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刘备的成就
书迷正在阅读:神话纪元,我进化成了恒星级巨兽、金主小心点:巨星娇妻不好惹、斗罗:极致之光、我在成龙历险记拯救世界、木叶:灭族之夜我召唤了犬夜叉、远处星河guntang,你是人间理想、东京武圣以德服人、心中意难平、鸾鸣神道、追逐天穹
刘备得知庞统的事情乃是他故作低调,诸葛亮讲明了之后,随后和庞统整顿军马准备入川。
入川的局势已经明朗,打算投奔曹cao的张松受辱,转而刘备极尽周到的提供关怀和服务,随即《西蜀地形图》落入刘备的手中。
川中刘璋受张鲁的欺负,有人建议让刘备来抵御张鲁,进而讨伐张鲁。刘璋一听果然是好主意,于是就主动请刘备来川中,屯兵葭萌关,抵御张鲁。刘璋的判断不亚于引狼入室,刘备最喜欢和单纯的人来往。
时间紧迫,孙权随时会催讨荆州,北方的曹cao正在收拾关中,岂容得刘备磨磨蹭蹭慢慢来?刘备和刘璋在一块喝酒,好不亲热。庞统等人就等着举杯把盏之间给做了刘璋!可刘璋的部下看出了名堂,也来舞剑助兴。
刘备瞧着势头不对,他的仁义之风又发挥了作用,朝自己的部下喝道:“退下!我和刘季玉乃是同室宗亲,非鸿门宴,舞剑做什么?”众人只好退下。
站在刘备的角度而言,他是要川中的,但是又希望以一种光明正大的方式来获得自己的长远利益。这似乎矛盾?这里面有一个玄奥的问题,就是古代帝国制度是为帝王个人利益服务的机构,这种帝国制度又与当时国家的统一捆绑在了一起;所以个人利益的进退如果处在割据一方的势力或者像刘备这样承载兴复汉室的人身上,则容易把个人行为道德与国家的统一或者其他崇高的目标发生激烈的道德冲突。
刘备能够富有亲和力,富含魅力,正是源自于他的道德涵养和品格魅力,他不得不纠结。要得到川中,兴复汉室,诸刘里面非他莫属,这是大方向;可是要得到地盘就需要精准打击,他要打击的是阻碍统一的绊脚石,而不是刘季玉。可是说过,个人的利益已经与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绑定在了一起,这样就不可避免的要与刘季玉和忠于刘季玉的一帮人展开冲突和较量。
一个人有野心是没有错的,错的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是否符合一般人的道德标准?刘备太难了!
一个荆州问题,结果没有夺取荆州,就演变成了借荆州;现在又是刘季玉宗亲,要得到益州,又不想伤害他,该怎么办?刘备没有曹cao那样的杀伐决断,可以用“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残酷杀戮来解决矛盾的问题。他需要完成使命,又顾忌着妇人之仁,为保一个刘璋,闹的日后两家还是兵戎相见,又有多少人命杀伤呢?
刘备啊刘备,怎么可以利用别人对你的信任,而施之以刀斧呢?可不对付刘季玉,又怎么能得到益州沃野之地呢?
庞统为刘备呈现出三策:上策是诱使刘璋出营,一刀把他杀了,川中无主,自然是你刘备的了;中策是张松法正等人里应外合,夺关杀将,进逼成都,逼迫刘璋负荆投降;下策就是退回荆州,再有机会慢慢来。
刘备认为上策太急了!下策太慢了,唯有中策,希望刘璋能知天命,俯首请降,我也赢得光明正大些,没有暗算那么龌龊。
在庞统的心里,上策是最好的,当断则断,时间不等人,还在这里磨磨蹭蹭!没办法,刘备采纳了中策,庞统在营中散步,皓月当空,他却无心赏月,叹道:“天与不取,人复何为?”
刘璋不是一个平民的刘璋,而是一个掌握着资源却又不能发挥统一中国积极作用的人,因此他很可爱,但也由此可恶。刘备不愿违背道义杀害刘璋,试图用较为道德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是对“义”的阐述,是希望天下的统一能在道德的准则下去完成和维持。刘备的人生理念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试问,刘备肯放弃帝制么?万恶的帝制何曾对老百姓仁义过!
