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回 围炉谈未来
这场风波尚未到来,一场大雪却不期而至。 下了足足三天的大雪。 刹那间,整个北方地区被冰雪覆盖。 人在雪地上行走,雪能淹没膝盖的一半。 得亏早就把房子都建好了,能勉强抵挡这一场暴雪。 除此之外,杨承应还请士兵把不穿的旧衣服贡献了出来。 再加上百姓捐赠,给十几万待在归服堡附近的百姓每人一套过冬的棉衣。 都说“瑞雪兆丰年”,杨承应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不是好兆头。 碰巧宁完我也在归服堡,杨承应把他找了来,一起商量这件事。 宁完我道:“大帅猜测的极是,今年恐怕是个大灾之年。如果不是大帅提前让大长山岛的百姓烧制木炭,还大量送到这里,估计要冻死人。” 说完,他把手放在火上烤了烤。 就刚才说话的工夫,宁完我只把手抬起了搓了搓,就失去了知觉。 杨承应则双手一直放在炭火上烤着,却没有宁完我那么乐观。 “大雪封山,也不知道其他地方情况如何!” 杨承应不禁担心道:“几十万金州镇百姓花销,可不是一笔小数字。特别是积善堂和幼儿所。” 宁完我安慰道:“这几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想来罗三杰、祖天寿和范文程都不是一般人物,应该不会毫无准备。” “但愿如此吧。”杨承应烤了烤手背,抬头望向屋外。 屋外此时一片银装素裹,几乎看不到行人。 归服堡上下都卷缩在屋里,守着炭火。 士卒们也躲在瞭望哨,或者是营帐内不出来,都守着木炭。 杨承应早在秋收结束后就要求大量烧炭,因此木炭充足。 但是担心浪费,所以从他做起,炭火都不许太大。 另外,不能把门关紧,必须有透风的地方。 虽然会有点冷,不会一氧化碳中毒。 起初百姓都不信他的话,直到连续倒了几户人家,这才信了。 大家都把门敞开一条缝,不像以前关得紧紧的。 收起纷飞的思绪,杨承应心里有个主意:“我打算,今年在金州城过年,把所有主要将领召集在一起,规划来年的方略。” “这个好。”宁完我很赞同,“金州镇再也不是当年只有上万户百姓小镇,而是几十万人口的大镇,必须得做出长远的规划。” “不只是因为这个,我判断来年恐怕是个大灾之年。” 杨承应刻意压低声音说道:“我得提前做好布置,不能让百姓饿死一个!” 有了生机勃勃的百姓,才有稳固的金州镇。 宁完我点点头:“我猜大帅此时的心思,不在北方,而是东面。” 杨承应哈哈地笑了起来:“没错。对马岛该再去走一走,然后是平户松浦藩,这个藩掌握着和荷兰的贸易,挺有钱的。” “这里正好用到水师。”宁完我邀功,“我早就招了一些船工,主要是来自李朝的底层百姓,已经造出一艘像那么回事的战船。” “好啊,待过年之后,我就亲自去看一看你督造的大船。” 杨承应轻拍宁完我的肩膀,“顺便看一看你在岛上专门开的赌坊,是不是真的日进斗金啊?” “绝对日进斗金。” 宁完我趁机建议道:“大帅,为了留住这些人,大帅是不是可以允许……” “不行!”不等宁完我说完,杨承应就表示反对:“我们现在正缺人手,男女都是建设的好手,要是现在搞那些乌烟瘴气的事,对将来不利。” 宁完我虽然不认同,还是点了点头。 杨承应道:“你做的那些事,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不应该沉浸于此。要知道钱可以再赚,命只有一次。” “大帅说的固然在理,但真正好赚的钱,还是在那些贵族身上,穷苦百姓收上来的粮食,都要么囤积,要么变相的还给他们。” “哈哈……真正赚钱的买卖,可不是赌场上或享乐,而是国与国之间。” 杨承应这么一说,宁完我的心思立刻被引到这上面来了。 早听说杨承应单独会见王绍勋,却没人知道他们到底谈了什么。 宁完我来归服堡几次想问,又觉得大帅要是愿意告诉你,不用问也会告诉,硬是按住了好奇心。 杨承应再次提起此事,把宁完我的好奇心又勾了起来。 “大帅,鹿岛参将到这里来,到底是为什么?几千布匹?”
说着,宁完我脸上露出玩味的笑容,显然不认同几千布匹收买王绍勋的流言。 杨承应摆摆手,笑着说道:“都元帅李适因不满李朝把他的功劳仅列在第二,产生了谋反的念头,找到了王绍勋。” 话说到这里,杨承应就没有往下继续说。 以宁完我的聪明才智和对人性的把握,不难猜出后面的内容。 果然,宁完我只想了一下,便懂了:“大帅让王绍勋明面上支持李适,甚至是出兵李朝,把水搅浑。暗中听命大帅,等到大帅出兵,立刻反正。” “哈哈,不止如此。”杨承应点了点头道,“你别忘了,李朝的使节团还被我安置在旅顺港。” “他们不多给点钱,就别想让使节团前往京城。” 宁完我抚掌大笑:“再加上出兵平叛的钱,少说得给大帅十几万两吧。” “你这笑得太jian诈了。”杨承应皱眉,“我可是‘童叟无欺’,出兵实打实的。帮他们向朝廷求册封,也是出了大力。” “对对对,大帅是这天底下最实诚的生意人,拿钱办事。” 论阴阳怪气,还得宁完我。 两人不禁笑了起来。 这时,外面的风雪下的更紧了。 呼啦啦的,雪花飞扬。 杨承应下意识的裹紧了衣服。 吴三桂和沈志祥,一人端着一炉子,炉子里是红红的炭火;一人拿着温酒的器具和一壶烧刀子,走了进来。 就在杨承应身旁架起炉子,煮酒。 片刻之后,冒出来的热气弥漫整间屋子。 “大帅,上等的好酒,是我父亲托人从江南买来的。” 吴三桂把第一碗热酒递给杨承应。 杨承应双手捧着,“这么冷的天,值得喝上一碗。这样,把弟兄们都叫进来,一起喝酒。” “这,这是父亲孝敬您的酒。”吴三桂舍不得。 “令尊的心意我收到了,至于这酒当然大家一起喝才有趣啊。” 杨承应招呼在门前把守的士兵,一起进来喝酒。 屋里顿时热闹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