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南平乡野调查其一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正文卷第182章南平乡野调查—其一“汝霖兄!”林清材惊喜的看着苏泽。 苏泽也连忙和他打招呼,林清材确实不错,并没有因为自己没考上而疏远苏泽和陈朝源,反而坦然向他们学习。 自从陈朝源在县学上学之后,林清材更是担起了《拍案惊奇》报社的工作,这都让苏泽对这位同学非常的看中。 “我听海教谕说了,这次是汝霖兄给我们讲课?” 林清材的话中带着惊喜,他知道苏泽的能力,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苏泽点点头,他向林清材询问道:“这次海教谕招收的学生都是什么来历?” 教学自然要讲究因材施教,苏泽向林清材询问这些学生的来历,也是为了更好的给他们讲课。 林清材说道:“这次海教谕新收了八名弟子,都是南平县寒门子弟。” 苏泽越发觉得寒门这个概念空泛,在最早的时候寒门也是门,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寒门也出过张华这样的宰相,就算是“寒”也是家族产业庞大的大地主阶层,只是不如高门大族那样有家传的学问,又或者是祖上没有显达过。 但是在明代说寒门,已经和后世的说法差不多了,也就是苏泽这样的卫所中低层军官子弟,小地主自耕农,又或者是在县城为生的市民阶层后代。 苏泽突然萌生起了一个想法,既然要造反,那肯定要搞清楚如今南平县各个阶层的诉求,掌握整个大明的阶层倾向。 这不就是乡野调查吗? 苏泽暗暗反省自己,最近和方知府这样的上层阶级接触多了,思想上有些脱离群众了。 固然有方知府这样的想要做事的上层精英,但是想要造反还是离不开底层的支持,特别是广大百姓群众的支持。 而百姓群众是个筐,饿得活不下去的流民是百姓,在南平城外的自耕农也是百姓,城市小资产也是百姓。 这不仅仅是简单概括的有产无产,而是一个个有各自利益诉求的群体。 而给海瑞的学堂授课,正好是剖析南平县城底层知识阶层现状的好机会。 林清材说道:“这些年宗社的社学式微,就算是富裕人家也不太请塾师了,能在县学进学,都要感谢海教谕了。” 苏泽问道:“为何社学势微?” 林清材叹息说道:“现在普通的宗族办的社学,可能十几年都出不了一个秀才,我们侯官林氏除了本宗的社学,其余支脉的社学都停办了。” 社学,就是宗社办的学堂,林家这样的大家族会聘请塾师,让族中适龄的子弟开蒙读书。 侯官县林氏是出过进士的大家族,是福建有名的书香世家,只可惜林清材这一支是分出来的支脉,迁往南平县居住的,至今连一个举人都没出过。 苏泽拿过一支笔,开始记录下来:“林兄,那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哪里来的呢?” 林清材说道:“大家族延请名师,官宦人家的私塾,福州府和泉州府那些大家族,甚至还有请致仕的进士来讲课的,又怎么比得过啊。” “苏兄你看了没有,这些年来中举的,都是以福州府和泉州府的居多,再下来就是兴化府,而解元年年都是出自福州府。” 林清材叹息一声说道:“其实对我们这些小家族的子弟,能中个秀才就谢天谢地了,可能会寒窗苦读几年考一考举人,进士是完全不敢想了。” “所以这些年来,那些小家族也日渐消了科举的念头,族中子弟也日渐不读书了。” 苏泽将这些记录下来,若是要做乡野调查,这倒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大族子弟进学早,教育资源丰厚,自然更容易考上科举。 