刘备这样的人我相信在历史中是存在的。他当时的苦恼,不仅仅是罗贯中,也是历史进程中广大平民百姓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是“道德的贯彻与事业发展的目标存在交错”。笔者写到此处,也是用心琢磨,用现代革命理论来解释才能解释的通。(非此不可)刘备军团缺乏一个义正言辞的革命纲领。他的支持者即便是包括老百姓,在政治认知上,何尝不是帝王将相们的事业上的老路。
刘璋是一个分裂分子,而刘备也不过是一个获得国家统一果实之后继续“家天下”的一介帝王而已!他如同把美丽的道德观修建在封建专制的沙堆上,试图让他不倒,诚为难矣。就像刘备这样完成天下统一还要姓刘的目的,他必须是一个社会化的枭雄,而不再是平民道德的刘备了。
刘璋发现了张松是个内jian,杀了他全家,懦弱的刘璋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够凶残!
刘备没办法,彻底和刘璋翻脸,决定趁蜀中过节偷袭刘璋。结果天不佑自己,把个庞统和不计其数的将士给坑死了。看看吧,柔弱的刘璋杀起人来比董卓差吗?这是因为刘璋的社会身份也是一介军阀。再看看吧,趁别人过节搞偷袭,仁慈的刘备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而造成的死伤,比曹cao宛城之败差吗?这是因为刘备的社会身份也是一个野心家,一个地地道道的征服者,他胜利的花朵需要用别人的血来浇灌。
落凤坡凤雏陨落,荆州卧龙诸葛亮整顿人马,兵分两路,杀奔西川。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杀了忠于刘璋的张任,但是大部分蜀中豪杰都归了刘备。
西蜀谋士众多,名不虚传。可惜刘璋这样的人不能知人善任,所以一直龟缩在巴蜀,无有进取,坐等他人来收割,也是大势所趋。当他看见成都城下马超的兵马,他的心就彻底凉了。
“为我一人,怎可忍心让城中百姓受苦!”刘璋下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备。
刘备为了显示自己的仁义之名,也为了让城中的将士很放心,很有礼节的对待刘璋,刘备富有歉疚的说道:“你我皆为汉室宗亲,我实为不得已而为之啊!”
这让我想起曹cao接受张绣献城,骄傲自满。凌侮张绣之后最后惨遭张绣报复。刘备这回接受成都纳降就要明智的多。刘备安顿刘璋去了桂阳,刘璋从此远离政治中心,刘备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吸收了原益州的人才,如法正、李恢、严颜、李严等,巩固益州根据地,日后有所远图。
不久,曹cao吞并了汉中。有人建议曹cao讨伐刘备,所谓“关张勇而为将;诸葛法正谋而为相”,待立足巩固,急难图也。但是曹cao没有讨伐刘备,而是一句“既得陇复望蜀”轻描淡写过去了,随后曹cao与孙权爆发合肥之战。
巩固益州根据地,刘备集团果然与刘璋不同,将士奋命,攻打汉中。这是刘备和曹cao二人之间一次面对面的军事对决,目标就是汉中地盘。
定军山,黄忠斩了夏侯渊。曹cao亲自引兵前来,也没沾到便宜,于是双方决定面对面的决机于两阵之间。
刘备和曹cao之间并无切齿的个人恩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影响到日后刘备的重大决定。
刘备跟曹cao之间是政治上的根本对立。刘备心中也清楚,曹cao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全了自己,但是自己的使命使个人的感受不能替代政治双方的根本对立。
曹cao骂道:“刘备织席贩履之徒,常使假子拒敌,若我黄须儿来,汝假子为rou泥矣!”
刘备没有答他的话。刘封大怒,出马对阵徐晃。双方阵前看似普通,其实分寸把握的很好。《三国演义》书本和电视剧《三国演义》都很注重刘备的风度。
新版《三国》感觉不可思议!只见那刘备摇头晃脑,半睁着眼睛来到曹cao面前,看似得意,其实风度尽失。
但凡是三国类的影视作品,要记住,曹cao刘备二人皆为英雄,孙权也为雄主,彼此各具特色。三国之所以是三国,这是高手之间的对弈,所以精彩!厚此薄彼都是肤浅的见识。命运乖离,让三个雄才大略的老板同处一个时代,短短几十年间,人才辈出。
曹cao在合肥之战和汉中之战都见识了孙刘两家的实力,真是地利人和不易图也。当初曹cao逐鹿中原,官渡之战,惊险无比,却能赢得胜利。现如今曹cao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反而找不到半点便宜。这是因为,双方都很优秀啊!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五虎大将,以诸葛亮为军师,确立了众多文臣武将的内部管理秩序。刘备可谓志得意满,就等着天下有变,北伐中原了。
天下倒是没变,荆州先变了。
刘备得到了汉中,借来的荆州又被孙权催讨。刘备根本不愿意把荆州还给孙权。曾经的低调变成了高傲,孙刘两家的矛盾渐渐桌面化了。
我们先要重视荆州这块地盘的战略意义。荆州就是今天的湖北江陵,处在长江上游边上,而且周围平原富饶。往下可以顺流而下直逼秣陵和长江中下游各郡;往上可以进逼宛洛,在日后的统一战争中将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孙权而言如坐针垫。对曹cao而言,刘备势力的壮大,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已经是威胁满满,不得不重视了。因此,荆州这块地方只要不失,对刘备的事业而言就是莫大的幸甚!怎么能主动挑起战事?
