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明末:辽东雄狮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三十九回 读书声

第二百三十九回 读书声

    “什么?不肯来!”

    翻译把自己找人的结果告诉杨承应,令杨承应大吃一惊。

    嘿,这年头居然给钱都不来。

    “他们说,自己要是教了那些贱民读书识字,会丢饭碗。”

    翻译无奈地说道:“我找了好几家私塾,都是一样的说词。”

    朝|鲜社会等级制度异常森严,不止有“良贱有别”,还有“嫡庶有别”。

    贱民出身的人,只能参加杂科的考试,也就是医官、译官、观象监(阴阳科)、刑曹(律科)等考试。

    “不肯就不肯吧,我另外想办法。”

    杨承应摸了摸下巴,忽然想起一个人,这人挺合适的。

    于是,杨承应起身去找他。

    这人是谁?

    正是李尔瞻。

    李尔瞻及家人就在营中。

    当杨承应说明来意,李尔瞻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杨总兵,我可是贵族出身,您居然让我去教一帮贱民,这太不合适了。”

    “你已经去掉官职,只能算一介百姓,还算什么贵族。”

    杨承应劝道:“与其让自己一肚子学问埋没,不如把它教给需要的人。”

    “不行就是不行。”李尔瞻态度坚决,“如果您执意逼迫,我就去死。”

    杨承应没料到李尔瞻态度这么强硬。

    “干嘛说‘死’啊?”

    杨承应无奈地说道:“好好好,你不肯教就算了。哼,我再想办法。”

    听到杨承应不打算放弃,李尔瞻反过来劝他:“总兵,您何必教那些贱民,他们生来是贱民,未来只可能是贱民。

    就算侥幸通过杂科,也改变不了这一事实。”

    “如果这一开始就是错误呢?”杨承应反问。

    “总兵大人,这是什么话!”李尔瞻瞬间愤怒了。

    在他的认知里,贵族生来就是贵族,贱民一出生就是贱民,改变了外在,骨头还是生的贱。

    “算了,我不想和你争论,你好好休息吧。”

    话不投机半句多,杨承应不想再和李尔瞻争论下去。

    碰了一鼻子灰的他,回到帅帐。

    看到翻译还在,杨承应心里冒出一个新的想法。

    “老柳,我跟你商量一件事。”

    “总兵大人,您有事就说。”

    翻译一脸惊恐的望着杨承应,总觉得不会是好事。

    “你来教这帮孩子,怎么样?”杨承应问。

    “不行!我还要吃这碗饭,不想被人鄙视啊。”

    翻译拒绝的很干脆。

    “谁敢鄙视你?”杨承应眉毛一挑,“你跟我说,我帮你收拾他们。”

    “总兵大人,您就饶了我吧。”

    翻译都快要哭了。

    杨承应看他这个样子,于心不忍:“好,我逼迫你。但是你得给我做翻译。”

    “您是要……”

    “既然你们都不肯教,我教!”

    杨承应把头一昂,态度异常坚决。

    堂堂大明的总兵官,手握几千兵马,谁敢惹他。

    翻译叹了口气,没再出声相劝。

    杨承应此时在心里想好了,既然自己教,干脆把皮岛上还没走的百姓中的适龄儿童都召集起来,公开授课。

    榜文贴出,引起百姓一片哗然。

    “天啦,总兵大人亲自教课,我没听错吧。”

    “没听错,差役是这么念的。”

    “那可太好了,让我们的孩子跟着总兵大人读书识字,将来说不定会得到提携。”

    “就是就是,走得晚有福咯。”

    百姓踊跃报名,把自己家的孩子推出来,去学堂读书识字。

    杨承应把学堂设在皮岛,防备敌人突然袭击,这些孩子遭到兵锋的危险。

    至于朝|鲜的孩子,则乘船来皮岛,一起发蒙读书。

    因为是临时的,教室是露天的,只有一块黑板,几个能写字的小石头。

    面积也不大,却坐满了慕名前来的大明孩子和朝|鲜孩子。

    望着一双双渴望而纯真的眼神,杨承应觉得自己如果有一天能够退休,做个教师也不错。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骆宾王的《咏鹅》言语简朴,极易听懂,又有生活化,最合适做启蒙诗词。

    杨承应解释一遍后,问道:“你们有人见过鹅吗?”

    不少小孩子摇了摇头。

    有个小孩子举手,“老师,我见过,通判大人家里就有,我看了半天。

    结果被他家的公子看到了,放出一条狗子追着我咬,我躲在树上才没被咬。

    就是鞋掉了一只,被俺娘打了一顿。”

    翻译把这个朝|鲜孩子的话,翻译了一遍。

    不少孩子哈哈大笑。

    杨承应却完全笑不出来,他注意到这个孩子的脚是光着的,也许一双鞋是他的全部。

    上午的课,杨承应只讲了《咏鹅》和《悯农二首》,就到了午饭时间。

    午饭是杨承应提供的,碗也是他提供。

    孩子们守到一大锅猪rou汤前,捧着碗,口水都要流了一地。

    杨承应拿着勺子,和其他大厨一起,给孩子碗里盛汤,虽然每个人到碗里的rou很少。

    但他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心满意足的笑容。

    汤到碗里,只吹了吹就往嘴里送,烫得拼命吸气。

    “慢慢喝,别烫着。”

    这个时候,杨承应就会提醒他们。

    可孩子们就是不听,三两口就把碗里的汤喝没了。

    吃的菜是杨承应从朝|鲜本地买来的,已经不太新鲜。不过相比于他们以前吃的野菜,好了很多。

    看着这些孩子们,杨承应更加体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境。

    未来的路还很长啊。

    午饭后,杨承应没有教他们诗词,而是领他们到了海边。

    在远离海岸的地方,杨承应传授他们一些海洋知识。比如什么是季节风,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有什么用途,海底深处有什么东西,海的对面是什么。

    他教书的举动,引起了当地官府的主意。

    县令不敢自己来找杨承应,就找到了龙川都护府,求姓柳的都护出面,和杨承应交涉,希望别再教贱民读书。

    都护也不敢啊,对方可是带兵的总兵,自己怎么敢和他对话。

    县令鼓励他,不要怕,这位总兵麾下士兵都军纪严明,怎么会伤害你。

    柳都护这才敢来大营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