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满唐华彩在线阅读 - 第171章 世故

第171章 世故

    长安县衙。

    县令贾季邻大步赶到县尉公房,只见颜真卿正在写判书。

    “如何回事?”

    “曹家姐弟又惹麻烦。”颜真卿皱眉道,“拐只肥羊回家想宰,在酒中下莨若子…..”

    这就是安禄山开的头,数次设宴在酒中放莨若子诱杀契丹人,连长安的无赖都开始学了,契丹人还能上当。

    曹家姐弟家住长安县,平素犯事却常到万年县东市一带,这次在长安县辖地出了事,倒是苦主的身份。

    “谁与你说这个?”贾季邻道,“你可知这肥羊’是何人?”

    “他一直不肯自报姓名,我正使人查。”

    “哥舒翰!”贾季邻面露焦急,“方才他已在班房闹开了,午时他要入宫觐见,不可耽误了。”

    “原是这般回事。”颜真卿恍然大悟,看着天色道:“午时要觐见,已时二刻他才报身份,耽误不得啊。’

    “既知如此,还不将他放了?!”

    “县令不必急,正因此案涉及朝中重臣,才务必查清楚,否则让圣人以为长安县办案含糊。”

    贾季邻听着言之有理,这才关心起详细案情。

    曹不遮想闷翻了哥舒翰,结果他端起酒碗就摁着她灌酒,硬是将她灌倒了,且一觉睡到了天亮。

    若只是这般,确实是哥舒翰的罪责更大,但他的供词却也并非没道理——“她说的若灌醉了老娘,不收嫖资’,这是讲好的事。”

    贾季邻思忖到最后,想出了足够的情理判哥舒翰无罪。一转头,颜真卿却是写好了判文,一丝不苟地把双方各项触犯唐律的罪过记下,数罪并罚。

    “清臣,依我看,不管他想做什么,你我表面上还是得给他面子…….”

    正在此时,有衙吏匆匆赶来,禀道:“县令、县尉,宫中来人了!”

    “什么?你,你真是哥舒翰将军?!”

    曹不正倏地站起,瞪向眼前须发卷曲的西域大汉,犹觉不信。

    “你怎那般寒酸呢?”

    “我寒酸?你还打劫我。”哥舒翰仰天大笑,舒展筋骨,活动脖颈,道:“不过,你家酒色不错,饶了你。”

    “将军……..”

    曹不正犹想说话,却被曹不遮一脚踹倒。

    “怂卵,他是哥舒翰又如何?尿个长安县一边。还没王法了不成!”

    这姐弟二人是胡姬生的孩子,真正的杂胡,但这性情却颇对哥舒翰的味口,他哈哈大笑,自随着衙吏往外走去。

    贾季邻迎上前,笑道:“哥舒将军,失礼了。”

    “一场误会。”哥舒翰笑着揽过他,低声道:“把姐弟俩也放了吧?小事化无。”

    “好,好。”

    颜真卿却道:“只怕哥舒将军也不宜干涉长安县断案。

    “哈哈,颜少府真是秉公断案,有本事你就一直押着。”

    哥舒翰说罢,径直扬长而去。

    旁人都以为他是放下狠话,却少有人留意到他临走前,轻轻拍了拍颜真卿的背。

    出了长安县衙,上马之际,哥舒翰留意到有个少年郎悠悠闲闲从北面走来,有点面熟,原来是昨日在酒肆喝酒吹牛的小崽子。

    “小郎子,岁月匆匆,莫沉溺酒色,夸夸其谈。男儿当习文武、求功业,哈哈哈!”

    笑声未了,他已经驱马走远了。

    薛白驻目看着一人一马的背影,自嘲地笑笑,一路进了县衙,自去寻颜真卿。

    “老师,听说你将哥舒翰拿了?”

