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大国崛起1900在线阅读 - 第七百零二节 纽带

第七百零二节 纽带

    杨仲义十五岁了。≯≧

    在他十五岁的生命中,他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人人对他都极为友善,尽管他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他父亲是一个英雄,因此他一点都不难过,尽管没人能告诉他太多的消息,只告诉他他父亲姓杨,是一个英勇的战士,在把朝鲜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的战争中英勇作战,但几年后惨遭日本浪人暗杀。

    但是他父亲到底是什么家庭出身,老家在哪里,却没人说得清楚,只说是一个中国的军官,家庭住址等档案遗失在战争中了。

    对于父亲的印象,杨仲义也只知道他父亲叫做杨生,杨仲义并不知道,这是暗示他父亲没死还活着,但他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名字罢了。

    杨仲义的母亲是极其贤惠的一个朝鲜女人,这些年杨仲义在中国读书,他母亲每个月都来看他,而且给他带许多许多的吃的,生怕儿子在山东的学校里吃不饱,搞得同学都笑他,在中国还怕没吃的,甚至有时候让他很生气,因为这些人竟然敢嘲笑朝鲜的美食,那是他母亲亲自做的泡菜。

    好吧,杨仲义有时候也觉得,坐着飞机飞过渤海,就为了给他送一坛子泡菜,确实有些不够聪明,他有时候也逆反,不想让母亲老来看他,可是母亲被他顶撞的时候,从来都一言不,又让他很不忍心。

    相比之下,他大姨就可怕多了,掌管着朝鲜最大的印刷公司,业务遍布整个亚洲,十足的女强人,小时候每次回来见到杨仲义,都要考他的文章,做的不好的时候,还要罚他,每每这时候,他母亲都会偷偷帮他抄写,所以杨仲义从小就怕他大姨。

    除了这些无伤大雅的家庭问题,杨仲义的人生过的十分顺利,甚至有些平淡乏味。

    因为所有人都对他很好,让他没有见识到太多的苦难,他叔祖父是朝鲜大权臣金九,在朝鲜呼风唤雨,虽然他从小就在中国隐瞒身份上学,但身上随时都装着一封信,遇到问题后可以直接送到朝鲜领事馆,到时候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小时候不知道这封信轻重的杨仲义真的用过,当时有同学欺负他,他忍不住,就拿着信跑去领事馆让驻华武官出手,帮他打了几个德国籍同学。

    他上的是德国人开办的私立小学,因此学校里既有德国人,也有中国有钱人家的子弟,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分为两个派别,相互对立,经常打架,一开始的时候,他的中国话带着nongnong的口音,中国学生不待见他,德国人却把他当中国人,因此受欺负是难免的。

    打了几个德国同学之后,他不得不转校,转到了烟台上学,这里就没有德国人了,可一开始还是不顺利,依然会有人欺负他,他觉金九的信好使之后,又让朝鲜武官打了同学,这一次他不但被迫转校,而且金九亲自来到中国,当着他的面,用木棍将两个朝鲜武官打的头破血流晕厥在地。

    转校到了东营之后,杨仲义就在也没有动用过自己的特权了,他学会了忍耐,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竭尽全力的融入其中,有时候甚至不得不讨好一下中国学生。

    他的小学就这样过去了,到了中学,环境就变了,他已经不是过去那个连话都说不利索的朝鲜小子了,不但育成了一年年轻的小伙子,而且年少多金,不但没有男同学欺负他,而且在他身边聚拢了一大批酒rou朋友。

    这种生活只持续了一年时间,因为他成绩下滑的太厉害,恐怖的叔祖父金九再次出现,警告他如果他在这样胡闹下去,就带他回朝鲜去。

    杨仲义不想回朝鲜,因为谁都知道中国是tian朝,这里的一切都比朝鲜好了太多,而且回到朝鲜,他就不能在上学了,不能到学校上学,而是必须待在家里,请家庭教师教他,他将没有朋友,没有伙伴。

    终于在他母亲一直陪伴了他一年之后,杨仲义学乖了,开始懂得认真学习了,因为他生高中了,升到了一所平民学校,但却是一所精英学校,这里的孩子不像之前那样,都是家里有钱的人家,但确实最努力,智商最高的学生,是通过层层选拔才能进入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只有一个目的,考入大学,或者考取留学名额,改变自己以及家族的命运。

