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八章 山穷水尽

第八章 山穷水尽

    大明公务员第八章山穷水尽第八章山穷水尽

    何夕说道:“都说了吧。各方面都报一下明年的开支。看看缺多少?”

    “大人,”叶旺说道:“军粮是万万不能动的,三十五万石,一粒粮都不能动,这要支持到秋收的。去年收成因为抽调了大量人丁,是以不好。但是今年好好耕种,又有大量铁农具,一定哟丰收的。”

    “大人。”黄子澄说道:“移民安置上面,不需要支出多少。高丽那边都包圆了。只是,高丽战利品上------”

    何夕说道:“此事,宜粗不宜细,蓝玉没有向我要钱粮,仅仅是要了一些兵器,已经给我减少了许多负担。而且这也是陈规陋习,我也不好说什么。只要他能将人给我,并给了几个月口粮,就不错了。对了,这一件事情你一定抓紧。明年秋天,一定要自给自足。”

    黄子澄说道:“只是我这里还有口粮缺口?”

    何夕说道:“多少?”

    黄子澄说道:“还没有细算。但是三十多万石还是有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大量木料,与铁器,不过这都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粮食。”

    何夕只觉得头疼。

    其实蓝玉在高丽战场上大赚特赚。

    战利品收刮的手软。送高丽百姓上船,并赠送一些口粮。仅仅是沧海一粟而已。

    高丽很穷,那是看谁穷,你可以说高丽百姓不富裕,也可以说高丽这个国家不富裕,但是不能说高丽这些世家大族不富裕。他们的五百年的积累可比大明大族要富裕太多了。

    虽然仅仅几百家,但足够蓝玉吃饱了。

    只是,战场上潜规则,战利品是胜利者的权力。那一个将领都要私藏一些,只要不太过分就行了。不要像历史上的蓝玉,将元朝皇后给弄上床了。

    那就没有什么事情。

    何夕敲敲桌子,说道:“我想想。”

    “老师。”杨士奇说道:“我刚从南洋过来,有些事情,你们大概不知道。南洋的木头开始降价了。”

    何夕一愣,说道:“此言当真?”

    杨士奇说道:“自从南洋总督府建立之后,大量中原货物进入南洋,南洋各国贵胄,争先购买,没有多久金银用尽。还是陆侯召开大会,与南洋诸国互通有无。大量南洋木头,进入中原。特别是南洋红木。已经代替了辽东大木,成为江南家具的首选了。而南洋还其余木头。在造船上也有使用。总之,木材价格,明年很有可能大降。”

    何夕说道:“这不是时候。”

    何夕对这一点很清楚。木材属于大宗,他的价格周期性波动很正常。自从何夕在洪武十六年推动开海。原本凋零的造船业就迎来朝阳。一时间不知道多少地方开始造船。

    木头价格就开始大涨了。

    一连涨了四年了。

    涨了四倍有余了。

    已经是很夸张了。

    其实,如果不顺着洋流,如辽东这样拖着木头出海的话,用船运输木头,是一个亏本生意。除非是高等木材。比如南洋红木。这东西造就的明代家具,光耀时代,即便是后世也是收藏家的心头好。

    他们的价格与造船用的木料完全不是一个价格。

    但是那些用来造船的普通木材,如果用船来运,一旦遇见什么事情,就会亏本。

    而今,之所以能这样。

    是因为衰落几十年的航海业,忽然振奋。有大量的船只缺口。船只缺口少,运力就紧张,运力紧张,木料的价格就越来越高。这些木料就有了运输的价值。

    但是同样标志着,海上运力已经有了富裕。

    毕竟,不管怎么说造船用的木料并不是高价值标的,如果海上运力紧张的话。他们不会运输这些东西的。他们会运输更赚钱的货物。而这些木料大规模涌入中原。

    有更多的船造出来,运力进一步增加。

    运力既然有了富裕,船的价格一定会跌下来的。于是,木料的价格也维持不住了。开始走下行。

    等什么时候,这些开采成本高的木场,渐渐封闭,不再开采木料。市场上木材的供应减少。木料的价格又会上升。不过那时候,就不会有今日涨得这么凶了。

    毕竟,这一次木料行情是叠加了开海行情。

    这个更表明一件事情,大明开海之后,海洋贸易暴利阶段接近尾声了。并不是说,海贸不赚钱了。海贸毕竟危险,会有超过寻常行业的利润率,但是决计不是之前那样疯狂了。

    何夕暗暗觉得自己倒霉。

    不过也隐隐约约感到了机会。

    既然暴利时代结束,海上运力增多,那么商品成本就变得敏感起来。而今局面之下。也就是他何夕,最能压低商品成本。大工业生产,即便是机器使用量并不算多。但在成本上,也是传统手工艺难以企及的。

    何夕心中暗道:“危机之中,就有机会,看来要让杨震来一趟辽东了。”

    其实这种情况,杨震之前就汇报过。何夕觉得杨震是一个可造之才,又在商海第一线厮杀。定然有一些办法,给辽东的商品带来销路。

    葛天工说道:“老师,我这里的缺口就比较多了。虽然陛下给了二十万两的经费,作为技术开发经费堪堪够用而已。此外,你要等造纸厂,已经各种厂矿,我做了一些预算。大概有需要一百万两。或者两百万石粮食”

    “一百万两。”杨士奇说道:“这不可能。”

    葛天工说道:“我也以为我算错了。但是确实需要这么多。”

    何夕说道:“清单拿过来我看看。”

    葛天工从怀中拿出清单,递给了何夕。

    何夕拿过来细细一看,叹息一声,葛天工算得没有错。甚至还少算了一些。工业发展是需要成本的。或者说是资本。正常的工业发展,是资本原始积累之后,然后扩大生产。从此一层层递进关系。

    而何夕走的道路并不是。

    反而好像是后发国家,通过行政投资发展工业。这成本就高多了。

    何夕之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此刻又要面对这个问题了。

    技术不是问题,何夕打造出来的技术团队,说他们多优秀,有些抬高。大多都是普通人。甚至还不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但是他们最少能当按部就班的科研狗。

    将何夕想要的东西,实现出来。

    这已经够用了。

    而除却实验用的经费之外,最大的经费,就是通水,通路,平整土地。可以称之为两通一平。这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特别是很多都是采矿业,更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

    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

    之前所谓多少多少万两,更多是一种计量单位。并不代表一定有这么多银子,或者需要这么多银子,银子相等的物资其实也商议可以的。

    动用百姓,不可能一直无偿征召。一来积极性不够。二来也容易出问题。民力不可透支。

    不是任何人都有开国之初领导人的威望,让老百姓无偿劳动,而不生多少怨言的。

    何夕沉吟片刻,说道:“你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辽东粮食真不够吃吗?”

    叶旺先反应过来,说道:“不错。辽东这么些有数百万石粮食涌入,虽然大部分都消耗了,但依然有剩余。再者辽东粮食产量不高。但是缺口并不大。如此算来。辽东的粮食应该足够大部分百姓才对。”

    何夕说道:“不错。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粮食在辽东不是粮食,而是货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