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父皇英明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正文卷第377章“父皇英明”赵贞吉觉得景王带不动的时候,张居正的明廷军队进展也很顺利。 从开封前往洛阳,整顿军队之后张居正迅速南下,和襄阳知府取得了联系。 襄阳知府立刻表示喜迎王师,并且准备好劳军的物资,等待张居正进军襄阳。 赵贞吉又向景王建议亲自出征荆州,但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景王又犹豫了。 赵贞吉更是气的半死,景王不肯出征,赵贞吉只能带着大军自己前往荆州,希望能在张居正攻占襄阳之前占领荆州。 湖广的战事如火如荼的时候,在广西武靖州,一支小船队从浔江逆流而上,驶入了群山之间的峡谷中。 “这边就是藤峡了。”一名伙计指着两边的群山,对小船上的年轻人说道。 这个年轻人就是第五旅的后勤参谋李言恭,将手榴弹和山地炮等装备送到了第四旅之后,李言恭主动请缨,前往广西打探瑶乱的情况。 俞咨皋答应了李言恭的请求,于是他装扮成商贾,前往藤峡刺探情报。 伙计是汉人,名字叫做佘正,以往就是经常前往藤峡的商队向导。 自从藤峡瑶乱开始之后,佘正就没了活干。 李言恭高价聘请佘正担任向导,佘正咬牙带着李言恭前往藤峡。 李言恭看着两岸的高山,不由感慨也难怪藤峡之乱屡次发生,但是明廷依然没办法平定。 这地方实在是太险要了,两侧的高山根本没办法攀登,浔江水流湍急,大船也无法通行,只要躲在这山上,以大明军队的战斗力,还真的拿这些瑶人没办法。 佘正说道:“听我祖父说,藤峡在上皇继位初就叛乱了一次,还是新建伯带人平定的,后来我爹说又叛乱了一次,那一次是张经略带人平定的。” 新建伯就是王阳明了,而张经略就是张经了。 查看了藤峡的地形之后,李言恭返回了寻州府的桂平城,结合他实地考察的情况,他将当地瑶乱的情况绘制成地图,连忙给驻军肇庆府的俞咨皋送去。 几天后,肇庆府,第四旅的参谋部中灯火通明。 俞咨皋和谭纶坐在李言恭送来的地图前,整个作战室内到处都是争论的参谋们。 谭纶说道:“这一次广西事务,大都督全权让我们处置。” “大都督说了:‘军情万变,不必事事回报,皆由谭、俞二人相议而定’。” 俞咨皋不由的感动,他听父亲俞大猷说过不少明军内部的事情,什么制衡掣肘,互相拖后腿。 “大都督让人从上海送来了明廷两次平定藤峡的资料,这些都是好东西啊。” 俞咨皋也点点头,这些资料中包含了王阳明和张经平定藤峡期间上报给兵部的军情,还包含了王阳明和张经亲自书写的奏章,详细论述的嘉靖年两次平定藤峡的作战过程。 这些自然都是苏泽从京师“搜刮”过来的,这对于即将进入广西作战的第四旅,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王阳明和张经,都是嘉靖朝时期最有能力的文臣将领了,他们对藤峡作战的经过,对于第四旅依然有参考价值。 藤峡之乱一共发生过三次。 分别是成化年的第一次藤峡之乱,这一次明廷的主将韩雍,这位也是一个猛人,二十岁就进士及第,能文能武。 韩雍在平定了藤峡之乱后,将藤峡改为断藤峡,意思就是战乱瑶人作乱的气运,并且将断藤峡所在的地方设为武靖州,专门委派军政官员管理。 不过韩雍平定藤峡之乱对于第四旅没有参考性,因为成化年间的明廷实力尚强,韩雍是尽起十万大军,八路并进杀进藤峡的,算是一力降十会。 如今东南就没有这么多兵,而且十万大军补给消耗也是天文数字,大都督府根本不会在广西投入这么多。 所以嘉靖七年的第二次藤峡之乱,对于第四旅更有参考意义。 当时平叛的新建伯王阳明,手里只有五万兵,直接杀入藤峡犁庭扫xue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所以王阳明攻打了藤峡门户的迁江八寨,采取了围点打援的战术。 