    “倒不如说是他来长安县坐了坐。”

    兴庆宫,勤政务本楼。

    “臣想得很简单,右相与王将军的过节,臣夹在中间难做,想着倒不如去嫖宿一晚,天明就来觐见。没想到那小娘子不是妓子,闹出了事,请陛下治罪。”

    哥舒翰说的确实是真话,他根本就不在意事情闹得大或小,无非是表明一个不牵扯这些朝争的态度,在外只管打仗,回长安了就只管依着性子来。

    倘若圣人真的想杀王忠嗣,他豁出前程也愿意为王忠嗣求情。但眼下这情形,彼此走得太近了反而不好,倒不如疏远些。

    李隆基听着他的解释,目光落处,只见这個胡将的脸上既有老实坦诚的态度,又不刻意掩饰眼神里的狡黠之感。

    这种小小的狡黠是西域胡人常有的特点,不掩饰反而显得更真诚。

    “起来吧。”李隆基不以为意地抬手,“你也不是初次犯这种毛病了。”

    “谢圣人。”

    哥舒翰家境优渥,父亲是安西副都护哥舒道远,母亲是于阗国公主。自小就喜好赌博酗酒,性格豪迈疏阔,恣意不羁。他四十岁时父亲去世,遂奋发图强,到河西从军,

    作战勇猛,一路升迁。

    他希望自己所剩的人生过得好,因此不像王忠嗣有那么多忧国忧民的心思,若圣人让他攻石堡城,他不会顾忌要死几万人也一定会攻下来。等打完了仗,他便纵情声色,

    不加节制。

    能打仗、图进取、有私欲、真性情,且点,李隆基很容易就能够看出来,对这个大将十分喜爱。

    “把朕的地图拿来。”

    “遵旨。”

    李隆基说的是“朕的地图”,言语中的豪气,其实说的是“朕的疆土”。

    手指在石堡城附近指点着,他开始考较哥舒翰的军略。

    他要巩固石堡城,增兵青海湖,募兵至十万,反攻吐蕃,收复黄河九曲……让大唐的疆土不断扩张,更加成就他这圣明天子的功业。

    之所以一定要任用安禄山在范阳、平卢,李隆基亦是有所考虑,西面作战之时,东北便该力求稳妥,而安禄山最了解胡俗。

    王忠嗣就不能体会这种雄才大略,牢sao很多,石堡城难打、蓦兵不宜、安禄山有异心。而今日一见哥舒翰,李隆基当即已决定换一个更好用的陇右主帅。

    大唐的名将多得是。

    是日,哥舒翰入宫时还只是陇右节度副使,走出宫门之时,已是陇右节度使,兼西平郡太守,朝衔鸿胪卿元载走过坊门,忽然回过头看向坊门边灯笼上写的“延寿坊”三个字,微微笑了笑,才

    赶向王宅。

    王忠嗣正在前院踱步,眉宇间忧思忡忡。

    “丈人是想见见哥舒翰?”元载上前问道:“但不知为何?”

    “若他将代替陇右节度使,岂有不当面交接的?”

    “那也该由圣人安排。”元载道:“丈人岂有私下相见之理?”

    王忠刷自有更在意之事,与元载这种只关心性命前程之人无甚好说的,自顾自思忖着陇右形势对整个大唐社稷的影响,脸色愈发凝重。

    他在陇右多年,认为在均田、府兵、租庸调等制度日渐崩坏的情况下,过度开疆,与兵锋正盛的吐蕃正面相搏,实非上策,这也是他回京述职想劝谏圣人的。

    翁婿二人便这般无言地站在院中,一个想着“劝谏”,一个想着“延寿”,直到天色渐暗。

    宵禁之前,管崇嗣终于回来了。

    “将军,我并未见到哥舒,他没有回永宁坊宅院。”

    “还在宫中?”

    “不知,想必他在避着将军。”管崇嗣摇了摇头,之后却又看了元载一眼。

    王忠嗣遂独自转回书房。

    管崇嗣快步跟上,小声禀道:“但哥舒将军让人传话,‘请将军放心,总好过把陇右交在旁人手里’。

    王忠嗣停下脚步,抬头看向暮光中的西北浮云,似看到了陇右的山川,无奈地点点头。

    开明坊,曹家小宅院。

    哥舒翰翻身下马,伸手一推,发现院门是虚掩的,径直便进去。

    在井边提水的曹不正回过头,讶道:“哥舒将军?你真来了?!”

    听得他这话,哥舒翰马上看向大堂,见里面已经亮起了烛火,随手把马鞭往曹不正身上一丢,道:“有人找我?”

