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贾志刚说春秋在线阅读 - 第197节

第197节

    则于生物,因而能显贵有后,光耀祖宗,赐姓受氏,并随以好的名声。只要遵循先王的遗训,考查典礼刑法,并了解兴盛、衰亡者的业绩,完全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兴盛者必有夏禹、四岳那样的功绩,衰亡者必有共工、伯鲧那样的过失。现在我们的施政恐怕有违背天理之处,从而扰动了谷、洛二水的神灵,使它们争流相斗,以致为害王宫,陛下要堵塞掩饰,恐怕是不行的。

    “俗话说:不要经过昏乱者的家门。又说:帮厨者得食,助斗者受伤。还说:不生贪心不惹祸。诗上说:四马战车不停跑,五彩军旗空中飘,战乱发生不太平,没有哪国不纷扰。又说:民不堪命起祸乱,怎能束手遭荼毒。看见祸乱而不知戒惧,所受伤害必定多,掩饰终究会暴露。民众的怨恨与乱行尚且无法遏止,更何况神灵呢陛下为了应付河流激斗而修葺加固王宫,犹如掩饰祸乱而帮人争斗,这不是扩大祸乱并伤害自身吗

    “自从我们的先祖厉王、宣王、幽王、平王四代不知自惕惹怒了上天,天降之灾至今不断。如今我们又要去扩大这些祸害,恐怕将连累子孙,王室会更加衰落,这如何是好呢

    “自从先公后稷消除祸乱以来。到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才基本安定了百姓。从后稷开始安民,经过十五王到了文王时才平定天下,到了第十八代康王时终于安抚了百姓,可见它有多么艰难。从厉王开始变更先王的法度,已经历了十四王。修德平天下要十五王才能成功,招祸乱天下有十五王还不够吗我日夜戒惧担忧,总是说不知如何修德,才能光扬王室,以此迎纳上天的福祉,陛下还要助长祸乱,那怎么得了陛下也应对照一下九黎、三苗的君王,乃至夏、商的末世,他们上不效法于天,下不取则于地,中不安和百姓,不顺应时节,不尊奉神灵,完全抛弃了这五个准则。因而被他人毁掉了宗庙,焚烧了祭器,子孙沦为奴仆,连在下边的百姓也遭祸害。陛下再看看前贤们行事的法度,他们都做到了这五个方面而得到了天赐的大福,受到民众的拥戴,子孙延续繁衍,美名传之久远,这些都是做天子的应该知道的。

    “祖先门第显赫的子孙有的沦为农夫,是祸害了百姓的缘故;而农夫平民有的担当了治国的重任,则是安抚了百姓的缘故,这没有例外。诗上说:殷商的教训并不遥远,就在夏代的末年。何必去修葺加固王宫呢那样做会招致祸乱的。对于天神来说是不祥,对于地物来说是不义,对于民情来说是不仁,对于时令来说是不顺,对于古训来说是不正,比照一下诗、书和百姓的舆论则都是亡国之君的行为。上上下下衡量下来,没有理由这样做,陛下请好好考虑一下任何事情,若大的方面不遵从天象,小的方面不遵从典籍,上不合天道,下不合地利,中不合民众的愿望,不顺应四季的时序行事,必然没有法度。既要办事而又没有法度,这是致害之道啊。”

    太子晋这一番话说出来,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听得周灵王有些发愣,也有些烦。发愣是因为儿子这么有学问,烦是因为自己急着部署拦水工程,没工夫在这里听儿子讲大道理。

    “打住打住,你说的这些,都是老聃那一套,在我这里不管用。”周灵王直接拒绝了,心说按照你的说法,水来了就等淹死,地震了就等砸死,那我这个王还当个什么劲

    最终,周灵王还是堵塞了谷水。至于后果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不加妄断。

    叔向的马屁

    尽管没有能够劝阻父亲,太子晋还是因为那一番谏言而名声大噪。

    因为洛邑一带水灾,到了当年秋天,晋平公决定派人前往王室慰问以及询问需要什么支援。由于六卿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总之没人愿意去,只得派上大夫叔向前往。

    “主公,我去没问题。不过,我想请师旷同去。”叔向没有推辞,不过提出一个要求。

    “为什么”晋平公问。

    “我听说太子晋非常有才华,他的老师老聃更是学问极深,我想会会他们,可是又担心自己的学识不够,因此请师旷给我助阵。”叔向原来是想会太子晋,担心自己对付不了。

    “那好吧。”晋平公同意了。

    师旷是什么人竟然叔向都要请他助阵。

    师旷,晋国的大夫,同时也是晋国首席乐师。此人的学问深不可测,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不过有一点,师旷是个瞎子。至于师旷,后面再说,此处放下。

