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玄幻小说 - 楚定天下在线阅读 - 注释章:魏国军队

注释章:魏国军队

    如果按照现有资料推测魏国均对面对一支势均力敌的敌人时的野外会战临阵布置形式,可能是这个样子的【图片】首先,均对的兵种:和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一样,步骑车三种兵种:

    根据为战国策魏一·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

    以及吴子励士: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先战一日,吴起令三军曰:“诸吏士当从受(驰)[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易)[功]。”故战之日,其令不烦而威震天下。

    而军阵前部可能布置一只一定数量的独立弓努手步对:魏国虽然缺乏普遍的射猎风气,但是仍旧可能用一些方式来鼓励治下部分民众练习射箭,典型案例:韩非子·内储说: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弓弩手后面是一定数量的炮灰——轻卒:“轻卒”,也叫下卒、轻兵等名称,是纯炮灰,战时用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或者用来引诱敌人暴露弱点,

    关于轻卒,理论上的记载常见于吴子等兵书,如吴子:武侯问曰:“两军相望,不知其将,我欲相之,其术如何?”

    起对曰:“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尝之,务于北,无务于得。观敌之来,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将者,名为智将,勿与战矣。若其众[灌字“氵”旁换“讠”旁]哗,旌旗烦乱,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此为愚将,虽众可获。”

    同时也借鉴一下齐国的孙膑兵法威王问: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孙子答曰:“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为之微阵以触其侧。是谓大得。”

    孙膑兵法八阵: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轻卒的数量,武器配置和编制似乎没有严格的标准。

    使用轻卒典型的战例,魏国的我没有查到,如果借鉴一下其他国家的,则有:

    引诱敌人暴露弱点:鸡父之战: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囚徒不席战,以示不整。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从吴王。光帅右,掩馀帅左。掩馀,吴王寿梦子。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虽然是春秋时期的,但是战国时期估计轻卒的使用原理一样)。

    消耗敌人士气与有生力量:长平之战: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也。

    轻卒后面是均对的主体,众卒,由征召兵组成,他们的组成是编户齐民下制度下的征召兵,只要在户及制度“能够控制的范围内”,理论上满足一定年龄的都要征召,作战部对的主体和后勤部对的主体都是他们,典型的记载:

    银雀山汉简版尉缭子守权:......城堅而厚,士民眾篡(選),薪食經□,〔弩〕勁矢仁(韌),矛戟□□,□□策也。

    战国策魏策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

    《淮南子·人间训》:.....西门豹曰:“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府库。今君欲为霸者也,臣故蓄积于民。君以为不然,臣请先登鼓之,甲兵粟米可立直也。”乃登城而鼓之,致甲笴兵弩而出。再鼓,服健载粟而至......

    至于这些兵是完全战时临时征召,战后马上退伍(类似睡虎地秦简记载的秦国基层司法官员喜的从军经历),还是有一个固定的脱产服役期(比如类似西汉郡国兵的两年脱产服役期),目前的资料似乎不完善,看不出来。

    而众卒的常规布阵,按照先秦时期的惯例,应该分成三个部分,左翼(战国文献中成为左和),中军,右翼(右和),关于左右翼称为左和,右和的文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患也

    一曰:李悝与秦人战,谓左和曰:“速上!右和已上矣。”又驰而至右和曰:“左和已上矣。”左右和曰:“上矣。”于是皆争上。其明年,与秦人战。秦人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

    左右翼和中军,每个部分兵力上限可能是一万人,基本形式是分为五条战线,每条战线纵深五人,战时如果要加大纵深,可在五条战线后面继续累加布置更多战线,根据如下:

    银雀山版尉缭子守权:......城堅而厚,士民眾篡(選),薪食經□,〔弩〕勁矢仁(韌),矛戟□□,□□策也。

    战国策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

    尉缭子经卒令: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次以经卒,亡章者有诛。前一五行,置章于首;次二五行,置章于项;次三五行,置章于胸;次四五行,置章于腹;次五五行,置章于腰。

    尉缭子勒卒令:百人而教战,教成,合之千人;千人教成,合之万人;万人教成,合之三军。三军之众,有分有合,为大战之法,教成,试之以阅。【图片】【图片】

    布置在众卒军阵后方的是精锐的选卒:也叫篡卒、选锋,简选之士,选练之士等,这次士兵以一定的标准选出来,单独变为一只精锐突击队,不与其他部队/众卒掺杂编组。

    魏国选卒思想的记载:吴子: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军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陈之士,可与持久,能审料此,可以击倍。”

    关于选卒的作用,齐国孙膑兵法里记载更多,对魏国选卒的运用也有借鉴作用:

    孙膑兵法篡卒:孙子曰: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孙膑兵法威王问:......篡卒力士者何也?......篡卒力士者,所以绝阵取将也。

    孙膑兵法八阵: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

    银雀山汉简略甲:......夫若此者,以众卒从之,篡卒因之,必将....篡卒因之,必......

