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大明书童在线阅读 - 第二十四章:近代先声

第二十四章:近代先声

    “陛下,近来城中流民增多,可近日一来事情繁杂,二来没有过多的储粮来安置流民了。”内阁首辅李时向皇帝报告。

    “嗯,这些事,朕…已经知道了,可…”朱厚熜这些日也为此事忧虑。

    “陛下,此事务必要妥善解决啊,流民过多,恐…酿成青羊山之乱啊。”李时显得忧心忡忡。

    朱厚熜也颇为心忧:“不知哪位爱卿可有良策?”

    “陛下,流民过多,盖因失去土地,无以为生…”彭岳看看朱厚熜的脸色也甚是无奈。

    其实朱厚熜也知道豪强兼并土地严重,而其中以各地藩王与皇亲国戚为甚,每次改革都阻力颇大,他也不愿意得罪这些人。而且就连他自己的皇庄,每年也能向自己的私库里贡献不少钱,他自己也不愿放弃这笔利润。

    “而安置流民,以给予其生计为要,发放救济非长久之策。”彭岳接着说道。朱厚熜听了虽然点头,但又怕他提出改革土地之事。

    “而安置流民,不必非要给予土地。”朱厚熜听到彭岳这样说,心中不禁一喜。

    “今日京城内开有许多纺织作坊,如果朝廷设立政策对这些作坊进行保护支持,允许其扩大规模。那么这些作坊可吸收大量流民,如此问题可解。”彭岳顿了顿,他知道朝中肯定会有人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来反对。

    “陛下,臣建议还要另外设一个机构,对这些作坊进行管理,以防乱象。”彭岳心想如此让步,而且专门机构的设立也让你们有机会牟取私利,就不要反对了好不好。“虽然农业为本,但这些作坊以吸收流民为要,也算是于国有益,望陛下纳之。而且,如果照此法办,对国库税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

    却说朱厚熜本不迂腐,一听既能解决流民问题,还能增加税收,还不触及皇亲国戚的利益,当下满口同意,不许再言其他,并吩咐彭岳着手此事,即刻去办。

    散朝后,彭岳进了偏殿。

    “爱卿,还有何事啊?”朱厚熜问道。

    “陛下,关于纺织作坊一事,臣还有话要讲。”彭岳看看朱厚熜脸上并没有异样,继续说道:“陛下,朝廷经营的那些手工业作坊业已没落,臣究其原因,一来耗费过多,二来乃是技术不更。因此,臣建议,开设一织造局,研究纺织技艺。”彭岳知道如果在朝堂之上提出此事,必会遭致群臣反对,因此只能私下劝谏,因为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构想。

    “爱卿的想法是好的,可是…织造局的费用…”显然,朱厚熜对这种事都是很谨慎的,他必须要保证万无一失,才肯放手去做。

    “费用自然是由户部出,但是陛下放心,这笔投入只是很小的一笔费用,而且不日便可收回成本,获利颇丰…”彭岳听见朱厚熜的发问,连忙解释了起来。确实,朱厚熜对于这些事情并不是很懂,所以自己必须详细地说清楚。

    “爱卿打算如何利用这织造局盈利?”朱厚熜依旧是一副不解地表情。

    “其实户部只需要出一小部分资金进行技术研究,银子大约都用在场地,延请研究人员以及实验费用…”彭岳参照着后世的研究所将自己的构想说了一通。

    “研究人员就不必了,咱们大明那么多匠籍,直接把他们征过来就好了,干嘛还要付他们银子…”显然朱厚熜对彭岳这种想法很不理解。

    “陛下,研究需要头脑,需要热情。强制将他们征过来,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受打击,恐怕到时候并不一定会有好的研究成果…”彭岳发现和眼前“这位爷”解释这件事还真是麻烦。

    “他们敢!还反了他们了!”朱厚熜虽是这样说,却也面带笑容,“到时候那些消极怠工的,全部拉出去砍了…”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彭岳连忙出言阻止,他真怕自己偷鸡不成蚀把米,别好事没做成,反做了一件大坏事,“我们并不是招工匠来做工作,而是招研究人员来进行技术研究。况且那些工匠能够做活计,但是不一定能够做研究。而且这也耗费不了多少银子,只需提供他们饭食即可…”彭岳还是决定将给他们工资,并进行高额奖励的这些事瞒下来,反正朱厚熜自是不会管这些小事,户部的银子又都是自己管着,到时候拿出这点钱来其实是没有关系的。

    “当然要提供给人家饭食,不然凭什么叫人家给你白做工,哈哈…”朱厚熜自以为理解地笑了起来。

    “陛下圣明…”彭岳有些违心地赞叹道。

    “陛下,这织造局确实还可以盈利不少,首先,我们研究出来的技术可以推广到一些比较大的纺织作坊,这就是一大笔收入。甚至我们可以于织造局之下多设几个朝廷经营的纺织场,就像那些朝廷经营的窑厂一样…”

    “好了好了,这件事就依了你了…”朱厚熜漫不经心地说道,“换汤不换药,不过就是设几个朝廷经营的作坊呗,朕准了就是了…”

    “谢陛下…”彭岳苦笑道,他没想到自己说了半天,朱厚熜竟是这个理解。

    “地方也不用再花银子找啦,朕在宫外给你选一处地方,你就在那里办…”朱厚熜笑着说道,“不过你可不准给朕赔了银子,要是赔了银子,朕拿你是问,哈哈…”

    “臣遵命!”彭岳自是听出了朱厚熜话语中的戏谑之意,也跟着哈哈笑了起来。其实赚钱这个事,彭岳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了。如果朱厚熜的最低要求只是不要赔钱,那么此事自是万无一失。

