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只想种田
花甲老臣刚刚落座,便有一人手持玉圭,越众而出,上前对天子拜道:“老臣牟御,有要事启奏陛下!” 天子刘宏闻言,微微颔首,温声道:“博士年岁已高,当坐下奏对。” “谢陛下!”牟御也没有故作矜持,闻言便回到席垫位置坐下,然后开口道:“陛下前几日派人送到太学院的二篇半文章,我等五经博士日夜查阅史料文献,确定为《尚书》佚文,特来向陛下汇报。” 刘宏一愣,他没想到太学院的五经博士们这么快就确定下来,倒是令他有些措手不及,因此不无迟疑地问道:“《尚书》佚文一事,干系重大,博士们定下如此结论,可有依据?,莫要让天下人闹腾起来。” 牟御拱手道:“二篇半文章构思严谨,行文精巧,是不可多得的奇文。其中,《厚父》是孟子曾经熟读并引用过,此为《尚书》佚文毋庸置疑;而《封许之命》是周王朝分封许国的文件,汝南召陵的家谱可以为证;最后一篇《保训》,内容看似简单,却蕴含极为复杂的哲理,非上古智者不能书之,此为《尚书》佚文,实乃众望所归。” 说着,牟御一指站在前面的吴咏,说道:“二篇半文章都是吴侍读从太虚仙境无意中听得,实乃天降福瑞,我大汉之兴也!” “哈哈,博士所言甚得朕心!”刘宏听罢,开怀大笑起来。 一边说着,刘宏一边环视满朝百官公卿,微笑着询问道:“诸卿以为何如?” “陛下圣明!天佑大汉!”德阳殿中的所有百官公卿异口同声拜道。 这时若是有人再提出不同的建议,那真是愚蠢至极了。 赞扬声持续了近一分钟,才停歇下来,这时有心思灵巧之辈,俯身对天子拜道:“陛下,吴侍读既然愿意无私献出二篇半《尚书》佚文给朝廷,还请陛下赐赏于吴侍读,以表彰其功!” “准卿所言!”接着刘宏看了一眼吴咏,笑着询问道:“你想要什么封赏?” “陛下且慢!”吴咏还没答话,牟御便出声阻止道。 刘宏一愣,转头看向他,有些疑惑地问道:“博士因何阻止朕赐赏于吴侍读?他献文的功劳,百官公卿们都有目共睹,若是不加封赏,岂不让天下人耻笑?” “陛下所言差异!老臣并不是阻止陛下赐赏于吴侍读,而是还要继续为吴侍读表功,赐赏一事可稍后再议。”牟御不紧不慢地说道。 “还有这事!朕这位侍读又做出什么事?让博士亲自出面为其表功?”刘宏现在是好奇心爆满,吴咏可以说几乎每日都陪在他身边,何时又与五经博士搭上线。 他看了吴咏一眼,见其目不斜视地站在那里,心中对他又多了几分亲近,自从吴咏当天子侍读以来,百官公卿们对他的夸赞比以往多了许多。 牟御这边却是不慌不忙地从怀中掏出一册线装书,微笑道:“陛下看完此书就明白了!” “善!”刘宏微微颔首,并吩咐左右道:“去,将博士手中的书册取来与朕一观!” “唯!”刘宏身旁的谒者闻言,连忙躬身应诺,并疾步来到牟御面前,将书册接过来,捧着呈给天子。 刘宏翻看着牟御带来的线装书,当真是爱不释手。 都是竹简,翻看起来那是相当麻烦!尤其是竹简拿的时间久了,还有些手腕疼,而放在案上看,时间一长,脖颈又有些受不住。 哪有今日这书册方便,想怎么看就怎么看,薄薄的一个小册,上面含括了《尚书》的所有内容,当真是越看越喜爱。 吴咏用余光瞟了一眼,刘宏此时看的正是《保训》一篇,心下不禁有了推测:这书册应该是《今文尚书》,外加他献出来的二篇半《尚书》佚文。 刘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喜悦之中不可自拔,德阳殿内,百官公卿们都面面相觑起来,都在好奇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竟让天子如此沉迷,但谁也不敢出声打扰。 也不知过了多久,还是牟御轻咳一声,提醒道:“陛下,老臣今日带来了五百本书册,可命人去将其取来,分与殿内诸公一览。” “啊!博士怎么会准备这么多!”刘宏惊呼一声,随即吩咐左右道:“你们安排侍卫去将所有书册都取来。” “喏!”两名谒者快步跑出德阳殿。 这时刘宏才惊叹道:“博士刚才所言为吴侍读请功,难道就是因为这书册?” “正是如此!陛下当真是慧眼如炬,能从乡野之中发现吴侍读这样天下难得一见的奇才!” 牟御先是夸赞两人一番,接着说道:“陛下可不册,老臣仅仅只用数日时间,就刊印了五百册,这还是因为雕版所花费的时间甚多!如今雕版已成,匠人若是交替不停歇,一日可刊印两百册。” 随后他神情颇为激动地说道:“陛下想想,若是如此下去,我大汉天下百姓都是人手一本《五经》,这是多么大的造化啊!哪怕文景之治,也没出现如此盛况!” 刘宏这次是真的惊呆了,他刚才只想到这书册轻便,方便观看和携带,却没往印刷上想,倘若真如牟御所说,他这位天子必能名垂千古!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容不得他不心动。 因此他颤颤巍巍地问吴咏道:“你是如何想到这样做的?” 他作为天子,自己都无法想象,当大量的线装书出现在世人眼前的时候,那将是何等的震撼。 