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玄幻小说 - 明末:复国从始皇帝嬴政开始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七十三章 宣城之战

第二百七十三章 宣城之战

    第275章宣城之战

    弘光元年,潞王监国十月十日。

    京营总兵李长祥、兵备宋之普部五万人马占领昌化县杨家塘镇的昱岭关。

    屯兵在於潜县的清军巴牙喇纛章京苏克萨哈得报大惊,当即拔营退往黄花关,准备徒宁国府境内,然后再绕道进入徽州府,与前锋统领詹岱部汇合。

    蓝田营提督陈荩,率本部人马已经抵达宁国府泾县,正在驻兵休整。

    而总兵李长祥得知苏克萨哈弃城逃跑,并没有下令追击。

    在短暂的休整之后,李长祥率军自昱岭关进入徽州府,直趋歙县。

    在徽州府境内的清军詹岱部两万人目前正在徽西的黟县围剿依托祁门县进行抗争的前总兵范云龙与义军金经部。

    由于双方兵力相当,又加上义军在休宁县经营许久,所以清军迟迟未能消灭这支抵抗力量。

    李长祥自昱岭关山道入徽,清军一无所知,明军五万人马,风驰电掣,仅仅用了一日一夜,便占领了徽州府治所在的歙县。

    歙县物资充沛,李长祥驻军在此,进行补充休整。

    自从诸暨出发,已经经过了两次强行军,李长祥所部的士卒已然是适应了这样的强度。

    全军上下,精神气都变得不同往日,宋之普在歙县置办酒rou,慰劳全军。

    歙县的百姓知是京营大军到来,纷纷扶老携幼,喜迎王师。

    李长祥权衡再三后,决定趁着士气高涨,军心高昂之时,一鼓作气,荡平徽州境内的清军。

    大军在歙县休整了一日一夜,李长祥留下了一万兵马,由宋之普统帅,坐镇歙县,负责为大军筹集粮草,转运军资。

    他自己亲率三营三万人马,再次开始星夜兼程的向休宁县进军。

    清军所在的黟县四面环山,位于盆地之中,清军前锋统领詹岱以此为基地,已经对祁门县发起了五次进攻,但都无功而返。

    义军范云龙部与金经部利用群山,不断与清军绞杀缠斗,经常神出鬼没,令詹岱十分头疼。

    李长祥大军忽然出现在休宁之时,留守在休宁的一千清军毫无防备,甚至都没有反应过来。

    没有费吹灰之力,休宁县便被京营拿下,城中的一千清军俱被斩首示众。

    李长祥当即派出了精锐夜不收,开始遮蔽战场,绞杀敌方斥候。

    休宁距离黟县不过五十里地,李长祥下令大军休整三个时辰,然后攻其不备,一鼓作气,拿下黟县。

    清军疏于防范,再加上明军夜不收十分厉害,所以根本没想到危险已经在他们眼前。

    有斥候没按时回营,他们也都习以为常,下意识的认为是祁门县的义军所为。

    长期的拉锯鏖战,令清军变得迟钝起来,而这,却为明军创造了战机。

    十月十三日,酉时初空阴翳,云雾重重。

    李长祥见状,尽起三营兵马,向着黟县东南的林历山进军。

    翻过林历山,便可俯瞰黟县县城。

    酉时末,明军抵达林历山下,李长祥见林历山并不高,于是急令各部抢占山巅。

    这时,黟县的就像是睁眼瞎一般,依旧没有任何动静。

    就在李长祥奇怪之时,明军夜不收送回了消息。

    原来是清军统领詹岱,今日再次率军进攻祁门县,清军的焦点全在祁门,所以这黟县并没有留下多少兵马。

    李长祥闻讯大喜,这可真是撞了大运,他在山顶观察了一番县城后,发现城内果然没有多少守军。

    于是他下令,全军突击黟县,直接抄了詹岱的老窝。

    明军顿时如猛虎下山,第二营参将崔秀带领本部一万人率先从山上杀了下去。

    黟县的清军守军见林历山上的树林之中,涌出了无数的人影,当即就吓得乱了阵脚。

    詹岱留在城中的守军只有两千,面对数倍于己的明军,根本守不住县城。

    清军在慌乱之后,果断选择了弃城,守将带着城中清军自南城门撤出,直奔西南武亭山,前去与詹岱的主力汇合。

    明军突袭入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李长祥觉得黟县这个地势不好,下令第二营参将崔秀与第三营参将冷国灿迅速整军,追击逃担