    此时彭岳看朱厚熜挺高兴的样子,便接着说道:“陛下,今日所言流民之事,臣深感忧虑。自土木堡之变后,精锐之军毁于一旦,京城军备便日益松懈。如果他日真起流民之变,臣恐对陛下不利。现今京城所备火器,仍为英宗旧时所用。因此,臣奏请开设一军器所,研习新式火器。”彭岳注意到自己说到后面时朱厚熜脸上微微有些不悦。

    “陛下,这并不是先例。”彭岳又开始讲起了之前的例子,其实这些事他好多都已经忘了,都是这两天现查阅的,“明初洪武年间便设置了军器局,鞍辔局,以及兵仗局,只不过后来因为战事日疏而有所废弛。宣德年间也设置了盔甲厂承造军器,后又设王恭厂分造…”

    “你说的这些朕都知道…”朱厚熜的面色缓和了些,“朕也知道行军作战中兵器的重要性,只不过这些局所的设置管理也是多有弊端…”

    “陛下,既然有弊端,就应整饬,而不能停滞不前。臣愿意替陛下将此事做好,不让陛下再为此劳心…”

    “可是这设置的是不是多了些?”朱厚熜还是一脸的忧虑。

    “确实有些多…”彭岳轻声答着,“臣觉得洪武年间的设置比较合理,分工明确,臣希望陛下能够效仿太祖之治…”彭岳知道只要将朱厚熜和太祖、成祖比到一起,朱厚熜便由衷得高兴。

    “那爱卿就替朕将研制军器的这些场所集中整饬一下,该裁撤的就给他裁撤了…”朱厚熜一边说一边摆着手。

    “陛下,臣还想增设一个军器所,这个军器所只负责研制火器,不负责其他武器的研制…”彭岳终于将这个设想说了出来,他要将中国提前带出冷兵器时代,进入火器时代,尽管现在说这话为时尚早,但总该要有这样的想法啊。

    “这…火器…其实火器还是挺重要的…”朱厚熜在那里自言自语着。

    “陛下,宣德年间,各地都司卫所就各设局,造兵器甲仗。正统十四年朝廷就授权各省可以制造铜将军,火铳之类的火器。如今地方上都可以造火器,难道朝廷不该在京城设一个军器所研制更先进的火器吗?”彭岳发现还是用这种制衡地方的理由,才能对朱厚熜进行劝说。毕竟,你要站在他的角度为他思考,他才会同意你的观点,有重用你的想法。

    “爱卿的意思是要朕收回地方上制造兵器的权力?”朱厚熜看着彭岳,皱着眉头问道。

    “臣非此意…”彭岳不知道朱厚熜为什么会想到那里,果然这个帝王是不简单。

    “地方上战事要多于京城,如发生流民之变,再向地方上运送火器,恐怕是来不及了…”彭岳慌忙解释了起来,他生怕因为自己说错一句话,而让朱厚熜做出一个不好的决定。

    “那爱卿认为朕该如何呢?”朱厚熜身体不自觉地向前倾了倾,表情也显得更加严肃。显然彭岳提的这个建议,说到了朱厚熜的心坎里。

    “臣建议在京城设一个军器所,规模要大,专门研制新式火器…这些军器所研制出产的火器威力要大,在作战中能够发挥奇效,无论是对外作战,还是…对内镇压,都能产生巨大的压制作用。这样一来,虽然会耗费一些研究资金,但是得到的东西会更多…”

    “那爱卿觉得建这个军器所,大约需要多少银子?”朱厚熜面色凝重,心中对彭岳提出的政策却是不知不觉间认同了,只不过对资金还有些犹豫。

    “这个臣一时也不敢妄言…”彭岳凝眉急急地思索着,“但是臣可以保证不会耗费过多…陛下,如果您担心此事,臣愿意以织造局所赚的利润来支持军器所的研究,如果织造局不赚钱,那么臣就绝口不提军器所之事!”

    “爱卿言重了…”朱厚熜笑笑,“户部理应为此出资,如果你那织造局不够,再从户部支取就可以了,难道朕还没有钱研制火器吗?哈哈…”

    对于朱厚熜这种顺水推舟的行为彭岳也只能尴尬地笑笑,道一声:“皇上圣明!”

    “不过这爱卿管理着织造局,还忙着漕运的事,肯定是忙的焦头烂额…”朱厚熜一副关切地表情,“虽然爱卿为军器所提供资金,但是…”

    “陛下,臣建议,为了提高效率,军器所所造军器仍由京城禁卫军主管,研制之人无调动之权。”彭岳一下子便明白了朱厚熜言语之义。

    “京城禁卫军?”朱厚熜不知道在看些什么,“这恐怕也不妥吧?禁卫军负责京城守卫之责,任务繁重,不应因此而分神了…”

    “干脆这样吧,军器所研制出来的武器就由武器库的官员管理就好了…”朱厚熜用手指指下面的彭岳,“当然,这军器所的具体经营还是由你来负责…”

    “臣最近确实为漕运之事忙的分不开身,而且那报纸之事还需细细琢磨,臣实在是力不从心。所以臣希望军器所研制之事由夏言夏大人监管。”彭岳知道夏言恩宠日隆,并且与自己交好,交给他办不仅朱厚熜会同意,自己也放心。

    “哈哈…”朱厚熜听到彭岳这样说心里不免高兴,可又有些不好意思:“既然是爱卿所思之策,就由爱卿和夏言共同督办吧。”

    “谢陛下。”彭岳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子睿啊,朕知道,你颇有才干,不过如今你年纪轻轻,却已贵为户部右侍郎。升迁过速,恐遭人妒啊,虽然你将漕运等事都办的甚合朕心,但是,朕就先不擢升你啦。”

    “臣只求为陛下解忧,不求显达。陛下之恩,臣永生难忘。如今臣已知足,不求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