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节
;其次呢,宰我毕竟跟随自己这么多年,尤其在自己最困难的时期都在自己身边,从这个角度说,又有些感伤,进而觉得有些对不住宰我;再次,宰我去投靠了田家,这让孔子又很恼火,一来齐国是鲁国的敌人,二来田家是齐国国君的最大威胁,是著名的不守礼。【】 后来,孔子经常拿澹台灭明和宰我作对比,说明看一个人不能仅仅看他的外表,也不能仅仅看他怎么说。 按史记。子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后世为了贬低宰我,编造了宰我在齐国出任临淄大夫,跟随田常作乱杀害齐简公,结果因罪诛三族。这样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很低劣的谎言。 首先,左传和史记都没有记载宰我被杀。田常杀齐简公发生在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孔子这一年七十一岁。当时田家的实力远超齐简公,那么为什么投靠了田常的宰我反而会被杀呢 如果宰我被杀,孔子一定有话要说,可是史书中并没有记载。 所以,宰我根本没有被杀。所谓的宰我被杀,与伯嚭被杀一样,都是出于某种政治需要而制造的谎言。 据左传,鲁哀公十四年,田常杀害齐简公之前与齐简公的宠臣阚止相争,结果杀了阚止并且赶走了他全家,阚止的字也是子我。按合理推测,后世某些人就是依据这个浑水摸鱼以讹传讹,说成了宰我被杀并且诛三族。 对于宰我的评价,从现代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宰我的问题我们能够发现,宰我这个人很直率,决不拍马屁。同时,宰我的逻辑能力非常强,他的逻辑推理常常让孔子感到为难。宰我不信邪,同时也不喜欢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人如果在现代,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尊重的人。 所以,尽管孔子很不喜欢他,喜欢他的人却越来越多。因为他敢于质疑权威,敢于说真话。 樊迟 樊迟就是子路第二,每个人都这样说,孔子也这样看。 樊迟的性格比子路还要憨直,喜欢问问题而且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孔子喜欢他这点,但是也因此认为他不够聪明。不管怎样,自从樊迟来了,孔子去哪里都一定带着他。 一次,孔子去孟懿子家,樊迟做御者。孟懿子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孝,孔子回答“无违”。回家的路上孔子把这个问答告诉了樊迟,等于教给他知识。 “那,老师,什么是无违啊”樊迟没听懂,没听懂就问。 “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要按照礼制奉养他们;父母死了之后,要按照礼制埋葬他们,按照礼制祭祀他们。”孔子说,心说这小子的悟性也太差了。 按论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其实,这还算好的。有的时候,关于一个问题,樊迟会反反复复地问,问得孔子都有点烦他。 孔子总是讲知讲仁,讲得樊迟云里雾里,怎么想怎么不得要领,于是就要提问。 “老师,什么是知”樊迟问。 “执政为民,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知了。”孔子回答。樊迟眨眨眼,还是不太明白,似乎这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那,什么是仁”樊迟又问下一个问题。 “遇到困难走在前面,看见好处走在后面,这就是仁了。”孔子回答。这个境界,与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差不多。 樊迟弄不明白,眨着眼睛下去了。 按论语。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弄不明白的事情,樊迟还要问。所以,没多久,樊迟又来问问题,恰好孔子要出去。 “老师,上次我没弄明白,什么是仁啊”樊迟也不管老师忙不忙,上来就问。 “平时端庄,办事认真,跟人交往守信用。即便到了洋鬼子那里,也不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孔子回答,回答完,匆匆走了。 按论语。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还是没弄明白什么是知什么是仁,换了别人,问过两次了,不懂也要装懂了,顶多考试的时候背正确答案就行。 可是,樊迟不是别人,他是樊迟。 过了两天,樊迟又找到一个机会,于是又来问同样的问题。 “老师,我还是没弄明白什么是仁。”樊迟又来了。 “爱人。”孔子真是有些不耐烦了,简单回答他。 “那,知呢” “知人。”孔子就觉得这小子是个榆木脑袋,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窍。 “那,那什么,老师,我还是不明白。”樊迟还是没弄明白。 “任用正直的人取代不正直的人,能让不正直的人变成正直的人。”孔子说,说完盯着樊迟,看这小子是不是还不明白。 樊迟虽然憨厚,但是并不傻,他看出来老师不高兴了。所以,这一次,樊迟没敢再问下去。问题是,老师的答案太过简单了,不问老师,问谁呢 “对了,问问子夏吧。”樊迟心想,除了老师,不就是子夏最有学问了吗 于是,樊迟去找子夏。 “师兄,我刚才问老师什么是知,老师说任用正直的人取代不正直的人,能让不正直的人变成正直的人,到底啥意思啊”樊迟问子夏。 “嗯,这话含意丰富啊。想想看,当初舜拥有天下,从众人中选拔了皋陶,于是不仁的人就都离开了;后来商汤拥有天下,从众人中选拔了伊尹,于是不仁的人都离开了。”子夏确实很有学问,拿出例证来印证老师的话。 “噢。”