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玄幻小说 - 我有一本气运天书在线阅读 - 第二百八十九章 天命无常,败犬中兴?

第二百八十九章 天命无常,败犬中兴?

    我有一本气运天书正文卷第二百八十九章天命无常,败犬中兴?大夏版图延伸至西原龙首,龙气主干被周柏尽取,接下来的梁州攻略就是水到渠成。

    偶有波折,但绝对不会超出掌控。

    不过周柏也没料到,情报中的浮夸世子赵寻,于此气运低谷居然还掀起了一场反扑。

    西原不保,朝廷困守孤城,赵寻领兵十万不仅没有回援,反而是打了许家军一个措手不及,顺利占领庆乌郡城。

    君侯赵启投降,都城被占,于人道国度的传承上来说,梁国已经灭亡。

    可赵寻有地有兵,哪会轻易认输,绝境之下宣布在庆乌开府建制,自称复国大将军。

    将军府体制一出,剩下不愿降夏的一些兵马势力,立马就向其靠拢。

    大头的天柱之运被鱼龙拦截,可旧梁各地还有残余气运汇聚,支撑着赵寻封官许愿,刺激身边的臣子将士卖力拼杀。

    许家军节节败退,外围兵马降的降,散的散,最后只能让出庆乌所有城池,龟缩乡野。

    秦、陵两州动作不断,外加大夏朝廷刚刚入主西原,需要时间稳固新地,消化梁运。

    复国将军府一时居然在庆乌站稳了脚跟,接连招募旧臣旧兵,声势颇大,起码不弱于普通郡国。

    强夏刚灭梁国的情况下,难免会让人想起一个词,回光返照。

    就连赵寻身边仍未离去的供奉,观气后也连连叹息不已,隐晦提醒赵寻。

    官、兵拱卫,民气加身,将军府体制法网显出淡红,是旧梁法度根基还有残留,并不是基业已固。

    细细体察,自会发现庆乌城上空的气运,如同晨雾白云,随风而聚又会随风而散。

    只要夏军来攻,不消大败,僵持中的斜风细雨,就能摧毁将军府根基,抹杀所谓的中兴苗头。

    眼下将军府造出的声势,纯属烈火亨油,消耗的都是旧运,灯油尽,星火熄。

    赵寻乱世前为郡王嫡长子,乱世中为一国储君,如此贵命出身,哪能不知道一些气运隐秘。

    烈火亨油之局,若没有更多的外运补充,那便只有刹那繁华。

    赵寻不甘,三百年族业积蓄,何至于此!

