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我的大明新帝国在线阅读 - 第三十八章 处政与安排

第三十八章 处政与安排

    黄渊的推却当然不是真的推却,而是君臣奏对的前奏。

    对于黄渊这样一个年纪不到三十,却已经位高权重的“年轻人”来说。贸然被提到一个高位,位居要职,不能表现的太过于急切,显得没品。

    他要先推却,然后朱棣这个皇帝要示以重视,然后才能“勉强”地接受皇上的恩宠。

    虽然朱瞻基对这一套不以为然,但是世情如此,他也不会在这不起眼的地方跟“潮流”作对。

    两人你来我往一番,朱棣表现出了自己的重视,黄渊表现出了自己的谦逊,朱棣这才满意地将话题交给了早就等的不耐烦的杨荣。

    杨荣开口道:“黄尚书在南征期间,以广州湾为大营,为整个南征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如今西征,又以黄尚书为后军主帅,调集各方兵力,粮草。

    黄指挥使家学渊源,不知君以为,如今陛下欲亲征,这大军集结,粮草运送,何为轻?何为重?何为急,何为缓?”

    受过朱瞻基特训过的黄渊,已经有了后世军需管理的经验,远胜这个时代一切粗放管理的管理经验,他行礼道:“小臣以为,这军中后勤,分为战略后勤、战役后勤、战术后勤。战略后勤为重,且为缓;战役后勤为轻,且为急;战术后勤既重且急。”

    杨荣有些意外地看了看黄渊,又看了一眼朱瞻基,看到朱棣大有兴趣,他不敢再掉以轻心,又问:“何为战略后勤、战役后勤、战术后勤?”

    朱棣一听这样的话,就知道黄渊此人是朱瞻基培养出来的新式大将,也只有他,才会整日将战略,战术挂在嘴上,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将一切弄的清清楚楚,有的放矢。

    相比之下,杨荣处理辎重供应,更偏向于老式管理方式,包括目前担任粮草总兵官的黄渊,也都是如此。

    杨荣并非完全没有受过新式思维的冲击,接受了朱瞻基熏陶的朱棣,经常与杨荣进行沙盘推演。

    在这个过程中,他将战术,战略的不同目的与不同战争方式,一股脑地都传给了杨荣。

    “所谓战略后勤,是以目前兵部为首的官员们,在日常的,长期的,司马、职方、驾部、库部各项准备工作上的安排。这种战略是以发展我大明的各支军队的长期战斗力为目标,是一项长期,稳定的职司。

    故此,此乃重中之重,却不能心急,应当缓行,一切以符合我大明长期利益为目标。

    战役后勤,则是以一场战役的筹备为主要目标。

    此乃战事,刻不容缓,在财会核算、军需管理、军营构建、军械运输、粮草运输等各方面,一切以配合战场取得胜利为重。

    至于战术后勤,这是为一场战事所做的准备,此需配合战场,配合将士,让每个人都能达到战斗力的最大发挥。

    军队后勤有如大树,战略后勤如同树干,是不动的;战役后勤有如树枝,是半动的;战术后勤有如树叶,是全动的。

    所有的后勤都是为了前线服务,一切都应随着战局的变化随机应变。”

    杨荣是知道黄渊主持了太孙出海的所有后勤,十万人的吃喝拉撒睡,还有随着舰队分开,聚合带来的变化,要不时调整各项补给,十分考究一个人的能力。

    听到黄渊这样细致的回答,他也知道光是在理论上,是为难不住他的。他向朱棣长揖道:“陛下,臣想与黄指挥使在沙盘上以敌我两方,进行一番推演,只有实战,才能确定黄指挥使是否能取代臣,随驾左右。”

    朱棣点了点头,哈哈笑道:“准奏。朕可为你找了一个好对手啊!”

    朱棣允诺,自有内侍带着杨荣和黄渊去了偏殿。

    在谨身殿的偏殿中,朱棣设置了许多大型沙盘。在大明的测绘技术,直接跨越了时代的局限之后,各种沙盘都建造的非常精巧,严格按照比例尺建设起来的沙盘,与后世几乎没有多大区别,只是缺少卫星遥感,缺少对完整气候特征的点缀。

    他们去对战,朱棣和朱瞻基却没有一同前往。朱棣今日肯接见黄渊,自然是相信了朱瞻基的推荐。

    他很明白朱瞻基的心意,在大军出征上,黄渊能取代杨荣的作用,但是在朝廷大事上,黄渊却缺少杨荣的经验和资历。

    所以,用黄渊取代杨荣,不会有损大明西征军的战力,而杨荣留在应天府,能帮助朱瞻基更多。

    即便是黄渊的能力略有不足,只要他能表现的不失水准,朱棣都会选择用他,把杨荣留下来帮助朱瞻基监国。

    而早朝既散,等待奏事的大臣们都在谨身殿外守候,他不可能因为去观看一场不太重要的沙盘对抗,荒废了国事。

    而朱瞻基被他留下来,自然也是随他一起处理政务,通过各种事务的处理,也能锻炼朱瞻基的能力。

    杨荣离开,内阁学士这里就以黄淮为首。

    黄淮是洪武三十年登春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步入官场。

    朱棣登基之后,对此前的大臣都进行了考核,在奉天门左室召见黄淮,询以政事。

    黄淮据“靖难之役”后的形势和政局,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对答如流,很合成祖旨意。其后,黄淮与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六人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黄淮专掌制敕。

