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明末我真没想当皇帝在线阅读 - 第422章一石三鸟大族分家

第422章一石三鸟大族分家

    当南京朝廷的消息,以及如同雪花般辱骂孙传庭的文章、诗词、以及大量指桑骂槐暗指程世杰的文章送到内阁的时候,作为内阁首相的孙之澋当时就气得脸色煞白,身体微微哆唆,不出话来了。

    周宁也非常生气,正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些王鞍敢骂孙传庭,那无所谓,但是敢骂程世杰却不行,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那指桑骂槐的架势,就差指名道姓了。

    “发兵!”

    孙之澋咬牙切齿地道:“一定要发兵,把那些混蛋全部抓起来,凌迟!”

    “凌不凌迟,那是王上的权利。”

    周宁愤愤地道:“作为臣子,我们不能坐视!”

    自从程世杰成为大明摄政王监国以后,对于锦衣卫也上下也进行了大清理,包括指挥使骆养性、指挥同知吴孟明以下十四个千户,四个指挥佥事,两个镇抚,几乎被一扫而光,仅剩下一个南镇抚使刘侨,和四个千户。

    特别是在锦衣卫大清洗以后,作为大明最大的一个卫,锦衣卫原本算是一个正军级,硬是给削成了加强团级。现在锦衣卫十四个千户卫,人数最多的不过剩余六百余人,最少的只剩下一百余人。

    当然这些锦衣卫并不是直接杀了,而是判刑了七千余人。程世杰其实真没有直接裁撤锦衣卫,锦衣卫虽然王鞍居多,但是用处还是巨大的。

    程世杰将锦衣卫直接拆分,原本负责对外情报收集和刺探的,直接并入总参谋下辖的机密局,成了司级单位。负责诏狱的监狱和刑讯,也同样分割,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则是隶书于司法部监狱。不再具有刑讯的权柄,只算是一个重刑监狱。

    另外专门负责行刑的专业人员,也被程世杰利用了起来,成为隶书监军道署的第六局。

    历史上,锦衣卫的权柄也是几经裁撤,虽然最终一直存在,不像西厂和东厂存在时间不久,但是南镇监察文武百官的这一套班子,却保留了下来,他们却没有直接抓捕和刑讯的权力,不过作为锦衣卫的署理指挥使,刘侨和锦衣卫其余人员却想着办大案,办大事,重振锦衣卫。

    事实上,锦衣卫也是一朝子一朝臣,每个皇帝上任,肯定会对锦衣卫清洗,对于他们这些锦衣卫而言,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维护皇权,当然,现在程世杰还不是名义上皇帝,却已经事实上的皇帝。

    原本他们锦衣卫还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重获程世杰的信任,现在机会来了,他们大展身手的机会来了。

    刘侨道:“周总参谋长,王上有令,春耕不战,现在发兵,只怕……”

    周宁一听这话,他也知道现在不可能是发兵的时机,毕竟,程世杰颁布春耕不战令,谁再打属于跟程世杰唱反调,这让程世杰的威严何在?

    刘侨道:“杀鸡何须用牛刀,对付区区一群跳梁丑,我们锦衣卫责无旁贷!”

    在崇祯朝,其实锦衣卫已经失控了,锦衣卫内部山头林立,就连骆养性也无法指挥所有锦衣卫,就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城的时候,锦衣卫同知李若琏率领手下的部众誓死抵抗,在崇文门那里与李自成的兵马进行血战,李若琏的这支锦衣卫最后全部战死,这也是锦衣卫最悲壮的辉煌。

    被崇祯皇帝信任的骆养性,他的人马却没有为崇祯效命,与那些给李自成开城门的太监一样主动投靠了李自成,指挥同知吴孟明则是见大势已去,再投降,只不过被刘宗敏逼饷的时候,拷打致死。还有一支锦衣卫是由马吉翔带领,崇祯死后,宗室后裔建立起了南明,马吉翔靠“拍马”起家,夺得了永历帝的信任,

    在这个时空,骆养性主动配合,并参与温体仁向皇太极投降,吴孟明同样是被迫投降,马吉翔和历史一样逃出了京城,但是李若琏同样也是像历史上一样战死,他们死在紫禁城,与清军和关宁军作战而死,不过却有一千余人最终逃到了辽东。