    叔向和师旷来到了伟大首都,首先拜见了周王,表达了晋国对于伟大首都发生水灾的问候,表示“中央有难,八方支援”,王室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晋国一定全力帮助首都人民渡过难关,重建幸福家园。

    周灵王挺感动,不过也没客气,让人开了清单,请晋国支援。无非是粮食若干,布匹若干。

    见过了周灵王,叔向去见单靖公。晋国人都知道,到了伟大首都,见不见周王没关系,单家是必须要去的。

    叔向带着礼品到了单家,单靖公连忙迎了进去。收了礼品,单靖公设宴招待叔向。尽管和晋国公室关系非同一般,单靖公并没有傲慢地对待叔向,他非常恭敬,并且按照周礼来接待他。

    席间,单靖公并没有跟叔向套近乎,整个宴席,两人谈论的就是昊天有成命这首诗。临走,送行也没有出城。

    一切都是按着规矩来的,都是那么正规,令人无可挑剔。单靖公真的是这么一个严肃的人单靖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晋国权力斗争激烈,自己一定不能跟他们走得太近,保持距离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手段。

    单靖公不是与晋国公室关系密切吗怎么还怕卷入晋国的权力斗争单靖公很清楚,单家与晋国公室的关系不可能永远那么近,晋悼公之后已经明显疏远了许多。

    单家和叔向刻意保持距离,可是叔向却想和单家套近乎。整个宴席期间没有机会,这让叔向有些失望。

    走的时候,单靖公的管家送叔向出城回国宾馆。

    这个时候,叔向找到了机会。或者说,这时候再不套近乎,就来不及了。

    “哇噻,邪了门了。”叔向开口,一惊一乍,把单家管家听得一愣。

    “那什么,什么东西忘在我家了”管家问。

    “不是,我听说一姓不再兴,姬姓就应该衰落了。可是如今周朝好像又要兴盛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单公这样的人啊。”叔向开始拍马屁了,这个马屁一定要拍好。“过去史官尹佚曾说过举动以恭敬为最,治家以俭朴为最,品德以谦让为最,处事以多问为最。单公待我以礼,这些都做到了。他的房屋不高大,器物不华丽,是俭朴;行为谨慎小心,内外整洁齐备,是恭敬;宴饮和餽赠都不超过上官的规格,是谦让;宴请的礼仪都仿照上官所为而施行,是多问。像这样,再加上不拉私人交情,不附和众人送出城郊,就能避免招致怨恨。治家俭朴而举动恭敬,品德谦让而处事多问,并能避免招致怨恨,用这样的大夫来辅佐朝政,周朝还能不兴盛吗”

    “嘿,嘿嘿。”管家听了很高兴。

    “单公所谈论的昊天有成命,是弘扬德行的颂诗。这首诗闸述成就王业的德行。所谓成就王业,就是能发扬文德、奠定武功。阐述成命而尊称上天为昊天,是尊敬它至高无上。单公俭朴恭敬、谦让多问,与先王的美德相当。单公这一代若不兴盛,其子孙必定蕃衍,后世不会忘记。”继续拍。

    “大夫过奖了,过奖了。”管家听得心花怒放。

    “诗经上说:其类维何室家之壶。君子万年,永锡祚胤。所谓类,是说不辱前贤。所谓壶,是比喻德行广被民众。所谓万年,是说美名永远传扬。所谓胤,是指子孙生息繁衍。单公朝夕不忘成就王业的美德,可算是不辱前贤了;保有正大的德行,用以辅佐王室,可算是厂被民众了。像这样能学习前人的嘉言懿行,使民众敦厚淳朴,必定有声名显赫、子孙昌盛的福祉,单公一定会得到的。即使单公得不到,那他的子孙后代必定会得到,而不会是他人。”接着拍。

    “多谢大夫啊,这些话我一定转达给主人。”管家承诺,他知道单靖公爱听这些,自己转达过去,也算是一件功劳啊。

    叔向笑了,他要的就是这句话。

    该办的事情都办完了,现在可以心情轻松地去见太子晋了。去见太子晋,倒不是为了拍马屁或者套近乎,而仅仅是为了见识一下这个小孩子的学问。当然,同时也想见一见传说中的老聃。

