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对内整治
真的,这年头,世家和世家之间,也是有差距的。 有些目光长远的世家,比如琅琊王氏,清河崔氏,不管他们做出的决策到底是不是对朝廷有利,但起码对自己的家族,肯定是有利的。 但有些世家的决策真的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比如这些北地秦州世家们,他们这次就真的失算了。 这次羌人的叛乱,虽然不是他们煽动的,但坐视不管,引发秦州三郡陷落,导致他们也不得不退守天水郡赚是肯定没得赚了,没赔太多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 张溪听完了姜叙的讲述,明白了这次羌人叛乱的前因后果后,对这帮世家们的遭遇,还真的又乐又恨。 乐,就是纯粹的幸灾乐祸! 本来张溪就看不上这年代的大部分世家们,如今看到他们自找倒霉,当然得幸灾乐祸。 恨,是对这些世家们只顾私利的做派表达愤恨。 这帮世家,就为了一点钱粮,可以置三郡百姓的生死存亡于不顾,让三郡陷于战火.特么但凡他们早点出手帮忙,三郡百姓也不至于被羌人劫掠,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 因此,当诸葛亮带领主力大军,也同样进入冀县后,张溪的第一件事,就是撺掇诸葛亮,借此机会,收拾一下这些秦州世家们。 当初为了北伐顺利进行,对本地世家采取了安抚的策略,如今看来,是不妥当的。 这帮世家就是一群白眼狼,不趁机除掉一批,以后这种事情还可能再发生。 真的,张溪不是不允许世家的存在,但这些世家得有个底线。 自己内部怎么斗都行,面对外族入侵的时候还存小心思,杀多少都不嫌多。 自己内部怎么玩也行,但不能牵扯到一州百姓,如果百姓活不下去了,那么这些世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这就是张溪对世家的态度。 非要举例说明的话,同是东晋时期琅琊王氏的杰出子弟,张溪可能更加欣赏王导,而讨厌王敦。 虽然王导的私心也不少,但他至少知道个内外,也有些底线,宁可衣冠南渡也不与异族同流合污。 可王敦不同,虽然也有匡扶社稷之功,但他为了权利斗争,可以轻易的发动内部叛乱,把百姓牵连入战火。 其实这俩严格说来,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这个时代下,世家已经是很难在短期内消除掉他们影响力的存在了,张溪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多一些王导,少一些王敦。 张溪的爱恨,就是那么简单直接,因此当诸葛亮进驻冀县后,张溪直接一状告到诸葛亮面前,让诸葛亮借机收拾一下这些所谓的“世家大族”们。 可诸葛亮不能跟张溪那样,想的太过简单。 政治这个东西,它就是个妥协的艺术虽然诸葛亮不知道这句话,但不代表诸葛亮不懂这里面的道理。 严格说来,秦州世家们这次的做法,确实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但他们的做事方式,多少还是有点底线的。 他们没有亲自下场煽动羌人造反,已经算是有节cao的表现了。 这年头世家是什么德行,诸葛亮太清楚了,但问题是,这年头世家依然有效的掌握着舆论权,知识解释权。 在这两项权利没有彻底剥离前,想要彻底解决世家的问题,根本不可能。 诸葛亮只能是私下婉言宽慰张溪,告知张溪这里面的难处.你要树立个把典型惩治一下,那没问题,这次羌人作乱闹得这么大,诸葛亮也必须找只鸡杀一下,不然不足以震慑这些世家们。 但你要把他们都干掉.这太难了,对地方稳定也没有任何好处。 经过诸葛亮的再三劝说,张溪也是在没辙了.诸葛亮说的,他都懂,但他就是觉得憋屈。 可这又能怎么办呢,比张溪更憋屈的,是这个时代的百姓,可如果张溪真的把事情闹大,把这些世家们全都铲除了,信不信第一个骂张溪的,还是这些百姓。 时代的局限性就在这里,张溪没有办法改变的。 既然如此那就商量一下吧,抓哪只鸡出来宰一下!!! 这话说得的,诸葛亮都无语了.赶紧打发走张溪,让他别掺和这里面的事儿。 抓哪只鸡也是有讲究的,不是你张元长看谁不顺眼就能直接宰了的.这事儿啊,还是诸葛亮自己来吧,让张溪参与进来,那才是真的容易坏事呢。 再一个,诸葛亮也没那么简单的就打算放过这些世家们,在那只鸡的剩余价值压榨完之前,还不会那么轻易的下手。 因此,隔天,冀县城内就有消息灵通人事传言,此次平定羌乱后,诸葛丞相有意追究秦州各级官吏的失察之罪。 这不是什么让人意外的事情,如今羌人叛乱闹的那么大,总该有个人出来背锅负责.只是这人到底是谁,可就不好说了。 谁都不想这种锅落到自家的头上,可四大世家们也都知道,这事儿,多半最后还是会落到自家子弟的头上。 