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魏:乐羊,翟璜,任座
书迷正在阅读:歌行:我在青城山修仙、诡异东京,我为怪谈之主、斗罗:绝世之斗天雨浩、转生后成为帝师开始养老慢生活、八百年难得一遇、爱的海市蜃楼、漫威:从模拟格温蜘蛛宇宙开始、万古最强龙帝、四合院:别惹我,我只想当闲鱼、无良悍妃:皇上快住手
乐羊,生卒年不详,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乐毅先祖,战国时期魏国名将。乐羊初为魏相翟璜门客,后因大败中山国而成名。 乐羊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有名将领,历史上对于他的记载并不是特别多,但是关于他的事迹记载却格外详细,他曾经是魏国宰相的门客因为特别有才华,所以被这位宰相介绍给了魏国的国君,他因为在某次战争当中将对方的国家打败而成名,但是立下如此战功的他并没有得到君王的肯定反而是差点落得个杀头的罪名。 按照正常的思维来说一个为国家立下战功的暂时是会受到国君的奖赏的,但是他却差点遭到了杀头之祸,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的魏国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敌人叫做中山国,这个国家当中的人都兵强马壮,所以他们想要攻占卫国,于是便向魏国发起了战争,魏国国君不知道派谁去打仗比较好,于是国相就推荐了乐羊。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乐羊的儿子叫做乐舒,他是中山国的将领,父子两个在政治方面是对立的,因此不少大臣都提出了反对意见,觉得乐羊肯定会向着自己的儿子刻意通敌卖国,但是微博的这位宰相也就是把乐羊当作门客的宰相,告诉魏国国君说乐羊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而且十分忠诚的人,绝对不会在战场上顾及私情,因此魏国国君便重用了他。 乐羊正式领着魏国的将士们出征,但是因为敌强我入,所以只能够暂缓缓兵之计,但没想到这个消息传到了魏国国君当中,朝中的人们都开始诬告乐羊说他通敌,因为他儿子和他是谋划好的,这样的说法明显没有根据,因为的确乐羊是冤枉的,又在此时中山国的国君为了报复乐羊,特意把他的儿子给杀死了,甚至还煮成了rou汤送给了乐羊。 乐羊为了向魏国的国君表达自己的忠心,竟然坐在军内的帐篷当中端着那一碗儿子的rou全部都吃光了,早在封神榜当中我们听说过文王为了躲避昏君的迫害,所以吃了自己儿子的rou,没想到在现实的历史当中竟然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当时魏文侯得知了羊将自己儿子吃了之后,就和另外一个大臣说,乐羊能够为了我们的国家,把自己的儿子都吃了,实在是太忠诚了。 但没想到这位大臣却说他连自己的儿子都能够吃,还有谁的rou他是不敢吃的呢?之后在战场上乐羊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治军有方,成功的打败了中山国,并且攻占了这个国家,算是为自己的儿子报了仇,也算是为魏国尽了忠,回到卫国之后,国君非常高兴,直接给了他很大的奖赏,甚至还给他一个很高的辈分。 按理说乐羊应该得到国君的赞赏和信任,但没想到国君竟然觉得乐羊心地非常残忍,没有父子之间的骨rou之情,甚至还对他起了怀疑之心,认为他把自己儿子都能够吃了,对自己说不定也会如此心狠呢,因此乐羊还险些被国君给杀害,但是乐羊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在攻克完敌国之后就回国向君王报告说自己立下了赫赫战功显示出非常骄傲的样子。 魏国的国君立刻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就让一个掌管文书的官吏把大臣们献上来的书信都拿了进来,当时这位掌管文书的官吏搬上来两箱子书,信乐羊,一看见这些书信发现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在说乐羊的坏话,甚至还责难他攻打中山国这件事情,吓的乐羊赶紧退下几步,向国君跪下说能够控制下中山国,不是靠我而是靠您。 