    去之前,叔向特地派人送了话,说是希望见一见老聃,看是否能够安排。

    太子晋回话:“没问题。”

    第二天,叔向和师旷前往拜会太子晋和老聃。

    第二二三章老子是谁

    关于老子的身世,历来说法不一。

    按史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个说法,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第一,如果老子姓李,为什么叫老子而不叫李子第二,此前没有出现过李姓,老子的李姓从何而来第三,周王室有大量王族处于失业状态,守藏室之史这样的职位怎么会给一个外人第四,守藏室之史是一个重要职位,特别对于王室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守藏室不仅是国家图书馆,而且是国家文物馆,而且是中央文献博物馆。这样重要的一个职位,是绝对不可能给一个楚国人来担任的。

    根据传统,守藏室之史,这个职位一定出于世家,不是王族,也是周朝太史家族。

    所以,史记的记载不足为据。

    事实上,就连司马迁本人也怀疑他自己的写法,所以,史记中继续记载:

    或言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詹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詹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这样,史记中,司马迁实际上给出了老子的三个候选答案:李耳、老莱子、太史詹。哪一个是对的,司马迁本人也不能确定。

    既然司马迁不能确定老子究竟是谁,为什么却要连老子的故里都写出来呢有趣的是,老子的故里是有道理的。当然,所谓故里,应该是他的第二故乡。

    为什么要说老子是太子晋的老师呢因为太子晋的思想明显受到老子的影响。而老子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就是因为他是太子晋的老师,尽管不是正式的老师。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师承关系,当老子成为道家的祖师爷之后,太子晋也就成了道家的人物。

    有人说老子名扬天下靠的是道德经,其实不然,在道德经面世之前,老子就已经因学问而名噪天下了。

    当然,名传后世,老子靠的还是道德经。

    论道大会

    太子晋和老聃在太子府恭候叔向和师旷来到,他们对这两个晋国人也是闻名已久,十分仰慕。

    四人相见,寒暄之后,分宾主坐定。

    作为主宾和主人,叔向和太子晋客套了几句。之后,各自介绍了老聃和师旷,又是一番互道景仰之情。

    基本上,这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博学的四个人在一起了。

    四个人的谈话很有趣,因为四个人的地位很有趣。

    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太子晋,理论上说,他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人物,而且,他是今天的主人。可是,老聃是太子晋的老师,又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因此从学术的角度来说,他的地位更高。但是,叔向是晋国的特使,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特使以及最强大国家的国君的老师,而且是客人,从实力而言,叔向更强。但是,师旷是叔向专门请来的,学问高深不说,还是个残疾人,更需要大家的关照,也让大家敬佩。

    好在,四个人都很谦恭,都看重别人的地位而看轻自己的地位。因此,他们在一起是很轻松快活的。

    几人先谈了一阵诗经,便谈边喝,谈得高兴。

    谈过了诗经,话题渐渐转到时事上面,大家又说了些国际形势。不过,对于晋国的权力斗争以及王室的权力斗争,大家讳莫如深,点到即止。

    “老子先生,我有一件事情想向您请教。”叔向对老聃很恭敬。

    “太傅客气了,请讲。”老聃也很谦虚。

    “刚强和柔弱,哪一个坚固”叔向问了一个听上去很哲学的问题,实际上,他是想问问,怎样做才能在晋国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保住自己,保住家族。

    老聃笑了笑,他知道叔向的意思,因为不仅叔向面临这样的问题,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不仅晋国权力斗争激烈,王室也不例外。

    “你看,一个人八十岁的时候,身体里最强硬的牙齿就已经脱落了,而弱软的舌头还在。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道德经。天下最柔弱的,能够进入到天下最坚固的地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道德经。人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死了就硬邦邦了。万物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死了就枯槁了。从这些方面看,柔弱是活着的一类,刚强是死亡的一类。活着的,哪里损坏了一定可以复原;死了的,哪里损坏了一定会更糟糕。所以我知道,柔弱比刚强更坚固。”老聃的一番话,让叔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老子,您说得太对了,您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叔向问。

    “这是我老师常摐告诉我的。”老聃说。原来他也有老师。

    “那,我能不能有幸拜会常老师”

    “他已经去世了。”

    “哦。”叔向有些失落,也有些尴尬。

    老聃倒没有什么,依然神态自然。

    师旷听着他们的对话,觉得老聃的话很有道理,听到叔向没有再问问题,于是他有问题要问了。

    “老子太有学问了,我想替我们主公问您一个问题。”

