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乱世英杰在线阅读 - 111渤海袁氏兄弟起义军

111渤海袁氏兄弟起义军

    常山郡甄府,刘尧正在庭院里练习枪法,回到真假的这几天他也没有忘记清修武艺。自从甄逸决定搬离冀州到荆州之后,甄府开始改变了过去热闹的景象,刘尧也把离家许久的孙策,平安两人调到和甄逸的家属一起,护送着杨再兴,杨巍,杨元庆等将领的妻儿向南阳出发。留在身边的也只有赵云兄妹和前来投奔的刘基一伙人。说起来也死巧事,从赵家村回来的第二天,刘尧他们就接到了韩顺派出的探马快报说是张燕的黄巾军袭击了城外的流民驻地,守军兵力不足,情况危急。

    常山郡太守也和刘尧商量过后,就派出了常山郡的后备军队前去援救,而领头的将领淡然就是杨元庆的。不久之后,刘尧又从系统里面得到了岳云和岳翻的信息,才知道李绩和岳飞前来投奔自己。便立即给作为后援的杨再兴飞鸽传书,让他见到岳飞后,将他们安全送回城里。

    一场枪法舞下来刘尧也是出了身大汗,“啪啪啪”在旁边观看的刘伯温说道:“堂弟不愧是天子之子,天赋非凡啊。让人想不到你是从童渊大师不到一个月的功夫,竟然将枪法练到了如此境界。”

    “伯温大哥还是不要恭维我了,说说今后的事吧。伯温大哥,昨天我收到消息,洛阳那边传来,父皇的身体可能是不行了,去完并州,我就打算回趟京城去看看。我想问你一下,如果父皇驾崩,我这个燕王该怎么办?”刘尧和刘伯温走到一处凉亭,支开周围的下人后问道。

    刘伯温摇着羽扇没到三下,眼睛一亮,便有了注意。笑话要是刘伯温想办法的时间超过了摇扇子三次,那他也不是那个半人半神的刘伯温了。只见刘伯温从衣袖里抽出一卷图纸,展开放在石桌上,说道:“堂弟,请看这儿!”刘伯温手指一出要地,“这里就是王爷的帝王基业。”

    “秣陵县!这是什么意思?”刘尧不明白刘伯温为何将秣陵这么一座小县城说成是他的帝王之基业。便问道:“伯温大哥,秣陵只是一座小县城,不要说没法和繁华的东西两京相提并论,也没法和襄阳、邺城、下邳这样的州治所相比,就是比起宛城、舒县、曲阿这样的郡治所也是不如,城墙低矮破旧,南面群山林立,北面长江盘绕,这哪里是什么帝王之基石。”

    但刘伯温却已经手摇羽扇,放声大笑,向刘尧道:“堂弟请看,这长江绕半城而过,势若盘龙;紫金山如猛虎雄踞,当真是龙盘虎踞;北有长江天险,南有紫金屏障,秣陵必然稳如泰山。城墙低矮,轻易便可推倒扩建,周边田地多加开垦,便可化为良田。竖起大旗,广招百姓,不下十年,这秣陵城便能够成为足以比肩东西二京的大都市,帝王之都,便在此处!”

    喝了一口茶,刘伯温接着说道:“我可是得到消息,你去年让秣陵县令顾雍大力对秣陵旧城拆迁,修筑了新的城池,我可是不怀疑你的用意。”

    刘尧作为穿越者,当然知道后来的秣陵便是与长安、洛阳并肩的六朝古都,从三国时期的孙吴加过于此,到后来的司马炎衣冠南渡,建立东晋政府,也是在健康城。之后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乃至五代十国的南唐,明朝朱元璋和南明王朝,清朝咸丰时期的太平天国,到近代民国临时政府,蒋介石政府都在这里定都。虽然现在看起来不起眼,但它的潜力却是不容置疑,点头道:“大哥所言,甚善!但是?”

