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我的姑父叫朱棣在线阅读 - 第二百九十一章 乐子人找乐子

第二百九十一章 乐子人找乐子

    我的姑父叫朱棣正文卷第二百九十一章乐子人找乐子打发走了蹇义,徐景昌开始低头盘算……六部九卿,基本上都被自己调动起来,太子尚在江西,现在就剩下一个人,必须给他找点事干。

    他忙碌起来,自己才能高枕无忧。

    而这个人,就是朱棣!

    “胡侍读,这就是我家儿子了。”

    徐景昌指了指一个穿着开裆裤,正在追着孔雀跑的小豆丁,一脸慈祥的笑。

    胡濙看在眼里,忍不住咧嘴……不出意外地出意外了……就在不少人盯着这孩子的时候,徐家小少爷有点返祖的迹象。

    这话可不是骂人,而是说他太皮实了,身体壮得和牛犊子似的,几乎不生病,大冷天往外面跑,伺候他的下人病了,他都没事。

    而且抓周的时候,这小子啥也不爱,直接抓了一柄木剑。

    这下子可把朱棣和徐皇后高兴坏了,都说徐家又要出一个天生的将种了。

    徐景昌可不这么想,他觉得有必要好好教导自己的儿子,咱们老徐家都是动脑子的,动手的事情,要交给别人。

    “胡侍读,有空你多过来,跟这小子熟悉一下……放心,他要是不听话,你就只管打他,用不着客气。”

    胡濙点头,可心里头又在发苦,眼瞧着这位小公子揪着孔雀的尾巴,正在较劲儿,弄得鸡飞狗跳。

    他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感觉以后的日子不会好过。

    不过胡濙也有点欣喜,所谓开疆万里,不如擎天保驾……自己做再多的事情,也不如伺候好上峰家里的少爷。

    真把这孩子教好了,自己的前程也就高枕无忧了。

    想到这里,胡濙干劲涌动,发誓要当个好老师。

    和一个跑步还趔趄的小娃娃,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只是熟悉一下,随后胡濙就跟着徐景昌,到了书房。

    徐景昌随口就问道:“如今京城有什么大的工程,属于那种可以彰显功绩,拿出来炫耀的?”

    胡濙想了想,“定国公,你要说有太大的还没有……不过也有些挺大的地方刚刚落成,就比如说聚宝门外的菜市场,还有国子监那边重新改建的学堂,还有下关码头,粮食仓库等等。”

    徐景昌又道:“那还有庙宇吗?”

    “有,自从北平建立英烈祠堂之后,应天也建立了先贤祠,另外还改建了文庙,增加了诸子百家的份量。”

    徐景昌大喜,“这就够了。对了,胡侍读的文笔如何?”

    胡濙很惭愧,“定国公,下官按理说也读了一些书,侥幸入选翰林,可写起东西,总是不如解学士他们,就连杨参议都比不上,要不是翰林院青黄不接,我都没资格来通政司。”

    徐景昌哈哈大笑,“要的就是这个……伱回头拟定几份发言稿,一定记住了,不许请人捉刀代笔,不许润色,就是你的水平,三天之内交给我就行了。”

    胡濙还想说什么,徐景昌已经端起了茶杯,胡濙还是明白的,赶快告辞。

    回到了家中,就开始撰写,片刻都不敢耽误。

    其实胡濙是谦虚了,他的文笔是不如解缙和杨溥,但能入选翰林的人,怎么也是全国拔尖儿,又怎么会差!

    而且听徐景昌的意思,不需要文采太好,那就是要平易近人呗,就是谁都能听得懂的,他看到了桌上的报纸,立刻抓过来,仔细瞧了瞧,心里头有了眉目。

    就照着这个来吧!

    三天之后,胡濙带着几份文章,递到了徐景昌手里。

    徐景昌看了看,顿时满脸含笑,“不错,胡侍读的这一支笔果然厉害。不过我提醒你一个小技巧。”

    “什么技巧?”

    徐景昌道:“就是针对一件事,要至少准备三份稿子,而且要风格不同,侧重迥异,明白了吗?”

    胡濙大诧,还有这个说道?

    他苦兮兮道:“定国公,其实下官写了五份,我就是挑选最中意的一份拿给您。”

    徐景昌略微错愕,笑呵呵道:“记住了,下一次不要自己选择。”

    “下官明白,下官一定要让定国公来选。”

    徐景昌又道:“如果什么都让我选,那我岂不是会很劳累,还用你干什么?”

    胡濙又是一阵错愕,这个定国公到底是什么路数啊?

    徐景昌笑道:“既不是自己做主,也不能什么都推给上面做主……你要让上峰以为他能做主,而实际上,他做主的事情,都是你早早定下来的。明白了吗?”

    胡濙越发错愕,这位定国公的话是越来越难懂了。

    “下官,下官一时还不明白,但下官会努力思索,争取早日领悟。”

    徐景昌含笑,随即拿着胡濙的文稿,上了马车,直接去乾清宫了。

    朱棣见他来了,还挺高兴的,“刚刚说过朝廷政务的事情,这么快就有着落了?”

