瞻基现在提出用黄帝历纪年来对外宣传,实乃大逆不道。 但是朱瞻基并不是要修改历法,只是在对外宣传的时候,以黄帝历纪年来告诉世人,今年是哪一年。 他可不想把那个耶稣诞生的年份当做公元纪年,而且西历纪年虽然每年的长短相差不大,实际上除了算法简单,毫无作用。 农历却完全不一样,根据天干地支的计法,通过闰月来调整年份,不仅可以算出来每年的二十四节气,让农民知道何时种田,更能算出每年的日食月食,哈雷彗星抵达的准确时间等。 朱瞻基开始也不相信这些,但是了解越多,对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才越觉得宝贵。 当然,公历并不是一无是处。公历是阳历,是根据太阳公转计算。 农历是阴历,是根据月亮变化计算,两种方法各有千秋,能形成有效互补。 但是因为那位大炮在1912年提出了全面西化,向西方看齐,与世界接轨。 导致了在清朝结束之后,全面采用西方纪年。 一个宗教份子的出生年份,成为了一个东方古国的纪年计法,想想还真是滑稽。 而实际上,公历其实原本是从儒略历更改过来的,纪年的起始时间也不是现在这个时间,而是从公元前45年就开始计算了。 当儒略凯撒第三次任执政官时,指定以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为首的一批天文学家制定新历,这就是儒略历。 但是后来罗马帝国衰落,神权兴起,所以纪年变成了耶稣诞生年开始。 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抛弃了农历纪年,让老百姓根本无所适从。所以最后把农历的这一套又捡了起来,用了双纪年法。 现在这个时代,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实行阳历,大部分国家都还是各自按照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纪年计算。 但是朱瞻基并不愿意让耶稣历兴起,所以在看到欧洲如今混乱的纪年之后,才想起了把黄帝历推行到欧洲来。 朱瞻基笑道:“尚书过虑了,孤并不修改历法,只遵循纪年。我大明虽然如今实行大统历,但是黄帝历纪年也一直没变。如今我们对外宣传,以黄帝历加上帝位年昭告,让西域人也知道我大明的历史。” 解缙很清楚朱瞻基的为人,做事从来都带着很重的目的性,但是这件事,他却看不到朱瞻基的目的。 如果没有好处,朱瞻基为什么要犯这样的机会呢?他忍不住问道:“殿下明知此事犯忌,为何执意如此?” 朱瞻基笑道:“孤也是最近才考虑到这个问题,如今西域大食人采用穆罕默德历,这是一种阴历,与我大明计法相差不大,但是他们的纪年才八百年,而极西之地,采用公历,与我大明历相差甚远,至今也不过一千四百年。 如果只以大统历向他们展示,岂不是说我大明历史还不如他们悠久?而实际上呢?我华夏纪年从黄帝开始,至今已经四千多年。” 这一下,众人都明白了过来,朱瞻基不是要修改历法,只是不想在西域人面前丢了面子。 只要不改历法,仅仅只是以黄帝历宣传纪年,这虽然有些不妥,却也不会让朱棣忌讳。 所以众人只是犹豫了一番,接受了朱瞻基的意见,在今后对西域各国的国书中,以黄帝历纪年为准。 当然,他们也不敢丢掉如今的大明年份,肯定还要缀上永乐十五年这样的时间。 这个时候,李亮说道:“既然此事已定,下面进行下一个议题,我大明的对外宣传国名……” 外面突然传来了一阵战鼓声,声音三长两短,这是有什么新的发现了。 一时之间,没有谁开口说话,众人都等着传令兵的最新消息。 不一会儿,一个响亮的声音在门口响起:“殿下,前军紧急回禀,发现了一座大型城市,还是大食人的城市!” 所有人都一阵兴奋,能在万里之外还发现大食人的城市,这是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有城市就代表有文明,有文明,就代表有大型贸易。 郑和看了一眼朱瞻基,轻声说道:“殿下,莫不是那些商人上次说的马林王国到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应该是的,这也代表,我们的目的地快到了。” 马林王国,就是指后世的摩洛哥。阿拉伯人八世纪的时候,从埃及一路向西,并且占领北非,将黑人全部驱逐到了非洲中部。 在此后,阿拉伯人从游牧民族逐渐定居下来,建立了几个王朝,如今统治这片土地的就是马林王国。 