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二十二)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二十二)

    二十、《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观》卦内容的诸家易说

    1、诸家易说

    (坤下巽上)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郑玄曰:坤为地,为众。巽为木,为风。九五,天子之爻。互体有艮。艮为鬼门,又为宫阙。地上有木。而为鬼门宫阙者,天子宗庙之象也。

    王弼曰:王道之可观者,莫盛乎宗庙。宗庙之可观者,莫盛乎盥也。至荐简略,不足复观,故“观盥而不荐”也。

    马融曰:盥者,进爵灌地,以降神也。此是祭祀盛时,及神降荐牲,其礼简略,不足允也。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王道可观,在于祭祀。祭祀之盛,莫过初盥降神。故孔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此言及荐简略,则不足观也。以下观上,见其至盛之礼,万民信敬,故云“有孚颙若”。孚,信。颙,敬也。

    案:鬼神害盈,祸yin福善。若人君修德,至诚感神。信则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故“观盥而不观荐”,飨其诚信者也。斯即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是其义也。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虞翻曰:艮为童。阴,小人。阳,君子。初位贱,以小人承君子,故“无咎”。阳伏阴下,故“君子吝”矣。

    六二:窥观,利女贞。

    虞翻曰:临兑为女。窃观称窥兑女反成巽。巽四五得正,故“利女贞”。艮为宫室,坤为阖户,小人而应五。故“窥观女贞利”,不yin视也。

    六三:观我生,进退。

    虞翻曰:坤为我,临震为生。生,谓坤生民也;巽为进退,故“观我生进退”。临震进之五,得正居中,故《象》曰“未失道”。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虞翻曰:坤为国。临阳至二,天下文明。反上成观,进显天位,故“观国之光”。王谓五阳。阳尊宾坤。坤为用、为臣,四在王庭,宾事于五。故“利用宾于王”矣。《诗》曰:莫敢不来宾,莫敢不来王。是其义也。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虞翻曰:我,身也,谓我生。生,谓生民。震生象。反坤,为死丧。嫌非生民,故不言民。阳为君子,在临二,失位之五,得道处中,故“君子无咎”矣。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虞翻曰:应在三,三体临震,故“观其生”。君子谓三,之三得正,故“无咎”矣。

    2、易说批判

    《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观》卦爻辞所编汇的注释共有五家,其中汇编虞翻的注释最多。

    对所谓卦辞“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注释的有四家。

    郑玄的注释是以“象数理”在胡诌八扯一番。

    此处王弼的注释虽不杂“象数”,属义理注释,但注释的与“观”在《周易·观》里本义并不相符,因“观”是《周易·观》里讲述的观察认识事物方法问题。

    此处马融的注释完全变成了所谓义理派注释者,也不夹杂“象数”内容。而是从字意上阐述一番封建道理,也与这句文辞风马牛不相及。

    李鼎祚的补充注释内容,同样不杂“象数”,也是阐释的一番封建道德说教,自然与所注释文辞含义不相符。

    在对所谓第一爻辞“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虞翻的注释是:“艮为童。阴,小人。阳,君子。初位贱,以小人承君子,故“无咎”。阳伏阴下,故君子吝矣”。

    虞翻把“童”注释成《艮》卦一说,《艮》卦是卦学上《观》卦里的互卦。虞翻又以阴阳附会“小人”与“君子”。《周易》一书里本无阴阳之说,如何把阴说成是小人,阳就是君子呢?后封建时期阴阳成为万事万物的标签了。虞翻再通过卦符号里的阴阳爻画附会出“初位贱,以小人承君子,故无咎。阳伏阴下,故君子吝矣”。这说法是哪跟哪呢?

    而这句文辞从字意上,也并不难理解。《周易》作者就是以“童观”来比喻观察认识事物的不正确性,像儿童那样观察认识事物,对劳动百姓(小人)来说没有什么害咎,可对治国的管理者(君子)来说就有问题了。可虞翻的注释是什么意思呢?虞翻通过“象数”的一番胡诌八扯,与其注释的是八竿子打不着。

    其它所谓爻辞内容,皆是汇编虞翻的注释,也皆以“象数”胡诌八扯而已。我们可对比以下《周易·观》文译辞,便知虞翻以“象数”去注释其内容,说其胡诌八扯不为过。

    3、附录:

    (1)附录《周易·观》历史上的三种不同文本

    ①《周易·观》原创文本格式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窥观,利女贞。观我生进退。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

