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三十三章 人选

第三十三章 人选

    朱雄英怄着气拼命算账,而何夕的奏报,也飞过千里。到了朱元璋的御案上。里面的内容,不过是汇报叶旺之死,请身后事抚恤,还有就是辽东设县的可能。

    朱元璋看了一眼,也是叹息一声。

    说实话,叶旺这个人。朱元璋已经没有印象了。但是他却知道,叶旺与他年龄相差不大。算是同龄人了。朱元璋的叹息,并不是为叶旺而叹,而今是为自己叹息。

    岁月催人老。纵然是皇帝又如何?

    随即朱元璋看着手中的密奏。却是何夕在辽东种种作为。特别是空手套白狼。转了一圈,就令数以百万计的资金,到了自己手中。

    朱元璋吃惊之余,也很是警惕。

    这今日何夕能用这个办法放在正道上用,将来就会有人将这个办法走在邪路上。

    到时候,牵连的人可就多了。

    虽然民间也不是没有什么邪教,骗人钱财。但是像这么大规模的事情,是从来没有过的。

    不过,这是将来的事情。

    朱元璋要处理的是眼前的事情,经过朱元璋半年的梳理,与镇压,还有幕后的交锋,遍布整个南方的清丈案,也算是进入尾声了。虽然不敢说全天下的田亩都已经登记在册了。

    毕竟在这个技术条件之下,似乎有些不大可能。

    但是全部登记的已经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了。

    朱元璋也不求最后一点了。

    毕竟,在经济学上有边际效应,并不是投入越多,产出越多的。过了某个边际,甚至会出现投入越多,产出越少。

    朱元璋未必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却知道这个现实。

    这最后剩余的,要么就是真正的达官显贵。比如徐达家的。要么就是边边角角,山沟里面,不知道怎么得有一块平地。平日管理都费事,正登基上去,今后收税都是一个棘手的事情。

    甚至能逼死人命。

    于是,朱元璋就要将清丈这一件事情缓缓地收尾。

    这一件事情虽然结束了。但是朱元璋还不能立即对其他方面动手,毕竟,做事情也是需要节奏的。一张一弛。总要给下面人一些喘息的机会。

    此刻,朱元璋已经有精力投放在东北了。

    朱元璋将这些奏疏递给太子朱标,说道:“你觉得怎么样?”

    太子沉默片刻,他最关注的是,在何夕主持之下,辽东产出物资,如果何夕今年要完成一千多万两货物的生产计划。就要生产,近千万匹布,数十万石盐,钢铁,大木,船只,纸张。等等。都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这让太子触目惊心。

    因为辽东之前,在财政上是年年亏损的。

    否则也不会让后方年年补充粮饷了。

    而何夕这一去,对辽东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太子不是腐儒,他是政治家。他太清楚,这一些货物与后面的数字,能做什么事情了。现在的辽东,自然比不上江南物产。苏样风流,但是按照这个发展速度,估计用不了多少天,就是另外的样子了。

    太子深受震撼之余,也不得不怀疑自己一直以来信奉的儒学,真的已经不行了吗?

    随即,太子暗暗摇头。

    他不觉得。

    打天下与坐天下是两回事。

    未来的学说,未必不对。但是万万不能这么激烈。因为这会影响到大明的根基的。毕竟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当年父皇招徕天下富户。各种妥协,让天下地主认为大明是正统,才算是坐稳了江山。

    这才是最重要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太子并不是没有察觉,他其实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或者说本位思想。

    他在想事情的时候,天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维护大明统治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用大明百姓角度出发。毕竟他从小是太子,锦衣玉食。他知道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是因为他的父亲是皇帝,所以他才有这样的一切。

    如果说,他不是嫡长子,而今这一切未必是他的。

    所以,对于太子来说,维护统治,并将大明江山传给自己的子孙,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其他事情。

    只是这样的话,太子是不敢与朱元璋说的。

    太子思忖片刻,说道:“何夕做得极好。儿臣是万万想不到的。只希望雄英能学到何夕几成本事,也就心满意足了。”

    朱元璋说道:“何夕不是一个藏私的人。这一点你放心便是。我问的是何夕奏请的两件事情。”

    太子说道:“儿臣以为,辽东不仅仅应该设州县,而是设府,设辽阳府。统合辽东庶务。否则的话,太不成体系了。”

    朱元璋立即明白太子的意思了。

    太子想往辽东安插人了。

    仅仅是州县,虽然能做很多事情。但是在辽东体系之内,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因为他们距离何夕太远了。而辽东知府,或者说辽阳知府,有了这个官职,就很好办事。

    以辽东而今的规模,设州县是可以的。但是设府,就有一点多余了。

    沈阳,营口两地,设府是不大够格了。即便合在一起,设一个府,也不大够,盖因辽东人丁,十之七八都在军中,都指挥使,下面十几个卫所,占尽所有人丁。即便高丽迁徙过来的。也有很多在卫所体系之下。

    又有一些在厂矿体系之中,能编为民户的,就更少了。

    不过,辽东潜力非凡。先提一格未必不可以。

    太子这一段时间,沉默了许多。似乎愿意服从朱元璋的政策。朱元璋也是要给自己儿子一些面子的。朱元璋沉吟片刻,说道:“辽阳知府,你有什么人选?”

    太子想着自己夹带里的人。心中一动,说道:“刘璟可以。”

    朱元璋说道:“刘先生的儿子?”

    朱元璋的口中的刘先生,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刘伯温。

    太子仁厚,说起来刘基当年也教授过太子,是太子的老师。只是刘基很早就想退出朝廷风波。最后不得善终。甚至连诚意伯的爵位,而今也是空悬的。

    刘基固然是被胡惟庸所杀。但是刘基很多想法,也不能让朱元璋满意。

    这才根本原因。如果不是朱元璋对刘基失望,胡惟庸又怎么敢动刘基一下。

    太子之所用刘璟,首先是刘璟有才华。这一点家学渊源,并不比天下任何大儒差劲。更是有气节。即便在洪武一朝,刘家没有什么权势富贵。但是朱棣进入南京之后,他当着朱棣的面,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这一句话,自然让朱棣下狱,他不等朱棣下令处置,他自己就自杀了。

    这种忠诚,让太子感动。这样的人也不会被何夕拉拢的。

    最后,再有一点。那就是太子派去辽东的人。固然有分化,了解,牵制,渗透等等想法。但是,只能帮忙,不能使绊子。这样的事情,太子身边的人不行的。

    派方孝孺这些人。好家伙,那是要激化矛盾,朱元璋这个都通不过。

    但是刘璟就不一样了。

    刘璟在学问上,与父亲刘璟一样,颇有明初气象,什么是明初气象,那就是与后世明代理学盛行不一样。在学问上,重实用,灵活变通,决计不是一些腐儒可比的。

    刘璟固然不如父亲。但与宋濂一行人,也不是一路人。

    如果用儒家概念来区别。宋濂这些人,大多是经,而刘基父子的路子,大多是权,一个以为儒家道理,天下无双。不可有一丝动摇。另外一个是固然以仁义为本,但是行事手段灵活。追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