    其他战国时期文献中,七雄各国选卒的记载也广泛存在

    《战国策·齐策一》:“楚大胜齐,其良士选卒必殪,其馀兵足以待天下。”

    《吕氏春秋·爱类》:“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

    韩非子: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而选卒的作用在先秦时期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均对打击力量的主力,比如牧野之战周武王率领的3000虎贲就是典型的选卒,周联军在主力西六师尚未赶到的情况下,靠着武王率领的3000虎贲配上300战车就冲垮了商朝临时拼错的奴隶大军。

    又如

    吕氏春秋简选中的记载:

    【简选】

    三曰:世有言曰:“驱市人而战之,可以胜人之厚禄教卒;老弱罢民,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材;离散系系,可以胜人之行陈整齐;锄櫌白梃,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此不通乎兵者之论。今有利剑於此,以刺则不中,以击则不及,与恶剑无择,为是斗因用恶剑则不可。简选精良,兵械銛利,发之则不时,纵之则不当,与恶卒无择,为是战因用恶卒则不可。王子庆忌、陈年犹欲剑之利也。简选精良,兵械銛利,令能将将之,古者有以王者、有以霸者矣,汤、武、齐桓、晋文、吴阖庐是矣。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於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桀既奔走,於是行大仁慈,以恤黔首,反桀之事,遂其贤良,顺民所喜,远近归之,故王天下。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於收野,而纣为禽。显贤者之位,进殷之遗老,而问民之所欲,行赏及**,行罚不辟天子,亲殷如周,视人如己,天下美其德,万民说其义,故立为天子。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梁,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灭卫,桓公更立邢于夷仪,更立卫于楚丘。晋文公造五两之士五乘,锐卒千人,先以接敌,诸侯莫之能难。反郑之埤,东卫之亩,尊天子於衡雍。吴阖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於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故凡兵势险阻,欲其便也;兵甲器械,欲其利也;选练角材,欲其精也;统率士民,欲其教也。此四者,义兵之助也,时变之应也,不可为而不足专恃。此胜之一策战国时期,魏国最有名的选卒,当属魏武卒,

    荀子议兵篇: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cao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从文中看,魏武卒具有良好的野外负重开进能力,具备作为精锐步兵所需的良好体能,同时,魏武卒有同时使用多种远近兵器的技能)

    《汉书·刑法志》:“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

    当然,从文献看,战国时期魏国选卒的选择标准,未必只有上面荀子说的那些,即选卒不一定只有武卒一种:

    吴子:武侯问曰:“愿闻治兵、料人、固国之道。”

    起对曰:“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寡良才,以备不虞。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缪置陷陈三万,以服邻敌。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

    同时,魏国的选卒还未必一定是步卒,有可能配属战车:

    尉缭子兵教下:......十一曰死士,谓众军之中有材力者,乘于战车,前后纵横,出奇制敌也;......

    这一点在同为三晋的赵国表现的更加明显:《史记·李牧列传》:......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

    魏国选卒的编制,估计和上文说的众卒差不多。

    魏国选卒的武器装备,尤其是铠甲,因为没有出土文物,所以只能依照荀子对武卒的描述进行推测了,历史上各因为没有出土文物,所以只能依照荀子对武卒的描述进行推测了,历史上各家观点如下:

    如下:【图片】也。

    魏武卒的假想图【图片】【图片】至于魏国军队中选卒的数量,既然是精锐士兵,数量就不会太多,按照吴子的记载,有三千人的选卒就可以左右战场的局势了。

    吴子图国:

    武侯问曰:“愿闻治兵、料人、固国之道。”

    起对曰:“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寡良才,以备不虞。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缪置陷陈三万,以服邻敌。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同时,参考一下出土文献中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选卒数量:

    银雀山汉简选卒【图片】这段文献讲得是先秦时期选卒的使用案例,其中讲到战国时期的那段,文字残缺较大,但是结合上下文和一些关键字,也是可以推知一下信息,里面疑似提到了齐威王和齐宣王时期某次战役中齐国动用了6000人的选卒,以及秦国在某次战役中动用了8000选卒。

    从这些文献看,包括魏国在内的各个战国均对在一次战役中能够投放到战场的选卒数量应该就是几千人的级别。

    魏国均对的一些作战理念

    比如主将专心指挥作战,不主张像三国演义里那样逞匹夫之勇去斗将

    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抱)[桴]而鼓忘其身。吴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曰:“将专主旗鼓尔,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

    又比如

    军阵在行进中,真正与敌人接战前,要保持队形,不能乱冲:尉缭子兵令上:......六曰号别,谓前列务进,以别其后者,不得争先登不次也;七曰五章,谓彰明行列,始卒不乱也;......十二曰力卒,谓经旗全曲,不麾不动也。......

