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三十八章专诸,豫让,要离

第三十八章专诸,豫让,要离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途中,见“专诸方与人斗,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伍子胥知道专诸是一位敢于赴难的勇士,就与之结交。对此,在笔者看来,伍子胥主动和专诸结交,和燕太子丹结交荆轲一样,都是准备在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出自《战国策》,最早说这句话的人在春秋那段历史上非常有名,他就是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

    提到春秋四大刺客,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刺杀秦始皇的荆轲,但是这个豫让的刺杀经历绝对比荆轲的更精彩、更刺激,也更令人动容!

    豫让是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最初他投靠在范、中行氏门下,由于一身本事却受不到重用,豫让便另投明主,投靠了智伯。智伯十分宠信豫让,豫让也将智伯视作伯乐和恩人。

    后来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还把智伯杀掉,取了智伯的头盖骨来作饮器。

    智伯死后,豫让逃到了山里,他当初效忠于智伯,是因为只有智伯愿意重用他,他愿意用自己的忠诚回报智伯,于是就有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感慨,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一定要替智伯报仇!

    后来,豫让隐姓埋名,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受过刑的人,偷偷潜入赵国王宫,做了涮厕所的仆人,寻机杀死赵襄子。有一次,赵襄子如厕,他忽然之间觉得心跳快了许多,就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不久之后,豫让就被人带了上来,他拿出匕首,大喊着“我要为智伯报仇!”

    最后,赵襄子身边的侍卫抓住了豫让,正当他们打算将豫让就地正法的时候,赵襄子却出手拦住了他们,赵襄子说:“这是一位义士,他刺杀我,我躲过去就好了。智伯没有后人,他的这个臣子却肯来找我报仇,此人是个有气节的贤人啊!”于是就释放了豫让。

    豫让并没有因赵襄子放他一马就放弃报仇,他第一次行刺失败之后,就迅速策划好了第二次行刺。为了不让人认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豫让全身涂漆,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可是,他的妻子却还能从他的声音辨认出他,所以他又吞下火炭,改变了自己的声音。

    豫让的朋友劝说道:“你不会成功的,凭你的才干,如果肯侍奉赵襄子,那必然能受到重用,等你取得了他的信任,到时候再实行你的报仇大计,这样一定能成功的。”

    豫让听后却说:“你的意思难道让我为了老朋友去打新朋友,为旧主而杀新主?这种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事,请恕我恕难从命。我之所以要一直找赵襄子报仇,并不在乎最后是否成功,我只是在阐明君臣大义而已。”

    后来豫让再次刺杀赵襄子,又被抓住。赵襄子被豫让的忠诚所感动,豫让临死之前请求赵襄子赐他一件衣服,这样一来,他就可以用刺破赵襄子的衣服这种方式代替刺杀赵襄子了。赵襄子完成了他的愿望,最后豫让自刎而死。

    在公元前453年之时,有六大家族共同在争夺晋国的政权,豫让曾经投靠过范氏和中行氏,但都没有受到重用,后来他又投靠了智伯,智伯很重视他。

    赵襄子和智伯之间仇怨很深。一次,赵襄子联合了韩、魏二家,一举消灭了智伯,还把他的头骨拿来做了酒杯。豫让感到:“一个人,应该为了能够赏识自己的人而献出生命,就犹如一个女子,应该为了喜欢她的人而展现最美的容貌。”于是,豫让下定决心要为智伯报仇。

    豫让更名改姓,假冒成一个罪犯,混入宫廷,他企图借整修厕所的时机,用匕首刺杀赵襄子。但是赵襄子警惕性很强,发现了这个刺客,他命令手下将豫让搜捕了出来。赵襄子觉得豫让能一心为故主复仇,是个有情有义之人,便阻止了手下要杀他的举动,还把他给放了。

    豫让还是不死心,想要继续复仇。他为了改变自己的容貌和声音,不惜在全身抹上油漆、吞下煤炭,将自己乔装成一名乞丐,伺机报仇。豫让的朋友劝他说:“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假意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日重用你,自然就会亲近你,这样你不就有机会复仇了吗干吗要这样折腾自己呢”豫让却说:“如果我投靠了赵襄子,便应对他忠诚不贰,绝不能够虚情假意,这样的手段太过卑鄙。”所以豫让还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

    又一次,刺杀的机会来了,豫让预先在一座桥下埋伏好,打算在赵襄子过桥之时刺杀他。赵襄子过桥时,他的马突然惊跳起来,这一下便让豫让刺杀再次失败了。赵襄子捉到了豫让,非常生气地问他说:“你以前也曾为范氏和中行氏效力,当年智伯消灭他们的时候,你为何不为他们复仇,反而还投靠了智伯现在我已经消灭了智伯,你为什么不投靠我,却要一次次为智伯报仇呢”豫让说:“在范氏和中行氏之时,他们点也不重视我,把我当作普通人,只有智伯重视我,将我视作优秀的人才,他是我的知己,所以我一定要替他报仇!”

