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二回 下落不明
在一片迷雾中,出现了一小队人马的影子。 这是李双喜率领的探路队伍,人数不多,只有一二十人。 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每个人的马镫上挂着一颗或两颗血淋淋的首级,随着马匹的走动而不住摆动。 这是他路上遇到了一小股本地山匪,取得的战果。 李双喜听到求救声,回头看去,只见一个青年从雾中窜出。 定眼一看,分明是永昌皇帝的亲兵刘进。 李双喜和声道。 刘进上气不接下气的说。 一队人马迅速调整方向,跟着刘进前往。 他们到的时候,现场只有一大片血迹。 李双喜快要气疯了。 刘进快哭了, 李双喜吼完,又觉得不妥, 骑兵们自觉每五人一组,沿着每条小路搜索。 他们找了足足一天,也没有找到李自成。 李双喜绝望了,跌坐在大石上,痛苦的捶头。 刘进说着,拔出腰间佩刀,就要自杀谢罪。 李双喜一把夺过他手中的刀,喝道: 有人小声的建议道。 李双喜点点头:吩咐完,放下了宝刀,轻拍刘进的肩膀: 刘进哽咽。 李双喜把刀还给他,回到石头上坐下,闭目养神。 长年累月的行军打仗,已经让他养成了习惯,只要有一点点时间就要休息。 合上眼不久,便传来一阵马蹄声,他腾的一下站起来。 片刻后,马蹄声愈来愈近,随即在树林中间,出现一队人马的身影。 李双喜叫道。 郝摇旗一边焦急的叫着,一边翻身下马。 又找了两天,还是不见李自成的踪影。 最后,从山脚下的一户农户得知,有一队乡勇慌忙的离开,去向不明。 直到此时,李双喜才确信,永昌皇帝遇害了。 他气得拿拳头捶地。 郝摇旗道:「我们一直善待百姓,结果换来了什么?这些昧了良心的王八羔子,有好的就跟上来,吃点苦就跑,现在连皇帝都要杀害。 不出意料,这些***,是把皇帝的首级献给杨承应,作为他们的进身之阶。」 李双喜咬牙切齿。 本来有些抵触,但听到皇帝的尸身下落,李双喜怒火攻心,做出一个违背李自成意愿的决定。 二人下令将宁州和通山的乡村进行屠杀,并用残酷刑罚逼问当地百姓,那股乡勇的下落。 在诸多典籍中,经常的李自成,其实一次都没干过。 但随着他的死去,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武的大顺军,就这样消失在长河中。 那么李自成到底是生是死呢? 答案是死。 由于南明的暴政,江南一大批乡民恢复到了东汉末年,主动结成一股力量,抵御外敌。 这些乡勇,不能完全算地主武装,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自耕农。 其中有一支力量的首领叫程九伯。 他带人在通山附近,看到李自成和刘进,便以为是落单士兵。 打算把他们杀了,再扒掉他们身上的盔甲和取走兵器,留作自己用。 正扒衣服呢,发现李自成身上有枚印章,仔细一瞧,才知道自己干坏事了。 程九伯等人连忙背着李自成的遗体,安葬在牛脊岭小月山。 然后,果断跑路。 这件事被捅出来,还是半年后,李自成的部下们都死光了,程九伯才敢出来。
协助后来担任湖广提督的高第,找到李自成的坟墓。 然后,程九伯喜提铡刀一副,死于武昌。 埋葬李自成的地方,随着人口增多,逐渐发展成小镇,被御笔亲书赐名。 这都是后话。 从天启末年陕北爆发农民大起义,一直到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建立大顺政权。 期间出过好几百个著名的农民军头领,堪称影响全国的农民军头领,除了李自成,还有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张献忠四人。 然而没有一个农民军头领能如李自成般雄才大略,二王一高仅能做到一个松散联盟的总掌盘,张献忠也不过是一方枭雄。 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事,固然离不开历史环境,也离不开一位卓越的领导者。 李自成当初被追杀到商洛山区打游击,部下仅千余人,跟拥兵数万的张献忠的实力判若云泥,但李自成完成了张献忠几辈子都完不成的功业。 他的最终失败,纯粹是军事上的失败。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这个位面,都有一个崛起于东北,整合了东北汉、蒙、女真等势力的政权,且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已经运转相当的成熟。 与之相反,李自成短时间内崛起,得到的只是打烂的西北,和来不及消化的地区,既没有相持的资本,也没有相持的实力,只能一败再败。 最终遗恨九宫山。 长期笼罩在这位盖世英雄的头上的阴云很多,比如为什么不据守关中,为什么不先打江南等等,不会因为他的死而消散。 千百年后仍争论不休,这大概就是历史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