    ②《周易·观》春秋文本格式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益: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家人:窥观,利女贞。

    ()渐:观我生,进退。

    ()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剥:观我生,君子无咎。

    ()比:观其生,君子无咎。

    ③今本《周易·观》内容格式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六二:窥观,利女贞。

    六三:观我生进退。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2)附录《周易·观》原创文章译解

    (原文)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窥观,利女贞。观我生进退。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

    (译文)

    二十、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如洗心革面,不再重现错误,这正是有了爱和庄严地情怀所致。

    像儿童那样观察认识事物,这对劳动百姓来说没有什么过失;可对治理国家的君子来说,就会带来耻辱。观察认识事物不全面,如同从门缝向外看东西,这是有利妇女之道。观察认识自己国度生民的状态,才能知进退。观仰熟悉一个国家的礼乐风尚,才有利于成为君王的辅佐。观察认识自己国家生民状态,不至于失误。观察了解他国生民状态,君子就不会出现过失。”

    (解说)

    “观”指观察,细看的意思。“临”是“俯视”,而“观”是“仰望”。若把《周易》里的哲学理念看成是形而上学,那么,《观》就是它的方*论。通过对《观》篇文章的释读,《观》里的方*论无疑是辩证的,也是科学的认识论。《观》篇虽然所运用的是生活里的经验之谈,并通过比喻寓意道理,但比喻的道理是符合逻辑的。

    本篇的立论是“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盥(guàn)”:洗手,盥水器。“荐”:重。“颙(yóng拥)”:大的样子,严正之貌。这立论的意思是:“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如同洗心革面,不在重现错误,有了爱和神圣的情怀所致。”本篇就围绕着这命题,论述了几种不同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即阐述观察认识事物方法的正确与否。

    “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童”:儿童。“童观”是比喻,即像儿童那样去观察认识事物。正因为儿童观察认识事物是幼稚的。这是用儿童来比喻看问题的幼稚与不正确性。若是有了这种幼稚的认识事物,就会给君子带来耻辱。因为幼稚的看待问题,自然会导致对事物判断的错误认识,那么,君子在治国理政上不就走向错误的结果。

    “窥观,利女贞。”

    “窥观”:不难理解,犹如从缝隙里看东西,是一孔之见。本句还是用比喻来寓意事理。这是比喻观察认识问题不全面,一样会导致认识事物的错误结果。这里的“利女贞”,直译是“有利于妇女之道”。从此句来看,在西周时期已讲究妇德,妇女不可抛头露面,妇女只能是偷偷地窥视外面的世界。总之,“窥观”同样是对君子不利的。

    “观我生进退。”

    本段是个转折句,是在上面不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方法下,而从正面来对观察认识事物的论述。如何观察认识事物,这是真对“君子”讲述的道理。“生”:生民。即百姓。“观我生”是指观察了解本国的生民情况,这里的“进退”,是指统治上,即治国理政上游刃有余。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光”:礼乐风尚。即文化状况。君子了解熟悉了国家的文化制度,才能成为君王的辅佐,这就是本句的含义。

    “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

    这里强调君子,不但应观察认识自己国度的生民状况,而且还有观察了解它国的生民状况,对君子来说治国安邦才不至于失误。“其”是指它国。这叫知己知彼,才能做好事情。对君子才不会有害处。这里讲的观察认识,其目的体现在君子的政治目的,即治国安邦上。

    《观》篇里所论述的观察认识事物方法,是辩证的,也是理性的。作者是反对“童观”,“窥观”这种不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无疑作者提倡的是正确的去观察认识事物。本篇在围绕着如何观察认识事物来论述,给君子提供了政治上知进退的方*论。

    《周易》是政治哲学,本篇内容是讲述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反对“童观”,“窥观”这种认识事物的错误方法。“童观”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认识事物的行为;“窥观”犹如从缝隙里观察事物,是只见其偏,而不见其全。错误的观察,必然导致错误的判断,这是符合逻辑的。归根到底,作者从政治上阐述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才能保证君子治国安邦上的正确行为,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这就是《观》篇的中心思想。