    赵襄子听后十分感慨,便对豫让说:“你对智伯算是做到仁至义尽了。我也饶恕过你,可这次,我不能再饶恕你了,你好自为之吧!”像让心知自己这一次再也逃脱不了了,便恳求赵襄子说:“我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希望你能答应我最后一个请求,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如此,我就算是死了,也不会有所遗憾。”

    赵襄子感慨于豫让的忠心,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豫让拔剑,在赵襄子的衣服上连刺了三剑,而后便自杀了。豫让自杀的那天,赵国内的侠士们都为他所感动,痛哭不已。

    伍子胥来到吴国,见到了吴国君主——吴王僚。因为自己的家人被楚国君主杀害,所以,伍子胥就希望借助于吴国的力量,以此来报复楚国。在此基础上,伍子胥就劝说吴王僚攻打楚国。但是,吴公子光说:“那个伍子胥,父亲、哥哥都是被楚国杀死的,伍员才讲攻打楚国,他这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吴国打算。”吴王僚就不再议伐楚的事了。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杀掉吴王僚,就说:“那个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于是就把专诸这位刺客推荐给了吴公子光。

    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吴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分别是余祭、夷眛、季子札。吴王诸樊知道季子札贤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传递下去,最后好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子札。

    因此,吴王诸樊去世后,王位传给了余祭。余祭死后,传给夷眛。夷眛死后本当传给季子札,但是,季子札却逃避不肯立为国君。于是,吴国人就拥立夷眛的儿子僚为国君,这就是吴王僚。对此,公子光作为吴王诸樊之子,说:“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子札当立;如果一定要传给儿子的话,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君。”所以他悄悄收留了一些有智谋的人,以便靠他们的帮助取得王位。而这,促使专诸这样的刺客,自然获得了公子光的器重。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好好待他。与此相对应的是,燕太子丹对于荆轲,同样是礼贤下士。换而言之,要想让这些刺客为自己效力,前期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这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君主更替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谮城,派延陵季子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面对吴国大军的进攻,楚国上下同仇敌忾,出动大军切断了吴国大军的后路。因此,这意味着吴国大军随时有被消灭的危险。

    在这个关键时刻,公子光对专诸这位刺客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立为国君,季子札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呀。”

    因为之前受到了公子光的恩惠,专诸自然不会拒绝这一要求。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吴王僚将吴国大军派到了楚国。所以,只要专诸可以成功刺杀吴王僚,那么公子光确实非常有机会顺利登上吴国君主的宝座。当然,刺杀吴国君主的行为,还是风险极大的,这意味着专诸即便成功,也会性命不保。

    公元前515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对此,吴王僚自然不会单刀赴会,而是派出护卫自己的士兵,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从这一角度来看,吴王僚对于公子光,显然是有所防备的。

    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到吴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王僚,吴王僚当时就死了。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如同荆轲将匕首藏在地图里一样,专诸携带的兵器,也采用了非常隐蔽的方式。不过,虽然专诸成功刺杀了吴王僚,但是,吴王僚毕竟带来了很多护卫,这些护卫立即将怒火对准了专诸,从而击杀了这位刺客。

    当然,吴王僚被杀之后,这些护卫还是失去了主心骨,所以,公子光放出埋伏的武士攻击吴王僚的部下,全部消灭了他们,于是他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吴王阖闾。对于吴王阖闾来说,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专诸的这一次成功刺杀,自然对吴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最后,吴王阖闾即位后,自然不会忘记专诸这位刺客的功劳。于是,吴王阖闾便封专诸之子专毅为上卿,并根据专诸的要求,满足其葬在泰伯(吴国始祖)坟墓的遗愿,从优安葬专诸,如今鸿山东岭仍有“专诸墓”存。相传无锡市大娄巷的“专诸塔”,是吴王阖闾替他葬的优礼墓,但是已经被拆除。邑人秦颂硕曾写“专诸塔”一诗:“一剑酬恩拓霸图,可怜花草故宫芜;瓣香侠骨留残塔,片土居然尚属吴。”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梅里人(今无锡鸿山要家墩),平日里以捕鱼为生,也曾cao杀狗之业,当过屠夫。后来他被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在阖闾的指使下成功刺杀了力大骁悍,武勇迅捷,有万人敌之称的吴国公子庆忌。

    司马迁老先生在撰写《史记》的时候,曾经专门为春秋战国时期几位著名的刺客写了《刺客列传》。但很奇怪,《刺客列传》中却并没有收录要离的事迹。那么,司马迁因何不让要离进《刺客列传》呢?这其中又有何隐情呢?