    在这种氛围下,杨仲义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因为每次考试都挂在最后,被学霸们用成绩碾压的滋味很不好受,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多,在他母亲请来的家教折磨了一年多之后,他的成绩勉强能排到中游了。

    但这种成绩,显然无法让他进入大学,中国的大学太难考了,因为学生太多了,学校又不够多,才1oo所正规大学,有的学校每年才招收1ooo人左右,每年能升大学的学生才只有3o万人,而高中毕业生却高达15oo多万,5o个人中才能考取一个。

    好在中国有钱,大把撒钱把学生送到国外去,每年送往欧洲2o万人,其中德国就有1o万人,送去美国的也有1o万人,但杨仲义依然考不上。

    不过他年轻,因为他上学比其他人都早,他家人安排他去跟一个人学习学问,中国的大名士张謇,中国最后一个状元。

    他认识张謇,因为他时候,就是张謇给他蒙学的,那时候张謇在山东,后来张謇走了,他也进入了正规学校读书,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是他对张謇印象深刻,因为张謇太严格了,严格到让他感到恐惧。

    说心里话,他是不想跟张謇学习的,但他无可奈何,他敢跟他母亲说不,甚至敢跟他大姨说不,但是他不敢对张謇说不,张謇是他叔祖父金九之外,第二个让他害怕的人。

    所以张謇一个电话,他只能收拾行装,前往南京。

    让杨仲义意外的是,张謇并没有叫他读书,也没有考他学问,而是非常关心的跟他谈了谈这些年的学习,然后让他去农会实习了。

    让一个湖南籍的农会干部带他,这个湖南人叫李胜利,中国官话说的还不如他好,但是学问很好,能做诗词,十分健谈,说话之间很有感染力,仿佛天生有一种战天斗地的气魄,让他好生佩服,天然让他生出亲近感,觉得跟着这个人能让自己的人生更为精彩。

    李胜利精神很好,生活上虽然略显邋遢,但是凡事都要穷根究底,带着杨仲义到各地的农会视察,常常能在各种文件当中找出最难以察觉的问题,经常让当地农会官僚哑口无言,只能承认错误。

    跟着李胜利也让杨仲义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中国农会的具体cao作,每年定期在农闲十分教授各种农业课程,推广优良种子,下乡拜访一些大家族的族长,甚至普通农户,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最紧迫的困难,统统记录下来,回去整理成册,一项一项解决。

    最重要的工作是筹建乡村工厂的问题,李胜利告诉杨仲义,这关乎中国农村能不能展起来,中国能不能成为世界第一等国家的最关键一步。

    李胜利喜欢说第一等,他有浓厚的大国主义情结,他天然认为中国人就应该是第一等,如果不能成为第一等那就没有一点意义。

    李胜利讲道理总是一套一套的,而且很难被人驳倒,尽管很多时候杨仲义觉得他说的东西好像有问题,可总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总是被李胜利的逻辑所困住,要么被他说服,要么被他慑服。

    李胜利带着杨仲义,检查一个有一个农村的生产条件,土地化验结果,适合大规模种植的作物类型,然后来选择适合展的工业项目。

    李胜利说,工业既要讲集中,也要讲均衡,把工厂放在农村是不合适的,但是不放在农村,就会让城市和农村失衡,所以农村小工厂不止是工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是社会问题。

    但还要讲方法,不能胡乱的建厂,即便是在农村,也要把工厂建在交通最方便的地方,最好是靠近河流,能通船舶的地方,四里八乡的农产品都能用小船运到工厂,经过加工后在用大轮船运到城市去。

    杨仲义在中国学习,吸收营养,他不知道的是,张謇是把他当做亲传弟子在培养的,甚至打算让他将来接手农会,而这个青年骨干李胜利会是他最好的帮手。

    可是他叔祖父金九不这么看,更希望他能在中国读完大学,然后回到朝鲜去,听说金九已经在给他安排学校了,可能是北京的某个大学,也可能是上海的某个大学,但是杨仲义现,他已经爱上农会的工作了。

    他不知道在对他的教育问题上,金九和张謇的矛盾已经十分严重,几乎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

    因为他不知道,他是一个纽带,一个中国和朝鲜之间的纽带,也是中国和朝鲜跟某个人之间的纽带,两国的政要人物,都认为,把自己的国家跟那个人牵上关系,是未来三十年的保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