    而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左传》一书里记载)史巫曾用篡改的春秋《周易》文本卜筮过,即用那套六十四个“六联体”符号演变成一套卜筮工具和八卦取象,又结合《周易》文辞来筮卜,后来的西汉不是发明出更“先进”的“八卦纳甲五行生克六亲”算卦术,帝制里从此放弃了用《周易》文辞当筮辞的方法。而《春秋左氏传》里记载的卜史曾用春秋《周易》文本(而不是今本《周易》)卜筮的例子,《左传》里所记鲁庄公二十二年,东周的太史拿着《周易》见陈厉公(陈国国君)。陈厉公让周太史筮卜儿子陈公子完(即敬仲)的前途。周太史用春秋《周易》文本进行筮卜,从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中,首见第一次用《周易》筮卜,并详细描写用春秋《周易》文本筮卜过程。在卜筮前还有一段插叙,即公子完的夫人出嫁前,她母亲给女儿做过占卜,占卜是通过甲骨占。

    有关这两次占与筮的情况原文。

    《左传》鲁庄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候者,陈候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成子得政。”

    我们再听听译文:“起初,陈国大夫懿氏占卜把女儿嫁给敬仲,他的妻子占卜说:‘吉利。这叫做‘凤凰飞翔,和鸣的声音清脆嘹亮。妫氏的后代,养育在齐姜。第五代就要昌盛,官位和正卿同列。第八代以后,没有人能和他比强大。’

    陈厉公,是蔡女所生,所以蔡国人杀了五父(即公子佗)而立他为国君,生了敬仲。在敬仲年少的时候,有一个成周的太史拿着《周易》去见陈厉公,陈厉公让他卜筮,筮到《观》里《否》繇辞,说:“这叫做‘出聘他国而观光其国,利于做君王的上宾。’这个人大概要代替陈而享有国家吧!不在这里,而在别国;不在这个人本身,而在他的子孙。光,是从别的远处照耀来的。《坤》卦是土。《巽》卦是风。《乾》卦是天。风起于天而运行于地上,这就是山。有了山上的物产又有天光照耀,这就使他居于土地上。所以说:‘出聘他国而观光其国,利于做君王的上宾。’庭中的礼物陈列了上百件,又进奉了玉器和束帛,天上地下美好的物品都具备,所以说:‘利于君王的上宾。还有等着观看的’所以说:‘他的昌盛在后代。’风的运行要落在土地上,所以说:‘他的昌盛在别的国。’如果在别的国,一定是姜姓的国家。姜姓,是太岳的后代。山岳高大足以配天,但事物不可能两者一般大。陈国衰亡,这个氏族大概就要昌盛吧。’等到陈国初次灭亡,陈桓子开始在齐国昌大。陈国后来在次被楚国灭亡,陈成子便取得了齐国政权。”

    这里记载的开始,懿氏的夫人为嫁女儿做过占卜,使用的是龟卜,上文描述很细致。后来陈完小时做过筮卜。你看,这两次占与筮(现叫算卦)。说明齐桓公的江山,最终被陈公子完的八代以后所取代。这演绎出历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齐”的事件。这就是通过八卦取象和篡改后的春秋文本里《周易·观》里的一句话比类、联想、附会、演义出如同神话般的故事。而《周易》里的《观》文是一篇政治理论文章,却被春秋史巫用之卜辞用于筮卜人事吉凶,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对这样的卜筮(算卦),对巫术迷信下的国度里,及史巫所认为的通神术行为,即使《论语》或是《道德经》被分割装进卜筮工具六十四卦格式里,同样联想、附会出所问事情的吉凶来。

    从对比史巫把篡改后的春秋《周易》文本用于算卦来说,帝制里以“象数”去解释今本《周易》,虽然以“象数”去穿凿附会《周易》文辞,但毕竟不是解释如何算卦的,而是以“象数”穿凿附会出一番“理”。从这方面来说,“象数”易学却又比把《周易》当算卦来用理性的多。

    对算卦时周太史筮之的“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说法,我们看下面所附春秋《周易》文本格式就明白了这说法的来历。

    春秋《周易》文本里每卦里已把《周易》文章内容分割成卦辞和以《周易》里的文章名称做为六句繇辞的繇称(或叫繇题)。如这《观》里的称法。那么,这《观》里称法中的六个名称是如何得来的呢?就是以起初每篇里的原画符号(六联体),从初画基础符号变起而得出另一个六联体画符号,自然也就知道其名称。就把《周易》里另一个符号和名称来做为春秋《周易》文本里每卦里六句繇辞的一个繇题。这种以一个“六联体”符号里的每一划而“变”,逐此而变就变出六个卦符号和名称。

