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回 平台召对
内帑,是俗称。 全称应该是“內府十二库”或“內府十库”,负责管理皇帝的私人财产。 其中内承运库专门负责储藏金银,在內府十二库中地位最高。 无论是士绅百姓,还是明朝官员口中的“内帑”,都指的是内承运库。 内帑主要的收入来源,包括田赋、贡品、课税、赃罚、官营、皇产等收入。 开支主要集中在皇室开支、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军费、官员俸禄和赈济灾荒)。 这种情况随着明英宗从草原学成归来,开始起了变化。 从正统年间开始,内帑越来越多的用于皇室,而不是国家公共财政。 到了万历年间,明神宗大量挪用户部、工部的白银,并派矿监、税使四处搜刮,以增加内帑收入,供其私人开支,把朱元璋设计的内帑彻底变成了私人小金库。 万历中后期,国家陷入长期的财政困难和军事危机,万历都不肯动用内帑。 直到萨尔浒的惨败,万历才开始重视,开始愿意拨内帑。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天启六年,共拨帑银2612万6953两银子。 特别是在天启年间拨内帑次数最多,多达四十六次。 整个内库已经被天启君臣搬空了。 更搞笑的是,还有一笔银子正等着出库,送往辽东宁锦前线。 这笔钱大约二十七万两,因天启突然去世,暂时没起运。 那里的士兵正闹饷。 “内帑只有区区五十万两,加上从逆贼那里搜刮来的,才一百五十万两。” 崇祯感觉头有点晕,“京中将士,辽东前线,还有灾民都需要朕拿钱出来,这点钱够干什么的!” “陛下善保龙体,别为小事生气。” 看崇祯身子摇摇欲坠,最善察言观色的高起潜慌忙上前搀扶。 却被崇祯一把推开:“滚开!我年轻着呢,不会为这么一件小事生气。” “是奴才无状,冲犯陛下龙威。” 高起潜回到原地,乖乖的跪在地上。 崇祯摇摇晃晃地回到龙椅,坐下后喘了几口粗气,叮嘱道:“此事绝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否则军心、民心都不安稳。” “奴才打死都不说。” 高起潜信誓旦旦地说道。 崇祯这才松了一口气。 皇爷爷留下的几千万两内帑,就被皇兄花光了,叫人欲哭无泪。 “袁崇焕到了哪里?” 崇祯随口问了一句。 自登基之后,崇祯就下旨召赋闲在家的袁崇焕进京。 宁锦前线,还需要袁崇焕这样的大才镇守。 要是交给杨承应,那会食不下咽,睡不安寝。 “回陛下,根据时间计算,袁崇焕应该抵达京师,只是不知具体到了哪里!” 高起潜奏道。 “他一到宫外,你立刻带他来见朕。” “奴才遵旨。” 高起潜说的没有错,袁崇焕刚抵达京师。 自得到新君的召回诏书,袁崇焕马不停蹄地往京师赶。 此时,他已经到了京师的南门。 袁崇焕坐在马车里,看到一大车一大车的东西出门,然后往南运。 他叫停队伍,下车观察了一会儿。无意中看到有个百姓面露愁苦之色,又是摇头又是叹气,于是上前询问: “兄台可否留步?晚生有一事咨询。” 那中年男子见袁崇焕衣着光鲜,口音却不是本地,猜测是外官进京,便道:“公有事尽管问,我知道的一定告诉你。” “请问,这一队队的车马运往何方?” “你问这个做什么!”中年男子一脸警惕。 “纯粹出于好奇,别无他意。” “呵呵……告诉你吧,这是万府的家仆正往天津卫送银子和粮食。” “为什么往天津送?” “从天津出海啊,这银子是送到金州镇的。” “为什么要送到金州镇?” “这我就知道了。” 中年男子拱拱手,迈步离开。 看着一车车运粮食和银子的车,袁崇焕却大概明白了什么意思。 延恩公主的娘家,正是万府。 八成是杨承应求延恩公主向万府借粮、借钱,以此度过饥荒。 杨承应这人打仗的本事一流,捞钱的本事也一流。 就是如此一来,人品和政治立场受到质疑。
瞧瞧他收留的都是什么人啊,崔呈秀、霍维华、许显纯的家人,都是阉党。 就连袁崇焕的好友阎鸣泰也辞官卸任,逃到了金州镇。 还是个阉党。 朝廷不少人据此,认为杨承应是阉党,恳请皇帝处置他。 想起阎鸣泰,袁崇焕叹了口气。 多好的人才,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投靠阉党。 如今,他逃到了金州镇,估计这一辈子再无出头之日。 收拾好心情,袁崇焕上了马车,前往紫禁城。 天启六年八月十四日,崇祯带着四位辅臣李标、钱龙锡、周道登、刘鸿训,在平台召见袁崇焕。 李标官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钱龙锡为文渊阁大学士,周道登为国史馆正总裁,刘鸿训授礼部尚书衔兼东阁大学士。 “奴酋祸乱辽东已十几年,致使辽东百姓蒙受灾难。” 崇祯问道:“不知道爱卿有什么样的平胡方略,请具实奏闻。” “臣的方略都详细写在奏疏里。” 袁崇焕磕头答道:“简而言之,就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不必征调其他边军和钱粮,为朝廷增加额外的负担。” “具体方略,快详细道来。” 这几句话真是说到崇祯心坎里去了,不花钱还把事办了。 “总结为十二字: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 袁崇焕详细的解释道:“先守而后战,依靠防守反击,徐徐推进。臣在宁锦前线和杨驸马一道如螃蟹的两支大钳子,死死拖住建虏,最终将其困死。” “能困死奴酋吗?” 崇祯觉得不可思议。 “如今建虏粮草短缺,新汗权威不够,国内混乱不堪,已经没有当年努尔哈赤的强盛之势。” 袁崇焕信心满满地说道:“臣用当年熊廷弼‘三方布置’的战略,以宁锦阻挡住奴酋犯我大明的必经之路。以杨驸马的金州军北上袭扰建虏,步步蚕食。” 崇祯此时只是十五岁的少年,听到这战略,以及前面屡次获胜的大捷,对袁崇焕的话深信不疑。 听到袁崇焕说完,他一拍大腿,叫了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