刘备充分认识到荆州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的安排了义弟关羽镇守荆州。镇守即可,可关羽缺乏战略通盘考虑。他居然主动发起了对曹cao的军事进攻,这正中了曹cao战略上削弱刘备的意图。曹孙两家竟眉来眼去,联合到了一起。
不联吴抗曹,反而激化了孙刘两家的矛盾。曹cao和孙权反而联合到了一起,关羽如何抵敌?救援又不便,最终,关羽殒命!关羽被孙权所杀。
刘备怒火中烧,对东吴孙权恨之入骨。孙刘两家由此反目成仇、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在杀关羽的问题上,我觉得孙权欠缺考虑。在古代军事上,往往喜欢对俘虏一杀了之,甚至妻儿老小也不放过,这是很残暴的,也是不明智的。试想,我不杀关羽,关着他,由此获得和刘备谈判的筹码,不是更棒的选择吗?结果关羽一死,刘备发疯似的要打孙权,先平了东吴,再伐曹魏。
曹cao的死是不是关羽进逼导致的,起码不是直接诱因,曹cao死后,其子曹丕再也等不及了,逼迫汉献帝“禅让”。他做了父亲没有做成的伟业!
曹丕篡汉,这让刘备麾下的人才们大怒,这是公然蔑视汉室正统。因此,人才们急于需要刘备“正位续大统”,来满足自己对汉室江山的忠贞不二。
这里产生了一个矛盾,就是刘备的个人意志与汉室复兴事业的偏差。本来,个人的行为意志要与大环境的发展方向吻合,才能为个人的前途发展减少阻力和实现人生价值理念。一向以肩负汉室振兴为人生目标的刘备,却在关羽问题上走上了平民化充满哥们儿意气的平民风格。他不理性的一意孤行,一定要先踏平东吴,为关羽报仇,再灭曹cao。诸葛亮、邓芝、赵云,纷纷苦谏,怎奈刘备不听从,张飞又来火上加油,遂导致刚称帝的刘备起倾国之兵来东伐孙权。
有一种观点认为刘备伐吴就是军阀之间地盘的争夺,所谓为关羽报仇,不过是口号说词。笔者不这么看,刘备是一个有战略考虑的人,曾言:“备只恨没有根基,若有根基,天下碌碌之辈,不足道也!”所以刘备也不完全就是个没有军事战略的草根,刘备思维上继承了汉高祖能听意见的优良品格。换言之,即便是刘备忽略了,诸葛亮等人也不可能忽略。要夺地盘,曹丕篡汉,我不如索性结好东吴,使东吴接着攻打南郡,我理直气壮的兵出秦川,收拾陇西和长安,叩门函谷,以临中原。霸业可成,还怕孙权?但是刘备没有贯彻汉室重振的大方向,而是非常情绪化的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
刘备攻打东吴,发动一场大战,他的底气来自于益州多年的休养生息。刘备入川,总的来讲,双方损伤都不大,没有给地方的经济伤筋动骨。相比较于中原地区,没有出现“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也没有赤壁之战这样太大的伤亡。
《三国演义》书中是起倾国之兵七十万,东伐东吴,历史上应该不可能有这个数字供他使用。不过也有一二十万兵力,是有的。诸葛亮说:“法孝直若在,必能阻陛下东行。”这个问题自读《三国演义》,乃至后来阅读《三国志》里面也有这句话,可是直到现在,我都没想清楚,法正凭什么能阻止刘备东行伐吴?你诸葛亮的话他都置若罔闻了啊!
张飞还没开拔,就被普通士卒给杀了,人头当做贡品献给了东吴。
刘备已经是红了眼的犀牛,要把狠劲儿进行到底了。起初,兵容甚盛,打了几把胜仗,《三国演义》描绘的快意恩仇!
