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贾志刚说春秋在线阅读 - 第210节

第210节

    的这个故事,就是在说清静无为。【】

    可是,邓析所说的这五个圣人,我们都认为他们是傻子。事实上他们就是傻子,因为你们不用机械,别人会用,一旦大家都用了,你们迟早会被饿死的。

    所以清静无为听起来不错,但是违背了人性,根本无法实现。

    从道德经的角度,鼓吹愚民就是必然的结果。如果大家都是傻瓜,就接近于天地万物了,这个世界就是最清平的,人可以活很长而且没有痛苦。但是,那是人类所要的生活吗

    老子知道,人类的**最终将摧毁人类。只有道可以让人类长存。但是,老子没有明白的是,如果没有**,就不会有人类产生。这就如同一辆汽车,开得越狂野越刺激,车报废得就越早。老子的意思是,汽车放在车库里不用,就能长久地保持完好。可是,汽车不就是拿来用的吗如果不用,汽车的价值在哪里如果人类不追逐**和利益,人类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

    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崇高的。但是,道并不适用于人。人不是天地,人是渺小的短暂的,就像火和电,来得快去得也快,追求的是瞬间的亮度而不是永恒的存在。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的**是出于自然,与道处于相同的层次,只能法自然而不能法道。而自然规律是什么,人并不知道,所以顺其自然就是法自然了。

    所以,以老子的道来说,用到单个的人身上往往是不现实的,而用到越大的单位,也就是越接近于天地运行规律的单位,也就越有道理。譬如,老子说“知足常足”,如果人人都是这样,世界就不能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因为不知足才有了各种创造。但是,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一点却很正确,譬如美国宪法几百年来没有变化。

    换个角度说,老子的道理适用于宏观,不适用于微观。适用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但是不适用于社会中的个体。

    道德经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看似有理,实际上未必有理。譬如知足常足、自胜者强、报怨以德、上善若水等等,其本源都是无为。

    从中举个例子,来看看知足常足,这句话现在转换为成语“知足常乐”。眼下炒股成风,亏多赚少。很多人都说是因为太贪的缘故,如果知足常足,少赚点就出来,就不会被套或者亏钱。

    说起来,似乎知足常足在这里很有道理。可是,如果一个人真的知足常足,他根本就不会去炒股。知足常足,有时候等同于守株待兔了。

    股市中,确实有高手急流勇退,不追高不逐暴利,有人说这就是知足常足。其实不然,这样的高手通常都是股海中浸yin多年,有了许多经验教训,掌握了股市规律,掌握了股市的“道”,懂得何时退出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这种人,怎么是知足的人呢他们这一次的退出,是为了下一次的进入。

    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可以知足,老人。

    一个理论之所以高深,往往就因为这个理论怎么也实现不了。

    太上老君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不过,道教不等同于道学。

    春秋时期的人物中,除了老子被尊为道教教祖之外,太子晋和师旷也都被奉为道教神灵。除了他们,还有两个人。

    当初周公的三儿子茅叔被封在茅今山东济宁金乡与江苏丰县之间,就是茅姓的始祖之一。春秋末期,茅国被邹国所灭。茅国君主并不伤心痛苦,而是兴高采烈,大呼“脱烦也”,然后带着家人进山学道去了。后来道成,骑龙升天,成为道教中最离奇的先祖之一,被道家典籍称作“茅君”。

    还有一位是苌弘,是周朝的大臣,刘文公的心腹谋士,能力很强。后来晋国内乱,范家和中行家被赶走,因为刘家和范家是世代姻亲,赵简子十分讨厌刘家,迁怒于苌弘,威胁刘文公除掉苌弘。刘文公无奈,只得杀了苌弘。苌弘被杀的时候怨气冲天,感动了上帝,血落在地上都化为碧玉,尸体也随即不见,飞升为神仙。苌弘化碧,这是道教中的著名传说之一。

    第二三七章说人坏话孔子挨骂

    老子西行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鲁国,有一个人对此大为感慨,认为老子这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最终只能流亡海外,实在是中国的一大损失。此人是谁孔丘。

    孔丘是谁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全世界最认真贯彻周礼的人,公开招收学生授课教授周礼。孔丘,也就是孔子。几年前孔丘曾经去老聃那里查阅周朝典籍,两人有过一番交谈,孔丘对老子的学识佩服得五体投地。史记记载,孔子对自己的弟子这样描述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