    徐景昌笑道:“这还没有这么快……有些事情尚存在争议,比如说朝廷应该救济灾民,但是针对患病的百姓,需不需要救济?”

    朱棣眉头一皱,“得病着实可怜,能救就要救。”

    徐景昌两手一摊,“陛下,治病可是无底洞啊,更何况天下间也没有那么多医者,万一庸医害命,又该怎么办?”

    “这个……那就不救。”

    徐景昌道:“陛下,可有些瘟疫,动辄成千上万,跨州连郡,这也不管?”

    朱棣眉头紧皱,哼道:“朕问你要不要管,你现在给朕出难题,你到底是怎么回事?”

    徐景昌笑道:“陛下,治国理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朝廷的职责所在,也不是三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先让朝臣忙乎着,臣这里倒是有一件事,明年陛下就登基五年了,是不是该做一个小结,盘点一下成果,尤其是针对诸多的业绩,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做一个详细的盘点。然后昭告天下,也能告慰太祖皇帝。”

    朱棣听到这里,顿时来了兴趣,这个提议可太好了,完全符合他的胃口。

    “快说说,你都准备怎么办?”

    徐景昌道:“陛下,现在还有些时间,大的功绩,比如平定安南,痛击瓦剌,收复漠南,开拓辽东……这些事情都不着急,没准到了明年,可以说的事情更多。现在臣的意思,是针对民生经济,以小见大。比如应天最大的丝绸作坊,最新建成的下关码头,还有国子监改建,应天外城……陛下做了太多的事情,恩泽苍生,百姓铭感五内。我的意思陛下要不要去这些地方看看,也接触一下百姓,了解最新的民生情况。”

    徐景昌又补充道:“臣可不是说陛下不通民生啊,实在是大明朝日新月异,变化很大,陛下也要跟得上才行。”

    朱棣略微沉吟,就说道:“老三的作坊朕是看过的,前些时候在北平,朕也看了不少,属实和以往不一样。”

    徐景昌笑道:“陛下身为一国之主,九五至尊,一举一动,都牵动万方。过去每年春天,天子和皇后都要亲自耕种缫丝,劝课农桑。如今大明的根基不只是农桑,也包括工商,陛下多去看看,鼓舞士气,提振民心。也能表明朝廷重视他们,岂不美哉?”

    朱棣听到这里,彻底动心了,忍不住大笑道:“你啊,果然是鬼主意一肚子。过去朕要出去瞧瞧,朝臣百般阻拦,这一回啊,朕倒要瞧瞧,谁能拦得住?”

    徐景昌将一份清单递给了朱棣,“陛下,这是臣刚刚整理出来,最近有关民生经济的重点工程,陛下可以从中挑选,也可以重新寻找,只要在决定之前,通报给赵王就行。”

    “老三?朕去哪还要听他的?”

    “不是,陛下别误会,是让赵王做好准备,安排笔杆子,撰写陛下需要的东西。”

    朱棣长出了口气,“行了,朕心里有数了。”

    徐景昌随后告辞,等他离开,朱棣就不淡定了。

    这回能光明正大出宫了!

    赶快叫上媳妇,两口子可以一起出去散心了。

    朱棣简直太满意了,徐景昌这小子是越来越会办事了,当真是国之贤相。

    徐景昌从宫里出来,他也很满意,现在手上有十来个地点……就算三天一个,也能让朱棣忙活一个月了。

    也就是说,一个月时间里,咱们的永乐皇帝会收获欢呼,叩拜,大明朝的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然后心满意足,开心快乐。

    然后自己呢,就可以顺利掌握朝局,随心所欲,干点喜欢的事情了。

    徐景昌思前想后,决定把老岳父叫过来。

    黄观道:“定国公这又是有什么主意了,居然找到了我?”

    徐景昌道:“那个老泰山,您去秦淮河不?”

    黄观喝了一口茶,差点喷出来,“这是能说的吗!”

    徐景昌道:“不是这个意思,其实我反复思量过了……京城首善之地,有个名闻天下的秦淮河,弄了那么多女子,摧残青春,消磨志气,属实不算什么光彩的事情。”

    黄观定了定神,好奇道:“你准备把秦淮河都关了?”

    “不不不。”徐景昌道:“我从来没那么想过……我的意思各地是不是都有戏剧?比如昆腔,比如凤阳花鼓,比如河南的豫剧,北平那边也有民间的木板鼓书。”

    黄观道:“你的意思,是要把这些弄到秦淮河?”

    “没错,盛世大明,也应该有些高雅的点缀,上下同乐,雅俗共赏,您说是不是?”

    黄观略微思忖,就笑道:“妙,真是妙啊!我赞同!不,不是,是礼部鼎力支持!”黄观抚掌大笑,“从今往后,咱们是不是就能光明正大去秦淮河了?”

    徐景昌一怔,下意识道:“您老以前偷偷摸摸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