孙权有些扛不住了,战略上采取守势。于猇亭双方僵持下来,比拼内力,比粮草,比运输,比士气的消耗。与此同时,北方的曹丕作壁上观,准备收渔翁之利。孙权打不赢,求和,但派去的谈判人员被刘备喷了一脸。又再打,输了两把,孙桓被围。
孙权没办法,人往往在情急之下做出突破常理的选择。他派了一个年纪轻轻的人作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后来的结果也证明孙权的用人不愧为守成之主。这人名叫陆逊,在整个谋夺荆州的事务上,此人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次对付刘备,陆逊采取了守势和拖垮刘备大军的策略。刘备诱他出战,可陆逊根本不吃那一套。到了夏季,刘备的几十万大军酷暑难耐,刘备吩咐大家挨山傍水,这样方便些,并且连营七十里,看上去更加人多势众。
瞧见没,刘备这哪里像个军事家在指挥打仗?这简直就是一个农夫在指挥这么多人边打仗、边过日子呢!这样的局势,这样的行军阵营,曹丕笑道:“老贼快死了,哪有连营七十里防御敌人的呢?”
刘备的军事部署,绘成图纸,送给成都诸葛亮阅览。诸葛亮一看这部署,大惊!骂道:“谁给陛下出这样的sao主意?此人可斩之,汉室气数尽矣!”
诸葛亮深知战争残酷,此战若输,蜀汉国力大减,兴复汉室,将遥遥无期!
回顾下,从刘备的决策来看,就是错误的。违背大方向,抒发个人意气,不顾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执意妄为,是要遭受失败的苦果的。决定东征,目标太脱离现实,孙权岂是泛泛之辈,赤壁一役,善于用兵的曹cao就栽在他的手里,怎可轻敌?军事行动需要一个符合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而不能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该赢得胜利,所以军事作战的目标要量力而为。刘备一开始打了几场胜仗,孙权心惊胆落,被迫求和,愿意归还荆州,并送还孙尚香。刘备就该冷静下来,见好就收。想必身边也没个能让刘备信任并听劝的人(或许这个人本可以由法正来担任的),整场战役都是刘备亲自在指挥,这个小商贩出身的草根皇帝忽略了“众军久留于坚城之下”的危险,又在安营扎寨的战术上犯了致命错误!
安营扎寨,这种事情你让专业的将领去做就好了,干嘛非要亲自安排?真是什么都会的领导最能干事。
武将杀人,文官放火。你看看中国历史上的放火专家,最先理论阐述的是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里面有一则专门的“火攻篇”。就三国时期,放火专家有董卓,曹cao,周瑜,陆逊,还有诸葛亮,都是一把火。这次对于刘备的阵营布局,又正值暑天,军困马乏,放火的好机会!
刘备一心要厮杀,陆逊待机而动。一方在用蛮力,一方在用巧劲。到了夜间,陆逊吩咐军士准备好引火之物,准备火攻。
两湖地方盛有茅草,这种茅草加上枯叶十分易燃。依山傍水的刘备军营可想而知,几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刘备一路退走,退到马鞍山,又退往白帝城。汉水北岸驻扎有黄权的三万蜀军,落得进退不得,只好降了曹丕。
吴蜀猇亭之战,以吴国的胜利结束。蜀国国力大减,对蜀汉影响深远。基本上蜀汉无力北伐了,中原曹魏在生产力恢复之后几乎无可撼动。吴国巩固了荆州地方,并向南拓展到交趾,达到了划江而治,尽收长江之利的战略意图。
刘备抑郁不能自已,无法释怀军事上的落败。加上年纪大了,回眸昨日,结义的两兄弟已逝,无颜再回成都面对两川将士。七十万大军,所剩无几,多少川中父老望东而哭啊!
刘备的仁义,果如是乎?
刘备临终托孤,告诉诸葛亮:“阿斗能辅则辅,不能辅,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惶恐不已,声泪俱下的说道:“亮敢不尽心,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笔者认为双方都是真心话,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不是要坐上权力的宝座,他是要赢得历史的尊敬。刘备的事业最终没能赶上汉高光武,枉费了多少仁人志士对他的期盼,对汉室复兴大业的期盼!刘备不得不承认是自己的才能跟不上事业的需要,他一生修为的品德仁义之名都随着猇亭火光而化作泡影。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是刘备死前在病榻上对儿子刘禅的最后叮嘱,他希望自己的子孙能继承大业,并以德行为基础,才能凝聚人心。
他最后的言语仿佛使他咽不下这口气,可面临的失败,又使他无颜再回川中。死是一种解脱,是一个故事的结局,应了那句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至今传为美谈。但是刘关张的故事,没有落得一个好的结局,甚至悲催。可恰是如此,这就是一则美谈!
刘关张非常平民化,所以老百姓才更喜欢他们啊!
