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周易》哲学解读姊妹篇 《周易》问答七十七

《周易》哲学解读姊妹篇 《周易》问答七十七

    问:《周易》第十二篇《否》文讲述了什么?

    答:《周易·否》文是为君子讲述了事物有大到小的转化现象。这里所用大与小来比喻事物由盛向衰,或由强向弱的转化道理。正如上篇《泰》文所论述的是事物由小到大的发展现象,《泰》文是论述事物向好的一面发展因素,而《否》文则讲的正与《泰》是相反的一面,即不利于事物发展的因素。

    《周易·否》篇原文如下: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包羞。有命,无咎,畴离祉。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倾否,先否,后喜。”

    “否”之意是指闲塞不通。《否》文的立论是: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其意是:正道闭塞,不正道的人得势,是不利君子的前景,这正是有大到小的转化表现。

    《否》文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一论题展开的论述。无论《泰》,还是《否》所说的大往小来与小往大来,都属直观形象的用语,用大与小对比说明事物好与坏的转化现象,这属于形象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所决定的表述。

    《否》文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围绕着命题进行了论述。

    ①首先还是通过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来比喻的道理。其意是:消除不利于事物发展上的有害因素,害物扫除干净了,事物就会向着好的一面去发展。

    ②跟着还是运用了比喻,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包羞。。这话的意思是:闭塞了进言的渠道,对老百姓来说没有什么坏处,可对管理百姓的大人来说,就不是亨通的事情。蒙蔽视听,只会带来耻辱。

    ③接着又讲述了应遵循规律办事没有害处,不会分离这福祉的。这就是《否》文里的有命,无咎,畴离祉的说法。

    ④作者再次运用比喻来说明的道理,这就是《否》文里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的说法。这说法的意思是:警惕啊!警惕!要把前途命运维系在牢固的基础之上。

    ⑤最后进一步阐述只有打破闲塞不通的局面,先前不通的局面就消除了,顺畅通达的局面出现了,事物就会向着好的一面开始转化。这就是:倾否,先否,后喜”的道理。

    《周易》里的《泰》与《否》是讲事物向好与坏两个方面转化的道理。《泰》是讲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道理;而《否》是讲事物向害的方面发展道理。怎样导致“泰”与“否”,《周易》作者讲述了这些道理。让君子明确的认识这种转化之间的因果道理。“否”是指闭塞不通,这寓意到政治上,表现在是否广开言路,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等。若不能广开言路,就不能听到真实的东西,就是闭塞不通。如水渠若给堵塞了,就是决堤的危险。《周易》一书里的文章,多是用比喻象征的手法。

    《周易》里的《泰》与《否》讲述了事物发展上利与害两个方面上的关系。而后封建社会里,却训释出“泰极否来”,“否极泰来”的庸俗循环论。认为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这种循环不已,如环无端的那样,这是后封建社会里的世界观与方**。也正是后封建社会里的天道阴阳循环学说抑制着了人的创新思维。后封建社会的兴亡与不断的更替,被认为是天道循环体现,也正是“泰极否来”,“否极泰来”的形象诠释。认为一个王朝达到兴盛时期,就必然开始走向衰退与灭亡,这就是后封建社会里的循环认识论。

    而《周易》里的《泰》与《否》两篇文章与后封建社会时期里总结出的“泰极否来”,“否极生泰”,是不同的思想内涵。正如本篇所讲“大往小来”的道理,通篇显现着哲学思辨。哲学就是表现在明确自觉的辩证观上。只有明辨是非,所认识事物符合其规律性,说理符合其逻辑性,才能有效地指导社会与人生。

    《周易》里讲述的道理是明白易懂,使人看了这些论述,就能牢记这些道理。既不神秘,也非深奥难懂。

    《大象传》通过《周易·否》文而说出的是:“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这意思是:君子要懂得用俭朴和德行来避免危难,不可追求荣华而谋取禄位。这应是《大象》作者引申出另一番的政治哲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