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七七章 双重中心对称
; 诺兰在奥斯卡之后,其实每天睡觉的时间相当少。他每天琢磨的都是怎么才能更近一步!在这些天里,他每天晚上都要看看别人的电影,把那些别人电影里面的桥段一个个的拿出来看,拿出来分析。甚至看过了多少遍了都还反复不停的看,他觉得在这种知道剧情的情况下,看到某个场景一暂停,然后去想如果是自己的话应该怎么拍这个场景,应该怎么选位置应该做出来什么效果,然后再跟人家导演做的选择来比,来拍段到底谁的好……通过这么一种不停的对比和训练,诺兰的目标很简单,他就是要学会要弥补自己的那些缺点。像是迈克尔贝的电影,诺兰就看了好几部,他发现迈克尔贝在设计大场面的时候特别有天赋。不管是场景的选取以及相关道具的选择,外加上镜头语言的运用,那真是充分的发挥了视觉震撼的效果!而像是斯皮尔伯格呢,虽然斯皮尔伯格拍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不太在行,但是像是《e》等等影片里面,这斯皮尔伯格却是对人和其他生物的感情拍的挺不错的! 诺兰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这么需要学习过,真是看的越多越觉得前辈们一个个的那真都是有两把刷的!能在好莱坞混出点名堂的,那真是至少能把某一个方面拍的一流的!在跟他诺兰一对比,他拥有什么呢?除了自己拥有一定的编剧能力,拥有一定的剪辑能力。能够把艺片儿拍的让普通人看得懂之外,好像就没有什么优势了!从某种方面来说,看的越多懂得越多,他反而越怕,越觉得自己懂得少!也许他没有发现,能够怕,这已经是一种进步了,能够发现别人都比自己强,能够发现别人都有两把刷,能够敬畏。这已经是一种非常大的进步了。反而越不懂的人。却经常越觉得自己懂,越觉得别人没什么了不起的。 现在拉着弟弟和贾鸿渐一起在策划《无间道》的剧本时,诺兰还发现了贾鸿渐也太牛掰了!这可不是他拍贾鸿渐的马屁,这种话他可没当贾鸿渐的面说过。纯粹是内心里面的感受!在他看来。这贾鸿渐太牛掰在哪儿呢?这贾鸿渐分分钟就能想到很多好点好桥段!比如说为了凸显出来唯一一个知道“好卧底”身份的那个督查死带来的冲击感。就要表现的这个督查对“好卧底”的各种关心,表现的就要像是亦师亦友一样。比如说这个好卧底过生日的时候,这督查就自己花钱给他买了一块儿表。而且还是挺贵的表。还让这么一个习惯了用手机来看时间的好卧底自己就习惯了戴机械表来看时间!这样一来,这种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就建立了起来,虽然很细微虽然很细节,但是这种细微的细节是能够类似潜移默化一样的传递给观众的,然后观众回头看到了这么一个好警察死了,他们也会跟好卧底一样非常的震惊! 这样的细节加的多好?甚至贾鸿渐还提出来,那个作为类似教父角色的那么一个黑道头,应该派了好几个卧底去警察局,只不过混的最好的就一个而已,而且他也最倾心培养那么一个警察家里的小孩儿。只不过呢,他也没有完全相信那个人,私下里还是用录音机录下来了跟这个卧底到警局的人的各种对话,为的就是以防万一哪一天可以救自己的命! 这些细节加的真是恰到好处又浑然天成,可以说诺兰觉得自己要是想这些桥段的话,怎么都要先想出来一堆,然后慢慢的挑选修改什么的。可是人家贾鸿渐呢,三两下就加入了合适的细节,然后这些细节还预留了各种可以供情节利用的地方——比如说黑道头死了之后,是不是卧底黑道的警察就可以把这些证据给弄走?而那个黑道头曾经安插在警队里面的其他卧底是不是能够出来,把卧底进黑帮的那个警察给干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着非常优秀的扩展性的!而贾鸿渐呢,轻轻松松的就想出来了!这让诺兰看来,贾鸿渐简直就是天生适合做电影这行的! 而在另外一方面,诺兰给贾鸿渐的赶脚,那也是不停的在展现天才!首先这诺兰呢,对于贾鸿渐提出来的这么一个剧情大纲非常的欣赏,然后他很有天分的直接就发现了这里面的双重对称结构——两个主角身份很对称,就像是镜里的彼此一样,而同时两个人身后的配角那也很对称。就像是“柳德华”身后的“曾志威”,就像是“梁超伟”身后的“黄邱生”,这两个人都是重要配角,虽然不如两个主角那么镜像对称,但是也承担起来了一定的衬托作用,可以说总体也对称了,然后也发挥出来了他们的作用,充分的衬托了两个主角,同时也让整个戏更加的有魅力! 