    尉缭子武议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曰:“此材士也,不可斩。”起曰:“材士则是也,非吾令也。”斩之。

    军阵真正接敌作战,则鼓励向前猛冲,不要求保持队形(秦国散阵自斗,魏国估计半斤八两)尉缭子经卒令:鼓行交斗,则前行进为犯难,后行退为辱众。逾五行而前者有赏,逾五行而后者有诛。所以知进退先后,吏卒之功也。故曰:“鼓之,前如雷霆,动如风雨,莫敢当其前,莫敢蹑其后。”言有经也。

    再比如:选卒(魏武卒等)的战场使用方式的推测,

    首先选卒应该算是奇兵:【图片】【图片】而魏国的兵法中对奇兵的运用理念如下:

    尉缭子兵令上:善御敌者,正兵先合,而后扼之,此必胜之术也。

    尉缭子勒卒令:夫蚤决先(敌)[定],若计不先定,虑不蚤决,则进退不定,疑生必败。故“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

    同时也可以借鉴一下齐国的孙膑兵法八阵: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

    综上,同时由于战国史料中战役细节的缺失,魏国精锐选卒在战场上到底怎么用,找不到原始记载,姑且借鉴一下后世汉朝的例子。

    一种可能是布置在军阵前方,作为先锋部队冲击杀伤敌人锐气,借鉴西汉李陵率领的荆楚勇士的例子,魏武卒这类的选卒和他们一样是精通多种兵器的精锐【图片】........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另一种可能是布置在军阵后方,撑着众卒拖住敌人的机会,伺机迂回到敌人侧后进行打击,

    借鉴东汉耿纯的例子

    赤眉、青犊、上江、大彤、铁胫、五幡十余万众并在射犬,世祖引兵将击之

    。纯军在前,去众营数里,贼忽夜攻纯,雨射营中,士多死伤。纯勒部曲,坚守不

    动。选敢死二千人,俱持强弩,各傅三矢,使衔枚间行,绕出贼后,齐声呼噪,强

    弩并发,贼众惊走,追击,遂破之。

    还有一种可能,选卒具有非常好的机动性(比如武卒可以负重日中而趋百里,或者选卒本身就是上文说过的车骑),可以作为远距离快速打击部队,典型案例,......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再比如:选卒(魏武卒等)的战场使用方式的推测,

    首先选卒应该算是奇兵:【图片】【图片】而魏国的兵法中对奇兵的运用理念如下:

    尉缭子兵令上:善御敌者,正兵先合,而后扼之,此必胜之术也。

    尉缭子勒卒令:夫蚤决先(敌)[定],若计不先定,虑不蚤决,则进退不定,疑生必败。故“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

    同时也可以借鉴一下齐国的孙膑兵法八阵: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

    综上,同时由于战国史料中战役细节的缺失,魏国精锐选卒在战场上到底怎么用,找不到原始记载,姑且借鉴一下后世汉朝的例子。

    一种可能是布置在军阵前方,作为先锋部队冲击杀伤敌人锐气,借鉴西汉李陵率领的荆楚勇士的例子,魏武卒这类的选卒和他们一样是精通多种兵器的精锐【图片】........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另一种可能是布置在军阵后方,撑着众卒拖住敌人的机会,伺机迂回到敌人侧后进行打击,

    借鉴东汉耿纯的例子

    赤眉、青犊、上江、大彤、铁胫、五幡十余万众并在射犬,世祖引兵将击之

    。纯军在前,去众营数里,贼忽夜攻纯,雨射营中,士多死伤。纯勒部曲,坚守不

    动。选敢死二千人,俱持强弩,各傅三矢,使衔枚间行,绕出贼后,齐声呼噪,强

    弩并发,贼众惊走,追击,遂破之。

    还有一种可能,选卒具有非常好的机动性(比如武卒可以负重日中而趋百里,或者选卒本身就是上文说过的车骑),可以作为远距离快速打击部队,典型案例,......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之。......

    魏国均对对将士的激励方式及案例:

    吴子励士:

    武侯问曰:“严刑明赏,足以胜乎?”

    起对曰:“严明之事,臣不能悉。虽然,非所恃也。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武侯曰:“致之奈何?”

    [起]对曰:“君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

    于是武侯设坐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减;无功坐后行,肴席无重器。飨毕而出,又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庙门外,亦以功为差。有死事之家,岁(被)[谴]使者劳赐其父母,著不忘于心。

    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

    韩非子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徵甲兵。於是乃倚一车辕於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於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魏国均对的军事纪律参考尉缭子,七国考和中国历代军事思想:【图片】【图片】【图片】魏国均对在军阵的适当位置应该部署有专门的督战队,但是缺乏细节记载

    尉缭子兵令上:......陈之斧钺,饰之旗章,有功必赏,犯令必死。......

    韩非子初见秦: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摘选自贴吧,日后会有其他国家军队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