    这个时候,孔丘在鲁国无人赏识,也混得很艰难。

    “老师,老子都去西面了,您为什么不出去走动走动”学生子贡看见老师叹气,提出了一个建议。

    “好,明天去齐国看看。”孔丘回答,齐国一向对外国人才张开双臂,孔丘想去看看那里有没有合适的位置。

    不要随便说人坏话

    带着几个得力的弟子,孔丘北上齐国了。经过朋友的朋友的介绍,孔子师徒几人就暂住在了高家。

    托关系找门路,总算,孔丘得到了一个见齐景公的机会。

    “孔丘先生,一般情况下,到我这里来求职的,都要先见晏婴先生,你为什么不去见他,直接来见我呢”齐景公问。通常,他都要让晏婴先把把关。

    “不瞒主公说,晏婴这人,曾经跟着三个国君混,跟每个国君都混得很和谐。可见得此人有三颗心,这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我不想见他。”孔丘回答,表现得很直爽很有性格。

    “哦。”齐景公倒吃了一惊,不知道这人是缺心眼还是太实在。“那什么,说说你的治国方略吧。”

    “我的治国方针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要像国君,大臣要像大臣,老爹要像老爹,儿子要像儿子。每个人都摆正自己位置,都不做非分之想,国家自然就和谐了。”孔丘说道,这是他的政治理念,看齐景公在点头,又说:“政在节财,国家要节俭一些。”

    齐景公对孔丘的君君臣臣比较欣赏,如果能够实现孔丘的这个想法,那么田家就不会有非分之想,自觉自愿当他们的臣子,自己岂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孔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齐景公听得饶有兴趣,非常高兴。

    “好,你先回去,我考虑考虑。”齐景公恭恭敬敬送走了孔丘,他觉得孔丘是个人才,应该留下来,不过,这事情要跟晏婴商量。

    孔丘也高高兴兴地回去,他感觉得出来齐景公对自己的欣赏。

    “要发财了。”孔丘暗暗说。

    第二天,晏婴来见齐景公,齐景公就把自己和孔丘见面的事情说了一遍,还把孔丘说晏婴的坏话也告诉了晏婴。

    “啊,他也这样说我”晏婴有些恼火,孔丘这人他听说过,据说人品不错,可是没想到竟然背后说自己坏话。

    “怎么,还有人这么说过”齐景公看出了晏婴的不快,不过他很想知道还有谁这样说晏婴。

    “对,就是梁丘据。”

    “啊,老梁你怎么回答他的”

    “我说我能和三个国君都相处融洽,不是因为我有三个心,而是因为我只有一个心,那就是国家利益这颗心。有这一个心,别说跟三个国君,就算跟一百个国君也能和谐相处。如果有三个心,跟一个国君也处不好。”

    “你说得太好了。”齐景公说,原本他准备提一提重用孔丘的事情,可是看见晏婴一脸的怒气,决定还是等一等再说。

    回到家里,晏婴越想越气愤。梁丘据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说那样的话也就罢了。可是孔丘是个有学问的人,名声也挺好,他如今这么说,影响就太坏了。

    “奶奶的,从鲁国到齐国来,竟然说我的坏话,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晏婴实在气不过,于是派人前往孔丘的住处,专门回答他这个问题。

    晏婴的家臣带着晏婴的回答就到了孔丘师徒的住所。

    “孔丘先生在吗”晏婴家臣敲着门问。

    “在在。”孔丘的学生子路急忙开门。

    “我是晏婴先生派来的,找孔丘先生有话说。”

    “啊,屋里请,屋里请。”子路急忙把晏婴家臣让了进去,里面,孔丘正在研究周礼。听说晏婴派人来了,恭恭敬敬地问:“啊,晏婴先生有什么指教”

    “晏婴先生让我回答你的问题。我晏婴家族世代效力于齐国国君,要不是行得正站得端,早就出局了。我听说。喜欢一个人,就看他什么都是优点;不喜欢一个人,就看他什么都是缺点。所以,喜欢的就说他好话,不喜欢的就说他坏话。我是一颗红心辅佐三个国君,所以都能融洽;若是三颗心跟着一个国君干,那一定干不好。如今孔丘先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根本不了解情况就在那里说我的坏话。告诉你,身正不怕影子歪,脚正不怕鞋子小,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你孔丘这些年来穷困潦倒,四处碰壁,我说你什么了吗你现在是打鱼的笑话砍柴的,种地的指责打猎的,你不是吃饱了撑的吗从前我以为儒家挺值得尊重的,现在我蔑视你们。好了,话我转达完了,再见。”晏婴的家臣连珠炮一般痛斥了孔丘一顿,连屁股都没有拍,转身走了。