正是这样他才得以保住自己的性命,在他死后他的尸骨被埋葬在君王赐给他的土地之上,而他的后代子孙也得以在这里安家落户,不得不说他的人生还是非常传奇的,值得敬佩。 先澄清一个概念,忠jian问题,他是不是个吃里扒外的“中山jian”?其实不然。那个时候的“国”和现在的民族国家的国不一样。那时候的“国”的概念是一个贵族的封地,离开成长的地方去别的“国”寻求发展,跟现在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没多大区别。周王朝经过思想统一,人们的共识是“天下”,“国”只不过是一个籍贯而已。 先说说他的妻子。大家熟悉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能是由此化来,古代以讹传讹的事很多,战国时期的诸子们,对史实没有考据的习惯,往往是信手拈来,例如孟子就经常拿古代的先王说事,动不动就尧舜如何如何。据《后汉书·列女传》载,外出求学的乐羊子不到一年就回来了,他的妻子妻跪着问你怎么回来,羊子说:“久行怀思,无它异也。”,也就是说,出门久了,回家来看看。一个大男人出门1年多才回家,搁到现在,隔壁老王不知道造访多少回了。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教育乐羊子要持之以恒,不能像被较短的丝布一样,前功尽弃。羊子听了打手感动,回去找他的老师完成学业去了。七年都没有回来。另外,还记载了她教育乐羊子拾金不昧的事,《列女传》跟二十四孝什么的,都属于当时的官方宣传汇编,可信度存疑。 不过另外的野史还记载了一则隔壁老王的故事,说是乐羊攻打中山国历时三年,与妻子异地分割,回来后居然发现妻子怀孕了!这本是一件极为耻辱的事情,但乐羊居然喜滋滋的认下了这个莫名其妙的儿子,说这是妻子怀念自己,日思夜想感动上苍,乃为上天所赐之子! 学成的乐羊来到了当时经济发达的魏地发展,先做贵族大夫们的门客,可能是七年不回家真的学到了本事,乐羊进了当时的魏相国翟璜门客,中山国君姬窟发兵犯魏,翟璜举荐了乐羊。然而就是这次举荐,让这个翟璜获得了不计恩怨,不拘一格荐人才的美名。为什么呢?因为乐羊的儿子乐舒也混出了名堂,是中山王的将领,而且曾杀死了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不计恩怨,力保乐羊为帅。 然而,乐羊出兵后,由于敌强我弱,施了缓兵之计。消息传来,王国的朝堂上却是一片质疑之声,群臣诬告乐羊通敌。中山国君又杀了他的儿子,煮成rou羹送给他。乐羊为表忠心,就吃下了rou羹。随后大败中山国。魏王重赏他,封在灵寿,但是认为他心地残忍,没有父子骨rou之情。 那么,为什么采用缓兵之计的乐羊子会遭到质疑?恰恰在这个时候中上国君杀了他的儿子?有着同样儿子被杀经历的翟璜可是魏国的国相啊,在朝堂上制造点舆论,也不是不可能;而派到前线去,作为国相不可能不知道对方的主帅是谁,而在这个档口,让父子对垒阵前厮杀,不能不说布局之巧,一个国相的门客众多,战国四公子都是广养门客,而偏偏在这个时候,举贤不避仇,历史读到此处,不细思极恐,脊背发凉! 《史记》载:“赵献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居顾”,在三家分晋前后几十年间,韩赵魏三家皆在与中山国频繁开战,“赵鞅伐鲜虞”、“荀瑶灭仇国”、“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这种种系列军事行动对中山国造成了巨大威胁,尤其是韩赵魏三家政局稳固,成为周天子赐封的正统诸侯国而后,中山国的生存空间更加狭窄。因此中山国武公率领族人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本身也是为的躲避三晋之攻伐。 中山国的渊源跟早期的戎狄有关,中山人大多皆为戎狄种源,跟诸侯列国的祖先一样,都是从西部地区向东迁徙而来。尤其是在镐京之乱前后,这支族群已经成为地区重要力量。郑桓公当年在选择郑国新都城所在时,曾经有过“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的讨论,其中正是有中山人的祖先狄人族群。