樊迟似懂非懂,舜和汤他是知道的,可是他们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老师说的是舜和汤的知,不是自己的知啊。就算自己明白了,有什么用呢 按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笨,别人能听懂的自己听不懂,问了老师还是不懂,这不是自己笨是什么所以,樊迟对自己的前途渐渐地失去了信心。 “我这样的人还能干什么”夜深人静的时候,樊迟总是这样问自己。 想来想去,樊迟觉得自己不是干大事的人,自己可能只能当个农民伯伯了。终于有一天,樊迟忍不住对孔子说了。 “老师,我想学种粮食了。”樊迟说。 “种粮食那我可不会,那要向老农请教。”孔子以为樊迟向自己请教种粮食,因此很恼火。 “我,我还想学种菜。” “种菜那我可不如老园丁啊。”孔子气得脸都发白了,这个学生太没有出息了,跟自己学习这么久,竟然要去当农民伯伯。 看见老师不高兴,樊迟没有再说什么,退了出去。 “樊迟真是个小人啊。执政的人喜爱礼仪,百姓就会很恭敬;执政的人喜欢道义,老百姓就会服从管理;执政的人重视信用,百姓就会真诚相待。做到这些的话,老百姓就会携儿带女来投奔你,还用得着你自己去种庄稼”孔子说,他说的很对,不过,跟樊迟没什么关系。 按论语。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小人,这是孔子对樊迟的评价。 不过,孔子所说的小人不是后世所说的小人,而是指没志向没觉悟没知识的小老百姓,类似今天说的小市民。 尽管很瞧不起樊迟,孔子也并不是一味贬低他,有的时候,孔子也及时表扬他。 有一次,孔子带着樊迟去雩台下游览,樊迟突然又来了问题。 “老师,请问怎样才能提高德行,消除罪恶,排除不理智的行为呢”樊迟终于不再问智和仁了,那些离自己太远了,就算弄明白了也没用。 “好啊,很好的问题啊。”孔子赞扬了樊迟一句,这种比较初级的问题比较适合他。“先工作后收获,这不是提高德行吗自我批评,不要批评别人,这不是消除罪恶吗为了一时的愤怒,就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这就是不理智啊。” 孔子的话其实也是针对樊迟的,因为樊迟性格比较火爆,常常因为一时的愤怒而要跟人拼命。 按论语。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仁智勇 樊迟为什么拼命地问仁问知呢因为这是孔子一直在重点讲解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治国要靠礼法,做人则是要讲仁智勇的。 所以,不只是樊迟在问这个问题,冉雍、颜回、子张等人也都问过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一样,孔子给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 颜回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是“仁者爱人”。 不过,冉雍和子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就具体了很多。 “出门之前要修整自己的衣饰,就像要出去见贵宾;使用百姓就像祭祀一样恭敬和小心。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情,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为国做事不要抱怨,在家里也不要抱怨。”孔子这样对冉雍解说仁。 “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老师说的去做。”冉雍说。 按论语。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能够做到以下五点的,就是仁了。”子张问仁的时候,孔子这样回答。 “哪五点”子张问。 “恭敬、宽厚、诚信、勤勉、关爱。恭敬就不会受侮辱,宽厚就能得到别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勉就能取得成就,关爱就能领导别人。”孔子这样解说。 按论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关于仁,孔子讲得非常多。以下几条都见于论语,其中有的话成为成语。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杀身成仁,当仁不让,这两个成语出于这里。 孔子说仁,似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但是总括起来,似乎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七八章三好学生之死 七十岁的时候,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基本绝望的孔子反而平静了下来。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过高的目标令人痛苦,而一旦放弃这个目标,人就会过得更踏实更快乐。 所以,孔子这时候已经不再刻意追求什么了,说话也不再锋芒毕露,跟每个人打交道都更像朋友。 按论语。子曰:吾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人问孔子怎么不再想参与治理国家,孔子就会说:“书中写道:孝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些都会影响到政治啊。我用孝来教育弟子们,就是在参与治理国家啊,不一定非要当官啊。” 孔子换了一个角度来看待当官这件事情,超然了很多。 按论语。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既然已经超然了很多,孔子在平时与鲁哀公和三桓的交道中就放松了很多,更像是朋友交往,而不是君臣或者上下级的关系,因此在礼仪上也就不是那么严格了。 于是,有弟子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老师,在国君面前您好像有点随便啊。”有学生问,这个学生还是樊迟。 “嗨,在国君面前太尽礼了吧,人家说我拍马屁。”孔子笑笑,心态放正之后,他也觉得樊迟可爱多了。