而考上之后又能有更多的资源,反过来反哺家族,于是形成了侯官林氏这样的科举大族。 南方还有经济优势,北方科举干脆被一些大家族垄断了,出过一门几进士的科举神话,这背后都是阶层固化的影响。 苏泽问道:“这些寒门子弟不读书,他们以什么为生” 林清材对此非常的熟悉了,他家就是那种小地主,他立刻说道: “帮着家里打理田产土地呗,城中如果有产业的就进城打理产业,不过这些年进城的日渐少了。” “这是为何?” 林清材笑了笑说道:“还不是怕城里这个销金窟,把人学坏了。不少小家族子弟进了城,就沉迷于青楼和赌坊,赔了家里的产业,如今这些人家的弟子多是留在家中打理田产。” 苏泽记录下来,“失去阶层晋升梦想的小地主阶层日渐堕落。” 林清材又说道:“不过如今南平城内商人子弟读书的日渐多了,另外一些在县城谋生的,比如状师、算秀才,还有邵氏医馆这种医家子弟,读书进学的也日渐多了,还多有子弟出息考上秀才的。” 苏泽略一思考也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原本的大明寒门就是小地主,或者是一些土地比较多的自耕农。 如果按照汉唐的标准,这就是“良家子”,是帝国的基石,最稳定的兵源,也是大部分基层官吏出身的阶层。 在商业文化比较发达的南方,这些小地主,或者说土地食利阶层日渐失去上进心,腐化堕落的很快。 而商人阶层和市民阶层,则日渐取代了他们的位置。 比如苏泽现在的同学中,就有家里做状师的,算秀才的甚至还有看风水的阴阳生。 这些人本身就是通过知识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他们没有家传的土地,想要让子弟维持住上一代的地位,就必须要要读书。 商人子弟也同样如此,商人虽然有钱,但是社会地位比较低,所以他们要让子孙读书,通过砸钱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商人们可以在科举上不计投入,江南那边有的豪商纷纷请秀才来给孩子开蒙。 读书识字自然是进步阶级,如今一些小地主子弟都完全不识字,又吃喝嫖赌俱全,所以压榨百姓反而是最狠的。 果然还是要调查啊,苏泽再次反省自己,如果自己要造反,那这些在乡间为恶,盘剥百姓的小地主就是可以打击的对象。 那些迫切要提升阶层的城市小产者,那些愿意读书的进步小商人,就是可以团结的。 而那些真正依附于大明这棵大树身上,或者说是依附于封建皇权之上的大家族,除了少数能够背叛自身阶层的精英之外,大部分都是最顽固反动的。 苏泽觉得这次和林清材的谈话受益匪浅,紧接着这些来县学上课的寒门子弟都到齐了。 确实和林清材说的那样,这次海瑞新招收的八名学生,像是林清材这种小家族出身的不多,反倒是南平县城的人更是重视子弟的教育。 比如这次八名学生中,就有一对兄弟是邵氏医馆的子弟。 邵氏医馆就是惠民药局黄提举说过的那家私人医馆。 邵家想办法脱了医籍,靠着给人看病也积累不少的钱财。 邵家兄弟名叫邵先学和邵先进,从名字就知道家族寄予的厚望。 两人都是家里请了塾师开蒙,今年刚刚满十六岁。 邵家听说海瑞办学后,第一批没敢把孩子送过来。 等到出了苏泽和陈朝源这样的优秀“毕业生”之后,邵家立刻将两兄弟送过来读书。 【县学讲学,“讲学”技能经验 9,Lv3,108/300】 苏泽看着不断上涨的“讲学”技能经验,心中自然是非常的欣喜,更让他欣喜的是在讲完了一节课之后,苏泽还涨了“科举”技能经验。 这节课苏泽上的中规中矩,没有拿出他拿套私货。 看着这些年轻的脸庞,苏泽又将一部《古文观止》赠送给他们,任由他们在县学借阅誊抄。 浙江抗倭的局势依旧不明朗,失联了一段时间的俞大猷再次给长宁卫寄来信,林默珺让探亲回来的林显扬将信带给了苏泽。 上一次又吃了败仗,朝廷下旨斥责张经“畏战”,就差斥责张经养寇自重了。 接到旨意之后,张经知道如果再不打一场胜仗,那他这个总督也就当到头了。 朝廷升任胡宗宪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胡宗宪立刻推荐在青州抗倭的戚继光为将,调任浙江抗倭。