狄人部族长期生活在晋国的边境,与晋国的战争从始至终就没有断过。 当年生活在蛮荒之地,突然来到中原人的土地上,发现这里的环境更好,狄人便在这里落地生根,从戎狄时期这支族群就是中原人的噩梦,如狄人灭卫国和刑国,发展到晋国与鲜虞之间的战争,这支族群从来没有经历过长时间的和平,在血与火的锤炼中这支族群逐渐成为一支善战的族群。而至东迁建国,成为中山强国之时,《战国策》中有“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中山国夹杂在齐赵之间,俨然已经能够与中原强国并驾齐驱。这也是中山族群的繁衍和演变。 中山国最出名的就是中山狼,虽说没有证据证明中山人的图腾是狼,但是中山人既来自狄人,狄人本身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族群,多草原属性,崇尚野性与杀戮,因此在学习中原礼乐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中原人的糟粕,比如中原人的残酷刑法。在后来乐羊攻打中山国的时候,中山人为报复乐羊,把乐羊的儿子做成了rou汤端给乐羊喝,这种残忍的做法,如果从中山人的渊源上来分析,也就在情理之中。这样的族群当然不为中原人所接纳,在中山武公的继任者中山桓公掌握国家大权后,由于桓公年幼,导致国政不稳,内忧外患,魏国借此时机派遣大军攻灭中山。 中山国灭而后,中山桓公并没有死,而是在大臣们的帮助下逃亡到了山野深处,此后二十多年间聚集旧族,在齐国的扶持下攻破灵寿城,即以此城为中山国都城直至国破。有意思的是,在当年乐羊攻破中山而后,魏文侯把魏国太子击封到了中山故地是为中山君,这位太子击其实就是后来的魏武侯,魏文侯又“封乐羊于灵寿”,也就是说中山故地的守卫者是魏国最强的太子和深懂中山国情的乐羊,那么中山桓公居然能够成功复国,也算是真正的报了仇。 翟璜,亦名翟触,生卒年不详,出生狄族,战国初期魏国国相,辅佐魏文侯,并帮助其灭了中山国,爵至上卿。翟璜为相三十余年,为魏文侯推荐大量栋梁之才。推荐吴起守西河,推荐西门豹为邺令防备赵国,北门可为酸枣令抵御齐国,推荐乐羊灭中山国,推荐李悝改革变法,使魏国大治,历史上的翟璜巧言善辩,是个聪明人,至善终正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国君,前军完全溃败,国君左右主将战死,请国君速速离开此地”......魏文侯想吞并中山小国,反被对方吊打。“我堂堂魏国之师,竟败于宵小中山之手,寡人有何脸面再回魏国,受万民朝拜!” 翟璜双手作揖:“只要国君在,魏国就不会灭亡,雪耻复仇,指日可待!”魏文侯却心灰意冷,欲和将士们一同就义。 翟璜见魏文侯身边护卫,都全神与接近的中山军拼死作战,猛然将剑拔起,架在文侯脖子上,大喝一声:“除非国君速离此地,否则休怪翟璜成全国君,翟璜不愿自己的国君活受别国凌辱,君亡臣死,成全国君之后,臣也会拔剑自刎于此!”孰料此举却激起了魏文侯的求生欲,文侯趁翟璜不留神,将剑向上猛挑,一剑斩断翟璜之剑,凛然转身登上战车,下令速回京师。 看着国君渐渐离去,翟璜又全然不顾纲常礼节,一把抱起国君夫人子夷,放到自己的战车上,猛地朝马屁股拍了下去,战车载着国君夫人呼啸而去。 翟璜转身向后,一挥手中残剑,怒吼道:“护国护君,杀......”带领残余将士,建起了一道防线,阻止中山军追击文侯。而翟璜所做的一切,却被子夷铭记在心,从这一刻起她对这个忠君爱国义气凛然的英雄动了心。文侯回国后,当众自判杖刑,以示不甘失败、不甘受辱。可满朝文武,却对此不以为然,不死发奋图强报仇雪耻,反倒是文恬武嬉,言语间尽是阿谀奉承。“此次国君与夫人御驾亲征,虽败犹荣......”“此次兵败不足为虑......”文侯失望至极深感茫然...... 魏文侯破格重用翟璜,开创百年霸业 满朝百官无人了解魏文侯此时真正的感受,继续侃侃而谈,甚至还扬言,兵败事小,纲常伦理事大,进言国君处死那个不顾纲常礼节的翟璜。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翟璜临死前吐槽内心想法,“我魏国今日之败,非国君之过,亦非众将士之过!而因朝中百官文恬武嬉,昏庸专横,令天下贤士尽忠无路,效国无门!”