总的来讲,刘备的才能无论如何都不能与曹cao相提并论。刘备能与曹cao相抗衡,并被曹cao评论为“天下英雄就你我二人。”原因是刘备有德行cao守,而且姓刘,素怀大志。东汉末年,民不聊生,百姓需要一个能庇护他们的好官。而刘备是一个好官,刘备的言行举止符合民众对道德标准的正面评价。
笔者没有判断错,后世的人们是愿意看到刘关张最后的结局的。因为成功之后,他们的子孙是否还能延续桃园结义的精神内涵?所以用英雄的悲剧演义平民化的义,恰是成就了《三国演义》。
入川的局势已经明朗,打算投奔曹cao的张松受辱,转而刘备极尽周到的提供关怀和服务,随即《西蜀地形图》落入刘备的手中。
川中刘璋受张鲁的欺负,有人建议让刘备来抵御张鲁,进而讨伐张鲁。刘璋一听果然是好主意,于是就主动请刘备来川中,屯兵葭萌关,抵御张鲁。刘璋的判断不亚于引狼入室,刘备最喜欢和单纯的人来往。
时间紧迫,孙权随时会催讨荆州,北方的曹cao正在收拾关中,岂容得刘备磨磨蹭蹭慢慢来?刘备和刘璋在一块喝酒,好不亲热。庞统等人就等着举杯把盏之间给做了刘璋!可刘璋的部下看出了名堂,也来舞剑助兴。
刘备瞧着势头不对,他的仁义之风又发挥了作用,朝自己的部下喝道:“退下!我和刘季玉乃是同室宗亲,非鸿门宴,舞剑做什么?”众人只好退下。
站在刘备的角度而言,他是要川中的,但是又希望以一种光明正大的方式来获得自己的长远利益。这似乎矛盾?这里面有一个玄奥的问题,就是古代帝国制度是为帝王个人利益服务的机构,这种帝国制度又与当时国家的统一捆绑在了一起;所以个人利益的进退如果处在割据一方的势力或者像刘备这样承载兴复汉室的人身上,则容易把个人行为道德与国家的统一或者其他崇高的目标发生激烈的道德冲突。
刘备能够富有亲和力,富含魅力,正是源自于他的道德涵养和品格魅力,他不得不纠结。要得到川中,兴复汉室,诸刘里面非他莫属,这是大方向;可是要得到地盘就需要精准打击,他要打击的是阻碍统一的绊脚石,而不是刘季玉。可是说过,个人的利益已经与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绑定在了一起,这样就不可避免的要与刘季玉和忠于刘季玉的一帮人展开冲突和较量。
一个人有野心是没有错的,错的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是否符合一般人的道德标准?刘备太难了!
一个荆州问题,结果没有夺取荆州,就演变成了借荆州;现在又是刘季玉宗亲,要得到益州,又不想伤害他,该怎么办?刘备没有曹cao那样的杀伐决断,可以用“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残酷杀戮来解决矛盾的问题。他需要完成使命,又顾忌着妇人之仁,为保一个刘璋,闹的日后两家还是兵戎相见,又有多少人命杀伤呢?
刘备啊刘备,怎么可以利用别人对你的信任,而施之以刀斧呢?可不对付刘季玉,又怎么能得到益州沃野之地呢?
庞统为刘备呈现出三策:上策是诱使刘璋出营,一刀把他杀了,川中无主,自然是你刘备的了;中策是张松法正等人里应外合,夺关杀将,进逼成都,逼迫刘璋负荆投降;下策就是退回荆州,再有机会慢慢来。
刘备认为上策太急了!下策太慢了,唯有中策,希望刘璋能知天命,俯首请降,我也赢得光明正大些,没有暗算那么龌龊。
在庞统的心里,上策是最好的,当断则断,时间不等人,还在这里磨磨蹭蹭!没办法,刘备采纳了中策,庞统在营中散步,皓月当空,他却无心赏月,叹道:“天与不取,人复何为?”
刘璋不是一个平民的刘璋,而是一个掌握着资源却又不能发挥统一中国积极作用的人,因此他很可爱,但也由此可恶。刘备不愿违背道义杀害刘璋,试图用较为道德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是对“义”的阐述,是希望天下的统一能在道德的准则下去完成和维持。刘备的人生理念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试问,刘备肯放弃帝制么?万恶的帝制何曾对老百姓仁义过!
刘备这样的人我相信在历史中是存在的。他当时的苦恼,不仅仅是罗贯中,也是历史进程中广大平民百姓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是“道德的贯彻与事业发展的目标存在交错”。笔者写到此处,也是用心琢磨,用现代革命理论来解释才能解释的通。(非此不可)刘备军团缺乏一个义正言辞的革命纲领。他的支持者即便是包括老百姓,在政治认知上,何尝不是帝王将相们的事业上的老路。
刘璋是一个分裂分子,而刘备也不过是一个获得国家统一果实之后继续“家天下”的一介帝王而已!他如同把美丽的道德观修建在封建专制的沙堆上,试图让他不倒,诚为难矣。就像刘备这样完成天下统一还要姓刘的目的,他必须是一个社会化的枭雄,而不再是平民道德的刘备了。
刘璋发现了张松是个内jian,杀了他全家,懦弱的刘璋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够凶残!