    对于刘侨而言,南明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就是然的盟友,让他们举旗反正,还需要等到程世杰的军队抵达南京城下,但是让他们抓几个不开眼的书生和大臣,他们还是可以轻意办到的。

    刘侨很想依靠这种方式获得程世杰的信任。

    只是非常可惜,程世杰却不想玩这一招,这个刘侨格局太,这事还用请示吗?想干就干,干了肯定有赏。

    大明从来不因为言而获罪,程世杰同样也不可能因为骂了他几句就杀了人家,程世杰想起《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台词,书生无用,空谈误国,书生迂腐,却不可缺少,因为他们承担着文明的传常

    如果程世杰没有创办报纸,没有舆论宣传的手段和渠道,面对这种点到黑白的谩骂,他是没有办法反击,可问题是,他现在有报纸,而且是随着程世杰执政大明,原来的《辽东时报》已经直接更名《大明帝国时报》、原来的《辽东商报》也更名为《大明帝国商报》,随着时间的推移,程世杰创办的报纸,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程世杰淡淡地笑道:“跟那帮王鞍生气太掉价……他们写文章骂我,我写文章骂回去就是了,口水官司嘛,无非就是互相伤害,看谁先扛不住,在这方面我还真没怕过谁!”

    孙之澋和其他文官特别是留用的原来朝中的御史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因为这是他们用武之地。

    只不过,程世杰随后看了孙之澋等人足足一百多篇文章,他扫了仅仅十几篇,眉头就直皱起:“不行,不行,你们这么写肯定是不行的?”

    “为什么?”

    “太文雅!”

    程世杰淡淡地笑道:“这种文章一般百姓或者是文学修养不够的人根本就看不懂,骂人不光要揭短,还要直白!”

    程世杰虽然没有亲自下场写文章骂人,不过在他的指点下《大明帝国时报》很快就开始挖坟了。

    这是一篇佚名作者的文章,这篇文章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用最直白的词汇和数据列出一名士子所享受的种种优待和一位农民每年要交纳的苛捐杂税,还有大明商人每年的收入和所交纳的税银数目。

    各项数据异常详实,一目了然,作者并没有对此多加评论,几千字的文章,大多是列数字,举例子,然而,一经刊登,这篇文章马上掀起了一场可怕的风暴。

    大明的士子所受的种种优待自不必,这么吧,一个人只要考上了秀才,便开始拥有不的特权,见官不必下拜,不必服徭役,每年官府还会有膏养银子发;

    中举后更不得了,三姑六婆二叔伯都会过来投献田地,把自家的田产挂到他的名下理直气壮地逃税,当然,好处也不会少了他的。

    如果当了官……当了官就更不必了,哪怕是暂时被罢了官,赋闲在家,仍然会有养望钱源源不断的进口袋,尤其是被皇帝撵回来的那种。

    在明朝,因为顶撞了皇帝而被皇帝罢官可是一件倍有面子的事情,用不了几年又可以回去继续当官了,而且升好几级!相比之下,普通百姓过得就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

    文章很长,甚至直接列举了程世杰的部分财产,也列举了程世杰的部分收入,上面更是直接列举了程世杰交了多少税。

    这些税基本上占据了原宁海军军费的九成五,超过一半的道路修建,也包括超过三分之一的学堂建设。

    正所谓同行衬托,在程世杰这个摄政王的衬托之下,那帮读书人真不是玩意,因为大家都发现,程世杰这么大的官,居然没有屯田置业,程世杰名下没有田地,他只有十几套宅子……

    整篇文章都是用大白话写的,只要有个识字的人念一念,哪怕是目不识丁的人也能听懂。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章才迅速掀起了一场可怕的风暴。

    老百姓围着读报人,越听眼越红,他奶奶的,我们千辛万苦,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连饭都吃不饱,你们这些读书人一到晚悠哉悠哉游山玩水,啥都不用干还有官府养着,凭什么啊!