马夫之子竟敢妄议朝政,魏文侯举剑就砍,不料砍断的不是头颅,而是绑住翟璜的绳索,众臣个个惶恐不已。国君夫人却很欣赏,当晚她沐浴斋戒,准备好好犒劳眼光卓越的文侯,却遭到了冷遇,“看我魏国满朝昏庸,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呀!”翟璜的话就像是一把利剑,深深地刺痛文侯那颗野心勃勃的雄心。 三国分晋,赵国最强,魏韩加起来都不如赵国宽广,而魏国地处中心,西有秦韩,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易攻难守且毫无纵深,是个正儿八经的四战之地,如果不向外扩张,就只有被列强吞并的份。 所以扩张的首个目标,就是实力较弱又接壤的中山小国。可谁曾想,堂堂魏国之师,竟被中山小国,打得损兵折将落花流水......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让文侯不得不重新审视魏国的朝堂。直到今天他才明白,究其根本就是朝纲僵化人事繁冗,再不变革就是死路一条。 魏文侯痛定思痛,终于喊出了那个破天石惊的治国口号“夺yin民之路,引来四方之士”。所谓yin民就是指那些尸位素餐的卿大夫们,文侯规定从即日起,不管他祖上功劳大小、世袭爵位高低,只要是碌碌无为者,一律罢官夺职。 而四方之士指的是天下的饱学之士。文侯通告全国,不管你是穷苦马夫的儿子,还是贫困奴隶的后代,只要你能治国理政,上阵杀敌治军治民,一律破格重用。用“一言以蔽之,广纳天下贤才,谋取我魏国强盛之道”,以我们现在来看,可能觉得这道诏令并无新奇之处,可放在当时的社会,那绝对是开天辟地头一回,是对数百年来看出身用人的朝堂制度赤裸裸的挑战。正是这道诏令让魏国率先成为战国人才云集之地。第一个受到政策红利的就是那个车夫的儿子、战场救主的翟璜。 这个女人不简单,居然把魏文侯绿了 翟璜不仅得到了国君的垂爱,还得到了国君夫人、绝色美人子夷的眷顾。子夷向翟璜抛来媚眼,娇滴滴得说道:“翟大夫果然胆大包天,竟敢轻辱一国之后。 ”翟璜万万想不到,子夷竟以国君夫人之尊,几乎是压迫性地索要他的贞cao。“来人,为翟大夫宽衣”, 蒙受君恩的翟璜,对这种突然的爱严词拒绝,怎奈夫人攻势凌厉,实在是难以招架,最终拜倒在石榴裙下。 也许是报恩心切,也许是心怀愧疚,翟璜在工作上格外卖力。翟璜为相三十余年,为魏文侯推荐大量栋梁之才。推荐吴起守西河,推荐西门豹为邺令防备赵国,北门可为酸枣令抵御齐国,推荐乐羊灭中山国,推荐李悝改革变法,使魏国大治,开创了百年大业。事实上,魏国的政治、军事家们,很多都是经翟璜推荐,才走上历史舞台的,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翟璜,就没有强悍的魏国。历史上的翟璜巧言善辩,是个聪明人,至善终生。 三家分晋后,地处中原的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任用贤才,率先推行改革,以李悝组织变法,以吴起训练魏武卒,从此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 通常我们都说,魏国的强盛源于“李悝变法”,但是却一直忽略了一位真正推动魏国强盛的人物,那就翟璜。李悝能够从下级官吏甚至在魏国得不得重用,跑到其他国家去效力,正是因为翟璜的推荐,才获得了魏文侯的重用,推出了自己的变法思想。 举贤任能,帮助魏国安定四方 从晋国时代开始,晋国与秦国就在河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晋国分裂后,魏国获得了河西、河东的土地。所以魏国也就继承了晋国在河西和秦国的争斗,面对秦国的威胁。 这时正巧赶上吴起从鲁国逃出,于是翟璜向魏文侯推荐吴起镇守西河郡。吴起到任后果然不负众望,屡次大破秦军,扩张了魏国在河西的数百里土地。 随着魏国改革的推进,魏国和赵国在三晋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魏国从小老弟,变成了大哥大。这时随着赵国国内政局的不稳定,就被紧挨着的中山国欺负了,于是找魏国帮忙。 