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姚广云出场,三党百官急了!
派我当间谍,接头人竟是女帝正文卷第一百一十八章:姚广云出场,三党百官急了!大魏京都。 朝堂之上。 百官站立。 此刻为首的位置多了一个人,正是姚广云。 “……,新设一部为财政部,命姚广云为财政尚书,负责宝钞一事,组建……” 太监的声音,在朝堂之响起。 “谢陛下。” 姚广云拜谢一声,这才站起身来。 朝堂百官,注视着这一切。 见证着一个草民之身直接晋升到尚书一职,心中也是感叹不已。 但偏偏却没有一个人心中有嫉妒之心。 若是换做其他人,百官别说嫉妒了,恐怕立马会有人直接当场参一本,有违大体,不合体制。 但这人却是姚广云,先帝当年多次邀请当宰相,人家都拒绝。 这一次,若不是因为宝钞之事,恐怕人家也不会入朝为官。 有的时候,这人比人就气死人。 自己兢兢业业,想要往上爬,求之不得的官位,在人家那里,唾手可得。 “姚先生,宝钞之事百官争议多日,你作为财政尚书,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姜灵出声了。 这本就是计划之中的事。 早在数日前晚上,就已经秘密会见了要广云。 两人商议了许些事情。 而且这一次见面,是东厂之人安排的。 做到了真正的秘密。 东厂的能耐,开始彰显出来了。 姜灵的心中也是满意万分。 果然手中有着一股自己的势力,办任何事情,都要事半功倍。 “回陛下,微臣刚接手财政尚书一职,尚未理清头绪,还请陛下给微臣数日,到时给陛下一个答复。” 姚广云轻声说着,不急不缓,一点都不着急。 表现的十分淡定,仿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般。 和这几日朝堂上剑拔嚣张格格不入。 果然,随着姚广云这话一说出口。 朝堂上就有官员坐不住了。 当即就有一官员开口道:“陛下,微臣认为,宝钞之事,事关重大,浙宁府知府王先鸿大人,有着多年经验,而浙宁府商会繁华,有经验处理各种事宜,可负责商会一则之事。” 好家伙,朝堂上的人被干的差不多了,开始举荐各方大员了。 开口说话的是柳党一派的官员,这王先鸿也是柳党的人。 现在朝堂争斗可以说是白热化,压根不在意那么多。 管他是什么人,适不适合。 只要是自己人,总会找个强大的借口和理由,举荐上去。 就比如这个浙宁府知府王先鸿。 在百官中的风评,差的一塌糊涂。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他。 有过之而不及。 而柳党官员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姚广云的话。 没错,不仅仅是柳党,杨党,李党都急了。 姚广云可是被先帝称之为帝师之才的大能。 他说数日那就是数日。 那个时候如果姚广云真的拿出一个可行策略的时候,宝钞之事可还有他们的份? 所以,不得不急。 毕竟姚广云的名声太厉害了。 他们是真相信姚广云,有这个本事。 “陛下,臣不同意,浙宁府知府王先鸿大人,多次被人状告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吏部多次收到他人举报。就连大理寺都有王先鸿大人的卷宗。” “臣恳请陛下调查此事。” 朝堂之上,当即就有杨党官员站出来出声。 然而还没有等姜灵反应。 朝中的大理寺丞也开口道:“陛下,最近大理寺接收的官员案卷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根本忙不过来。就算是督察院全员配合,也还有诸多的案卷没有人手调查。” 大理寺丞一脸的无辜,叫苦。 也确实如此,这阵子,朝中这么多的官员,被牵扯其中。 而且还特么的不允许用刑,不允许下狱,只能去调查。 你要说一两个还好,这特么的几十个,这怎么玩?这怎么弄? 三党派的人都有,宝钞之事的争斗,谁也不知道最后是谁赢。 这要是把胜利的那一方人马给干掉了。 那最后,不就是秋后算账吗? 宝钞之事怎么着也跟自己无关,利润再大自己大理寺也搭不上边。 好事自己没有,坏事自己全背锅。 大理寺丞此刻就是如此心情。 “周大人别急,事关诸多大人的清白,这事还得麻烦你亲自把控。” 姜灵开口说着。 表面上一脸的为伱好,实则心中乐开了花。
契机来了。 终于来了。 “陛下,不是微臣不愿意,是真的人手不足啊!微臣也怕耽搁了这么多大人的清白。” 大理寺丞周阳一脸委屈。 在朝堂上哭喊着。 一切都是为了大人们的清白,真不是我不愿背锅。 当然,后面这句话,肯定不敢说。 但在场的官员,心中都清楚明白的很。 这大理寺周阳,就是个老油条。 门清的很。 原本三派在大理寺中还有几个暗线,五大大理寺司徒中,柳党有两个,杨党有一个,李党也有一个。 但问题是,这周阳太狠了。 直接镇压。 说是调查,还朝中大臣的清白。 实则是全程躺平。 压着所有的案卷,一个也不调查。 你说调查难? 特么的,我都把对方的所有证据,人证物证,状告,全都给你了,这还调查难? 没错,虽然有一部分是冤枉的。 但其实被卷入其中的官员,就没几个清白的,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存在。 甚至有几个官员,那是罪行累累。 放在平时,那是直接斩立决的罪行。 可偏偏,朝中几十个官员被调查了。 愣是一个结果都没有。 三党官员,对周阳那是又爱又恨。 其感情纠结的比三角恋还纠结。 “周大人,朕允许你指挥督察院,刑部,南北镇府司所有五品以下官员配合你的调查。” “如此就能解决人手不足问题。” 姜灵开口说着。 这正是她想要的结果。 东厂之人,深入六部,以及朝堂各个部门衙门。 其中,在最开始之初,以六部为主,进去的人数最多。 但伴随着改稻为桑之后,愈多的太监从宫中被派遣出来。 那个时候,朝中百官的注意力都在改稻为桑和宝钞之争上面。 根本就没有人去在意东厂官员的派遣。 所以,现在,督察院,南北镇司府中,有着大量的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