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九十七章 新与旧

第九十七章 新与旧

    第九十七章新与旧

    其实朱元璋自己也没有感觉到,他对未来变法,内心之中也未必是那么坚定的。

    朱元璋已经做得决策,就能看出来。原本封建王朝的改革,明清在土地制度上的革新。朱元璋很容易接受。他对土地制度的改革。最后在土地上仅仅征收一种税。免除徭役。

    但是整个天下谁也不能逃避。解放百姓。不将百姓束缚在土地上。

    只是,这已经是朱元璋能够做到的极限了。

    其他的事情,他纵然听何夕说得天花乱坠。有些事情,他是看懂了。但是看懂仅仅是看懂,对于有些事情到底有什么影响,他还是没有真切的感受的。

    此刻,看到这些已经造出来的机械。给了朱元璋深刻的震撼。

    与钢铁业的改革不一样。

    天下铁匠虽然多,但是总体上还是一个小产业。即便全天下所有的铁匠都失业了,其实朱元璋是可以处理的。甚至多了一些铁匠转化为农夫。可以开垦更多的土地。

    但是,纺织业就不一样了。这是要深入到每家每户的。其影响之大。简直是惊涛骇浪。

    赚钱是真赚钱。

    但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是不能仅仅想赚钱与不赚钱这一点小事的。要想更多。

    其实,朱元璋自己或许没有感觉,其实他内心之中有一个朱标。

    朱标所代表的思想,就是在洪武十四年之前,朱元璋内心很多国策的想法。唯一区别是,当时的朱元璋觉得,开国之初是乱世,朝廷内外并不稳定。所以要有非常手段。而后世子孙就无须如此了。

    朱标之前,一直是朱元璋最满意的太子。就是因为两人思想上在某些事情上只有层次上的分歧,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而今朱元璋变了。而朱标并没有变。

    而人的思想改变,其实也是一个过程的。并不是说变,就能立即改变的。此刻朱元璋面对未来的未知,也有一丝丝的胆怯。

    忽然之间,朱元璋就不想说话了。

    燕王内心之中更多纠结,只是见朱元璋脸色阴沉,更不敢说话了。

    朱元璋参观了所有的车间后,出了车间,忽然下令,每一个车间之中出一个女工代表。他要与这些人谈话。

    ------

    一会儿工夫。几十个女工已经到了。

    她们见到朱元璋之后,一个个都不敢抬头,跪在地面之上,就好像是一个缩头鹌鹑一样。

    朱元璋和颜悦色,带着几分长辈的慈祥,说道:“都起来说话吧。”

    只是朱元璋的话,下面人都没有反应。何夕立即示意身边的一个女工,这个女工叽里咕噜地说了一些话。这些人才起身。

    朱元璋微微皱眉。

    他最讨厌有人隔绝上下了。而这些听不懂的话。让他下意识觉得,有人在他面前搞花样。

    何夕连忙解释说道:“陛下,这些人都是高丽人,他们不懂汉话。臣这一段时间,也在想用一种便捷的办法,让她们学会汉语,在臣看来,拼音最好不过了。只是臣在这方面见识浅薄,再加上古今音也有不同,是以-------”

    朱元璋说道:“何夕,你这一段时间的功课少了。”

    何夕一愣,不知道朱元璋何出此言。

    朱元璋说道:“朕的洪武正韵,你是没有读过吗?”

    何夕微微一愣,朱元璋说得不错。刚刚来到大明那一段时间,为了融入这个时代。何夕很下功夫,读了很多书。但过了那一段时间之后。何夕就没有再下过功夫了。

    读书时间也压缩了很多。

    《洪武正韵》这一本书,何夕知道是知道,但是真没有怎么翻过。

    朱元璋一眼就看透何夕了,说道:“中华自古以来切音之法与拼音之法,各有高下,足够用了。不过,你说的也对,《洪武正韵》高居庙堂之上,不能深入民间,又失朕的本意。这样吧,召集大儒在国子监商议,以《洪武正韵》为底本。创建一套,简易的切音之法。令孩童一读就会。”

    随即令左右记录下来,回去之后就办。

    自古以来,语音就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只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而已。就好像现在很多字的读音,已经不是古音了。最简单地就“一骑”这个词到底怎么念。

    这个问题,从来不是今天才出现了。

    朱元璋建国之初,就发现唐宋诗词,已经有很多不押韵了。自然是古音有演变。而且蒙古人南下,带来大量胡语。深入到中国各地。而且自古以来,字是一样的。但是各地方言却不一样。

    不管是为了统一方言,便于交流。还是为洗清胡风,重造汉唐,更或者说是新朝立功的文化工程。这种种原因之一,《洪武正韵》就应运而出了。其中自然有一套自古以来切音的办法。