魏文侯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帮助赵国消灭中山国,但是因为中山国和魏国并不接壤,需要跨过赵国发起进攻。这对领兵将领的要求就比较高,魏文侯不知道谁可以肩负起这个重任,这时翟璜又推荐了乐羊领兵,在乐羊的指挥下,魏军经过三年的艰苦作战,终于灭亡中山国。 邺城位于河北地区,是魏国和赵国的边界,此地极其重要,赵国一直想把自己的势力深入中原,邺城首当其冲。而邺城的治理并不好做,此地的贵族势力极其强大,鱼rou百姓,内部矛盾尖锐。 魏文侯一直在为派谁作为邺城令而头疼,这时翟璜又一次解决了魏文侯的麻烦事,他推荐了西门豹做邺城令。西门豹到达邺城后,借助祭祀河神事件,收获百姓的归心,积极组织治理河道,将邺城打造成了魏国的一座坚城。 魏国地处中原,必须迅速强大,否则将成为软柿子,被诸侯捏来捏去的。魏文侯力图改革魏国内部的政局,加强国君权力,集中国力,使魏国迅速强大起来。但是魏国朝堂却缺少这样一个可以主持改革的人才,魏文侯对此一筹莫展。 翟璜针对这个情况,推荐了时任边郡太守的李悝,于是魏文侯任命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李悝在魏国推行法治,废除贵族的特权,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才。在经济上,主张“尽地力”“善平籴”,提升了农业生产的产量,魏国国力迅速提升,成为战国的第一强国。 成璜争相,魏文侯任魏成子为相 魏文侯想任命一位相国,在魏成子和翟璜之间摇摆不定,于是就想问问李悝的意见。李悝是个多鸡贼的人呀,魏文侯一开口就知道魏文侯想任命魏成子为相了。 魏文侯怎么可能不知道他跟翟璜的关系好,他还是翟璜推荐的呢。咨询他的意见,一来就是想听听他的看法,二来就是让他给翟璜带话了,通过李悝的口来安抚翟璜的情绪。 所以魏文侯一问,李悝立马说了一大堆,任用宰相,要注重德行,看他和什么人交往什么的一堆话,魏文侯一听,这货上道啊,好了不用说了,你懂的,知道怎么劝翟璜了。 果然,翟璜问李悝国君想让谁做宰相,一听是魏成子,脸都气绿了,立马说出一通自己的功绩,哪里不如魏成子了。李悝心知肚明,回了翟璜一句,魏成子散尽家财,请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在国君心目中他德高望重,你比不上他。翟璜也是大气的人,立马明白过来,认为自己不如李悝看得高远,愿意事李悝为老师。 学派之争,魏文侯的选择,注定了魏国衰败的命运 在战国纷争的年代,魏国虽然率先完成变法,但是整个统治阶层的思想,依然无法从春秋礼制中脱离出来,在人才的选拔上终究逃不过德行高于才智的老路子。 看看后来的秦国,对人才的使用,用其才,以律法规范其德行,最终国家逐步走上强盛之路。商鞅做事不择手段,生活奢靡,前呼后拥,其德行未必高尚。张仪满嘴火车,欺骗别人更是家常便饭。魏冉以权谋私,用秦国的军队为自己打封地。范雎睚眦必报,排挤甚至陷害白起。这些人都是私德有亏的,但是却不影响秦国任用他们,他们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文侯重用魏成子后,给了以卜子夏为中心的儒家学派崇高的地位,成为了魏国西河学派的领袖,魏国后来很多贵族重臣出身于此。但是却依然无法改变儒家巴结权贵,而轻贱寒门的特性,这与战国的另一个重要学派鬼谷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魏国的强盛,却恰恰得益于鬼谷学派的文化输出,吴起、乐羊、庞涓等出身平民的将才,都是深受鬼谷学派的影响。因为贵族势力利用西河学派的影响力,逐渐在魏国占据重要地位,吴起不得不离开魏国,从此魏国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很多人将这些问题,归结于魏武侯对贵族的提拔和重用,但是其实这些问题在魏文侯时期就已经埋下了隐患。而他也坚定地站在了代表贵族的西河学派一方,来源于鬼谷学派的士子未来也不再选择魏国进行效力,成为魏国衰败的重要原因。 任座(生卒年不详),战国初期魏国建立者魏文侯的谋士,因一次劝谏过于耿直,惹得魏文侯勃然大怒。而后翟璜巧辩,帮任座解说,魏文侯才礼贤下士,拜任座为上卿。 “随方就圆”通达人性的最高境界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有了天圆地方之说。而人立于天地之间,人道的玄机也就隐藏在这方圆之间。老祖宗的做人智慧就藏在“外圆内方”这句话中。简单四字能做到者从古至今真是少有人,尤其至今社会风气崇尚自由个性,做自己,相比外圆,内方显得更重要些。 也有人不赞同,那在我们小的时候,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受的教育都是做人要善良、正直,诚实。当我们走上社会后,却发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善良被人欺;正直被排挤;说真话就是傻冒,相比外圆的处世圆滑会说话的人好处全拿到,步步高升。我们纯真的梦想开始在现实的无情中碰得粉碎,于是我们犹豫、彷徨,怀疑我们所接受的思想,怀疑自己做人还坚守着“方”是不是很傻气? 可没有底线的人或民族是可怕的,亦是可怜的。没有方,世界便没有秩序,便失去约束。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一个军队有自己的纪律条令;一个企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一个家庭有自己的规矩习惯;一个人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这些都是”方“。这种“方”犹如一个大厦的钢筋水泥结构和一个人的骨骼,是大厦和身体赖以存在、支撑和站立的基础,这就是“有圆无方则不立”。 一个民族、一个人为人处事,只有圆,没有方,处处“打太极拳”,讲话态度不鲜明,让人摸不着头脑,模棱两可;行为上不果断,犹犹豫豫,则让人觉得过于圆滑,没有个性或缺少魄力,很难真正在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 宴席之上,魏王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 大多数官员都是趋炎附势之人,纷纷说:“大王当然是一代明君了。” 正当魏王飘飘然时,问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 魏王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为什么这样说?” 任座回答说:“大王您获得了胜利,攻下了城池,没有按功劳分给您的弟弟,而是分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 魏王大怒,马上下令,将任座赶出去听候发落。 接着问下一位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问:“为什么这样说?” 这位大臣说:“古人经常说,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魏王听后,立刻把任座重新请回来赴宴。 故事里大多数官员是“只圆不方”的人,没有原则,没有cao守,属于世故小人;任座则是“只方不圆”的人,说话不看场合,让对方下不来台,这样的人难免受到挫折,被人穿小鞋,甚至招来杀身之祸;那位大臣就是“内方外圆”的人了,既没有抵触对方,又帮别人化解了矛盾,让对方很受用。 做人处世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只方不圆,必将碰得头破血流,处处有碍。讲究说话的方式不是圆滑,你想想面对努力却没取得好成绩的同事向你请教,你说我早看着你那样做就知道一定会失败,可谁知道你愿意不愿意听呢?你下次就该这么这么做,巴拉巴拉说一堆。你虽帮了他,可能他不但不领情还记恨了你,想着原来等着看我笑话呢,哼哼。。。 你若换成这样说:“我看过了你怎么做的,觉得问题不大,你看看这样这样修改怎么样?”可能又是一种结果了。 还有人觉得我就烦人说假话,一副假惺惺地样子,什么都为别人好,其实都是为了自己。自己说话直,也让别人说话直,否则就是假。