    当听到江南一年交上去的商税不过两百来两的时候,他们简直要爆炸了,谁不知道江南富甲下?这么富的地方一分钱的税都不想交,而他们这些穷得要死的老百姓却要卖儿卖女把税凑足,这公平么!?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篇文章很成功地对亿万老百姓造成了成吨伤害。当那些秀才、举子再次当着大家的面滔滔不绝地批判孙传庭和程世杰等人残杀缙绅的暴行的时候,马上就会有一大堆瓦片飞过来。

    虽然,南京朝廷在第一时间就反应了过来,禁止出售和发布《大明帝国时报》《大明帝国商报》《大明帝国第一消息》等报刊,可问题是南京锦衣卫现在就像当初的骆养性一样,直接出卖了南京朝廷,让锦衣卫查封报纸,他们只是做做样子,有甚者连样子都不作,反而到处张贴报纸,分发报纸。

    这一套下来,读书生这个群体都臭了,他们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骂声,当然百姓不敢针对官员,但是南京官员可不敢走夜路,容易被打闷棍,家里也会不心走水。

    还有的官员和举人家里被人扔大粪,搞得整个南京内城臭气熏,让众官员苦不堪言,他们难受的还在后面,想吃rou,没有人卖给他们,想吃菜,也没有人卖给他们,就连想喝花酒,有些名气和本事的头牌都不愿意接待他们……

    程世杰看到江南传回来的消息,心情非常好:“看到没,就这样干,不光杀人,还要诛心!”

    孙之澋哭笑不得的道:“王上,这个,威力太大,微臣也深受波及!”

    孙之澋在前往内阁当值的时候,尽管有护卫保护,还是被百姓用弹弓射中了脑袋,幸亏只是一颗石子,如果是一张弩,或者是火枪,那危险就更大了。

    直到现在程世杰才看到孙之澋脑门上鼓起一个大包。

    程世杰道:“这个其实很简单,孙阁老治家有术,教子有方,我相信你为官清廉,你把你自己和孙家的财产和田地公布出来,以及缴纳的税,这样以来,百姓会理解的!”

    “这个……”

    孙之澋自己确实是没有多少家产,他跟了程世杰三年多,吃穿用度都不需要用钱,光薪水每年就是七千二百两,加上其他各种补贴,他一年的收入相当于一万多两银子。

    其实这个收入比起原来大明正一品官员的收入,只低不高,事实上,明朝官员只是明面上的不高而已,以地方官来,海瑞算是明代有名的穷官,清官一年县令有超过两千五百两的收入,是年俸的五十倍。

    但是,整个孙家,却不一样了,孙承宗虽然不算贪官,可是孙家的却拥有上田三十倾,中田和下田共计二十五,算起来就是五十五倾地,就是五万五千亩,大地主。

    程世杰知道孙之澋的困难就笑道:“那就分家啊,你的祖父,我的老师有七个儿子,七个侄了,还有十三个孙子,五万五千亩地,分成七份,每家七八千亩,再分给百余侄孙,平均每个人才几十亩地。”

    一个大家族的存在,地方上根本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相比同等级别的官员来,孙承宗的家产还是少的,别内阁大学士级别,就算是远远不如孙承宗的卢象升,那也不是赤贫之家。

    锦衣卫拿到卢象升的财家统计报告,卢象升家族早在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卢象升的远祖卢湛在江苏宜兴任知县,因看中了翠岭环抱的岭下村,卸官之后,遂定居于此,卢家在此世代繁衍生息。

    宜兴卢家有数百名族人,如果连远支都算上,他们家族也有超过二十万亩田地,数十店铺,当然,卢象升本宗也有十三万多亩地,比孙承宗还多将近三倍。

    这是大明的传统,没有办法的事情。

    孙之澋与孙承宗商议之后,孙承宗考虑了一夜,最终还是同意分家。

    孙承宗七子,分成高阳孙氏七房,七房各分成数家,最终,这样以来,孙之澋就以三房长子的身份,公布了自己家的财产,七倾地,三宅,六十二间房,存钱三万九千三百两。

    这样以来,孙之澋成了大明百姓眼中的清官,虽然孙之澋不穷,比起江南的王八盖子已经算是非常清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