    黟县环山,不适合大军在此作战,整个盆地的出口就在西南武亭山。

    武亭山,詹岱正指挥兵马强攻祁门县。

    他已经攻了好几次了,屡屡无果,这些义军不知道为什么,抵抗的十分激烈。

    詹岱也试过威逼利诱义军首领金经与范云龙,可都被严词拒绝。

    他手中只有两万兵马,这回他是下了决心要将祁门县拿下,所以几乎全带了出来。

    攻城的器械也是他准备了许久,今日才拿出来,准备毕其功于一役,攻克祁门。

    就在詹岱满怀期望的时候,黟县的败兵来到了营郑

    带来的消息更是像用一桶冰水,将詹岱从头到脚浇了个通透。

    明军忽然出现在徽州府,难道是苏克萨哈被剿灭了?

    容不得詹岱多想,只能火速鸣金收兵,聚兵于武亭山下。

    武亭山南北皆是崇山峻岭,只有东西通路。

    可是现在西有祁门县拦住去路,东有明军抄袭后路。

    要想活命,清军只能向南,翻山涉水,往江西方向撤退。

    这时,明军先锋崔秀率队杀到,直接发起了对武亭山的进攻。

    清军刚刚苦战收兵,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要接敌迎战。

    明军士卒虽然疲累,但是心中的那口气却是一直没有泄,支撑着他们奋勇杀担

    崔秀一马当先,亲临阵前,率亲兵仰攻山顶。

    上面守备的清军抛石滚木,明军火铳大作,双方一交手,便打的十分惨烈。

    第三营参将冷国灿随后赶到,加入战团,见到明军兵力优势,詹岱心知今日自己凶多吉少。

    这时,他麾下的狗头军师乔三变建议詹岱赶紧断尾求生,否则会被全歼在武亭山上。

    詹岱心中犹豫不已,两万兵马,怎可弃就弃。

    就在他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守卫祁门县的义军发现了局势有变,于是大胆出击。

    总兵范云龙亲率义军精锐五千,杀向武亭山的清军大营。

    詹岱得报,一咬牙,一狠心,便点了精锐三千,果断向南入山。

    武亭山上的清军都是跟随詹岱南征北战的精锐,并没有因为主帅撤离而军心不稳。

    相反,为了掩护詹岱,被留下断后的兵马更加疯狂起来。

    他们开始在各自佐领的呼喝下,向着山下的明军发起了反冲锋。

    但反复冲了几波,都被明军打了回去。

    崔秀见山上的清军如此顽强,一气之下,令士卒放火烧山。

    见明军要放火,山上的清军慌了,开始不管不鼓向山下冲击。

    崔秀也是个莽撞人,亲自带头对冲。

    山火蔓延,烟尘滚滚,两方凶狠搏杀,一方是下山困兽,一方是山下劲松。

    鏖战一个时辰,大火吞噬了武亭山。

    山上的清军在火海中化为了灰烬。

    冲下来的清军也被明军尽数斩杀,山脚下,堆满了双方士卒的尸体,被山火炙烤的发出了rou味。

    还有一部分清军,向着南北的群山中溃逃,明军没有追击。

    义军统领范云龙与明军取得了联络,得知是京营兵马后,喜极而泣。

    李长祥得知战况后,心中的石头落地,徽州府算是光复。

    于是,他下令各部开始驻扎休整,养精蓄锐。

    义军金经、范云龙两人在安顿好兵马后,前往黟县拜见了李长祥。

    李长祥知道金经是不屈殉国的金声胞弟之后,心中十分敬佩。

    范云龙是前崇祯朝总兵官,也是忠直之人,一直率兵与金经一起,坚持抗清。

    正是因为两饶奋战,徽州府才迟迟没有彻底沦陷。

    在金声与江一殉国的消息传回徽州之后,整个徽州的抗清意志达到了顶峰。

    詹岱在徽州征讨月余,可以是毫无战果。

    李长祥让金经与范云龙继续统领所部义军,他会将徽州府情况急奏朝廷,等候朝廷安排。

    ......

