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都市小说 - 最强制片在线阅读 - 第八九章 架构

第八九章 架构

    “公司如今走上正轨,网剧自不必说,是咱们起家的支柱。

    《我在他乡挺好的》这部上星剧,让咱们在电视剧打出口碑。

    后续推出的《爱情而已》《三十而已》的电视播映版权、网络播映版权顺利卖出。

    《三十而已》这类题材,我打算做成系列,《二十不惑》《四十正好》都在我的计划里。

    下一批编剧组在写的剧本《大江大河》《小别离》我考虑做成系列剧。

    系列剧是电视剧里最保险又能引流的,如果我的计划成功,咱们公司在电视剧方面就不愁项目。

    下一阶段,公司会加大在电影方面的投入。

    你们现在知道,《爱很美味》电影版,公司与企鹅视频联合制作。

    《救火英雄》,时代百纳主控的主旋律电影,公司参与投资。

    《兴安岭猎人传说》,公司独立制作的网络大电影。

    这些都是公司为进入电影市场前做的摸底与试探,电影与电视剧不是一回事,厮杀更惨烈,不确定性更大。

    但咱们得试着进入,因为电影能撬动的东西更多,文化、品牌、金钱、衍生品等等。”

    “这个我明白。”

    郑晴点头,“不过,想真正进入电影圈公司得拿出一部质量过硬或者直白点说是票房高的电影。

    就像《白夜追凶》立住了公司在网剧悬疑推理类型的标杆。

    《我在他乡挺好的》立住了公司在上星剧都市现实题材的标杆。

    如果拿不出这样一部作品,贸然进入电影市场,我不是很认同这个做法。”

    赵祯在公司虽有着一锤定音的掌控力,但他并不排斥不同观点。

    因为一个公司,当有人急速冲锋时,就要有人持重维稳。

    更何况这是自己老妈的意见。

    他把手中的笔放下,双手交叉放在桌上,道,“郑总监的顾虑是对的,在没有合适的项目前,公司不会贸然进入电影市场。”

    郑晴、苏元、吴荃,三人闻言,心下稍松,哪知赵祯接下来的话又让三人心头跳了跳。

    “电影、电视剧是吸引流量的载体,而流量具体投射是在演员身上。

    咱们公司出来不少爆款网剧、电视剧,利润不少。

    但其实演员获取巨大流量后的价值,并没有被成功转化。

    这部分流量的价值甚至比电影、电视剧本身还要大,眼睁睁看他浪费掉,实在可惜。”他道。

    “别的公司艺人,咱们公司管不着。咱们自家公司的艺人,代言、广告、综艺等等,各种通告可是不少。”商务总监吴荃说道。

    “还不够。”赵祯道。

    苏元揣摩着话里的意思,道,“赵总意思是,再多接一些工作?”

    “不行,明星也是人,工作太多,扛不住。而且不是什么工作都能接,有的艺人接工作要考虑调性合不合适。”郑晴当即反驳。

    见几人理解有偏差,他也不再藏着掖着,直接了当的说,“呵,咱们公司又不是黑心工厂,自然不能靠压榨艺人存活。

    我的意思是,可以靠直播卖货的方式,把这部分流量变现。”

    “直播?”三人面面相觑。

    “对,直播。”

    他重复了一遍,接着道,“我打算公司出资,投资开一家直播公司,培养一些主播。

    像《白夜追凶》《我在他乡挺好的》的主创人员,到时候都可以去直播间当嘉宾,吸引他们的粉丝去直播间。

    这些粉丝只要去直播间,变现就很容易。”

    “艺人总不能一直参与直播吧?艺人不直播时,直播间怎么办?”苏元询问。

    他道,“这里有个误区,艺人做嘉宾是直播间的一个引流方式,是一个辅助手段,并不是说直播间全靠艺人。

    说到底,直播间平时还是要靠主播来卖货维持,所以主播也要好好挑选。

    这个直播公司,既要直播卖货。

    同时,也是一个把咱们制作的影视剧聚集到艺人身上的流量变现的平台。”

    “这样可以。”

    郑晴想了想,道,“只是一两场直播的嘉宾,对艺人来说,也不过是多参加了一两场通告而已。”