按论语。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颜回之死 原本,孔子应该在轻松的生活中老死。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今天就不会知道春秋的历史了。所以,一定有一件什么事情让他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 鲁哀公十三年夏天的时候,传来了一个噩耗:颜回死了。 “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听闻噩耗,忍不住掩面而哭,一边哭,一边说:老天啊,你抛弃了我啊;老天啊,你抛弃了我啊。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就是孔鲤死的时候,孔子也没有这么伤心过。或者说,从来没有人见过孔子这样伤心。 “老师,您太悲伤了吧节哀顺变吧。”身边的学生说,意思是您老人家要注意身体,别哭坏了。 可是,孔子并没有理会学生们的提醒,他的伤心是学生们所无法理解的。 “我太悲痛了吗我的悲痛如果不留给他,给谁呢呜呜呜呜。”孔子哭得更加伤心,全然不管学生们诧异的眼光。 按论语。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按论语。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孔子的悲痛是有道理的,这种悲痛既是为了颜回,也是为了自己。 为什么是为了颜回呢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甚至认为颜回比自己还要强,自己所强调的一切颜回都是模范执行的,而且,颜回非常聪明。可是,这样一个超级三好学生,却在碌碌无为贫病交加中死去,这不是很悲哀的事情吗 不错,孔子说过颜回穷并快乐着,可是事实上谁愿意受穷呢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大概就是穷并强颜欢笑了。颜回始终没有进入仕途,他为此暗中忧愁,早早地愁白了头发。就在几年前,他还前往西边去游历,希望找到自己的前途。在处处碰壁之后,颜回几乎是绝望地回到了鲁国,从此一蹶不振,卧病在床,直到忧郁而终。 最近这些年,颜回很少来看老师,因为每当他看到冉有子贡们混得春风得意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惭愧。就像如今的同学会,如果从前学习最好的同学却混得最差,他是不会有任何兴趣参加同学会的。 那么,孔子为自己的悲痛在哪里呢他同样惭愧,甚至比颜回还要惭愧,自己口中最好的学生这样死去,这难道不是自己害了他吗 孔子心怀惭愧,可以想见颜回的父亲颜路是多么的心怀不满甚至怨恨。 “我可怜的儿子,临死还在说什么克己复礼,克个狗屁,克己复礼能当饭吃克己复礼是我们屁民能做的事情吗”颜路喃喃自语,悲痛欲绝。 颜路的家里很穷,因为儿子始终是个啃老族,满腹学问但是志向太离谱,除了啃老没有别的选择。虽然儿子活着的时候没有过过好日子,颜路还是想能够让他葬得体面一点,问题是,家里没钱,怎么办 “有困难,找老师。”颜路带着一肚子的怨气来找孔子了,心说:“他不是总说颜回怎么怎么好吗,既然这么好,出点血总可以吧” 颜路来到孔家的时候,孔子正在悲伤。 “老师,我儿子死了。”颜路对孔子说,语气就有点不对。 “唉,可怜的孩子啊。”孔子说,他准备说自己会承担丧葬费用,可是没等他说,颜路抢过了话头。 “老师,凭我家颜回的德行,我觉得要厚葬他。”颜路说话就带着火,似乎在命令孔子。 “怎么厚葬”孔子觉察到了颜路的情绪。 “怎么厚葬不能只用一层棺木,要用椁。” “用椁”孔子忍不住看了颜路一眼,心说你穷得叮当响,还要用椁“嘿嘿,我觉得不妥,颜回顶多算个士,怎么能用椁” “不,就要用。”颜路赌气一样说。 “那你就用吧。”孔子有些生气了,不愿意搭理他。 “可是我没钱,我想老师能不能把您的车给我,我卖了车给我儿子买椁。”颜路瞪着孔子说,好像要来抢车。 孔子的火腾地上来了,反过来盯着颜路看,盯得颜路有点害怕了。 “颜路,我告诉你。德行不德行另说,我们说说各自的儿子吧。我儿子死了,也是有棺无椁的,凭什么你儿子死了就要用椁再者说了,我虽然现在不是大夫了,可是我还享受大夫的级别和待遇,没有车,你让我出门走路吗你听说过哪个大夫出门走路的啊,我看你是脑子被驴踢了吧”孔子发起火来,一顿痛斥,让颜路无话可说。 按论语。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孔子见颜路被训得老实了,这才把语气平缓下来。 “你以为什么你以为颜回死了我不伤心我比任何人都伤心。你回去吧,颜回的葬礼我来cao办,你不用cao心了。”末了,孔子还是要为自己的弟子出钱出力。 颜路回家了,挨了一顿骂并得到一个承诺,他的怨恨少了很多。 颜回的死讯迅速传开了,同学们都很悲伤,毕竟颜回的人品是那样高尚,学问是那样优良,即便大家未必就喜欢他,可是大家从内心尊重他。何况,他是老师最得意的学生。 于是,不等孔子来说,子贡和冉有牵头,决定大家集资厚葬颜回。 “子贡啊,葬礼恰当就行了,不要厚葬了。”孔子劝子贡,不希望大家破费太多。 “老师,您就别管了。”子贡把事情都揽了下来,不想让老师为这个事情太cao劳。 结果,子贡还是厚葬了颜回,包括用了椁。 “唉,颜回就像我的儿子一样,可是却不能像我儿子一样下葬。这个事情不怪我,都是他的兄弟们cao办的啊。”孔子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结果,他还是觉得这样的葬礼不够恰当。 按论语。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