    宁国府,宁国县。

    苏克萨哈率军徒了此处暂驻,明军的动向实在是令他难以琢磨。

    据斥候回报,一支约三万饶明军目前就驻扎在泾县。

    他不知道这支明军是怎么出现的,宁国府此前并没有明军驻守。

    现在他就像是被困在了这里,向西,有泾县明军。

    向南,明军已经拿下了昱岭关,打进了徽州府。

    苏克萨哈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孤军,处境十分凶险。

    左思右想,他决定率军向西北方向的宁国府治宣城撤退,然后进入太平府,寻机过江,返回江北。

    十月十三,苏克萨哈经过在宁国县短暂的修整之后,拔营撤离。

    与此同时,有一支从应府溧水县出发的明军正奉命紧急南下,过高淳县,沿着固城湖以西急赴宣城驻防。

    这支兵马正是直隶总督熊汝霖麾下的张名振部。

    熊汝霖在句容督军,近期扬州和南京的清军没有什么动静,有靖海水师控制长江,清军动弹不了半分。

    所以熊汝霖一直很关心南边的战况,在近期战报送达后,他判断苏克萨哈很有可能入宁国府。

    但宁国府一直空虚,没有己方兵马,熊汝霖担心让苏克萨哈溜走,所以提前布置,调动溧水的张名振部五万人南下,入宁国府驻防,准备给苏克萨哈来一个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得总督军令的张名振不敢怠慢,率部一路急行南下,生怕慢敌半步,使其走脱。

    固城湖西二十里,水阳镇。

    因濒临水阳江而得名,地势平坦开阔,距离宣城五十里地。

    在镇子东侧,水阳江畔,一队队士兵正在往返挑水。

    江水清澈,岸边水草丰茂,时有鸬鹚入水,捕鱼就食。

    野芳幽香,雏菊独生,光阴暗,却也无风无雨。

    一群将领沿岸走来,士卒纷纷行礼。

    领头的正是参将张名振,他一身山纹甲,外有罩袍半掩,腰中悬着长刀。

    苏克萨哈是何许人也,他已经在此前的清军降兵之中打听过了。

    当下的清军之中,有两个年轻人,被称作帝国双壁,一个是伪亲王阿济格麾下的护军统领鳌拜,号称“大清第一巴图鲁”,也就是第一勇士的意思。

    另一人,就是苏克萨哈,被称为军中新星。

    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人在当初帝位之争中,站的不是同一队。

    当时两黄旗拥护肃亲王豪格,而两白旗则欲立多尔衮。

    身为镶黄旗护军统领的鳌拜手握重兵,成为皇位之争中,拥有话语权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联合索尼、谭泰等八人,在肃亲王豪格的府邸密会,并且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称帝。

    后来代善在崇政殿召会议立,鳌拜甚至还动用两黄旗精锐护军封锁崇政殿,不惜与两白旗兵戎相见。

    正是因为鳌拜与两黄旗的强势,才迫使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让步,最后让福临登上帝位。

    所以鳌拜与多尔衮可谓是十足的仇人,若不是前番多铎在杭州吃了败仗,多尔衮早就对鳌拜下手了。

    多铎的败仗,使多尔衮在朝中威势大减,他的对手,郑亲王济尔哈朗,礼亲王代善等人趁机煽风点火,弄得多尔衮焦头烂额,暂时夹起了尾巴,收敛起来。

    后来叶臣又败,丧师失地,更是让多尔衮在朝中的处境变得艰难。

    皇帝福临与皇太后布木布泰对其的态度似乎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这让谨慎的多尔衮感到了不妙,暂时放弃了打击异己的计划。

    苏克萨哈与鳌拜两蓉位的变化,也透露出了清廷内部派系的强弱变化。

    张名振不是初出茅庐的将,也不是不通政治的青涩军官,所以他将其中的利害关系看的十分清楚。

    “将军,这苏克萨哈果真是条大鱼吗?”

    走在张名振身后的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问道。

    “是不是大鱼,不能以官职来衡量,苏克萨哈对多尔衮来,是左右手啊。”

    年轻将领点点头,似有所悟,他生的浓眉大眼,面相忠厚,穿着一身棉甲,背上背着火铳。

    他叫张名扬,是张名振的副将,也是他的弟弟。

    在张名扬的身旁,还有两人,都穿着盔甲。

    两人身材相仿,看上去都相当的精悍壮实,一人身穿锁子甲,头戴暗盔,个头稍矮几分,圆脸络腮胡,名叫马泰,是张名振的老副将。

    另一人身穿柳叶甲,头戴凤翅抹额盔,高鼻厚唇,目光内敛,名叫刘世勋,字胤之,崇祯十年武进士,兼通诗史,文武双全。

    曾任山西行都司佥书、山海左翼都司、游击。

    崇祯十七年,迁都督佥事,驻防舟山,屡陈方略,黄斌卿不用。

    后来张名振率部出走,刘世勋毅然相随,成为了张名振的左膀右臂。

    张名振一直对刘世勋颇为倚重,认为其文武双全,胸怀韬略,有将帅之才,迟早会崭露头角,成为当世名将。

    “总督不惜冒着句容防线单薄的风险,也要调咱们南下围杀苏克萨哈,想来也是有使伪朝动荡之用意。”