几万里的行程眼看终于要抵达了,所有人的精神都振奋了起来。 朱瞻基也同样兴奋,后世只需要十个小时的时间,他就能坐自己的专机从新加坡到西班牙,但在这个时代,十个小时的旅程变成了七个月。 虽然远渡重洋听起来似乎很浪漫,很勇敢,但是真的在船上煎熬七个月,才知道有多受罪。 他扭头问道:“如今维度是多少?” 一个羽林卫学的执勤士兵说道:“回禀殿下,是北纬三十度左右。” 朱瞻基一时之间也想不到这个维度有哪个城市,兴趣大起,说道:“那我们就出去看看,二十多里的行程,现在顺风,半个时辰就到了。” 他们刚到了甲板上,前面的船只又在传递消息,朱瞻基接过了一个望远镜,望着前面船只传回来的旗语。 大明舰队的旗语,都是他改的后世旗语,所以很快就明白了海边只是一个小镇,人口大约有两万人。 不一会儿,一艘传令船就带着详细的信息来到了旗舰上。 前军已经登陆与小镇上的人进行了初步接触,这里叫阿加迪尔,是马林王国在南方的一个小城。 这里因为人口不算多,并不是一个合适的贸易点,向北四百里,才是他们的都城安法。 现在前军询问,是在这里暂留,还是直接前往都城与他们接触。 朱瞻基想了想说道:“前军继续探索,留下几艘商船交易,派出前锋营尽快抵达安法,与对方初步接触,中军直接前往他们的都城。” 安法就是后世的卡萨布兰卡,既然那里还是马林的都城,那就说明葡萄牙人还没有展开他们的大航海时代。 因为朱瞻基知道摩洛哥的首都一直是拉巴特,但是拉巴特成为首都,是因为葡萄牙人在最开始的殖民战争时期,将安法夷为平地,才让拉巴特成为了首都。 如今安法还在,那么朱瞻基就要斩断葡萄牙人伸向马林王国的手,这不是为了帮助马林,而是要限制葡萄牙人的向外征伐之心。 大航海时代,可是从葡萄牙开始的啊。 舰队继续一路北行,船借风势,四百里的行程不过一日夜的时间,就已经走完。 岸上的城市已经映入了朱瞻基的视野,无数人影呆立岸边,从望远镜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人的脸上露出着震惊的神色。 是的,大明这遮天蔽日的舰队,能够让所有人为之恐惧。 昨日,当五艘与西洋军舰完全不同的舰船抵达安法水域,就已经让马林人为之震惊,他们从来没有想到,除了那些欧洲人,竟然还有另外一个文明。 而且这个文明看起来是那么的强大,有着如今雄壮的军舰,纪律严明的士兵,还有着规整的仪容。 他们的官员温文尔雅,望向他们的神色自矜却又从容。马林的国主阿布·赛义德·奥斯曼三世感觉,对方似乎完全没有把他放在眼里,看他的眼神就像看一个野蛮人。 他们是从哪里过来?这个大明究竟是从哪里蹦出来的? 但是,没有想到这五艘舰船竟然还不是他们的全部,仅仅只是一支前锋营。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他们拒绝透露任何信息,只是告诉他,他们带着诚意与和平而来,并且愿意跟他们贸易。 他们也送上了礼物,奥斯曼三世原本并没有在意,可是当他看到那柔软如肌肤的丝绸,清香扑鼻的茶叶,精美的可以当艺术品的瓷器,还有那鬼比黄金的香料,他第一次失态了。 他记起小时候听说过的一个传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富裕的流油的国家,那是一个强大无比的文明,曾经的大食人就是依靠他们才发展起来的。 但是后来突厥人出现了,蒙元人出现了,那个国家却从来没有过。 他以为这些只是传说,因为不管是突厥人还是蒙元人,都带来了瓷器和茶叶,还有精美的丝绸。 许多跟他一样的人都以为那个国家并不存在,那些东西是突厥人,或者是蒙元人生产出来的。 他们虽然带来了精美的瓷器,柔软的丝绸,但是同时带来了战争与死亡。 没有人再去奢望那些东西,反而害怕会成为蒙元人征伐的目标。 虽然奥斯曼三世并没有经历过蒙元人的威胁,因为马林距离蒙元太遥远了。但是他不止一次听说过蒙元人的暴虐,当时的圣城都差点落入蒙元人和突厥人的魔掌。 但是现在,他知道了,传说并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的。 奥斯曼三世热情款待了这个叫大明的国家的使者,还拿出重金贿赂了担任翻译的通事。 但是这些通事都是大明在忽鲁谟斯招收的,他们只知道大明来自遥远的东方,对这个大明却一无所知。 他们还告诉了奥斯曼三世一个恐慌的消息,对方的舰队可不仅仅是几条船,几十条船而是上千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