    本以为是右相府的人在堂中相候,但进堂一看,竟是一个眼熟的少年郎与一个四旬落魄中年正站在那。

    “你们”

    “哥舒将军,有礼了。在下薛白,这位是高适,都是准备参加七载春闱的举子,想要向将军投行卷。恰好我老师任长安县尉,故而找到此处。”

    “高适见过哥舒将军。”

    哥舒翰愣了片刻,很快哈哈大笑起来,转头看曹不遮正警惕地站在一角,当即吩咐道:“去,端酒来,招呼这两位朋友。

    仿佛这里是他的家,曹不遮是他的外室妇一般。

    “我听过你们的名字,也不必投行卷了,朝廷一年只几个进士。”哥舒翰道:“我保举你们到陇右幕下任职便是,坐,不必客气。”

    薛白看向曹不遮转身出去时的背影,提醒道:“将军年纪不小了,酒色之事上,当有所节制才是。”

    “这你就说反了。”哥舒翰道:“反正年纪大了,还有何好节制的?”

    说罢,他想起白日在长寿坊还劝薛白进取,结果到了晚上,薛白反倒劝他节制。

    高适都还没来得及表态是否愿意到陇右幕下,话题已被两人这般迅速地带了过去。

    “将军潇洒,可否看看我们的行卷?”

    “来!”

    哥舒翰也不推却,接过两个卷轴,借着昏暗的烛火看了看。他虽是胡人,也是大唐官宦子弟,颇通文学,看得出诗的好坏。

    薛白的行卷字数有些敷衍,只有一首五言绝句,名为《哥舒歌》,但细看之下,他竟挺喜欢这诗。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卷好这行卷,哥舒翰毫不客气地收下,往怀里摸了摸,发现没带什么值钱之物。又见曹不遮没过来侍酒,干脆起身,亲自给薛白倒了碗酒。

    “你既然不愿到我幕下,我也帮不到你忙,请你一碗酒,谢你为我写诗。”

    薛白道:“将军帮得了我忙,助右相与王将军握手言和,如何?”

    “哦?”

    此事正是哥舒翰心中所愿,此时才不再轻视薛白,脸色认真起来,而此前他不过是在逗这少年郎玩罢了。

    薛白道:“有舍才有得,再罢了王将军朔方节度使之职,只保一个河东,也就不那么碍眼了。”

    “将军总是不肯明哲保身,李光弼劝了他许多次,就是不听。”哥舒翰叹息了一声,举起一碗酒鲸吸牛饮,一口而尽。

    薛白与他刚刚相识,表明了彼此立场相同就足够了,不必说太多。

    哥舒翰则缓缓展开高适的行卷,同时道:“我早已读过高三十五的诗篇,最喜欢那首《燕歌行》。

    高适有些意外,道:“惭愧,我不曾为国事尽力,只有这些抱怨之词。”

    “不要丧气,我也是到了四十岁之后才有成就,不晚。”

    话是这般说,两人家世却有不同。

    哥舒翰低头看去,卷首是一篇五言律诗,题为《望陇》。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已。”

    看了这一首诗,哥舒翰目光闪动,末了,干脆问道:“高三十五,你可愿到我幕下做事?我已任陇右节度使,可上表为你请封朝衔。

    高适有些意动,转头一瞥,只见薛白正低头浅浅地抿了一小口酒,没有看向他,显然是不打算插嘴,任由他自己考虑。

    若只要到边镇幕下做事,薛白大可不必这般费心。

    高适遂起身执了一礼,道:“可否冒昧请哥舒将军在科场上出手相助?提携之恩,我必铭记。”

    薛白点了点头,放下酒碗道:“若高兄中了进士,还是可以到哥舒将军幕下做事。”

    “好。”

    哥舒翰竟不推托,收好高适的行卷,道:“此事我会找机会与右相明言。”

    数日后,李林甫也收到的高适的行卷。

    展开一看,行卷上是一首排律长诗,题为《留上李右相》,其中颇有些赞誉之句。

    前十六句谀颂李林甫的功绩,如“风俗登淳古,君臣挹大庭。深沈谋九德,密勿契千龄”,后十六句描述自身的穷困处境。

    “薛白变了,圆滑世故了啊。”李林甫抚着卷轴上的诗作感慨道。”

    苍璧见主家心情不错,凑趣问道:“阿郎,既是高适的诗,如何是说薛白变了?”

