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 阿拉曼战役
张弛没有去问蒙哥马利。 事实上,他对目前英国和德国之间的这场战争并不上心……毕竟这场战争对中国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如果不是因为担心出现蝴蝶效应影响了整个世界格局最终也会影响到中日战争,张弛甚至都懒得理会是谁输谁赢。 而张弛之所以向蒙哥马利要作战数据和文件,也并非像张弛所说的了解战局,他是想确定是什么使英军打输了这一仗。 艾布纳上校很快就把相关文件交到了张弛手中,或许是看到了张弛指挥部中的沙盘,艾布纳就饶有兴趣的对着沙盘向张弛讲解了当时整个作战过程。 “我们在一线大慨投入了2o万人!”艾布纳说:“我们的进攻分为四个阶段:一,战前的集结以及骗敌措施。德国人知道我们要起进攻,但他们不知道我们要从哪里以及什么时候起进攻。蒙哥马利将军命令在前线频繁调动坦克引起德国人的紧张,慢慢的他们就习以为常了,以为我们不过是虚张声势。” 对此张弛表示认同,这就是“温水煮青蛙”,等到英军真正调动兵力准备起进攻时,德国人以为这还是在虚张声势。 “第二阶段!”艾布纳继续说道:“在起进攻的那一天,我们集中各兵种部队在空军的配合下在敌战线上打开缺口,然后向敌纵深起进攻!” 张弛又点了点头,这么做当然也是正确的,英军有着强大的装备和兵力优势,如果再集中优势兵力从一点突破……这巨大的差距就使德军很难抵挡。 “我们的突破口在这……”艾布纳用指挥棒指着沙盘的一点,说道:“鲁韦萨特山一带,我军集中了4o8门重炮和48门中型炮持续了15分钟的轰炸,完全压制住了德国人的炮兵,我们每射1o到22炮弹,德国人才反击一。五分钟后又是1o分钟的轰炸,让那些从战壕里钻出来的德国人吃了一次亏……” 张弛不由笑了笑,蒙哥马利还是很会使用一些小战术的。 “知道吗?”艾布纳说:“这是北非战场上最猛烈的一次轰炸,整条战线我们一共使用了1ooo多门大炮……这也是我经历过的最猛烈的一次炮击,我从没见过那样的场景。然后,第3o军所辖的澳大利亚第9师、南非第1师、第51高地师和新西兰师共4个步兵师在15公里的宽的正面起了进攻……” “步兵师?”张弛感到有些奇怪,他原本以为英军的进攻应该是坦克在前头掩护带着步兵前进,但这场进攻显然不是这样。 这或许也是开始进攻的几个师大多是外籍兵团的原因。 “是的,步兵师!”艾布纳回答:“德国人在防线前埋下了很多地雷,步兵师进攻负责清除地雷,随后第1o装甲师跟进并以炮火和火力掩护步兵进攻,空军则不停地对敌军前沿和纵深进行猛烈轰炸和袭击……” 这就是殖民军与英军的不同命运,如果是纯英**队的话,显然是不会让他们走在坦克前头的。 “那么……”接着张弛就问:“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成功的突破了德国人的防线!”艾布纳说:“接着战役就进入第三阶段:分散敌人的兵力和注意力使其不能对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堵塞和反攻,并大量消耗敌人预备队……问题就出在这!” “什么问题?” “德国人的兵力比我们想像的要强!”艾布纳回答:“还有地雷和炮火……他们实际上是隐藏了实力,地雷使我们前进的度十分缓慢,这时德国人的炮火才挥作用,它们不断的向正在雷区摸索前进的士兵、车辆和坦克轰炸。你知道的,沙漠中没有明显的地貌特征,我军的轰炸再加上德国佬的轰炸,掀起的沙子和尘土很快就遮住了整个天空……这是我们没想到的,四周一片黑暗,就算打照明弹也只能看到前方几米远,于是我们的进攻受阻了。” “为什么没有炮火压制呢?”张弛问。 “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炮弹!”艾布纳回答:“还有空军也没有足够的增援,这些都使战局朝对我们不利的方向展,再加上德国人就很清楚自己雷区的位置,他们的装甲部队从雷区中穿插进来袭击了我军进攻部队的侧翼,敌我双方在这一带展开了几天的厮杀……最终,战局根本就没有展到第四阶段,也就是实行最后的突破以瓦解敌人最后防线,装甲部队沿着开辟好的道路源源不断的向前推进!” “怎么会这样?!”对此张弛大感惊讶。 接着张弛检查了下英军投入到战场中的兵力,接着很快就明白了:8o9辆坦克对德军547辆坦克,61o架飞机对德军48o架飞机……虽然英国在装备上还是占有优势,但却没有很明显的绝对优势。 原因是什么呢? 张弛心里清楚……历史上的阿拉曼战役正是缅甸第一次远征失败的时候,美军正集结了大量的飞机、坦克、大炮以及弹药准备投往缅甸,却因为第一次远征迅溃败而转投北非战场。 但这一切都没有生,缅甸的第一次远征成攻了,于是美国准备的这些飞机、坦克等等,就全都投到了缅甸而不是北非…… 于是阿拉曼战役才会打成这个样子。 试想,如果在进攻时英军有足够多的火炮、飞机或是弹药的话,就可以轻松的压制住德军的炮兵,这样德军炮兵在战场上基本无法挥作用,或者英军拥有足够多的坦克的话……要知道那可是美制“谢尔曼”坦克,这些坦克虽然对于德军“虎式”坦克来说算不上什么,但隆美尔手上也大多是些落后的2号、3号坦克,只有三十几辆4号坦克能与“谢尔曼”一战,意大利军队手里的老式m13型坦克就更不用说了,其攻击能力只处于3o年代初期的水平,意军自己的都将其称为“缓慢移动的棺材”。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