    如果此时能得梁国阴庭支持,列祖列宗指引,或有一线生机。

    可不等他重塑宗庙,举办香火大祭,纳入大夏体制的赵启召开族老大会,宣布革除赵寻的族籍,将赵辞的继承序位提至第一。

    阳世家族抛弃了他这个嫡长子继承人,隐世祖灵肯定有回应承认,不然变革族谱前列这等大事,族会不会通过。

    也是,如今的阴庭正承受气运反噬,勉力保留福地根基还来不及,哪会再次冒险。

    族运与龙气同时迁转,赵寻定当陷入气运之迷,昏招迭出。

    然人道争锋,天命无常……

    亡国带来的冲击,还有接连大战的洗礼,使赵寻运势命途发生大转折,命格中的后天缺陷得以弥补。

    或许是多年纸上谈兵的积累得到灵光一现,又或许是龙气最后的不甘挣扎,赵寻不顾许家败军仍龟缩庆乌乡野,激进发兵向南。

    梁州南部还有两个郡国,一为南府郡国,二为长延郡国。

    两国此前受陵州背后蛊惑支持,倾出大军攻伐桐昌,后方空虚,这次面对赵寻的搏命南下,实在猝不及防。

    没有退路,旧运疯狂燃烧,化作绝命一搏的资粮。

    赵寻之前养尊处优不错,可他在充沛的资源供养下,武道修为从未落下,乃是货真价实的先天境。

    人主冲锋在前,兵气勃发,士卒敢不效死。

    赵军所至,南府国无可阻者,关卡城池尽皆攻破。

    十月十日,赵寻长驱直入攻破南府国都城,擒杀南府国主,成功吞并一条梁州龙蛇。

    旧火燃尽时,又得南府薪柴,复国将军府法度开始沉淀。

    龟缩乡野的许家败军不等趁机反攻,家主许志就在内讧争斗中死去,庆乌城遂转危为安。

    十月十三日,两国联军回防长延郡国,赵军攻势受阻,僵持数日不分胜负。

    最终南府兵加入长延国,长延国主默认赵寻对南府郡的占据。

    十月二十日,夏军先锋周平领兵三万向庆乌郡进发,顺势收编内乱的许家军。

    而就在许家与周平交涉,试图争取一个好条件投靠时,赵寻回到庆乌城宣布重立梁国,同样号梁侯。

    复国将军府成功复国,顿时震动梁州。

    梁人没有料到,孤悬于外的梁侯逆子,居然真做出一番事业。

    不过无论是梁侯爵位,亦或是诸侯国地位,都还不被承认,外界多以新梁称呼其国。

    没办法,谁叫夏国于梁州大势已成,除非挡住夏军南下,否则终究只是黄粱一梦。

    当然,两郡体制建立,旧梁残运及龙气有了归属,怎么也有几分格局。

    梭巡国境,镇压不臣的气运龙象,渐渐有化蟒苗头。

    如果再等段时日,让赵寻能安心梳理内部势力,消化气运,必然能成龙蟒。

    气运龙蟒虽然与气运蛟龙差别很大,但只要超脱龙“蛇”之身,就说明有成长潜力。

    如同南府、长延之类的郡国,天生格局摆在这,很难上位伯侯。

    这也是小国的悲哀,不是它们愿意被陵王当刀使,而是借大国之运,方有成事之机。

    赵寻逆势而起建立新梁,对梁州大局造成了一定冲击,而且赵家扎根梁州三百年,自是根基深厚。

    除开稳固的汾铁郡,以及失望透顶的北屈郡,桐昌、西原两地都有暗潮涌动。

    一些利益受损,对夏国朝廷心有怨望的士绅豪强,在私底下勾连新梁,提供支持。

    子不从父命自古为大忌,赵寻便令人在梁州各地散播各种消息。

    老梁侯并不是真心投降夏国,自己族谱除名是受到逼迫;梁州天命在赵,否则何以再立梁国;夏公苛待旧梁宗族、官绅,梁人乃夏国二等人等等。

    不过这些都是小伎俩,占据大势的周柏自然轻松应对。

    早在十月初,他就任命赵启之弟赵毅为桐昌郡郡守,并且在大军护送下成功上位。

    赵毅上任后,一方面支持夏军扫平境内乱兵,清除割据隐患;一方面大刀阔斧整顿吏治,优汰劣胜。

    凡有不服者,皆以武力强行镇压,本地大户在屠刀下根本不敢有任何小动作。

    另外,赵毅也放出了一部分大族读书人的入仕名额,表达对利益受损方的安抚。

    这就是给新占区的豪强放出一个信号,大夏乃正统王师,不用担心他们强行劫富济贫。

    只要尊崇大夏法度,支持朝廷统治,上进门路永远不会关闭。

    短短半月,大夏法网便已联结桐昌各地,政令通畅,充作大军南征的后盾没有任何问题。

    赵毅为祥兴三十六年的同进士,是少有的青命大才,曾经更一度是赵辞等家族天骄钦佩的长辈。

    要不是因为顾全赵家大局,做了闲散的宗正官,就算出任梁国宰相也是绰绰有余。

    这人便是周柏挖出来的明珠,也是打击谣言的有力佐证。

    还有周柏尚未称王,却以大公之身,不吝气运敕封赵启为侯。

    无论这个安乐侯是虚还是实,有此爵在,赵族气运反噬就不是大事,福地也能因此保存。

    刻薄寡恩,不,是宽宏似海。

    于实力于德行,周柏都是堂堂正正的王者作派,梁人无不折服。

    ……

    同治七年十月下旬,借着新梁建立掀起的暗潮,大夏玄衣卫将内部狠狠清洗了一遍。

    表面臣服,暗地里勾连新梁的士绅大臣,贬谪、劳改一百七十余人;被抄家,流放边地填民的豪强家族更是有二十余家,官道上满是囚徒。

    一个月的沉淀积蓄,大夏分散的兵力得到整合,西部打退秦州边军的窥伺,北部则是将烽燧外延至长城外百里,金人对北屈郡暂时失去念想。

    而地方上饥荒平抑,乱兵归顺,不说实现完全掌控,但法网已经铺开,红气渐丰。

    人心思定,梁州一统的大势不可阻挡。

    同治七年十一月一日,周柏以李定国为前军都统,统帅十万大军自桐昌郡南下,目标直指长延郡国。

    这十万军中,有禁军左右两营及守备军五万,不可谓不精锐。

    在李定国的指挥下,就算长延聚两郡国之兵,还有陵国支持,也不可能挡住。

    眼下天地隔绝,人道力量日益强盛,所有的潜龙都在抓紧时间扩张。

    就说北境七州,人口尚未过亿,滋生的龙气有限,能孕育几条四爪成蛟,三条还是两条?

    落后一步,王位难登。

    陵国气运大部分流向通州,显然攻伐正急,哪能真插手梁州太多。

    十一月五日,周柏调回娄晋鹏坐镇西原城,统筹西北两方战局,自己则是亲征新梁。

    赵寻绝境而起,必然有部分梁州天命在身,这是梁州残龙无声的反抗。

    如果周柏一个外州之主,先灭旧梁再亲征速灭新梁,那就不用浪费太多时间在消化治理上,梁州全境将再无波澜。

    当然,最主要是周柏最近开疆拓土,气运大涨,修为不知不觉间到了阳神巅峰。

    现在他只差一个契机,就能突破至五境法相,天元大陆仙人不出,法相境就是货真价实的大修士。

    灵魂经过阴化及阳化后,下一步便是化为元神,出窍也能施法无咎。

    所以法相境又称元神境,是元神勾连天地之力所显外相,为一身修为所化,是至关重要的境界。

    近看向上渡劫需要强大的法相,远看长生路途劫难重重,强大的法相可以避免很多灾劫。

    御营大军浩浩荡荡足有十五万,出西原入庆乌郡界,一路横推无阻。

    大旭开国郡望许家,之前仗着数万族兵以及在庆乌本地的势力,还敢和周平谈条件,野心不小。

    可等夏公真的站在许家人面前时,他们却不敢再多说一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接触真正的夏军精锐后,许家人才明白,赵启身为诸侯何以投降,虎狼般的金国又为何要让出到手的地盘。

    王师南征,堂堂皇皇,所谓新梁中兴不过是败犬之吠。

    八月会比七月多更些,不过工作换到新岗位太忙了,晚上不熬夜无法日更,周更不至于,暂时先隔一天更一章吧。就算没有全勤我也会继续写,不用说担心我突然结尾太监啥的,该养就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