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杨仪
一东一西两场大战后,建安十九年就差不多要走到尽头了。 八月击退夏侯渊之后,张溪率军回到郡治鱼复,开始组织秋收工作和征粮工作。 夏侯渊虽然在巴东郡西北跟张溪打了一仗,但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县的生产,所以今年巴东郡的粮食产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东三郡的申家兄弟也没有南下乘火打劫,宝源山的盐泉也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依然在不停的产出食盐。 盐这个东西,在古代就是硬通货,所以张溪治理巴东郡的第一年,政绩倒还不错。 临近年底的时候,诸葛亮还专门派了人过来,对张溪的工作进行了嘉奖和肯定。 诸葛亮是真的很忙,忙着整理成都内外的各种事情,不仅要安排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还需要跟成都的世家豪族们斗智斗勇,压制他们的各种不合理诉求。 因此嘛,诸葛亮是不可能抽出时间来,对各郡挨个巡视,视察功绩的,只能是派人前来表达肯定,给与奖赏。 像张溪这样的自己人,诸葛亮更加不会多么的隆重,毕竟自家人有什么诉求直接说就行,没必要搞的太正式。 因此,诸葛亮只是派了一个书佐来给张溪传递文书,派发奖励就可以了。 张溪倒是也不在意诸葛亮的做法,但对于诸葛亮派来的这个人,张溪多少有些意见。 来的人,叫杨仪,字威公。 对,就是那个有才无德的杨仪。 杨仪是襄阳人,本来是在曹cao那边打工的。 但杨仪觉得曹cao这人不是个好老板,所以他直接跳槽,去南郡投奔了关羽。 而关羽跟杨仪聊了一下,觉得这个人确实有能力,所以就推荐给了刘备,让刘备来选择任命。 刘备跟杨仪聊过后,也觉得这个人有才华,尤其在内政方面说的是头头是道,言辞清晰,逻辑严谨,因此就让他跟着诸葛亮,帮忙打下手,顺便积累一下经验,将来好给他安排位置晋升。 诸葛亮试用了一下杨仪,也觉得这个人确实能力出众,在后勤方面的调度规划,能帮他分担不少的差事。 所以嘛,诸葛亮有心提拔一下杨仪,这次快要年底了,就让杨仪到张溪那边去,送年终奖和文书。 诸葛亮的本意,是让杨仪在张溪等自家人面前露个脸,展现一下才能,这样将来提拔后,大家能互相能有个好印象。 本质上是为了杨仪的前途考虑。 但张溪不喜欢杨仪,所以就没给杨仪好脸色看。 魏延这个人吧,是脾气不好,情商低,不会跟人相处,这个张溪也很不喜欢。 但杨仪这个人吧,自视太高,虽然有才能,却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而且得志便猖狂,失意就怨怼,比起魏延都不如。 人家魏延跟杨仪争权,失败了也没说往魏国去,而是跑回成都,试图找刘禅平反,连陈寿都认为魏延是没有反心的。 可杨仪倒好,因为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不是他,就对费祎口出狂言,说早知道现在这样,当初诸葛亮死的时候就应该带领大军投魏去特么的。 诸葛亮这一生,确实不会看人,倒不仅仅是错用了马谡,还有就是姑息了这个杨仪。 因此,张溪一知道来送文书的人叫杨仪,顿时理都没理他,把人往馆驿一丢,该干嘛干嘛去。 杨仪也是一阵莫名其妙.难道自己什么时候得罪了这位张郡守,自己却不知道?! 但现在的杨仪,跟张溪之间的地位差距实在太大,杨仪也不敢对张溪龇牙,只能忍了这一肚子气,等到张溪的公文回函写好了,送回成都去。 当然,回成都后,杨仪小心眼发作,在诸葛亮看回函的时候,暗搓搓的在诸葛亮面前告状诉苦,说自己这次去巴东郡,张溪不仅不给他面子,而且天天不务正业,就躲在太守府后院跟妻妾玩乐,完全不理政务。 杨仪很清楚,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对不理政务这种事儿的容忍度,近乎为零。 但这次,杨仪失算了,诸葛亮根本没有听到杨仪说了些什么。 诸葛亮这会儿正在盯着张溪的回函发呆。 因为,张溪的回函,不是绢帛,而是一张纸。 一张依然还有些泛黄,但已经能清晰书写文字,并且还算光滑柔软的纸。 杨仪说什么根本不重要,这张纸,才是最大的问题。 诸葛亮死死的盯着眼前的纸,再仔细查看纸上的字,以及张溪在纸上提出的事情.思虑再三后,诸葛亮直接甩下杨仪,直奔刘备的府邸。 这个张元长,真就不能歇,一歇下来就搞事儿。 而且每次都是大事。 这张纸,问题大了去了。 诸葛亮必须找刘备,把这里面的事情说清楚,不好好安排的话,事情的后果可能会很糟糕。 