    繁琐也有局限。与后世的拼音方法是有区别的。

    不过,并不是说后世拼音方案是在各方面都胜过切韵的。其实现代拼音方案,并不能完全将汉语的语音表现出来。很多古代的语音,在现代拼音方案之中,被舍弃了。

    其实如果注意一下的话。一些方言之中词汇,拼音是拼不出来的。

    只是这一点到底是好是坏?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

    朱元璋不想要用拼音方案的原因。并不是他对这一点有想法。毕竟,朱元璋是很现实的人。他其实并不在乎这一点点损失。他只是骨子里骄傲极了,才不愿意用西夷的东西。

    毕竟拼音方案大量地借鉴了西方音韵学的知识。是基于罗马音的。朱元璋并不觉得,中国传统的音韵体系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只是之前没有往这方面想而已。

    毕竟,自从宋朝以来,中国传统的学问,就出现了重经义而轻小学的风气。经义,自然是微言大义,而小学,就是训诂之道。一个字该怎么读,一个字该怎么解?固然是枯燥乏味,但也是读书学问的根基所在。

    不过,朱元璋与何夕的对话。最听不明白的就是燕王了。

    因为有外人在。朱元璋与何夕说话,有所保留,但是彼此都懂对方的意思。但是燕王是外人。他知道切韵。但是拼音是什么玩意。就搞不清楚了。只觉得满头雾水。什么也不明白。

    这不过是一个小插曲了。

    朱元璋在翻译的帮助之下,与下面的高丽女工细细交谈。

    问的也都是很平实的话。她们在高丽是什么样子的。在这里是什么样子的。吃过苦没有?想不想回到高丽。愿不愿离开这里去种地。等等。

    这些高丽女子战战兢兢地回答。

    她们在高丽的时候,不过是宫中奴婢。没有人身权利了。一天劳作,什么也不会有的。如果每天不能按时定量地完成。会有人抽他们鞭子的。其中苦楚。自不必多言了。

    甚至现在很多女子身上都还有伤疤。

    更重要的是,上下克扣成风。

    连饭菜都不够。忍饥挨饿。一旦生病,很有可能在人还没有死的情况,就丢到乱坟岗了。因为人死在宫中很是晦气。

    朱元璋听了漠然。

    这种生活,朱元璋很熟悉。他从小到大,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当小沙弥。当乞丐的生活。并不比这些宫女好太多。甚至还不如宫女的。宫女这边再克扣。总是要给碗饭吃的。真的全部饿死了。上面也是会着他们麻烦的。

    而朱元璋过的生活,每一顿饭都要自己找。为了一顿饭,打个你死我活,也很正常。

    而高丽王朝已经到末世。这些女工作为高丽王室最赚钱一部分。产出大量的布匹。却被无视到这个地步,也可见一斑。

    但是话说到这里。这些女工眼睛之中迸发出希望的火光。

    一个女工更是用生硬的汉语说道:“禀报大皇帝老爷,我们来到这里得很好。每月管饭,不限量那种。另外每一发七斗米的工钱。每一班做得有建奖励。每一个月都有人能拿到一石米。这是我们在高丽万万不敢想的。大人们说,都是皇帝大老爷恩典。奴婢谢过皇帝大老爷。皇帝大老爷公侯万代。”

    这一番话说得。让燕王都笑了。

    什么皇帝大老爷,还是大皇帝老爷。更奇葩地说什么公侯万代。简直是诅咒朱家。不过,也看出来,这女子刚刚学会说汉语。言语之中,颠三倒四,发音不准。乱七八糟。但是一番心意倒是真的。

    说到他们愿意不愿意回到高丽,或者离开厂子,恢复自由。

    几乎所有人都在摇头。愿意太简单了。女人在这个时代,更多是一个物品,她没有单独的人格权。这就是为什么在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的所有权力,都是依托于男人来实现的。不管这个男人,是父亲,是丈夫,还是儿子。

    在高丽如此,在大明也是如此。

    甚至高丽对女子的压迫,比大明还严重。故而,在这里,她们还能互相支持。一旦离开了这里,她们也不知道会遇见什么样的情况。到了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无依无靠。不知道有什么下场了。

    她们又怎么愿意离开啊。

    朱元璋认真地看着这些女工,喜欢从她们的神情之中看出伪诈之处。好一阵子,他都没有看出来。以朱元璋识人之术。不敢说眼前所有人没有一个说谎。最少他们没有都说话。

    大部分是真心话。

    随即朱元璋挥手让他们下去了。身边的也都退了下去。只留下了何夕,燕王。

    朱元璋说道:“一个月七斗米。一年下来八石四斗米。而大明江南水田,一亩产量也不过三四石。一个人顶三亩地的出息。你不会亏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