    因一个“六联体”符号是有六个划道(或连或断的两种线段,当然这是后来“六联体”符号的写法)组合,从初画变起(即“—”变成“——”,或相反)依次变化,变六次,也就得出六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和名称,就把这六个“六联体”符号和名称(后来在卦学上一看便知是六十四卦里的某卦符号和卦名称)作为一卦里的六个繇辞的繇题,这是《周易》原创文本被篡改成春秋繇式《周易》的结果形式。如这《观》的结构形式。我们知道了春秋《周易》文本的内容格式来历,就明白《左传》里记载的筮例中称法了,因帝制至今没有人看明白《左传》一书记载筮例中的某之某曰的说法来历。

    这本是春秋史巫用春秋《周易》文本结合已衍生出的八卦取象来卜筮的说法。《左传》一书里所记载以《周易》筮之的筮例,就是占筮出《观》里的繇辞,并以八卦取象及结合繇辞,去附会、联想,类比所问事情的吉凶,太史官一算就算出个八辈子后的人事结果来。

    从这里的说法,你看到春秋时太史官是如何算卦的,是神奇,还是无稽之谈

    而从这一筮例中看出叁个信息。一,在春秋时期,《周易》在成周太史的手里已是被篡改后的文本,即繇式《周易》文本。被当作筮卜之书运用了,关健是起卦时离不开那套符号工具。第二,虽是把《周易》一书用于筮卜,可从断筮上已是用六十四卦符号的某一“六联体”符号的上下“三联体”符号取象,为“八卦”符号取象。以及“繇称”里出现的“六联体”符号的取象来算人事吉凶的。这说明已把《周易》一书的符号,名称衍生出了八种取象的卦学内容,并且把《周易》一书的政治哲学文辞内容变成筮辞运用了。第三,这个时期把《周易》变成筮书之用,还没有附会上阴阳,五行生克内容。只是八种取象,即天、地、风、火、水、泽、雷、山。并将这八种物象分配到三画一组(即“三联体”符号)的那八个符号(即后称的“八卦”符号)里。最关键的是原创《周易》里所用的那套文章排序符号已被史筮改造成八卦筮术上的一套起卦工具,若筮出某一卦,就看那一卦画符号的内外所属“八卦”里的卦象来比类、联想、附会所要问的吉凶结果来。这《左传》里第一筮例在为一诸侯的儿子算卦说法犹如语言游戏。

    从这一筮例所出现的内容说法,我们看与《周易》一书有关或无关的都有哪些:有关联的内容,其一,“六十四卦符号”《周易》一书里确实有,但已知不是《周易》里始创,早在《周易》一书几百年前就出现了。《周易》一书所用时,还不称卦符号。那套符号还不是筮术上的专用符号。即《周易》时代里还没有把六十四画符号演变成筮术专用符号工具。其二,筮出的〝《观》之《否》〞(而不是说“《观》之六四”)这种称法里的这两个名称,是“春秋《周易》文本”的格式所称法,而是《周易》被篡改后的卜筮称法。其三,筮例中的那句话“观国之光,利于宾于王”,这确实是出自《周易》原创一书,《周易·观》篇文章内容,却有此句内容。但原初不是用于占辞,而是《观》篇内容里论述政治道理的组成部分。这三项内容算是与《周易》一书有关联的。

    那么我们再看这第一筮例,在解卦时运用的内容与《周易》不相关联的东西。其一,断卦时出现的“坤是土”,“巽是风”、“乾是天”、“山”这些内容不是《周易》一书里《观》的内容。其二,断卦时所用的“土”、“风”、“天”、“光”、“山”这些内容是来自于“八卦”筮术上的取象,与《周易》一书内容不相干。其三,更主要的是起筮(卦)方法(另著《周易哲学解读》一书里有详解),不与《周易》有关。所以“八卦”筮卜中的起卦与断卦的两个重要环节都是与《周易》不相干的事。而与《周易》相干的,是史巫把《周易》一书变成六繇式的占辞,而用于筮卜了。《左传》里记载的“以《周易》筮之”的筮例,所依据的是“春秋《周易》文本”进行的筮例,已是将原创《周易》篡改成“六繇式”的而错用于卜筮了。

    究其因,是史巫见《周易》里所用的那套符号而衍生出八卦筮术,一并把《周易》篡改成繇题式文本格式。自此《周易》背负着卜筮的黑锅,被冤枉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