果不其然,在出入藤峡的屏障迁江八寨被攻击之后,山中的瑶人纷纷出藤峡支援,然后被埋伏的明军伏击,斩首两千余人,最后拔掉了八寨,平了第二次藤峡之乱。 但是第二次藤峡之乱只过了十年,嘉靖十七年藤峡再乱,这一次是张经带兵平叛的。 张经基本上沿用了王阳明的战略,先攻八寨,切断藤峡门户之后,等待藤峡中的瑶民疲敝,这才分三路大军杀入藤峡。 谭纶看着地图说道:“果然藤峡易守难攻,新建伯和张经略的办法,都是先从迁江八寨开始,先打掉藤峡对外补给的通道,困死山中作乱的瑶民。” 俞咨皋也点头说道:“八寨是藤峡物资进出的通道,就算是瑶人,也没办法在藤峡中自给自足,必须要通过外面山寨物资的供给,这八寨和藤峡互为表里,确实是藤峡门户。” 谭纶叹息一声说道:“当年新建伯曾经给明廷上书,请将司康卫迁到迁江八寨边上,建造周安堡威慑八寨瑶民,只可惜新建伯在八寨之战后病故,这件事也就没有能推行下去。” 俞咨皋“若是周安堡建立起来,就不会有下一次藤峡之乱了。” 谭纶摇头说道:“明廷人亡政息,藤峡之乱可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问题。” “第一次藤峡之乱平定二十年后,才有第二次藤峡之乱。” “可是第二次平定后,仅仅过了十年就又乱了。” “当地土蛮矛盾尖锐,这才是藤峡之乱的主要原因。” 俞咨皋也点头,从王阳明和张经对战后总结的奏章上,也可以说明谭纶的观点。 第二次藤峡之乱的起因,是当时明廷官员为了浔江水道通畅,主政官员为了政绩,和藤峡附近的瑶民约定,商船入峡者,计船大小给予鱼盐。 往来藤峡的基本上都是汉人商船,这鱼盐要汉人出,而这些靠着藤峡天险收取鱼盐的瑶寨,又通过手里的盐迅速壮大,更加的贪婪无度,还经常攻击汉人的商船。 最后汉蛮关系彻底失衡,爆发了藤峡之乱。 而第三次藤峡之乱干脆就是因为武靖州知州岑邦佐不能镇守驯辑民众,并私自接受贿赂,给予叛军庇护,至此滕峡以北叛军势力恢复并渐肆猖獗。 这一次的藤峡之乱,则是因为被张经招募出去的狼兵没有得到足够的遣散费,辛苦打仗没有得到酬劳,导致这些放归的狼兵返回乡里聚众造反。 俞咨皋看着地图说道:“我军人少但是精锐,还是要从迁江八寨下手,先切断藤峡对外出入的通道,逼迫贼军出来决战。” 谭纶点头说道:“但是经过两次征剿,断藤峡的瑶人也长进了不少,特别是这一次瑶人中的几个头领还是在张经手下打过仗的,切莫不可轻敌。” 俞咨皋点点头,他想起苏泽在福州水师学堂讲过的课,治安战这个东西,是越来越难打的。 因为交战双方都会不停的总结经验,落后一方在追赶的时候往往速度更快。 苏泽在课堂上讲的例子,就是东汉的百年羌乱。 西北羌乱,可以说是拖垮东汉的最根本原因,起初的羌人不过是零散的部落,都是因为土地等一些汉羌矛盾而爆发的零星叛乱。 在初期东汉可以很容易的平定羌乱。 但是随着羌乱持续,羌乱的规模开始扩大,而羌人也联合起来,东汉平定羌乱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 羌人也在学习东汉的军事技术和政治制度,逐渐从松散的部落变成更紧密的部落联盟,甚至最后还出现了割据政权。 等到东汉末期的时候,羌乱已经成为东汉朝廷的西北大患。 藤峡瑶乱也有这样的趋势。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瑶人也是各自为战,顶多说建立攻守同盟,互相支援。 第二次瑶乱的时候,瑶人已经组成部落联盟,聚集在统一指挥了。 等到第三次瑶乱的时候,瑶人已经推举出一个“瑶王”出来,统领所有部落作战了。 谭纶说道:“李言恭送来的情报,这一次瑶乱首领叫做磐安,曾经是张经手下狼兵的千户,随着张经南征北战过,在当地瑶民中声望很高,被推举为瑶王,号称在藤峡中聚兵十万。” “磐安返回藤峡之后,联合诸寨,还设八路将军,又和迁江八寨守望互助。” “所以我们必须要迅速攻破迁江八寨,要不然以磐安的见识,肯定知道迁江八寨的重要性,一定会举兵来救。” 