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章 情报可靠性
这封来自北地的细作情报,详细描述了曹魏对兖州,河洛地区的布防计划,兵力多少,兵力调配方向,甚至是预计调配到位的时间。 因此,看到这封情报的人,第一时间的反应,其实都很一致。 “丞相,此事,可信否?!”姜叙看完后,皱眉的问道。 你真不能怪姜叙这么问,实在是这封情报太详细了,这已经超出了一个细作能打探到的情况了。 甚至李严非常直白的发问,道,“莫非有人已经在曹魏官居高位丞相,此事严为何不知?!” 李严直接判断为大汉派出的细作,已经混到了曹魏的上层,而这么大的事情,他这个当尚书令的,居然一点都不知道。 这里虽然是李严有点心眼发作了,但是吧,堂堂尚书令不知道朝廷高级机密,也不怪李严会这么想。 可诸葛亮却是摇摇头,然后对李严道,“正方多虑了,且先往下看。” 李严微微一愣,然后低头,继续看情报。 接下来的情报,就多少有点不对劲了。 因为这封情报了,不仅详细的描述了曹魏的调兵遣将的动态,还有曹魏方面对河洛地区的战略部署,以及曹叡与群臣商议,发动二次反攻的时间和争议.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曹魏高级官员能知道的事情。 这封情报内描述的情况,基本就等同于是如今在丞相府内的六个人商议出的北伐计划,隔就被曹魏的司马懿知道了一样.这里面铁定有人是曹魏的间谍。 可.这怎么可能?! 能被曹叡召集起来议事的人,无一不是曹魏的铁杆拥护者,最次也得是曹叡的心腹.这种情况下,甚至连普通的宦官内侍都是需要回避的。 这种人,怎么可能会给大汉传递情报?! 再结合这个情报落款上的那个“刘”.李严顿时闭嘴。 这事儿不好问,真要问起来的话,搞不好会弄出大事儿来。 但李严还是看向了诸葛亮,希望诸葛亮能给出一个解释。 而诸葛亮既然能把这份密报拿出来,那就明他信的过在场的另外五人,自然也会给出一个解释。 “亮初接此报时,亦不敢置信,半年来,始终秘而不宣.此报,过于详细,实非常人所能知也!!”诸葛亮对着众人,解释道。 一开始诸葛亮也是不相信的,这封情报前半段就有些过于详细了,而后半段更是匪夷所思。 诸葛亮甚至为此,专门让费祎跑了一趟洛阳,认真甄别了这封情报,证实了这封情报确实出自自家的情报体系。 但,就是费祎,他也只能保证这封情报是通过自家情报体系传过来的,对上面的内容,费祎也觉得太假,不值得信任。 谍报系统,不是每次送过来的,都是真的情报,有些特殊的情况下,情报也会存在失真,甚至索性就是敌人故意传递的假情报。 而对于情报真实性的鉴别,就是主官需要去做的事情了。 这次的情报内容过于离谱,以至于费祎这个大汉谍报系统的创始人都怀疑,是不是自己以前安排在北地的情报系统已经彻底被曹魏的情报系统发现并破坏了,曹魏方面是将计就计,借由这个渠道,给大汉传递假情报,误导大汉的判断。 只是,这事儿也有一个不太好解释的地方.这情报看着一眼“假”啊,除非曹魏那边的谍报负责人是个白痴,否则怎么会传递这么明确的“假”情报啊。 反正费祎看了半,挠破脑袋也没想清楚这是怎么回事,而且这个情报的落款,也确实不符合大汉谍报系统的习惯。 为此,费祎又专门回了一趟长安,找到了现在的情报系统负责人,抽调了历年的情报留档,终于在六年前的档案内,找到了一封同样落款的情报。 而这封情报,当初归档的时候有注明,是由徐庶接收,然后转存长安档的。 费祎一看到这个情况,立刻知道事关重大,当即收存了这封同样落款的情报,也不敢用任何书信通信的方式告知诸葛亮,生怕一时不慎泄密.只能是自己再辛苦一趟,从长安颠颠的跑回洛阳,当面跟诸葛亮汇报了这件事。 而诸葛亮这才想起,当初商议四次北伐的时候,徐庶曾经问过自己的一个问题——是不是在洛阳有高级间谍的存在。 因为当时徐庶问的是在洛阳,而不是在河北,再加上诸葛亮的事情贼多,一时没想起来而已。 