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玄幻小说 - 大唐:从成为魏征老师开始在线阅读 - 第四十三章 《三字经》的威力

第四十三章 《三字经》的威力

    贾强霍然转首,满面羞愤地瞪着呵斥他的高尚文:

    “高尚文,你待怎样?难道你要昧着良心夸赞这等稚嫩的童谣?”

    程处默和尉迟宝林也都望向了高尚文,他们心里想的和贾强一样。吴明精神一振,期待地望向了高尚文。

    高尚文眼中毫不掩饰自己对贾强的鄙视:“崔先生写得好,人之初,性本善。在你我出生之时,你我之间在品性上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性相近,习相远。你我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的不同,让你我之间变得绝然不同。

    嫉妒已经让你失去了读书人应有的智慧,变得愚昧。

    嫉妒已经让你失去了读书人应有的高洁,变得龌龊。

    你已经不配为读书人,更不配身上那一身儒袍!”

    “你……”贾强铁青着脸,指着高尚文的手指都在颤抖:“高尚文,今日你若不给我说个明白,我和你没完……”

    高尚文不屑地一甩袍袖:“有个读书人的样子,不要让嫉妒使你发狂。静下心来好好读读崔先生的《三字经》,想一想你蒙学的《千字文》。”

    众人神色一怔,然后略有恍然,目光从高尚文和贾强的身上移开,落在了《三字经》上,有人已经低声吟诵起来: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对面的大树下,百骑司的人已经将这一张纸的文章写下,卷起来放进一个竹筒内,然后对树上的那个人道:

    “我送去皇宫,很快回来。”

    那些书生的脸上神色都有了变化,只是看的深浅不同,神色变化的也不同。

    有的人想的是,如果自己当初在启蒙的时候,学的不是《千字文》,而是《三字经》,恐怕就不会挨先生那么多打吧?

    也不会学得那么辛苦!

    《千字文》和《三字经》比起来,过于深奥了,对于启蒙的孩童非常的不友好。而这《三字经》就浅显易懂了太多。不仅朗朗上口,易学易背,而且蕴藏的道理也极为深刻。

    有的人想得更为深远,这一篇《三字经》会让现在和未来无数的孩童受益。

    有的人却感觉就是那么回事儿,远不如《陋室铭》。

    但是不管如何想,却是再也没有人谩骂崔浩,反而有些期待《三字经》的后续。

    贾强脸色阴晴不定,他是属于有才学的,但是受困于眼界,还看不到那么深远。但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如何驳斥。

    人群安静了下来,都在一边回味着《三字经》,一边等着后续。如果只有这么短,算不上什么惊世文章,完全不能够和《陋室铭》相比。

    皇宫。

    李君羡匆匆献上了竹筒,李世民从太监手中接过了竹筒,抽出了纸张,展开看去。初始微微皱起眉头,继而眼中现出惊喜,最后将纸张递给太监:

    “念!”

    太监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人之初,性本善……”

    孔颖达是什么人?

    孔子后代,当代孔家代表。

    封德彝是什么人?

    世家大儒,如今朝堂之上,世家的代表。

    他们的眼界比高尚文和贾强不知道高了多少倍,随着太监的念诵,他们的脸色从漫不经心到变得肃然。

    那魏征更是双目变得炯炯有神,挺直了脊梁,目光在那些世家文官的脸上扫过,他就想问一句:

    “还有谁?”

    一张纸上写的字数有限,很快就念完了。李世民望向李君羡道:“还有后续吧?”

    “有,如今崔浩写一张,便在墙上贴一张,后续会在第一时间送来。臣这就去外面等着。”

    “去吧!”李世民嘴角噙着笑意,然后目光温和地望向群臣:“我们继续议事。”

    “是,陛下!”

    只是接下来的议事,大家都有些神不守舍,不时地将目光望向大殿门口。

    崔府门外。

    一张纸一张纸地贴出来,都是读书人,随着字数越来越多,开始有人离开了贾强的周围,特别是那些当初跟随贾强的人,生怕别人认出他们曾经跟着贾强,甚至有人退出了人群外,又不舍得走,在人群后,翘脚观看。

    他们已经隐隐地觉得这《三字经》十分不凡,只是还没有想到究竟不凡到什么程度,但这不耽误他们远离贾强,远离倒霉种子,以免让自己染上霉气。

    这种举动,让一直关注人群的吴明心中松了一口气,他看不出《三字经》好在哪里,但是作为从小被父亲培养的他,察言观色是他的本能。看到那些书生的举动,便知道自己家阿郎似乎赢了。

    一张纸一张纸飞快地送进了皇宫,从第三张纸送到皇宫之后,朝堂就不议事了,君臣一边等,一边解析着《三字经》。

    “苟不教,性乃迁。如果大人从小不好好教育孩子,孩子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教育者要持之以恒,方法要专一,教学内容要精专。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也要专心专注,一心一意。”孔颖达手里拿着送来的《三字经》其中一张纸,爱不释手,啧啧称赞,逐字逐句解释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石不经过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知道仁义道理,就不能成才。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指明了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孔颖达对《三字经》的解析,从日常生活的自律自省到传统典故,再到历史发展,朝堂内的大臣们沉浸其中,意犹未尽,对《三字经》的理解也愈发地深刻。

    “这《三字经》,皆是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相对于《千字文》易背易记。”

    “这篇《三字经》最难得的是,用如此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各类知识,同时包含仁,义,诚,敬,孝的核心思想,崔中则确有大才!”

    寒门出身的文臣纷纷感慨,世家出身的文臣眼中也不由自主现出敬佩。

    魏征更是双目放光:“若是以《三字经》代替《千字文》作为启蒙书目,对孩童来说,也更为容易理解。崔中则造福后代!在臣看来,这篇《三字经》对于大唐的贡献更甚于《陋室铭》。”

    不管阵营如何,闻听此言,也都不由自主纷纷叹服,认可崔中则的文采,红光满面的魏征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将他睥睨的目光转向封德彝道:

    “封大人,你觉得崔中则这篇文章足够证明自己的本事吗?还是封大人觉得这也是剽窃而来?”

    ps:感谢书友们的支持!新的一周要继续追读哦!求收藏,推荐票,月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