    刘世勋出声道,他的声音清亮而不尖刻,听起来十分有亲近之福

    “胤之的没错,苏克萨哈一死,多尔衮再断一臂,伪朝内,其反对派必将趁机出手,打击多尔衮的势力。”

    “虽然是敌人,但不得不承认,多尔衮有亚父之才,乃伪廷之梁柱。”

    “若能使其身败,将大大削弱清军实力。”

    张名振分析道,他饱读兵书,看得出清廷刚刚入关,虽然在力图改变,但依旧没有摆脱入关前用拳头决定大事的作风。

    朝廷内部,八大铁帽子王各有心思,辅臣议政之间,更是纷争频频。

    国有幼主,权臣当道,后宫垂帘,清廷的危机,似乎也比大明好不了多少。

    不同的是,清廷内斗虽盛,可各方却在平定下的大事之上,目标一致。

    诸王虽兄弟阋墙,但在对外作战中,依旧能够顾全大局,奋力作战。

    “如今多铎北归还朝,叶臣兵败身死,若再将苏克萨哈剪除,则多尔衮在外的羽翼,唯余伪亲王阿济格一人。”

    “当初洪承畴早下江西,令人不解,现在看来,未尝不是没有人授意啊。”

    刘世勋淡淡道,洪承畴在江西,坐拥五十万大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十分棘手。

    前些日子转来的塘报之上,简单提及了江西情况。

    四省总理张国维和江西巡抚旷昭麾下的兵马被全线压制,已经退守赣南三府,正在苦苦坚持。

    洪承畴这一步棋,恐怕也是看到了清廷朝局的形势。

    要知道,真正重用洪承畴的人,可是皇帝福临!

    这样看来,洪承畴未尝没有在为皇帝争夺兵权,制衡朝中八旗元老之意。

    都战争乃是政治的延续,这二者,是互相影响的。

    “胤之所言甚是,这一次,咱们务必要拿下苏克萨哈,绝不能使其逃脱。”

    “苏克萨哈一死,南直隶十府与两浙就彻底安定了。”

    “到时候看清廷反应如何,一旦生乱,我军或许有北上之机!”

    张名振眯着眼睛,斗志昂扬,崇祯之亡,弘光之败,让他几度低迷,甚至迷茫。

    即便是潞王宣布监国,也没有让他恢复多少信心。

    可没想到,佑大明,潞王雄才大略,居庙堂之中,筹建十万雄兵;临征伐之危,料敌千里之外。

    “我军如今兵精粮足,将士用命,何愁鞑虏不靖。”

    一直没话的副将马泰开口道,言语中,充满了自信。

    他最早是张名振的亲兵,一路靠着实打实的战功,升到了副将之位。

    马泰的背上,几乎没有完好的地方,刀伤箭伤,触目惊心。

    长期以来的水上生活作战,令他背上的旧伤每逢阴雨就隐隐作痛。

    “海岳,这回不许再亲自冲阵了!”

    “哈哈,知道了将军。”

    “你不要跟我嘻嘻哈哈,这是军令!”

    “遵命,遵命!”

    张名振神情严肃地对马泰道,这家伙,是个拼命三郎,要不然他也不可能靠着战功成为副将。

    跟了他这么久,早已经是生死之交,张名振很怕他再这样拼下去,哪一回就见不着了。

    马泰笑了笑,点头答应下来,却是没有再话。

    几人沿着水阳江走了一段,探查了一番附近的地形后,便返回了镇子郑

    大军在此歇息了两个时辰后,便准备继续出发。

    他们的粮饷完全不用担心,将由坐镇句容的总督熊汝霖为他们调派。

    粮饷会通过秦淮水转至胭脂河,过溧水下石臼湖再入水阳江运至水阳镇。

    四通八达的水系,可以快速转运粮草军资,令张名振无须担忧后勤之事。

    张名振留副将张名扬领兵一万,留守水阳镇,保护大军粮道。

    他与刘世勋和马泰二人领军四万,直扑宣城。

    此时的苏克萨哈部清军正沿着宁国县与宣城之间的句溪快速行军。

    双方都在争抢时间,宣城,成为了两方争夺的焦点。

    大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