而经过了费祎的这番提醒,诸葛亮才察觉到,这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情报传递过来了。 可即使如此,诸葛亮还是不敢太相信。 毕竟,上次这个“刘”密探传递的情报内容,也不过是普通的军事情报而已,但这次的情报,直接上升到战略部署和曹魏的朝堂决策,差别太大。 因此,诸葛亮吩咐费祎不要声张,自己则对这个情报引而不发,然后在河洛地区加派细作,搜集情况。 曹魏朝廷上的决策是不可验证的,但这半年多的时间,诸葛亮一直在留意曹魏在河洛地区的兵力变动情况,以验证这封情报的前半段,到底对不对。 而事实再次证明了,这封情报的内容,到底是有多么的离谱。 诸葛亮派出的洛阳细作,最多渗透范围只能到黄河沿岸的河东郡,河内郡部分,兖州内部的情报基本就很难搜集到了.这才是这个时代细作的情报收集能力。 正常来,细作只能对附近的区域的敌军,有一个兵力估测,太远,或者防备严密的敌军要地,哪怕是再精明的细作,也无法获取太多的情报。 按理来,经过这么一对比,诸葛亮应该更加怀疑这封情报的真假才对但诸葛亮却选择了相信。 不是诸葛亮脑子傻了,而是细作传回的河东,河内两郡的沿河兵力布置,跟那封半年前就传递过来的情报上写的内容,基本一致。
要知道,这些沿河布防的曹魏郡兵,在半年前,可不是在现在的布防位置上的。 很明显,这是经过了专门的兵力部署调整的,而这么做的目的,恐怕就是那封信上后半段的内容——曹叡想要二次反攻长安。 曹魏方面,总不能闲着没事儿干,专门调整成这样的兵力部署,就为了配合一封看上去就“一眼假”的情报吧?! 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相比于这个可能性,诸葛亮更愿意相信这封情报的真实性。 再一个,曹魏方面往河洛地区和兖州增兵基本是事实,那么,不管情报真假,诸葛亮都要是要做出及时应对的。 基于这样的判断,诸葛亮才会突然下令,召集各州刺史和镇守将军齐聚长安,商议第五次北伐的事情。 一方面,大汉也准备的差不多了,应该顺势起兵北伐了。 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抢时间,抢在曹魏前面,提前发动北伐,破解曹魏试图二次进攻洛阳的图谋。 而今把这封信拿出来,就是给密议战略的大家们看看,商议一下,是不是要按照这封信上的魏军兵力情报,制定对应的战术。 同时,也是解释了张溪为什么不优先进攻河东郡,而是选择主动颍川郡的原因。 因为根据这封情报上的兵力分布显示,曹魏方面,在河东郡不仅有四万郡兵,两万骑兵布防外,并州的骑兵也做好了要随时南下支援河东的战备。 而河内郡方面,现在曹魏也已经增兵到了四万人.黄河以北的河洛地区,一共有足足十万兵力驻守。 兖州方向,按照情报显示,司马懿指挥的兖州郡兵,除了一万在巩县宣示存在感的王凌所部外,剩下的九万人里面,两万人屯守虎牢关,七万人屯兵在河南郡东部,兖州东北部的东郡,中部的济阴郡,山阳郡,陈留郡其中陈留郡兵力最多,屯兵足足四万人。 如果这些情报都属实的话,那么大汉进攻河内,河东两郡,要面临的是曹魏的十万大军,而进攻颍川郡的话,需要面对的仅仅是颍川本土的三万郡兵,以及可能来援的陈留郡四万士卒。 也就是,曹魏在兵力部署上,是倾向于囤积重兵于东北侧的洛阳地区,对于西南侧的颍川兵力部署,仅限于防卫而已。 哪个容易,哪个难,其实一目了然。 再加上,诸葛亮也不是那种只会强攻一面的莽夫,不可能在战前战略部署的时候,那么简单的只制定出一套战略方案,他也有后手.只是,需要大家统一一下意见而已。 而这个统一意见的前提,就是对这个现有情报的信任度,是不是要去采信他。 而这个问题,现在摆在了剩下的五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