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汉明大黄袍在线阅读 - 关于袁崇焕的二三事

关于袁崇焕的二三事

    近几天,很多读者对于寒虾前边所写的为袁崇焕平反一事,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那么,在下不妨和大家伙儿讨论一二。

    什么是平反?很多人都以为寒虾就是盲目地崇拜袁崇焕,要把他标榜成一个大英雄。错了,不是如此。袁崇焕被凌迟,定的最主要的罪就是通敌叛国。那么问题来了。他袁崇焕有没有通敌叛国呢?如果有,那么平反就是错的,如果没有,即使他袁崇焕有一千个不好,还是一万个不好,这该平的反还是得反。你崇祯不能拿一个上纲上线,会被万夫所指、遗臭万年的罪名,用来除去一个你不信任的人身上,就像现在的精三胖一样。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说,袁崇焕为什么会从一个崇祯极为信任的人,变成一个崇祯怀疑的对象了。首先,有史料说袁崇焕主张过与大金议和过。这一点,寒虾表示怀疑。这袁崇焕向来主张复辽,怎么可能议和?就算议和,以袁崇焕的性格,这种左倾还是右倾的思想路线,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上。他私自怎么可能议和?给他一万个胆子也不可能。

    其次,就是那个杀不杀毛文龙的问题了。这一点也是大伙儿争论地最激烈的地方。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袁崇焕通敌叛国,想要为皇太极除去东江的毛文龙。那么,杀了毛文龙之后,应该怎么做?如果他叛国,是不是该提前给皇太极吱一声,就算不说,那可不可以清洗一下岛上的势力?有人可能要说了,袁崇焕独自一人去的,没那能力。有没有那能力呢?尚方宝剑在手,除了崇祯,就没人敢动袁崇焕一下,除非真的毛文龙手下要反了。而他做的,却是稳定军心,到后来什么谁谁谁造反了,那是毛文龙没了,岛上没个话事人,就这么起内讧了。这一点,袁崇焕有错。

    还有,就是那个所谓的千里奔袭了。皇太极绕过关宁防线,偷偷摸摸地进入关内。这可把崇祯吓坏了。要知道当时最强悍的大明军队都是在关外,关内根本就没什么军队。如果袁崇焕是汉jian、通敌叛国,甚至还有些读者甚至认为孙承宗都是通敌叛国。那好玩了,他袁崇焕也用不着调集军队来回援了,大可以压下来,守在关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知道,那时候的袁崇焕,是有这个权利的。

    问题出就出在这个袁崇焕太耿直了,一心想打胜仗。他知道皇太极游骑作战十分强悍。就故意绕着圈子跟着他,最终在顺天府下,开始反击。大明的火炮可不是盖的,而且骑兵不善于攻城。袁崇焕就是抓着这一点,才敢如此做的。可问题就在于那是皇城啊,孙承宗或许知道自己的手下是什么想法,可皇帝和那帮大臣吓坏了。你袁崇焕都把皇太极引到家门口了,就差没打开城门杀进来了。不是通敌叛国是什么,杀,必须杀。借着杀毛文龙,引皇太极入关,让疑心病极重的崇祯产生怀疑的时候,再添点油加点醋,这么着,就处死了。

    那么,老袁就这么死了。死得值得吗?不值。死得应当吗?应当。谁叫你丫的这么欠,做的事都是走钢丝的事情,人家不怀疑你怀疑谁?但是,坐实通敌叛国,就是妄加之罪了。从上边哪一点,都不足以证明袁崇焕是个汉jian,是个卖国贼。所以,寒虾说为他平反,是有理有据的,并非空xue来风。大明的史书,为何贬低袁崇焕?那是为了巩固朱明的统治。我只能说,见仁见智吧。毕竟一个历史人物,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吾等也不能真的穿梭到那个朝代,一睹真相。

    但是,如今我们谈起慈禧、谈起李鸿章,都一口一个卖国贼,一口一个丧权辱国,可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看一看。是,慈禧是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可是她提倡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有人可能会呵呵一笑,寒虾,你脑残吧。戊戌变法是光绪皇帝干的,慈禧那个老妖婆就会暗中阻挠,最后杀了那些变法的人。寒虾想说的是,光绪一个傀儡皇帝,能不经过慈禧的同意,就戊戌变法?慈禧若是要阻挠,会过这么久才阻挠?如果可以强国,她慈禧会不变法?后来的清末新政也表明了,慈禧不是固守老思想,相反,是改革的倡导者。)还有李鸿章,人家不过就是一个背黑锅,在谈判书上签字的人,就被骂成丧权辱国,合适吗?就如同一个外交发言人一样,你骂他是软骨头,没用的东西前,请先想一想,一个国家足以不足以用那种犀利的言辞来反击他国。弱国无外交,不是李鸿章个人的错误,也不是谁谁谁的错误,错在何处,错在一个王朝,没有在一个正确的时代,走入一个正确的轨道!至于为何没有走入,别说什么统治者没远见卓识,没有什么什么的,换做是你当皇帝,每年的gdp占一半的世界gdp(指清朝),就算到了1820年,那都是数一数二的,你还会跳脚说要改革,要立法吗?

    其实很多人看历史,都带上了有色眼镜。一亡国,就说是哪个皇帝不好,哪个人是jian佞。我们站在大局上看一看,从万历开始,连续几十年的歉收,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本就是要命的。寒虾敢这么说,就算是一个明君,放个唐太宗来,就算是有再好的制度,饿死人也是必然的。不发达的时代,你拿什么来赈灾,整个大明都闹饥荒。所以,不要总是将亡国推卸到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他们只不过是加速了这一历史必然的发生罢了。

    我们评判历史,太过片面,太过肤浅。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总有一个喜好,那就是喜欢把一个错误的、丢人的事情,统统加罪在一个人身上。这样很不好,很不科学。我们可以对一个人物有不同的看法,但不能过于放大一个人的优缺点,就像有些偏激的读者,说是要让袁崇焕为两亿的大明百姓负直接责任,这么偏激就不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