为人处事死守着一些规矩和原则,毫无变通之处,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则流于呆滞和拘泥,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但是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只圆不方,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然会使别人心生疑虑,处处提防,阻碍自己的发展。 因此人这一辈子大多在内方与外圆之间做平衡,追求那个做人的至高境界。 你看那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在方形的容器里就是方的,在圆形的容器里就是圆的,这就是“随方就圆”。它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随方就圆作为古人做事的智慧,指的是当方则方,当圆则圆,既勇往直前、坚持原则,又灵活变通、圆融自如。 方,是一种做人的原则;圆,是一种处世的智慧。善于做事的人,会把那“口”字变成圆圈,留下一个圆满的结局;不善做事的人,事后只会留下一个缺口。 放到具体环境里,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充实自己的学识,加强自己的修养,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学识和涵养是“外圆内方”的基础。有了知识,有了技术,有了底气,才能做好“外圆内方”。 真正外圆内方的人,外表非常谦和谦虚,实际上子里头有非常坚定的东西,有种信念。外圆内方的表现就是在处理事情,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处变不惊。这既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外圆内方的修养的必然结果。 魏文侯在攻取中山国以后,把领地封给自己的儿子,还于大堂之上询问大臣们对他如何评价,其他人纷纷称赞君王仁德,唯独谋士任座当堂质问:您得了中山国,不把土地封自己的弟弟而封给自己的儿子,算什么仁德之君? 质问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向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坐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为何攻打中山国 中山国位于太行山脚下,白狄人建立的,因城中有山称之为中山国。 明人马中锡写的寓言故事《中山狼传》东郭先生与狼,文中中山即指此地。 中山国与魏国并不接壤,中间还隔着一个赵国。那么魏文侯为什么要隔赵攻打中山国呢?这还要从魏国大将乐羊说起。 乐羊原是中山国人,其妻貌丑却有见识。她认为中山国虽然富裕,但位于太行山一隅,地盘狭小,丈夫长期在此为官并无多大前途,主张夫君到更广阔天地去增长才干,大展宏图。乐羊听说魏文侯是仁义明君,广纳天下贤士,便投奔魏国而去,后被封为大将军。 春秋战国后期,经过多年诸侯争霸拼杀,诸多小国被吞并灭亡,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魏国位于晋东南,今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一带。魏国西南面是一河之隔的强大秦国,东西面是虎视眈眈的赵国、齐国和韩国。 魏国地势易攻难守,魏文侯急待扩疆固边,大将乐羊建议魏文侯发兵夺取中山国,理由是中山国虽远,但国小富裕,自己对中山国风士人情、地理位置十分了解,取胜把握大。 魏文侯既是魏国开国国君,又有雄才大略。他权衡利弊:魏国四周强国林立,实力都不可小觑,而且又都是友邻之帮,不可轻举妄动。中山国虽远,如果远征中山国成功,对内可以定国安帮,对外必将威震四方,英名远扬。他与众臣商议后决定攻打中山国,并委任乐羊为主将,率军出征。并派其子魏击为副将,辅佐乐羊。 假道赵国,赵人无虞? 中山国在魏国东南,中间横亘一个赵国。魏文侯决定出兵中山国以后,便派特使和赵国商议借道运兵。 假道伐虢的教训尤在耳旁,赵人会答应魏国的请求吗? 