    “大师过奖了。”老聃一向也对师旷很是敬仰。

    “请问,国君应该怎样治理国家”师旷提出问题,他希望回去讲给晋平公听。

    “清静无为,务在博爱。要爱自己的百姓,任用贤人,开阔自己的视野,考察各方面的情况,不要被一般的习俗所局限,不要被左右的人所控制。要有远见卓识,超凡脱俗,经常反省自己,考察政绩,治理百官。”

    “嗯,好一个清静无为,好,好。可是,怎样算是清静无为”师旷赞同,不过还有点疑惑。

    “我打个比方,治国就像蒸鱼,不要经常翻动它。所以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道德经。如果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鱼一样小心翼翼,瞻前顾后,那就是清静无为了吧。”老子的话很形象,师旷闭上眼睛想象烹鱼的场景,禁不住点点头。当然,他的眼睛本来就是闭上的。

    老子接连回答了晋国人两个问题,禁不住还是有些得意。而两个晋国人对老子的回答都很满意,叔向以崇敬的眼光看着老子,而师旷竖起自己的耳朵,等待着老子继续说下去。

    “老师,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征伐不断,大国欺凌小国,强势兼并弱势。不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是公卿大夫也都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终日。总之,这个世界就要完蛋了,老师有没有想过,怎样才能拯救这个世界怎样才能让这个世界太平和谐”这个时候,太子晋提问题了。他知道,老子最擅长也最爱说的就是这个,但是如果自己主动来说,就不如有人提问。如今晋国人都提问了,自己正好把这个问题抛出去,给老师一个发挥的借口。

    老聃看看太子晋,会意地笑了,心说“这孩子真聪明,怪不得人见人爱”。

    “这是我经常彻夜思索的问题啊,这个世界已经很危险了,我们必须想到拯救世界的办法啊。既然太子说起,那我就说说。”老聃喝了一口水,清了清嗓子,对于这个话题,他有很多话要说。

    叔向瞪大了眼睛,师旷的耳朵也竖得更直。

    “我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多年,饱览各朝的群书。要拯救这个世界,我觉得只有一种办法。”老子说着,用忧国忧民的目光扫视了众人一遍。

    太子晋笑了笑,叔向点点头,师旷的耳朵也动了一动。

    “什么是万恶之首**。”老子进入正题了,首先从人性谈起。“有了**,人们就会去争夺。**越强烈,争夺的手段就越是激烈。当今世界如此混乱残暴,就是因为人们的**越来越没有限制。”

    老子说到这里,大家都点点头,觉得有道理。

    “可是,**是与生俱来,不能消灭的。那么怎么办那就要抑制人们的**,而不是激发他们的**。”老子继续说。

    “怎样抑制呢”师旷插了一句,这个话题他比较感兴趣。

    “不要刺激人们的感官,譬如说人都是有**的,这一点无法改变。但是,如果每天有美女在你面前走动,你的**就会增强;反过来,如果你看不到美女,你的**就会减弱。人们知道的事情越多,各方面的**就会越强。看见你穿皮衣了,他就会想好衣服;看见你吃鱼rou了,他就会流口水。所以,抑制**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要让他看见。按照我的总结,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经。”

    “噢,那不就是愚民”师旷又问,对老聃的话,他有些吃惊。

    “事是那么回事,可是不要说得这么难听啊。”老子笑了,不过师旷看不到。

    “那,怎么才能让老百姓无知无欲呢”叔向问。在这一点上,他同意老聃的说法。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道德经。”老聃迅速给出了答案,国家不要大,老百姓也不要多,凡是省力的先进的器具都不许使用,老百姓干死干活的收成都只够活命,整天拴在土地上,哪里也不去,什么也不想。

    “人要是这样,跟牛马还有什么区别”师旷忍不住又问了一句。

    “不错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人和牛马本来就没有区别啊。”老聃又是笑着回答,师旷还是没有看见。

    对于老子所说的“常使民无知无欲”,叔向是支持的。不过这小国寡民的方式,叔向的感觉是难以实现。

    “这个,有点难。”叔向摇摇头,说道,“就算一个国家这样做了,但是如果周边的国家不这样,岂不是也不行岂不是也会有诱惑”

    “所以,还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老聃想得还挺周到,他的意思,邻国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外部的诱惑就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