商定了计划,整个广东的军政系统开足马力,情报、后勤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明廷在送走了俺达汗之子黄台吉之后,朝堂上立刻对蒙古的政策开始了新的讨论。 靠着和黄台吉“和谈借兵”的功劳,李春芳被特旨入阁,成为隆庆内阁中排行第四的阁臣。 如今内阁之中,首辅杨博为泥塑阁老,基本上不发表意见,发表的意见也都是赞同皇帝的和稀泥意见。 次辅高拱为人刚直,作为当年皇帝的老师,深得隆庆帝的信任,如今主持新务改革,风头压过了首辅杨博。 三辅张居正在准备平景王之乱,朝堂上的事情基本上不参与。 这一次李春芳入阁,对于那些熟悉大明朝廷的官员来说,嗅到了不同的味道。 李春芳因为蒙古的事情,和高拱多次正面争执。 两人的矛盾可以说是公开化了,在这个时候让李春芳入阁,让这些从嘉靖朝留下来的大臣们纷纷感觉到了熟悉的味道。 看来在高拱靠着拥立之功专权独断几个月之后,大明皇帝终于觉醒了祖传技能——“异论相搅”,开始提拔高拱的政敌进入内阁,制衡高拱了。 当内阁中出现第二个山头,那些反对新务改革的官员,自然的聚集在了李春芳的门下。 李春芳迅速拉起一派的势力,开始和高拱打擂台。 朝堂上凡是高拱支持的,李春芳这一派一定反对。 今天的内阁会议上,李春芳再次和高拱激烈的争吵起来。 在上一次蒙古和谈之后,高拱立刻上书,提醒朝廷一定要防备蒙古人,建议朝廷分化草原。 这一套中原王朝已经玩了上千年了,从汉武帝招降南匈奴,再到隋代裴矩分化突厥,大明朝也一直都是这么玩的。 甚至可以说现在的俺达汗崛起,取代瓦剌人成为草原霸主,背后也有明廷在出力。 这道奏章也没什么,但是坏就坏在,兵部和礼部的资料全部都被苏泽搬走了! 大明两百年对草原作战的过程,历代有草原作战经验大臣的奏疏,草原各部落的起源、冲突和风土人情资料,全部都被苏泽打包带走了! 这还怎么玩 高拱越发的觉得,苏泽不碰皇宫里的其他东西,单单带走京师的文书档案,这一招的厉害之处! 不过丢了也不是全无办法,高拱建议召集熟悉北边局势的大臣,重新上书言北边的事务。 再派出间谍混入商队中,打探草原上的情况。 最好能够找到一个和俺达汗不对付的部落,扶持他们制衡俺达汗。 就比如最近崛起的五原城主,明廷就可以联系一下,给他们一些支援制衡俺达汗。 高拱这份建议,自然遭遇了李春芳为首的激烈反对。 反对理由也很简单,我天朝堂堂上国,刚刚和藩属国签订合约,现在就背地里动刀子,这有损我上国的威严,日后这些藩属国还怎么为大明效力? 而且黄台吉已经答应,蒙古出兵五千帮助明廷平叛,这件事要是泄露出去,不是招致蒙古人的怨恨? 御前会议开了几次,每一次都是不欢而散。 一向支持高拱的隆庆帝,也在这件事沉默不语。 皇帝沉默,内阁首辅杨博自然也沉默。 高拱和李春芳的冲突进一步加深,双方麾下的言官开始互相攻击,高拱主持的新务也成了被攻击的目标。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隆庆帝不得不下场叫停了。 因为蒙古诸部资料缺失,让往边关四贡市派遣东厂锦衣卫探子,搜集草原上的情报。 和黄台吉刚刚签订合约,还是要先遵守密约,不能和五原城做生意。 这一次,让登基不满一年的隆庆帝,第一次感觉到了“圣裁”的感觉,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父皇总要在内阁中塞一个和首辅不对付的阁臣了。 隆庆帝再次思念起父皇来, 果然是“父皇英明”啊! 好难写。。。。 妈耶,从没想到写历史查资料这么多。 果然,历史狗都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