当年,晋国讨伐虢国,晋献公借道虞国过境,虞国大臣宫之奇等人极力劝阻虞国君,说:虢国与虞国好比是脸颊和牙床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万万不可借道于晋。 虞国君说:三年前晋国也曾借道不是没有出事吗?何况虞国还与晋国同宗同祖,他们怎会祸害我呢! 又是一个翻版的东郭先生和狼。 果不其然,晋国灭掉虢国后,顺道攻取虞国,一举两得,成就千古奇闻。 当然,魏国守信,假道伐齐,并未重演晋献公假道伐虢的一幕。 其实,赵国君借道于魏文侯攻击中山国是睿智的。 其一,中山国虽小国力却不弱,魏国攻打并非易事,无论成败必伤两国元气,就赵国而言,强邻并非好事。 其二,即使魏国取胜,中山之地亦魏国之飞地,治理飞地成本甚高获益并不多,说不定还会变成魏国的一个烫手山芋。 其三,赵国实力并不比魏国弱,且赵、魏、韩三国相交甚好,魏国应无攻赵的逻辑和动机。况且,魏国即使战胜中山国肯定损失惨重,以此疲惫之师攻击赵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乃兵家之大忌!因此借道于魏并无大虞。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赵国的决策是正确的,中山终究变成了魏国的一块弃地。 乐羊食子岂无情 中山国虽小,实力并不弱。乐羊和魏击率领几十万大军,把中山国围得水泄不通,但久攻不下。乐羊本是中山国人,儿子还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就把乐羊儿子五花大绑吊在城楼,逼迫乐羊退兵。魏军非但不退,反而攻势更猛,还拿吊在城楼上的乐羊儿子取乐。 中山国人对乐羊恨之入骨,杀其子烹其rou。乐羊不为所动,甚至食其子rou羮一杯。面对顽强的魏军猛烈攻击,中山国抵挡不住,城破国亡。 乐羊伐齐有功,但魏人亦有异声:乐羊其子之rou尚食之,其谁不食? 所以文侯虽赏其功,而疑其心。 冒犯国君不受罚反奉上宾 魏国苦战三年方打败中山国。魏王将夺取的中山之地封给悉心栽培的儿子魏击,此时魏击也已二十余岁,才华出众,文侯有意进一步锻炼其治国理政的才干。 当众臣争相赞誉魏文侯时,谋士任座不合时宜地当堂质问语惊四座,全场哑然。魏王也极其尴尬,赞美之声刚落,冷不丁闻此诘问,不由得怒火中烧。任座见势不妙,急忙离座退堂。 魏文侯压住怒火,续问相国翟璜如何评价他,翟璜说:您当然是个仁君。 何以知之?文侯又问。 翟璜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听说凡是一个国君仁义道德,臣子必定敢于直言。刚才任座直言不讳,就足以说明您是一个仁德之君。 “臣闻君仁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翟璜不愧是足智多谋的相国。他深知魏文侯好大喜功,又刚取中山国,更是踌躇满志,不可一世。此时,如果直言相劝,不仅大扫其兴,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不但救不了任座,反而殃及自身。翟璜先铺垫说凡是勤政爱民、德昭天下的君王,都很开明,广开言路,礼下贤士,这样臣工们才敢真言相告,直言相陈。然后,他话锋一转,以刚才任座出言耿直,毫无顾忌,来应证国君是仁德之君。言外之意,这话并不是我说的,而是事实摆在这里,我和大家都看得见。 魏文侯是何等聪明之人,立刻领悟了相国的良苦用心,转怒而喜,急令翟璜追回任座,奉为上宾。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任座冒犯国君不受罚反为上宾。 一是魏文侯确实是开明君主,能够听进不同意见,并及时予以采纳。 二是翟璜的机智应变能力强。 翟璜为相三十年,不仅为魏文侯推荐守西河的吴起,治邺防赵的西门豹,勇夺中山国的乐羊,改革变法的李悝等贤达之士,还是一个心胸开阔、不计前嫌的智者。 史称,乐羊的儿子乐舒是中山国一员将令,在一次战事中杀死了翟璜的儿子翟靖,翟璜为了魏国大业,依然推荐乐羊为大将军。乐羊感激涕零,这可能也是他后来在攻占中山国战斗中,目睹亲子被杀不为所动,坚持英勇杀敌、勇往无前的内在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