    要离自生来形体瘦弱,身高仅有五尺,面目丑陋不堪,长期以来应该一直抱有深深的自卑心理。《吴氏春秋》说他曾在丧礼上面斥东海勇士椒丘,当椒丘潜入要离家中,想要杀他时,要离仅以三言两语便让他折服,惭愧自杀。这事不管从哪方面看都颇具玄幻色彩,不像真的,倒像是自卑症患者臆想出的自我安慰和吹嘘的胡话。

    要离听说吴王阖闾正在寻找刺客,便自告奋勇找到他,要去刺杀庆忌。阖闾嫌他短小,说:“你胳膊全部张开也拔不了剑,脚抬到最高也登不上车,怎么可能杀了庆忌?“

    要离教他用苦rou计,让吴王杀了自己的妻儿,并砍断自己的右手,以来骗得庆忌信任。而要离这样做的目的,仅仅为了向阖闾证明自己说的并非大话。这种想法,不管怎么看,都是一种被自卑压迫到心理变异的心态。

    说实话,我读故事到这儿的时候,寒毛都竖起来了,冷汗直流。人要狠毒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为了一个虚名,将同床共枕,甘苦与共的妻子和血脉相连的亲生骨血的生命,看得如草芥一般。我不敢想,被送入吴王屠刀下的要离的无辜妻儿,临死之前会是怎样的凄楚万端,他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想法。

    要离的行为实在是不仁至极,我想司马迁老夫子在读这段史料时,对其唾弃犹恐不及,又怎么会为其树碑立传呢?

    指使要离刺杀庆忌的吴王阖闾,吴王僚的堂兄。吴王僚在位时,对他委以重任,非常信任,多次命他领兵出征。即便阖闾与楚国作战失败,丢失了吴王座船“余皇“,也没有过多地责备他。阖闾没有感念吴王恩德,反而在实力增强后,对王位有了觊觎之心。

    吴王僚十二年,吴王伐楚得胜班师,阖闾在家中宴请他。他将匕首藏在鱼腹中,让刺客专诸利用上菜的机会杀死吴王僚,自已篡位为君。吴王僚的儿子庆忌闻讯逃亡到卫国,阖闾又多次派刺客到卫国追杀庆忌,但因为庆忌武勇,未能成功。

    阖闾在位期间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消耗了大量财富,造成吴国上下极度贫穷困苦。《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中记载吴国国君无装饰华美的车马,农夫吃不饱肚子,仓廪形同虚设,田地荒芜无人耕种等等,就是此时的写照。

    另外,阖闾为人穷奢极侈、残暴不仁,他的女儿滕玉公主,因怨愤自杀,他穷疲民力,为其建造了宏大而奢华的陵墓,敛以华贵的石椁,装满珠玉、金鼎、玉樽等奇珍异宝。出殡那天,以舞鹤吸引众多平民百姓跟随观看,将人引至陵墓后,突然下令将所有人全部赶进墓中,关闭墓门,将众多无辜百姓关入墓中,成为公主的人殉。

    这样一个人品卑劣,残忍狠戾的暴君,要离为其所驱使,去对付他的政治对手,可看出要离本身也是一个没有是非观念的不义小人。司马迁老先生为人正直,疾恶如仇,在作《史记》时,对掌握着自己生杀予夺大权的汉武帝都不肯曲笔通融,而直书其过,又怎么会为一个不义小人,文过饰非,歌功颂德。

    为骗取庆忌的信任,要离与阖闾演了一出双簧,要离假装指斥阖闾过失,被阖闾砍断右手,要离逃走,阖闾又杀了他的妻儿。一时之间,要离无罪之名传遍天下。

    要离逃到卫国,投奔公子庆忌。庆忌武勇过人,据说能以一人之力擒麋搏犀,加上他又心地仁善,能够善待百姓。因此,又倍受人民敬仰,慕名而来投奔他的人多不胜数,拥有不小的势力。《吕氏春秋》评价说,他犹如一把利剑,若选派精良士卒,磨利兵刃,让他带领为将,可以替信任他的王者横行天下。

    庆忌听闻要离的凄惨经历后,觉得可怜,就收留了他,并视其为心腹。要离到了庆忌身边,每天鼓动庆忌反攻倒算,攻打阖闾,一来可争夺王位,二来也可为自已报仇。时间久了,庆忌也信以为然,便征集甲兵,准备粮草,一切齐备后,庆忌部队乘大船出征。庆忌坐在船头指挥部队,要离乘船身摇摆,庆忌站立不稳之机,手持短矛,全力刺入庆忌后心。

    庆忌这时才领悟到要离其实是个jian细,他忍疼一把抓住要离,单手把他提起,三次将他的头浸入水中,又提上来。淹得半死后,将他放置在膝上,大笑道:“天下居然有你这样的勇士,能想出这样的计策来刺杀我!“

    庆忌的手下将士想要杀了要离,被庆忌阻止,他说:“这人和我一样是天下少有的勇士,怎么能一天之内杀死两位勇士呢“,让卫士放了要离。

    从庆忌以前的作为及他对待要离的态度来看,庆忌是一位品德高尚、心胸宽广,仁慈大度,倍受人民拥戴的领导人。要离为阖闾而刺杀他,本质上是一种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行为。

    综上所述,要离在刺杀庆忌的行动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他的行为反映出他其实是一个不仁不义,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