刘备没办法,彻底和刘璋翻脸,决定趁蜀中过节偷袭刘璋。结果天不佑自己,把个庞统和不计其数的将士给坑死了。看看吧,柔弱的刘璋杀起人来比董卓差吗?这是因为刘璋的社会身份也是一介军阀。再看看吧,趁别人过节搞偷袭,仁慈的刘备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而造成的死伤,比曹cao宛城之败差吗?这是因为刘备的社会身份也是一个野心家,一个地地道道的征服者,他胜利的花朵需要用别人的血来浇灌。
落凤坡凤雏陨落,荆州卧龙诸葛亮整顿人马,兵分两路,杀奔西川。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杀了忠于刘璋的张任,但是大部分蜀中豪杰都归了刘备。
西蜀谋士众多,名不虚传。可惜刘璋这样的人不能知人善任,所以一直龟缩在巴蜀,无有进取,坐等他人来收割,也是大势所趋。当他看见成都城下马超的兵马,他的心就彻底凉了。
“为我一人,怎可忍心让城中百姓受苦!”刘璋下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备。
刘备为了显示自己的仁义之名,也为了让城中的将士很放心,很有礼节的对待刘璋,刘备富有歉疚的说道:“你我皆为汉室宗亲,我实为不得已而为之啊!”
这让我想起曹cao接受张绣献城,骄傲自满。凌侮张绣之后最后惨遭张绣报复。刘备这回接受成都纳降就要明智的多。刘备安顿刘璋去了桂阳,刘璋从此远离政治中心,刘备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吸收了原益州的人才,如法正、李恢、严颜、李严等,巩固益州根据地,日后有所远图。
不久,曹cao吞并了汉中。有人建议曹cao讨伐刘备,所谓“关张勇而为将;诸葛法正谋而为相”,待立足巩固,急难图也。但是曹cao没有讨伐刘备,而是一句“既得陇复望蜀”轻描淡写过去了,随后曹cao与孙权爆发合肥之战。
巩固益州根据地,刘备集团果然与刘璋不同,将士奋命,攻打汉中。这是刘备和曹cao二人之间一次面对面的军事对决,目标就是汉中地盘。
定军山,黄忠斩了夏侯渊。曹cao亲自引兵前来,也没沾到便宜,于是双方决定面对面的决机于两阵之间。
刘备和曹cao之间并无切齿的个人恩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影响到日后刘备的重大决定。
刘备跟曹cao之间是政治上的根本对立。刘备心中也清楚,曹cao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全了自己,但是自己的使命使个人的感受不能替代政治双方的根本对立。
曹cao骂道:“刘备织席贩履之徒,常使假子拒敌,若我黄须儿来,汝假子为rou泥矣!”
刘备没有答他的话。刘封大怒,出马对阵徐晃。双方阵前看似普通,其实分寸把握的很好。《三国演义》书本和电视剧《三国演义》都很注重刘备的风度。
新版《三国》感觉不可思议!只见那刘备摇头晃脑,半睁着眼睛来到曹cao面前,看似得意,其实风度尽失。
但凡是三国类的影视作品,要记住,曹cao刘备二人皆为英雄,孙权也为雄主,彼此各具特色。三国之所以是三国,这是高手之间的对弈,所以精彩!厚此薄彼都是肤浅的见识。命运乖离,让三个雄才大略的老板同处一个时代,短短几十年间,人才辈出。
曹cao在合肥之战和汉中之战都见识了孙刘两家的实力,真是地利人和不易图也。当初曹cao逐鹿中原,官渡之战,惊险无比,却能赢得胜利。现如今曹cao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反而找不到半点便宜。这是因为,双方都很优秀啊!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五虎大将,以诸葛亮为军师,确立了众多文臣武将的内部管理秩序。刘备可谓志得意满,就等着天下有变,北伐中原了。
天下倒是没变,荆州先变了。
刘备得到了汉中,借来的荆州又被孙权催讨。刘备根本不愿意把荆州还给孙权。曾经的低调变成了高傲,孙刘两家的矛盾渐渐桌面化了。
我们先要重视荆州这块地盘的战略意义。荆州就是今天的湖北江陵,处在长江上游边上,而且周围平原富饶。往下可以顺流而下直逼秣陵和长江中下游各郡;往上可以进逼宛洛,在日后的统一战争中将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孙权而言如坐针垫。对曹cao而言,刘备势力的壮大,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已经是威胁满满,不得不重视了。因此,荆州这块地方只要不失,对刘备的事业而言就是莫大的幸甚!怎么能主动挑起战事?