针对这种双重对称结构呢,诺兰提出来了一个有趣的提议,那就是设计一个女人,让这个女人成为心,然后在她两侧就是类似蝴蝶翅膀一样的双重对称结构,这多好!对此贾鸿渐可真要竖起来大拇指了,在原本的美版无间道里面,贾鸿渐真心认为把港版里面的两个女角色给合二为一算是难得一见的亮点!因为这样一来,虽然看起来好像是简化了,但是能更让各种角色联系到一起,反而更能产生一种宿命感!更有一种戏剧的范儿! 在诺兰的设想里面,郑秀雯的角色和陈慧林的角色合二为一,变成了一个表面是心理医生但是却有作家梦的这么一个女人。她是因为心理指导而跟“柳德华”认识的,然后又因为心理指导跟“梁超伟”认识。然后这样的一种故意的设置,不是正好展现出来了一种宿命感么?这就是双重心对称啊!两个成为卧底的人,卧底的方向完全不同,但是都是在背叛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阶级”,这样相似的人生让他们甚至还爱上了同一个女人!可能到了最终的结局也是两个人都一样死!这样设置一下,赶脚就挺有一种让人心震撼的赶脚吧?就隐隐的有一种“梁超伟”如果不是因为家庭因素的话,会不会成为没有被发现是卧底的“柳德华”?会不会一步步的向上升,有着美好的未来?“柳德华”如果不是因为家庭因素,而是就是去当了坏人,会不会虽然危险,但是他起码不用整天担惊受怕,不用看着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但是又明白自己是卧底,总有一天可能会被背后的老板连累的前途尽毁…… 在这种奇妙的互相“欣赏”的状况下,贾鸿渐和诺兰他们快速的完成着剧本大纲,同时也在完善着每个角色的大概背景设置以及性格设置什么的。同时一边设计的时候呢,贾鸿渐和诺兰这俩外国人还不得不经常的找一些不同的人过来打听一下美国这边的事儿——毕竟两个人都是外国人啊,虽然诺兰小时候在美国英国两头跑,可是毕竟他没有在美国这边跟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过,所以不了解这边的很多现实问题那也是很正常的。在打听过了之后呢,贾鸿渐他们甚至还把现实里面慢慢凸显的次贷问题给加入到了设定里面。
什么叫次贷?简而言之就是“次一级的贷款”或者说就是“危险性比较大的贷款”!在2000年的股灾之后,为了应对实体经济被影响,美国的美联储连续n次降低了利率,然后就刺激了资金从银行里面出去,去投资各种“产品”,然后连带着房地产市场就开始火热起来。像是贾鸿渐他们去年从安妮斯顿那边过户的房,这才小半年的时间,市价已经又涨了一百万美元左右了!而这样一来,连带着银行们也开始想各种歪主意了。本来美国这边买房那也是要贷款的,银行也是要审核资质的,对于资质不太好的客户呢,还贷风险比较大,银行就给他们归类为次级客户,给他们的贷款就叫次级贷款。 本来正常时候银行是不太会贷款给次级客户,也就是不太会做次级贷款的,毕竟风险大。但是在房地产市场逐渐火热起来之后,就会发生什么事儿?银行会发现他娘的刺激贷款客户是赚钱的好机会啊——是,他们这帮人是不太容易按时还钱,可是要的就是他们还不上钱!到时候把房一收,再拿到市场上一卖,这是不是就比当初贷款出去的总额还能高点了?相对利润也不少啊! 这事儿放到国市场来看那更容易懂,03年到10年房价飙涨的这么7年里面,刚开始一家人在03年的上沪比如说贷款8万块钱加上自己家出点钱买了一套房。就算贷款八万是20年期的,这银行到最后满打满算收回来16万,这也是要花20年!可是在这种房价狂涨的时代,如果贷款给摆地摊的,然后人家还了两年还不起了,银行把房一收。可能这个时候那家已经还了3万了,还差13万没还。可是这么两年下来房涨的价格远超过13万!银行通过种种手段把这房一卖,是不是能够赚更多钱?是不是速度还更快?至于这种次级客户没了房咋办?这他娘的管美国的银行鸟事!人家才不管呢!当然了,这种次贷赚钱靠的就是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万一有一天房地产市场不火热了,突然房价开始慢慢阴跌了,那银行也要亏的相当相当惨!特别是当原来的优质客户都发现下跌以后的房价比他们的剩下没还的贷款还少以后,他们为什么还要还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