    孔丘目瞪口呆,这一切太突然了。过了半晌,才回过味来。

    “唉,我真傻,我怎么在齐国议论晏婴呢我缺心眼啊。”孔丘自我批评,心里埋怨齐景公出卖了自己。孔丘不知道,当国君的根本不懂得人情世故,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会为别人考虑的。

    “那,怎么办”子路问。

    “看见没有,古人说过:言发于迩,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一个人的言行,别人都看在眼里。不该说的话,千万不要乱说。我私下议论晏婴,却没有说到点子上,我错了。错了,就要认错,就要道歉。赐,你去一趟,道个歉。”孔丘派端木赐去给晏婴登门道歉。端木赐就是子贡,在孔丘的弟子中最为能言善道。

    子贡领了老师的指令,去道歉了。

    这一边,弟子们都有点沮丧,老师竟然被人骂了一顿还要给人道歉,大家都有点愤愤然。

    “老师,晏婴仗势欺人,他难道就是圣人,就没有过错”子路大声说道。

    “嘿嘿,好像也不是吧。齐灵公这人很邋遢,晏婴就劝他整洁;齐庄公喜欢打仗,晏婴就劝告他慎战;齐景公很奢侈,晏婴就处处简朴。可以说,晏婴确实很善于辅佐君主。可是,晏婴对上面好,对下面可不怎么样,说起来,不过是个小人罢了。”孔丘说道,有些为自己圆场的意思。

    孔丘的原话是: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晏子春秋

    子贡并没有见到晏婴,因为晏婴根本不屑于见他。因此,子贡只是向晏婴的家人转达了孔丘的道歉。

    原本以为风波已经过去,可是两天之后,风波再起。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晏婴的家臣又来了。

    不是已经道过歉了吗又来干什么孔丘的弟子们都有些奇怪。

    “孔丘先生,听说你说晏婴先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晏婴先生很生气,又派我来见你,让我回答你这个问题。晏婴先生说了:我这种人,不能靠收学费养家糊口,为什么呢因为等待我提供祭品祭祀的同族人就有数百家,而等着我封邑的粮食养家糊口的士人也有数百家,我如果不能跟国君和谐,不当好我的官,怎样做到这点我跟你这个收学费的人相比,到底谁对下面的人好一些”晏婴的家臣说得毫不客气,孔丘师徒一屋子尴尬。

    这又是哪个多嘴的把孔丘的话给说出去了

    看来,缺心眼的不止孔丘,还有不知道哪个弟子。

    “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我听说啊,如果一个人比别人强,那就把别人当朋友;如果一个人不如别人,那就把别人当老师。现在我随便议论晏婴先生,晏婴先生批评得对,确实批评得对,晏婴先生就是我的老师啊。麻烦您替我向晏老师赔罪,我错了。”孔子又认错了。

    知道自己错了,就勇于认错,这是孔子的优点。

    晏婴的家臣撇了撇嘴,走了。

    恭恭敬敬送走了晏婴的家臣,孔丘师徒回到了住处。

    “老师,晏婴也太盛气凌人了。”有学生又在为老师打抱不平。

    孔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心说要不是上次你们替我不平,我怎么会又犯一次错误呢还让我犯错误啊

    “胡说,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人家晏婴先生造福这么多人,人家到处吹嘘了吗人家弥补了三个国君的不足,人家居功自傲了吗没有啊,晏婴,那就是君子的典范啊,今后谁要再说他的坏话,我跟谁急。”孔子大声说道,从此之后,做梦也不会再说晏婴的坏话了。

    过了一段时间,齐景公觉得事情差不多也算过去了,决定要咨询晏婴的意见,准备给孔子一块封邑,就把他留下来当晏婴的助手,共同管理齐国。

    “不行,这人不能用。”晏婴强烈反对。

    “为什么”

    “孔丘这个人非常自以为是,不能教导百姓;喜欢礼乐,却不懂得治理国家;嘴上夸夸其谈,行动力很差,干不好自己的本职;提倡厚葬,提倡长年守孝,劳民伤财,重死人不顾活人;治理国家,手段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儒家那点精力都花在面子上了,穿衣戴帽讲究得不得了,用他教育学生那套东西教育百姓,那怎么行周朝越来越衰弱,可是乱七八糟的礼节越来越多,音乐越来越多。如今孔丘的这一套就是这样,讲究繁文缛节,讲究排场和歌舞,哗众取宠。看上去很博学,实际上都是些没用的垃圾;看上去很努力,实际上根本没有想到百姓的疾苦。看看他们那一伙人,他们的学说在鲁国都没人稀罕,他们挣的那点钱连自己都养不活,只知道搞些邪术来迷惑国君,用声乐来愚弄人民。他们的学说不能用来教导百姓,他们的治国理念狗屁不通。如果用他,齐国就要跟鲁国一样衰落了。”晏婴说得很激动,把孔丘的学说贬得一无是处。