刘备充分认识到荆州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的安排了义弟关羽镇守荆州。镇守即可,可关羽缺乏战略通盘考虑。他居然主动发起了对曹cao的军事进攻,这正中了曹cao战略上削弱刘备的意图。曹孙两家竟眉来眼去,联合到了一起。
不联吴抗曹,反而激化了孙刘两家的矛盾。曹cao和孙权反而联合到了一起,关羽如何抵敌?救援又不便,最终,关羽殒命!关羽被孙权所杀。
刘备怒火中烧,对东吴孙权恨之入骨。孙刘两家由此反目成仇、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在杀关羽的问题上,我觉得孙权欠缺考虑。在古代军事上,往往喜欢对俘虏一杀了之,甚至妻儿老小也不放过,这是很残暴的,也是不明智的。试想,我不杀关羽,关着他,由此获得和刘备谈判的筹码,不是更棒的选择吗?结果关羽一死,刘备发疯似的要打孙权,先平了东吴,再伐曹魏。
曹cao的死是不是关羽进逼导致的,起码不是直接诱因,曹cao死后,其子曹丕再也等不及了,逼迫汉献帝“禅让”。他做了父亲没有做成的伟业!
曹丕篡汉,这让刘备麾下的人才们大怒,这是公然蔑视汉室正统。因此,人才们急于需要刘备“正位续大统”,来满足自己对汉室江山的忠贞不二。
这里产生了一个矛盾,就是刘备的个人意志与汉室复兴事业的偏差。本来,个人的行为意志要与大环境的发展方向吻合,才能为个人的前途发展减少阻力和实现人生价值理念。一向以肩负汉室振兴为人生目标的刘备,却在关羽问题上走上了平民化充满哥们儿意气的平民风格。他不理性的一意孤行,一定要先踏平东吴,为关羽报仇,再灭曹cao。诸葛亮、邓芝、赵云,纷纷苦谏,怎奈刘备不听从,张飞又来火上加油,遂导致刚称帝的刘备起倾国之兵来东伐孙权。
有一种观点认为刘备伐吴就是军阀之间地盘的争夺,所谓为关羽报仇,不过是口号说词。笔者不这么看,刘备是一个有战略考虑的人,曾言:“备只恨没有根基,若有根基,天下碌碌之辈,不足道也!”所以刘备也不完全就是个没有军事战略的草根,刘备思维上继承了汉高祖能听意见的优良品格。换言之,即便是刘备忽略了,诸葛亮等人也不可能忽略。要夺地盘,曹丕篡汉,我不如索性结好东吴,使东吴接着攻打南郡,我理直气壮的兵出秦川,收拾陇西和长安,叩门函谷,以临中原。霸业可成,还怕孙权?但是刘备没有贯彻汉室重振的大方向,而是非常情绪化的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
刘备攻打东吴,发动一场大战,他的底气来自于益州多年的休养生息。刘备入川,总的来讲,双方损伤都不大,没有给地方的经济伤筋动骨。相比较于中原地区,没有出现“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也没有赤壁之战这样太大的伤亡。
《三国演义》书中是起倾国之兵七十万,东伐东吴,历史上应该不可能有这个数字供他使用。不过也有一二十万兵力,是有的。诸葛亮说:“法孝直若在,必能阻陛下东行。”这个问题自读《三国演义》,乃至后来阅读《三国志》里面也有这句话,可是直到现在,我都没想清楚,法正凭什么能阻止刘备东行伐吴?你诸葛亮的话他都置若罔闻了啊!
张飞还没开拔,就被普通士卒给杀了,人头当做贡品献给了东吴。
刘备已经是红了眼的犀牛,要把狠劲儿进行到底了。起初,兵容甚盛,打了几把胜仗,《三国演义》描绘的快意恩仇!
孙权有些扛不住了,战略上采取守势。于猇亭双方僵持下来,比拼内力,比粮草,比运输,比士气的消耗。与此同时,北方的曹丕作壁上观,准备收渔翁之利。孙权打不赢,求和,但派去的谈判人员被刘备喷了一脸。又再打,输了两把,孙桓被围。
孙权没办法,人往往在情急之下做出突破常理的选择。他派了一个年纪轻轻的人作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后来的结果也证明孙权的用人不愧为守成之主。这人名叫陆逊,在整个谋夺荆州的事务上,此人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次对付刘备,陆逊采取了守势和拖垮刘备大军的策略。刘备诱他出战,可陆逊根本不吃那一套。到了夏季,刘备的几十万大军酷暑难耐,刘备吩咐大家挨山傍水,这样方便些,并且连营七十里,看上去更加人多势众。
瞧见没,刘备这哪里像个军事家在指挥打仗?这简直就是一个农夫在指挥这么多人边打仗、边过日子呢!这样的局势,这样的行军阵营,曹丕笑道:“老贼快死了,哪有连营七十里防御敌人的呢?”