谁让秦州地区,四大世家的势力最大,族中子弟担任州郡官职最多呢。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这场叛乱中,表现出自己站在朝廷的一面,帮助朝廷尽快的结束这场叛乱,那么在战后,诸葛亮要追究,他也没有足够的借口和理由。 是的,世家们也不蠢,他们都知道这个倒霉催的流言就是诸葛亮本人放出来的,但你要是真的把他当成一个流言来处理,那才是真正的自找倒霉呢。 羌人作乱,你丢失的可能只是财物钱粮,但不把诸葛亮当回事,那你全家都可能直接丢失掉,而且还没人同情你! 诸葛亮在这方面的手段,蜀地世家是早就领教过了,也早有传言流传到了西北北地世家可不愿意用全家前途,去验证一下这个流言的真伪。 因此,当诸葛亮进入冀县后,天水郡各县的世家们,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自救”行为。 在冀县的世家,主动找到诸葛亮,愿意提供一些钱粮,甚至是羌人的情报,而分布各县的世家们,也都纷纷找到各县主官,愿意出钱出力的帮助守城,甚至有些羌人围城较弱的县城内,世家都派出族内子弟,冒险出城,前往冀县传递情报求援。 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诸葛亮就收获了不少的羌人情报,从羌人士兵的分布情况,到羌人内部之间的关系矛盾,诸葛亮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真的,这一刻,诸葛亮都有了跟张溪一样的心思。 钱粮也就算了,这些世家有的是,不在乎这个。 但特么这么多,这么详细,这么精准的情报,要说你们这帮世家跟城外的羌人之间没有勾连,鬼都不信呐。 还真的不如听张溪的劝谏,索性劝借故干掉得了好吧,诸葛亮也就这么想想,实际上,还是不能这么做的。
忍住气,耐住性子,找来了张溪,庞统,庞德,马岱四人,开始商议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张溪,庞统,庞德可以理解,但最后一个参与会议的人,诸葛亮选择了马岱而不是姜叙。 这也是有理由的。 一方面,姜叙身为秦州刺史,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安抚民心,出面去应对秦州世家的“示好”,稳定冀县城内的秩序。 另一方面,姜叙到底是有丢失州郡的罪过的,在叛乱没有彻底平定前,姜叙还是有罪之身,不能不做出相应的惩罚。 而马岱作为武将,跟随其兄马超久在西北,论起作战,马岱比姜叙更加适合。 如今已经是十一月的下旬,转眼就到十二月了,秦州的雪倒是下过两场了,但每次都下不到半天就停.诸葛亮的想法,是不是可以趁着今年冬雪不大的机会,主动出击,正面击破这些作乱的羌人,收复州郡。 这个事儿吧,其实在座的诸位,都不是很吃的准。 这几年,西北地区的气候很奇怪的。 有时候吧,从十月下旬开始就下雪,能断断续续的下一个月,到了十二月份反而天天放晴,甚至还有可能有提前回春的迹象。 但你要真信了这个天气,出去播种庄稼,那么一场气温突降下来,种什么都得冻死。 有时候呢,到了十二月都不会下雪,但也可能一夜过后,连着下个十几天的鹅毛大雪,一直下到连门都被堵上的程度。 所以啊,谁也不敢保证,这个时候没怎么下雪,之后的作战期间,就也同样不会下雪。 这要是出兵索敌没多久就还是下雪,大军铺开了出去,一时间收不回来的话那倒霉的可就不仅仅是羌人了,自己人一样受不了。 所以啊,稳妥期间的做法,还是暂时屯兵冀县不动,又或者只驱散天水郡内的羌人部队,守住天水郡边境,等到开春,再做打算。 可这么一来,也有个问题——这帮羌人要是趁着冬日降雪,劫掠之后往草原上一躲,躲到开春.那怎么办?! 劫掠的羌人身上也没带着印记,这些人撤回草原后,谁也找不到他们。 等到开春后,汉军主力收复失地,兵临草原先不说在草原上寻找这些羌人部落作战多不容易,就算真的找到了,汉军总不能跟羌人似的,见人就杀吧?! 诸葛亮还没有铁石心肠到这个地步,更别说诸葛亮还打算顺势收拢羌人之心,更加不能滥杀无辜了。 如今出兵,击破羌兵,不仅能示之以威,还能为将来“服之以德”做准备。 但开春后出兵,最多就是收复失地,安定汉人百姓之心,对羌人,连示之以威都不一定能做到,更别说什么“服之以德”了。 思来想去,诸葛亮还是决定采纳庞统的建议,冒险出城索敌,寻找到羌兵主力,一战以定胜负。 虽然有些冒险,但,成功后的收获也是最大的。 就在诸葛亮准备下达军令,让全军出城开拔的时候,姜叙突然来报。 陇西诸郡的羌人在南安郡完成了集结,人数约有十五六万,全军正朝着天水郡西县的方向逼来。 诸葛亮和庞统都傻眼了还能有这样的好事儿,自己送上门来找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