朝廷立刻准了胡宗宪的奏章,俞大猷在信中忧心忡忡,认为这是胡宗宪在和张经争夺抗倭的主导权,生怕江浙高层的斗争影响到抗倭。 胡宗宪这个人在明代历史上难以评价,他依附于严嵩,按照苏泽穿越前的时间线,为了争夺抗倭的主导权,诬杀了张经。 可是胡宗宪确实带兵平定了倭乱,重用俞大猷、戚继光,提携徐渭、文徵明等江南名士,定策平定海疆。 后来严嵩倒台之后,胡宗宪被清算死于狱中。 如今浙江又去了自己的老丈人方望海,估计要彻底乱成一团了。 朝廷的重点任务放在浙江上,两大倭寇首领汪直和徐峰也在浙江角力,这时候也是苏泽最好的苟且发育时光。 五月二十日,在福建读书人千呼万唤中,负责乡试的福建督学汪道昆终于抵达了福州府。 据说这位督学非常严厉,在巡视福州府学之后,当场就出题考府学生,当场就斥责了两名答题不好的学生,还斥退了一名滥竽充数的秀才,让福建学政取消了他的生员资格。 接下来这位督学大人要巡视诸县,这将整个福建的生员都吓得半死,特别是那些用歪门邪道通过童子试的考生,更是吓的不敢再去青楼,捧起书本在家好好读书。 南平城外的陋室亭中,延平府推官张思敬正在和几个府学生喝茶聊天。 黄时行点燃小炭炉,将红茶倒入壶中,然后等到小壶水开了之后,用小盏倒上,分给亭子中的众人。 张思敬喝了一口,有些受不了正山小种的浓烈茶香,放下茶盏说道: “香远益清,方是君子之茶,此乃小人之茶也!” 听到张推官这么说,黄时行立刻砸掉茶壶说道: “这是南平县突然流行的红茶,据说是因为今年清明多雨,茶庄没有阳光晒茶,将错就错制作出这等茶叶。本以为这茶汤鲜亮,听到张大人解惑,才知道这是小人之茶,不喝也罢!” 众人也纷纷砸掉了茶盏,表明了自己亲君子远小人的立场。 张思敬点点头,也是靠着黄时行等人的唱和,才让他从贬谪的痛苦中恢复过来。 张思敬自然知道黄时行这么溜须拍马是为了什么,他说道: “我在京师的时候,和汪督学也有些交情,你们的文章我已经写了评语,寄给汪督学了。” 众人随即大喜,他们跟着张思敬,不就是为了今天吗? 说完了之后,张思敬又说道: “南平县学风不正,那县学教谕海瑞私设学堂,让非生员入学。更有那秀才苏泽办报妖言惑众,公然刊售yin词浪曲,等汪督学到了,我也会仗义执言,断不可让这样的家伙参加乡试!” 张思敬也算是“爱憎分明,恨屋及乌”了,方望海升迁之后,他就气的不行。 可是朝廷刚刚启用方望海执行钞关法,张思敬冷静下来,知道现在弹劾不动方望海。 如今他打起了苏泽的主意,他知道汪道昆也倾向清流,把方望海翁婿扣成严党,要是能开革了苏泽的功名,也能让张思敬好受一些。 黄时行大喜过望,又是拍了一顿马屁,让张思敬心情好了不少。 出福州城的马车上,汪道昆正在翻看一册盗版书。 汪道昆爱读书,而且是什么书都爱读。 这是他的书童在福州书铺买到的盗版书。 汪道昆来者不拒,但是看着看着就被吸引了。 可是看完了以后,竟然只是半本书,他喊来书童:“这本书怎么只有半本?” 书童立刻说道:“回老爷的话,这是拍案惊奇上连载的戏文,至今还没连载完。” 连载? 拍案惊奇? 汪道昆到了福州城后,听说南平县有一份民办的报纸,半个月发行一刊,深受福建读书人喜爱,在福州府能卖出高价。 汪道昆说道:“先去延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