刘备的军事部署,绘成图纸,送给成都诸葛亮阅览。诸葛亮一看这部署,大惊!骂道:“谁给陛下出这样的sao主意?此人可斩之,汉室气数尽矣!”
诸葛亮深知战争残酷,此战若输,蜀汉国力大减,兴复汉室,将遥遥无期!
回顾下,从刘备的决策来看,就是错误的。违背大方向,抒发个人意气,不顾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执意妄为,是要遭受失败的苦果的。决定东征,目标太脱离现实,孙权岂是泛泛之辈,赤壁一役,善于用兵的曹cao就栽在他的手里,怎可轻敌?军事行动需要一个符合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而不能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该赢得胜利,所以军事作战的目标要量力而为。刘备一开始打了几场胜仗,孙权心惊胆落,被迫求和,愿意归还荆州,并送还孙尚香。刘备就该冷静下来,见好就收。想必身边也没个能让刘备信任并听劝的人(或许这个人本可以由法正来担任的),整场战役都是刘备亲自在指挥,这个小商贩出身的草根皇帝忽略了“众军久留于坚城之下”的危险,又在安营扎寨的战术上犯了致命错误!
安营扎寨,这种事情你让专业的将领去做就好了,干嘛非要亲自安排?真是什么都会的领导最能干事。
武将杀人,文官放火。你看看中国历史上的放火专家,最先理论阐述的是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里面有一则专门的“火攻篇”。就三国时期,放火专家有董卓,曹cao,周瑜,陆逊,还有诸葛亮,都是一把火。这次对于刘备的阵营布局,又正值暑天,军困马乏,放火的好机会!
刘备一心要厮杀,陆逊待机而动。一方在用蛮力,一方在用巧劲。到了夜间,陆逊吩咐军士准备好引火之物,准备火攻。
两湖地方盛有茅草,这种茅草加上枯叶十分易燃。依山傍水的刘备军营可想而知,几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刘备一路退走,退到马鞍山,又退往白帝城。汉水北岸驻扎有黄权的三万蜀军,落得进退不得,只好降了曹丕。
吴蜀猇亭之战,以吴国的胜利结束。蜀国国力大减,对蜀汉影响深远。基本上蜀汉无力北伐了,中原曹魏在生产力恢复之后几乎无可撼动。吴国巩固了荆州地方,并向南拓展到交趾,达到了划江而治,尽收长江之利的战略意图。
刘备抑郁不能自已,无法释怀军事上的落败。加上年纪大了,回眸昨日,结义的两兄弟已逝,无颜再回成都面对两川将士。七十万大军,所剩无几,多少川中父老望东而哭啊!
刘备的仁义,果如是乎?
刘备临终托孤,告诉诸葛亮:“阿斗能辅则辅,不能辅,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惶恐不已,声泪俱下的说道:“亮敢不尽心,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笔者认为双方都是真心话,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不是要坐上权力的宝座,他是要赢得历史的尊敬。刘备的事业最终没能赶上汉高光武,枉费了多少仁人志士对他的期盼,对汉室复兴大业的期盼!刘备不得不承认是自己的才能跟不上事业的需要,他一生修为的品德仁义之名都随着猇亭火光而化作泡影。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是刘备死前在病榻上对儿子刘禅的最后叮嘱,他希望自己的子孙能继承大业,并以德行为基础,才能凝聚人心。
他最后的言语仿佛使他咽不下这口气,可面临的失败,又使他无颜再回川中。死是一种解脱,是一个故事的结局,应了那句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至今传为美谈。但是刘关张的故事,没有落得一个好的结局,甚至悲催。可恰是如此,这就是一则美谈!
刘关张非常平民化,所以老百姓才更喜欢他们啊!
总的来讲,刘备的才能无论如何都不能与曹cao相提并论。刘备能与曹cao相抗衡,并被曹cao评论为“天下英雄就你我二人。”原因是刘备有德行cao守,而且姓刘,素怀大志。东汉末年,民不聊生,百姓需要一个能庇护他们的好官。而刘备是一个好官,刘备的言行举止符合民众对道德标准的正面评价。
笔者没有判断错,后世的人们是愿意看到刘关张最后的结局的。因为成功之后,他们的子孙是否还能延续桃园结义的精神内涵?所以用英雄的悲剧演义平民化的义,恰是成就了《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