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都市小说 - 鉴宝秘术在线阅读 - 第四六七零章 无双谱

第四六七零章 无双谱

    如果张天元手里头这是清三代的粉彩,那自然珍贵无比。

    不过张天元随便看了一眼就知道,这玩意儿应该是民国的东西。

    确切的说,是一件民国粉彩无双谱人物纹方瓶。

    目测高26.4厘米,口部边长4.4厘米,底部边长6.5厘米。

    方口,三叠唇,细长颈,丰肩,肩部四面各书一位人物的介绍诗文,肩部以下渐收,腹部四面皆以釉上粉彩各绘一位历史人物肖像,下承三叠台座,全器罩一层淡青色釉,圈足露胎,足内施釉,并以红彩书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寄托款。

    虽然这托款用了乾隆的名头,但却并非乾隆年间的东西。

    “无双谱”图案是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中较为常见的纹样。

    又名,原为清代康熙年间浙江绍兴画家金史的绘画著作,其题材为汉代至宋代40位名人肖像。

    如:张良、项羽、班超、张骞、司马迁、董贤、孙策、诸葛亮、陶渊明、花木兰、武则天、李白、狄仁杰、郭子仪、岳飞、文天祥等,因他们的事迹举世无双,故名“无双谱”。

    最初刊刻于康熙三十三年,由吴郡著名刻工朱圭镌刻,后来乾隆、光绪年间亦有多种刻本。

    金古良的将诗歌、书法、绘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每帧作品旁皆题乐府诗一首,且都为金古良自己手书。

    清初浙江学者毛奇龄为此谱作序,赞曰:“南陵与余同学诗,与徐仲山同学书,末为画,而画精。是谱名‘无双’,而实具三绝,有画,有书,又有诗也!”

    这里称此谱“诗、书、画三绝”虽说是恭维之词,但这种形式确实对后来的艺术制作,提供了很好的新思路和新题材,包括对于清中晚期以后的瓷器装饰图案的影响。

    瓷器上绘“无双谱”纹样,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同样也很好地将诗、书、画融合一体。

    民国许之衡在中说:“以视道光之画‘无双谱’,必书人名、小传者,殆有仙凡之别。”

    又说:“道光画‘无双谱’,题识最夥。如画数人物,则每人系以一小传,分占其器之半。”

    至晚清民国时期,“无双谱”纹样继续流行,这件民国粉彩无双谱人物纹方瓶就是其中的代表。

    此无双谱人物纹方瓶四面分别绘有董贤;

    尚父郭汾阳王,即郭子仪;

    伪周皇帝武曌,即武则天;

    国老狄梁公,即狄仁杰四人肖像。

    其中董贤肖像上方书:“云阳舍人貌自工,年才二十位三公,法尧禅舜为不惜。”

    郭子仪肖像上方书:“功盖天下主不疑,位极人臣众不嫉。千古将相之所难,令公得此由何术”

    武则天肖像上方书:“女主昌,策英贤果刑赏,尔武媚世无两,天不厌乱为妇人。”

    狄仁杰肖像上方书:“昌宗裘,吹箫乘鹤游庭中,莲花乃似郎面红,贵人争相执垂辔。”

    这些人物肖像画法及诗文内容均与金古良的保持一致,略微有些出入,应为民国时期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总之,“无双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广为士大夫阶层和民间人士所喜爱,这件民国粉彩无双谱人物纹方瓶则以瓷器粉彩画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了这种传统文化,值得今人观赏、品味。

    当然了,东西再好,终究不是清三代的粉彩,所以这价钱自然不怎么高。

    “这个东西是三件里面最便宜的,最多价值五六万人民币,倒也不错了。”

    看完之后,张天元笑着说道。

    “这么说,另外一个瓷器很珍贵了?”

    柳若寒问道。

    “那是自然,要知道,这可是一件西晋越窑青釉瓷盘口壶!

    青釉瓷是在东汉晚期江浙省上虞小仙坛率先成功烧制。

    首开越窑青釉瓷发展之先河。

    三国时期,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基本上承袭汉代,较多地吸取了陶器、铜器、漆器等的形制和纹饰。

    如壶,壶与汉代陶壶及原始瓷壶相同,盘口较浅,肩部设半环形系耳,下腹内收,小平底。

    有的肩部刻划弦纹、点纹等。

    此时盘口与底部者较小,重心在上部,倾倒食物比较费力,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

    西晋时期,随着制瓷技术的提高,制作更加精巧。

    瓷胎比前期稍厚,为避免由此产生的厚重感,工匠们有意将器物的口沿做薄,盘口壶多浅盘口,盘口加大,粗短颈,最大腹径偏上,底部加大,器型与前相比显得稳重端庄。

    这件西晋越窑青釉瓷盘口壶,目测高20厘米,口径13.5厘米,腹径22.5厘米,底径10厘米。

    浅盘口,口沿较薄,粗短颈、溜肩、球腹、平底,肩部有对称的双系。

    肩部饰斜方格纹,上下为联珠纹,双系上饰叶脉纹。

    胎浅灰,质地坚硬,胎釉结合紧密,通体施釉,釉色呈青绿色。

    盘口壶是现在人的叫法,当时可能不叫壶,而叫瓶。

    1954年洛城西效东汉墓出土一件陶罐,形制与盘口壶相似,其器身上写有‘解注瓶’字样,用途为酒器。

    盘口壶在三国时的盘口和底都较小,肩、腹部大,重心在上,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

    两晋以后盘口加大,颈增高,腹部变长,重心向下,底部扩大,给人一种稳重感,为了提取方便,从双系、双覆系,发展到六系、八系、十二系等。

    如镇江阳彭山砖瓦厂东晋墓出土一件瓯窑青釉八系盘口壶,盘口,口稍外侈,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

    盘口底沿设双系,肩部分设六桥形系,对称均衡,是为穿绳悬提时更加稳定而不晃动所设。

    江浙越窑在东汉烧制的瓷器是由原始瓷演变而来,因此在制作上都与原始瓷颇为相似。

    三国吴时期越窑窑址在上虞县发现三十余处,比东汉时期的瓷窑址增加到四、五倍。

    越窑窑址绝大部分分布在曹娥江中游两岸的山脚下,瓷土和燃料充***通便利,促使越窑瓷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