    后来,黄淮自永乐五年任詹士府右春坊大学士,成为了朱高炽的次席属臣。

    当时的詹士府还有詹士金忠,金忠乃是兵部尚书,并不具体分管詹士府事宜,黄淮得以受到朱高炽的重视。

    在原本的历史中,朱高炽因为朱棣永乐十二年的北征回来迎驾迟到,所有属官除了杨士奇,全部关进大牢,一直到朱高炽登基才被放出来。

    但是这一世,因为朱瞻基的作用,这件事并没有发生。

    后来杨士奇因为学问高,但是处理政事的能力不足,不为朱棣所喜。

    不过杨士奇颇受朱高炽的喜欢,经常找他释经讲义,朱棣干脆将能力稍强的黄淮重新召回内阁,把杨士奇打发给了朱高炽。

    如今解缙追随朱瞻基,胡广已经去世,内阁以杨荣为首,黄淮任次辅。

    朱棣第一个接见的大臣是刑部侍郎姚宽,此人以四川巡抚之名,前往四川督抚地方行政。

    如今即将离京,特此来向朱棣辞行。

    巡抚和总督,包括总兵官,都是大明的特遣官职。这些职位一般不会常设,但是级别很高,能督抚一省,甚至跨省的民政大权。

    四川去冬遭遇地震,但是由于蜀道难行,朝廷救济很难进川,所以基本只是靠本地救助。

    但是粮草送不进去,金银和特遣官员还是要派出去,安抚民众。

    这样的接见只是常例,朱瞻基在旁边观看了一番君臣奏对,姚宽就领命出京。

    姚宽去后,朱棣问道:“瞻基对如今朝廷巡抚之制,可有见解?”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民政巡抚,监察巡按,军政按察,此乃督政之制,甚妥。不过入川艰难,皇爷爷也没有想过打通蜀道?”

    朱棣摇了摇头笑道:“历朝历代无不想,却艰难无比。”

    朱瞻基笑道:“孙儿查阅过长江水文,得知湖北入川之段,礁石众多,阻碍船行。如今朝廷火药众多,孙儿在想,是不是能以火药炸开礁石,开拓航道。”

    朱棣眼睛一亮,大喜道:“此乃好主意,待我离京,你可安排工部查探水情,若能打通入川航道,利国利民。”

    朱瞻基应了下来,第二个被接见的是宁羌卫指挥使杜遂。

    自从在江油发现了大量的硝石矿,原本偏安一隅的宁羌卫成了一个重要的中转点。

    从四川挖出来的硝石,通过马帮一直运到陕西境内。然后通过小船沿着汉水而下,一直到丹江换成大船,运抵京城。

    宁羌卫原本只是朝廷为了震慑山夷,如今却担任起了硝石的陆路运输重任。

    那里少数民族众多,道路险阻,民生艰难。如今依靠运输硝石的马帮众多,虽然让宁羌卫赚了不少油水,但是出现的民族矛盾也多了起来。

    杜遂去年因屠杀不顺大明的山夷屡受弹劾,认为他在西南杀戮过甚,不利团结。

    朱棣却不是那种喜欢事事忍让,息事宁人的皇上,他在去冬召了杜遂进京,不仅没有惩罚杜遂,反而嘉赏了一番,大赏宁羌卫。

    如今年已经过完,杜遂要回汉中驻地,也是跟朱棣辞行。

    朱棣接见了杜遂之后,又问朱瞻基。“瞻基以为,这山民到底是该剿还是该抚?”

    朱瞻基心中早有定论,从容应道:“孙儿以为,顺民当抚,逆贼当剿。一手拿刀,一手拿糖。”

    朱棣哈哈笑道:“不愧是我的好孙儿,深知我意!要是你来做,该当如何?”

    朱瞻基笑道:“除了像皇爷爷如今这样屠杀逆贼,还当诱之以利,让那些深山的山民主动投诚,归附我大明。”

    “如何诱之以利?”

    “发放土地,嘉赏垦荒,扩大交易。”

    朱棣点了点头,回头问黄淮。“黄爱卿以为如何?”

    黄淮看着朱棣满意的笑容,怎会这个时候给他泼冷水。皇上对这个孙子满意无比,虽然此举略伤天和,杀戮过甚,但是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提起。

    他笑着说道:“殿下此举谋略周全,实乃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