诸葛亮火急火燎的去找刘备了,而张溪呢,也找来了主簿杨汰,说有好东西个杨汰鉴赏。 杨汰心说这位郡守大人是得了什么好宝贝了,还是借着奖赏的名义,跟自己商讨鱼鳞图册的事儿但不管是哪个吧,上官邀请,杨汰还不能不去。 然后杨汰就看到了纸。 放在张溪书房的案几上,一叠厚厚的纸张。 杨汰不是没见过纸张,但问题是,杨汰没见过这么多.这年头的纸张超级贵的,一叠纸,都够买一个小院子了。 难道郡守大人是要跟我这个世家子炫富不成?! 不能啊,郡守又不是缺心眼 杨汰一开始没有理解张溪的用意,而张溪也没有明说,而是邀请杨汰尝试在纸上写字。 有人欣赏你的笔墨,让你题字,这个人还是你的上官.杨汰这么聪明的人,会拒绝么?! 当然是欣然同意了啊。 可等杨汰拿起墨块研墨的时候却发现,这个墨块,可不简单。 这是松烟墨。 松烟墨是最近刚出不久的墨种,因为着字清晰不散而出名,是现在的高级墨。 郡守家居然这么有钱,居然还能用得起松烟墨?! 再然后,杨汰就发现,这个纸好像有点不一样。 不是市面上千金难求的宫廷纸,也不是近年来声名鹊起却千金难求的左伯纸,而是一种略微泛黄的新纸。 这下杨汰这个字写不下去了,赶紧的抬头,看向张溪,问道,“敢问郡守,此纸,从何而来?!” 张溪则笑笑,说道,“季儒且休问,先试试此纸此墨,书写可顺畅。” 杨汰不傻,真的,他非常的聪明。 张溪一说“试试”两个字,杨汰就知道,这些纸张和松烟墨,都是新的。 如果是旧来有的,肯定不能说试试。 可如果是新的 “郡守懂制纸制墨之法?!”杨汰大惊失色,赶紧问道。 杨汰是世家子弟,更是一名读书人,对纸墨笔砚这类的事情,有着天生的敏锐感。 这年头不是没有纸,只是好纸张难得,更贵,所以一直没能普及。 如果郡守这个纸张能用来书写,而且就冲这一放就一叠的量,估计也贵不到哪儿去.这会是文坛的一大盛事啊。
当然,首先是要这个纸张能书写才行。 杨汰稳定了心神,让自己提笔的手不再哆嗦,然后努力的在纸张上写下一个字。 嗯,用墨饱满,行笔流畅无滞涩感,纸张吸水性也很好,更没有散化的现象.这个纸,能用。 就是黄了点,不够白,影响感官。 不过这已经够了。 杨汰放下笔,转身对张溪鞠躬行礼,说道,“汰代天下士子,谢过郡守制纸之恩。” 虽然纸张不是第一次出现了,纸张的功劳大头,到底要归功于蔡伦,但.蔡伦是个宦官。 东汉年间,世家大族和读书人对宦官的观感可不好。 所以嘛,如果有人能造出更好的纸,那么世家大族真不惜把这人给抬上去,取代蔡伦的地位。 杨汰的心态,其实也一样,所以才会对张溪鞠躬行礼。 张溪不懂这里面的道道,还在想这个杨汰干嘛要这么郑重.紧接着杨汰就继续提问了。 “此纸,制造成本几何?!” 张溪想了一下,回答道,“一张不过数钱。” 本来就是一些竹子和草茎,最大的成本是人工成本好不好,还是实验室研究成本,如果大面积铺开生产,成本还能降下来。 但现在的张溪也知道一点概念了,没直接把原材料内容给泄露出来。 杨汰倒也没有追问,毕竟这种技术,换成他也不会告诉任何人,能知道成本已经算是意外之喜了。 当然,杨汰更加意外的是这个纸张造价的低廉。 这么说吧,哪怕张溪加价十倍出售,寒门子弟都用的起,简直是天下读书人的福音。 但杨汰毕竟是杨汰,他现在的脑子,已经不是在考虑是不是福音的问题了,他现在考虑的,是如何用这个纸张,为自己的家族谋福利的问题了。 因此,杨汰再次对张溪行礼,然后问道,“不知郡守可愿出售此技,汰愿出千金求购,还望郡守不要吝惜。” 千金嘛,也就是一千枚五铢钱,一贯钱而已。 杨汰当然不会只花一贯钱就想收购造纸技术,这就是一个说辞,具体的条件,可以私下里开,表面上嘛,读书人都要面子的。 张溪却摆摆手,说道,“非是溪吝啬,实在是此物有大用。季儒,我欲以此物替代绢帛,绘制鱼鳞图册。如此,不仅携带轻便,亦能随时录记,装订成册,岂不方便?!” 杨汰愣了,傻傻的看着张溪这人,认真的?! 这么便宜又好用的纸张,应该是第一时间用来抄录典籍啊,伱怎么就惦记着你那个鱼鳞图册?! 当然,这么做倒不是不行,关键是.总感觉有些本末倒置啊。 杨汰想了好久,才勉强的对张溪说道,“鱼鳞图册之事不急.郡守,还请郡守赐汰一些纸张,仅凭此物,汰有把握说服巴东郡世家大族,全力配合郡守绘制鱼鳞图册之事。” 嗯?! 还能有这个好事儿?! 张溪不知道杨汰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既然人家这么说了,张溪一挥手,让杨汰把案几上的纸张都给带走了。 而杨汰也不含糊,把所有的纸张塞到自己的怀里,然后跟张溪匆匆行礼告别。 出了太守府,杨汰一路狂奔,直奔回家,跟家中长辈商议大事。 杨家崛起的时代,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