    “你当薛白只是在帮高适?这是助人亦助己,先是借哥舒翰之口,表明想让王忠嗣与本相冰释前嫌;之后又借高适之行卷,递上奉呈之词,皆是示弱。马上要春闱了,他一心功名,不愿在此事上与本相有所冲突。”

    苍璧有些发愣,很难相信“助人亦助己”这种话会出自阿郎之口,反应过来之后道:“这竖子,倒不如亲自到阿郎面前赔罪。”

    李林甫摆了摆手,心知薛白圣眷在身没必要如此,眼下这般已足够了。

    再结合杨钊最近常常跑来拍马屁,不难看出,此事归根结底还是杨党在示好。

    右相府如今在推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杨党其实也有资格拉拢哥舒翰,但表态可以不闹事,以换取几个进士名额。

    如此,是否点高适进士及第?确可以好好斟酌了。

    李林甫思忖了一会,吩咐道:“招崔翘来见本相。”

    冬月中旬,颜宅。

    大堂上响起了一声清脆的欢呼。

    在猴子的故事结束了一个多月之后,颜嫣终于是等到了薛白新的文稿,展开来看了,这次说的却是一条白蛇的故事。

    薛白原本是想写个宋徽宗的故事,脉络都想好了,就从其当端王时擅蹴鞠、书画、音律开始,写他登基,任用蔡京,再添些与李师师的轶闻,最后写到靖康之变。

    但到最后,他还是作罢了。

    春闱之前不必惹这种大祸,春闱之后也忙,何况还能靠故事劝谏李隆基不成?

    此时他站在那,颜真卿仿佛看出了他心事。

    中的不安份,问道:“你近来未惹祸?”

    “学生不仅未曾惹祸,还消弥了不少祸颜真卿大概知道他最近在做什么,点了点头,道:“开了春,老夫将迁任监察御史,巡查西北。到时老夫不再在长安,你万不可再招惹哥奴。

    “学生明白了。”

    薛白早知他要升官,却没想到他品级没有什么提升。但再一想,监察御史虽品秩不高但权限很大,这一趟巡查西北能迅速累积功绩,再回朝就很容易迁任朝廷大员了。比如杨钊从御史往上升迁速度就很快。

    重要的是,从哥舒翰、颜真卿的官职变化就可看出,李隆基有意拓边、攻打吐蕃。

    同时,随着东宫失势、王忠嗣的兵权丧失,朝中的纷争也暂时尘埃落定,接下来政务必然由李林甫全权主导,故而颜真卿有此提醒。

    薛白不能再像过往那样趁着两股势力争权在其中浑水摸鱼。等到王忠嗣、颜真卿离开长安,他也得尽快取得官身,脱离这个漩涡中心。

    好在他确实没有再招惹李林甫,借着哥舒翰之事主动讲和了,韬光养晦,不丢人。

    冬月大雪纷纷,使长安百姓的日子显得宁静起来。

    哥舒翰没有在长安久待,接受了任命之后,马不停蹄地便赶回了陇右。

    临行前,他向圣人状告王忠嗣在陇右时以功名富贵自傲,苛待士卒,圣人遂罢了王忠嗣朔方节度使一职。

    让小勃律王及其王后吐蕃公主在圣人面前跳了舞。

    到了腊月,高仙芝、封常清进京献俘,不久,又因为高仙芝与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之间的矛盾闹得满朝风雨。

    此事确是高仙芝的错,在灭了小勃律国之后,越过夫蒙灵察直接向朝廷报功,此为官场大忌,夫蒙灵察扬言,若非这“啖狗肠的高丽奴”立了大功,必杀之。

    薛白没有资格参与这些军国大事,这次很老实地没有掺和,他本与岑参说好要拜会封常清,也因此事而推辞了,似乎真的洗心革面、异常老实。

    当然,此事也没有什么是他必须要去改变的。

    李林甫使人盯了数日,发现杨党也并未拉拢安西将领。

    但趁着这个时机,杜有邻在杨銛的举荐下迁任了吏部功考郎中,重新披上了红袍。

    在天宝六载末,这是最不起眼的一桩小事,巧的是,它距离杜有邻牵连大案而险些被杖死,恰好整整过去了一年。

    待腊月过去,一转眼就到了天宝七载。

    离春闱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