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建设新大明在线阅读 - 第48章 廷推

第48章 廷推

    政治斗争,其实不该像现在这样安静的,这多少有些奇怪。

    李广深受皇帝信任,这么多年下来,没有几个党羽?

    所谓树倒猢狲散,李广一倒,和他过从甚密的人自然也落不得好。

    所以朱厚照本来在等,没想到最终等到一个账本的消息。

    可以想见,接下来必是一场大的风波。

    因为总有一些官员不是李广的人,他才不管你那一套。无论是肃清朝纲亦或是沽名钓誉,风闻言事的言官们总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

    到了乾清宫的门口,发现里面传来臣子们的声音,看来今日来的不是时候。

    一个小宦官看是太子也不敢怠慢,捏着手低着脑袋迎了过来。

    “这个时辰了,父皇还在和朝臣商议国事?”

    小宦官答道:“回殿下,大约是有要紧的事,皇爷延长了廷推的时间。奴婢这就去禀告。”

    “不用。国事要紧,不要说本宫来了。”朱厚照抬手阻止了他。

    史书记载,李广死后,激得皇帝更加勤政。

    大概是看到账本,醒悟了,知道先前用这个家伙是多么荒唐。

    说句实在话,弘治朝问题还是很多的,但是皇帝脾气特别好,所以文官给他的评价非常的高。

    也就是众正盈朝,自然得,便会多出名臣。

    却说这乾清宫里,忽然出来个较老的宦官,见了太子自然行礼,“殿下,皇爷有旨,若是殿下来了,就请进殿。”

    “父皇知道我要来?”

    老公公偏身鞠躬,“往日里,殿下也经常这个时候来的。”

    喔,对,倒是忽略了。

    既然如此,

    朱厚照就进去了。

    廷推是如何,他也去见识见识。

    所谓廷推,就是重大人事的升补任用,由朝中重要的大臣共同商议决定。

    人员包括六部尚书,都察院、大理寺、通政使司的长官等。

    基本上就是一屋子老头儿。

    虽然每个人性格不同,但后世人的感觉上就是一帮老学究。

    这其中有兵部尚书马文升、户部尚书周经、吏部尚书屠滽等,

    他们当中,说不得就有人给李广送过银子。

    李广的死倒也给皇太子攒了不少人气,现如今大明朝最重要的一屋子官员也都对他观感不错。

    “照儿,你到朕边上来。”

    “是。”

    皇帝一身明黄色的龙袍,手掌攥着个有些发皱的奏本,看得出来捏了几天了。

    朱厚照现在和当初王鏊刚和他禀报李广的事情时一样的态度,入脑入心不出口。

    “鞑靼小王子屡次扰边,西北三边(延绥﹑甘肃﹑宁夏)半年来发了多少的奏本?朝廷廷推了几次,就真的连个三边总制官都推不出来了吗?”弘治皇帝悠悠的发问,听得出来多少有些烦躁。

    大臣们心想,不是我们不推举,是推了四五个,您老都不同意。

    朱厚照往下听,慢慢的就了解了事情的起因,

    这事儿说起来,是弘治十年,鞑靼小王子先是侵犯潮河川,随后纵兵犯大同,朝廷也有官兵迎击,只不过效果都不好,或者干脆的说吃了败仗,因而京师震动。

    所以有人提议恢复三边总制官,避免三地有警不相援的尴尬情况。

    更深的背景是明弘治时的边防形势较为紧张,

    一则是开中法作用不再,边疆地区日益缺粮。

    二是北方鞑靼小王子(达延汗)少年继位,励精图治,先是向西驱逐了瓦剌,然后开始了对东蒙古的战争,他能征善战,能力不凡,聚拢了很强的军事力量,在朱棣死后八十年,北方草原又长出了一头雄壮的饿狼。

    至于那个大名鼎鼎的杨一清,

    朱厚照想着……他大概还在陕西当按察副使,也就是电视剧里常说的‘臬台大人’,还是个副的,管的是一省的刑名。

    现在,

    在乾清宫会被提及的名字,叫王越。

    如果了解明史的人,会知道,此人是明中期时的名将,颇有能力!

    成化年间立了不少军功。

    有明一代,拢共有三位文人封爵的,王骥、王越、王阳明。

    这事儿非常不简单,所以王越不是无名之辈,王阳明都以他为偶像。

    可惜就是这性格,不是很好。比如他会觉得自己功劳大、赏赐浅,而且表现出来,叫自负豪杰、性故豪纵。

    还有他曾经和成化年间的大太监汪直关系比较好,他自己还是个进士出身,这就非常不受文人待见了,在朝中的声誉也不大好。

    成化十九年,汪直倒台,王越也跟着倒了,还把自己军功挣来的威宁伯的爵位给弄丢了。

    到弘治时,李广成了皇帝跟前儿的红人,权势如日中天,李公公想要在外朝找些外援,王越想要东山再起,

    正好两人一拍即合。

    反正王越要的是得势的太监,他管是姓汪还是姓李。

    本来嘛,如果李广还活着,王越起复三边总制,应当问题不大。因为那个状况下王大人是朝中有关系,自己有能力,形势有需要。

    至于那些背后戳脊梁骨的,任他们去。

    但现在李广死了,那问题就大了……

    这事儿朱厚照也在琢磨。

    现在边患严重,对于皇帝来说能去把陕西的问题解决了就好,他才不管那些,和李广一党就不能用了?

    没那回事儿,李广怎么来的?李广本人就是他用的。

    王越也当过三边总制,当得还很好,不然威宁伯这个爵位怎么来的?

    朱厚照瞄了一眼皇帝手中的奏疏,

    不对,是瞄了好几眼,

    弘治皇帝才发现他想要看,

    于是父子俩偷偷的对视一眼,互相使了个颜色,皇帝也干脆铺开来让他看了得了。

    上面写着:内官监太监李广招权纳贿,其门如市,兹幸罪恶贯盈,自其速死,朝野闻之,无不称快。然广所余金帛何止千万,皆嗜进之徒多方馈送,此而不惩?何以示戒?乞拘广亲信任事之人,去其官籍,付之法司,审问明白,从实具奏,以清仕路!

    奏疏果然是弹劾平日里那些和李广比较接近的大臣。王越则是明牌,是人就知道他名列其中。

    朱厚照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廷推推不下去,

    李广一死,朝堂根本就不是安静!那是皇帝按住了,这奏本给他藏了几天,都发皱了!

    而且安静不安静的,官场上这些人精也一看就知道倒李广‘党羽’的大势是谁都挡不住。

    恰逢这个时候,朝廷想要选一任合适的三边总制官,又想起用王越。

    这就麻烦了,臣子们不敢表态了,

    因为和王越有关系,就是和李广有关系,和李广有关系,在这个关口?

    你今天表了态支持王越东山再起,

    明天就有人说那账本上是不是有你的名字?

    朱厚照心想,看来皇帝是想要用这个人的,反正性格不好就不好,起复他又不是放在京城,是放在陕西,先稳住了边关形势再说。假如皇帝不想用这个人,廷推早就结束了,也不用拖到现在。

    所以说这就是政治生态的恶化,影响朝廷做出最优选择的真实写照。

    朱厚照听了都叹气,他这个受‘实事求是’教育长大的人,最看不得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