    他笑了笑,“对有代表作的艺人,只需有作品上映来直播下就好。

    但对于公司那些参演微短剧的演员,需要在剧集热度期内,都要驻扎在直播间。

    别小看微短剧,它吸引流量可不低。

    前段时间制作的《招摇》播出,两百万成本,分账2000万。

    蒋若浔、林沐在抖音粉丝十几天上涨七八百万,这些可都是利润。

    蒋若浔要拍《法医秦明》、林沐拍《三十而已》,两人进组,咱们就不去说了。

    不过后期有大批微短剧在筹备,在这之前,直播公司也得赶紧弄好。”

    顿了顿,让三人消化了片刻话里内容,他接着道,“为了摄取流量,提升艺人知名度,也为了尽量拓展公司结构完整性,我还计划投资开设一家综艺节目制作公司。”

    “综艺节目制作公司?”

    电影、直播、综艺三连击,直接把苏元、郑晴、吴荃三人整麻木了。

    “对。”他点头。

    “综艺节目竞争也非常激烈啊。”苏元隐晦的提醒道。

    他笑笑,道,“我知道,综艺节目卷的不能再卷了,各种类型、各种立意五花八门。

    加上如今全民娱乐时代,进入到所谓的垂直赛道。

    别说不同年龄段了,就连同一个年龄段的人也别想凑一起。

    所有人群都被细分再细分,好比挺好一块牛排,就这么给剁成饺子馅。

    恋综,你得分个熟龄和年轻的,年轻的里面,还要再分出母胎单身的。

    音综,jiejie们要乘风破浪,哥哥们要披荆斩棘,rapper们要自信说唱,有的还要按照主题唱上一整季的港台音乐。

    慢综艺也门派林立,请明星去山里干农活的算一类,让年轻男孩光膀子的算一类,把社恐明星凑一窝搞社会实验的又算一类。

    这样细分的特点,确实以选择的窄小调和了众口,满足了每个小圈层观众的胃口,却也将他们区隔在了一个个“趣味茧房”中。

    现在的综艺制作团队,都在过细地做工作。

    综艺招商PPT,甚至早把每个嘉宾的人设和炒作模式都定好了。

    相应的,还有那些预计可以撬动热搜的话题。

    工作到这个程度,已经不是用“内卷”就能文过饰非了,而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打个比方,就像那种刷了习题的考生,得分目的性非常明确。

    又好像刚从情专那里学了几手的男生,迫不及待地对女孩子施展套路。

    小样儿,哥不得把你迷死!

    《浪姐》在初期,确实赢得了很大的观众基数和声量。

    这与当时呼吁女性不要年龄焦虑、容貌焦虑、争取权益的社会共识有强关联,顺应网友呼声上马的《浪姐》第一季,也确实完成了娱乐与价值传递的统一。

    比起《浪3》《浪4》的站桩唱歌随便扭扭,当年的《浪1》可真是奔着成团的架势去的。

    虽然后来发现,“成了团没什么用”。

    互联网的特点就是越少数的群体越会抱团发出更大声音。

    综艺像抓救命稻草一样抓住这些声音去迎合、去放大,注定只能把自己越做越小,让沉默的大多数愈加摸不着头脑。

    如果找个不算恰当的类比,大概就像美国的LGBT话题,越加工越极端,只能讨好极少数活跃群体。

    我没有说这样不好,而是说有些适得其反。

    我在做影视剧制片人时,一再强调故事的重要性,剧本的重要性,导演、演员都是辅助。

    不过在综艺节目制作上,我觉得应该反过来。

    合适的艺人更为重要,节目类型、立意则为辅助。”

    见赵祯显然是仔细了解、调查过,苏元、郑晴、吴荃三人虽心有犹疑,但也只能选择相信。

    就像当时他力排众议,把公司所有资金压在了《白夜追凶》上时一样。

    况且,今时不同往日。

    以如今公司的体量与现金流,一家直播公司、一家综艺节目制作公司,还不至于让如今的祯娱乐传媒伤筋动骨。

    赵祯见三人都不反对,当即拍拍手,起身抻了抻腰身,笑道,“电影、电视剧、网剧,综艺,艺人经纪,直播。

    这些业务,会为公司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

    你们到时候都是负责一环的关键,在古代,也算分封的一地诸侯,到时候可得通力合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