吴咏立刻躬身道:“回陛下,小臣曾在太虚仙境中看到里面的百姓们印书过程,恰逢博士们让小臣到太学院解释二篇半《尚书》佚文一事,小臣在太学院之中看到许多太学生都是几人共读一卷竹简,便想到刊印书籍一事。” 刘宏盯着他看了又看,最终惊叹道:“看来朕选你当侍读,是做出的最明智选择。” “小臣惶恐!当不得陛下如此称赞。”吴咏急忙拜道。 刘宏见他这样,轻声安慰道:“你很好!一会朕一定会不吝赏赐。” 两人说话间,两位谒者已经带着一群侍卫走进来,禀告说:“陛下,所有的书册都已经取来。” “每人一册,分给殿内诸卿。” 刘宏一声令下,德阳殿内顿时忙乱起来,每位拿到书册的百官公卿,看到这些线装书,也都是喜欢的不行。 他们刚才对《尚书》博士牟御和天子的对话,听得云里雾里。此时看到手中的书册,方才明白其中的含义,这令他们都十分震惊! 尤其是那些在《古文经学》上有大成就的百官们,只的厉害之处,若是真如刚才牟御所说,一天能刊印两百册,那么天下的太学生估计都要学习《今文经学》,谁还会花费时间,慢慢抄录钻研古文经学。 这对蓬勃发展的古文经学一脉来说,无疑是严重的打击。 因此他们对献出此法的吴咏,不禁有些恨得牙痒痒,又见天子刘宏与他亲近,顿时心生一计,于是彼此对视一眼,立刻有人站出来,躬身拜道:“陛下,吴侍读此举,将造福天下百姓。如此高尚的德行,更是令人钦佩不已。陛下何不下旨,让吴侍读将书籍的刊印之法公之于众,到时所有百姓都将受益,感念朝廷的恩德,何其幸哉。”
此言一出,顿时引来诸多百官公卿们的附和。 “请陛下下旨,传下刊印之法,造福万民!” 十四位五经博士听罢,顿时出言阻止道:“陛下不可啊!此乃太虚仙法,怎可轻易公之于众?” 他们只顾得高兴,没想到对手会提这样要求。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若是被古文经学得到这刊印之法,他们今文经学的优势又没了。 “这……”刘宏有些犯难了,一方面他不想让太学院的今文经学一家独大,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刊印之法流传出去。不论如何太学院都是朝廷的官学,都在掌控之中,一旦流传出去,被有心人利用,恐怕会给朝廷带来动荡。 他思索良久也拿不定主意,便有些试探性问吴咏道:“吴侍读,刊印之法是你所创,你有何想法?” 一时间,德阳殿内的百官公卿们都盯着吴咏,看他给出什么建议。 吴咏作为后世人,当然知道刊印之法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能极大限度传播文明,另一方面它又会给人类文明带来破坏。 正如后世人常说的:好的书籍是人生走向光明的指南,人类的一切发展都离不开书籍。而那些坏的书籍则会使人走向堕落腐化,有时甚至会让人难以想象其恶果。 刊印之法没有出现前,不良书籍的传播非常有限,但是随着刊印之法的出现,以后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不良书籍。甚至会出现故意修改对方学说的事件! 最可怕的是官方有意“改错”,简直就是对文明的一种践踏! 如今自己传下这刊印之法,也不知道是好是坏,只能尽量避免不良影响吧! 想到这,吴咏不顾百官公卿们异样的眼光,假装轻咳一声,开口道:“回禀陛下,小臣觉得这刊印之法,还是不要公之于众为好,毕竟小子曾在太虚仙境看到过,有胆大妄为之徒,借助刊印之法,大肆修改经典,误导百姓!” “怎么有如此丧心病狂之人!难道不怕遭天谴吗!” 不仅刘宏被震惊得目瞪口呆,连殿内的百官公卿们都纷纷出言指责,他们此时也有些后怕,真要是将刊印之法公之于众,说不定真有人敢这样做。 等议论声小一些,吴咏这才接着说道:“小臣建议陛下,单独建立一个刊印官署,由知名大儒审议核定后,方可刊印成书。而民间私自刊印,将视为大罪。” “此言大善!”吴咏刚说完,就得到天子和百官公卿们一致认可。 就是原本对吴咏有敌视的古文经学研究者,也赞同支持吴咏的建议。毕竟他们古文经学中,不乏知名大儒。只要能参与到刊印的官署中,对他们来说也是有利的。 其实吴咏说了修改经典后,他们才是最担心的,因为古文经学对于今人来说,毕竟都说看不懂的文字,就是被篡改了,也很难被人发现。 见百官公卿们都支持吴咏的这个建议,刘宏也是心情舒畅,因此他笑着问吴咏道:“今天你立下如此功劳,你想要什么封赏?” 吴咏可不敢随意开口要赏赐,但这是天子今天第二次问他了,总要给个回答才行,因此他想了一下,开口道:“小臣出身乡野,对种田比较感兴趣,陛下若想赏赐小臣,就给小臣几亩田地即可。” 刘宏一愣,随即哈哈一笑道:“朕今日可算长了见识,碰到一个只想种田的臣子。” 笑过之后,他郑重地对吴咏说道:“如此,朕就将洛阳皇庄中的田地分与你一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