    齐景公点点头,晏婴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齐景公决定不用孔丘,可是,也不好意思明说。

    此后,孔丘又托关系见过齐景公两次,齐景公每次都很热情,可是,绝口不提请孔丘留下来担任个什么职务,也绝口不提给他封邑的事情。同时,齐景公还注意到了,孔丘似乎只对礼乐感兴趣,一旦谈到国际形势和国内斗争,他就没有什么办法可想了。

    时间不长,孔丘看出来齐景公的意思,也从侧面了解到了晏婴的态度。

    “唉,走吧,回鲁国吧。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地,走吧。”孔丘对齐国绝望了,带着弟子们南下回国了。

    尽管与晏婴没有见过面,孔丘对晏婴始终心怀敬畏。

    春秋宝剑

    孔子走后不久,又有人来见齐景公,并向他献上一把宝剑。宝剑看上去不错,因此齐景公派人去请晏婴来一同鉴赏。

    “这把剑怎样”齐景公问晏婴。

    “是一把好剑。”晏婴拿起宝剑,翻来覆去看了一遍说。

    “算是天下名剑吗”

    “这虽然是一把好剑,可是与天下名剑相比,就太小儿科了。”晏婴答道。

    “那什么剑才是天下名剑”

    “主公听说过巨阙和干将没有”

    “没有。”

    “那我给你讲讲。”晏婴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起春秋名剑来。

    越国有一个铸剑师名叫欧冶子,铸剑技术天下第一。

    楚灵王爱剑如命,于是派风胡子到越国去找欧冶子,要定做三把宝剑,价格随便开。

    “好,我接单。”欧冶子接了这个外国大单,平时也就打打菜刀斧头之类,白白浪费了技术。如今若是这三把剑铸成,够吃一辈子了。

    收了定金,接了单之后,欧冶子开始准备铸剑了。

    要铸好剑,除了工艺技术之外,还需要三个条件:铁英、亮石和寒泉。所谓铁英,就是上等的铁矿石;所谓亮石,是用来磨剑的石头,类似钻石;所谓寒泉,就是冶炼用的好水。

    有了资金,欧冶子底气足了,于是带着徒弟,满世界寻找这三样东西。

    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欧冶子总算把这三样东西找齐了。

    这三样东西,都出于龙泉今浙江龙泉市。欧冶子先在龙泉秦溪山的两棵千年松树下发现了七口古井,这七口古井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状,井水明净如镜,冷澈刺骨,是少见的上等寒泉。于是,欧冶子师徒就在这七口井旁凿池储水,这就是剑池。

    在龙泉境内的茨山,欧冶子发现了上等的铁英,而在秦溪山附近,发现了一个亮石坑。

    材料具备之后,欧冶子师徒修炉炼铁,之后铸剑。

    整个冶铁铸剑过程用了一年,终于铸出了三把宝剑。

    第一把叫做“龙渊”,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

    三把宝剑剑型完美,熠熠生辉。最神奇的是,这些宝剑弯转起来,围在腰间,就像腰带一般,松开之后,剑身立即弹开,笔挺笔直。如果这是铜剑,绝没有这么柔韧。

    三把宝剑的剑锋锋利无比,软硬通吃。向上空抛一方手帕,从宝剑锋口徐徐落下,手帕就被切成两半。斩铜剁铁,就像削泥去土。

    能够制作成这样的宝剑,需要极其先进的冶炼技术和铸造技术。

    三把宝剑造好,欧冶子献给了楚灵王。拿到宝剑,楚灵王大喜过望,重重赏赐。

    三把宝剑中,龙渊和泰阿更为著名。

    龙渊剑又称龙泉剑,唐代在欧冶子铸剑所在地置县,以剑名命名为龙渊县,后来避唐高祖李渊的讳,改称龙泉县,而龙渊剑也就正式称为龙泉剑。

    泰阿又叫太阿,常用来总称宝剑。

    后来,太阿宝剑被秦始皇得到。李斯谏逐客书写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三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龟之鼓。”

    再之后,到了晋朝,龙泉和太阿再次面世。晋书张华传记载: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后使人于丰城狱中掘地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如今,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