    “堂弟,担心的是这里离中原太偏僻了。”刘伯温看出了刘尧的担忧的问题。“其实这些很容易办到,你之前不就是在干这件事吗?”刘伯温等着刘尧在那里思考,没有惊动他。

    众所周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其实,朱元璋心中一直不愿,定都南京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公元1353年,朱元璋攻下定远后,采取谋士冯国用的以金陵作根据地的谋略,于次年攻下金陵,称应天府。再经过12年的艰苦奋战,他终于打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直至第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议都城之事。当时有几处地方在商议之中:长安、洛阳、开封(当时称北京)、北平(今北京)、临濠(今安徽凤阳)、南京。朱元璋很想在其老家临濠定都,但经大臣刘基的极力劝说后,终于改南京为京师,作为都城。

    南京虽定为都城,但有三个难以补救的缺陷始终在困扰着朱元璋。一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质;二是元朝残余势力仍虎视中原,伺机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长莫及的感觉;三是大内填燕雀湖而成,地势下沉,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迁都。迁往何处?他心目中认为长安较好,于是在1391年特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视察。然而,时过境迁,全国经济格局早非汉唐时代,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漕运艰难,迁都长安客观上已不可能。朱元璋终于不得不概叹“兴废存数,只得听天”,打消了迁都意图。

    既然有这么多的不利因素,那为什么大明帝国最初还是将都城定在南京呢?

    第一,从财政经济方面来看,宋元时中国经济中心和重心已经南移。史书记载:当时“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换言之,南京是当时东南与南方各省经济的枢纽,也是全国经济的重心,甚至可以说就是全国经济的中心,有这么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为背景,南京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都城就绝不会有物质经济之忧,这是定都北方所绝对无法与之比拟的。

    第二,除了经济因素以外,文化因素也不可忽视。宋元以后,中国的文化中心也已经转移到南方来。元代时很多著名的文人画家、戏曲家、艺术家等等,大都出自南方。南京及其江南地区文化氛围浓厚,人杰地灵。

    第三,大明帝国建立之初财力不足。大明刚刚开国,百废待举,如果要放弃南京折腾到别处建都,无疑要耗费很多的物力、财力,这对刚刚建立的大明帝国不啻一项沉重的负担。

    第四,感情因素。朱元璋从攻占集庆到建立大明帝国,在南京前后已经呆了十二年。南京是朱元璋打天下的中心根据地和大本营,同时这块热土也见证了他一路的艰辛和丰功伟绩。因此说朱元璋对南京还是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

    第五,应天根基。从攻占集庆那天起到考虑定都,朱元璋已经在南京城内外陆陆续续搞了很多城池建筑,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讲的“城市建设”,尤其是以1367年九月完工的新吴王宫即后来的明故宫为主体的明初南京城已经具备未来都城的雏形。如果要舍弃这些现成的建设到别的地方建都,节俭的朱元璋一下子还真不舍得。

    第六,中坚反对。朱元璋身边的这些开国大臣们,大多来自淮右的凤阳、定远乡下,原来世代为农,他们来到南京,心理上已经觉得很不错了。而且这时他们的岁数大都在不惑之年,假若执意要到北方去,他们不一定能接受得了,吃也吃不习惯,住也住不习惯,搁谁谁愿意啊?总之在考虑迁都时,大臣们反对声一片。

    第七,偶发因素。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事业的接班人太子朱标在考察未来迁都之地西安以后突然病逝,最后促使了犹豫不决的朱元璋还是把都城放在南京。

    以上的优势都是自南宋之后,江浙地区的经济实力才逐步超过了北方地区,放在东汉末年这个时代可就不一样了,而刘尧之所以会对刘伯温的想法有如此怀疑,便是基于这一点。

    刘伯温对于刘尧的怀疑并没有解释,反倒是说:“王爷是否记得前朝秦始皇修筑今人斩断天下龙脉这事,而这秣陵城可是亦在其中。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开始巡游全国,来到一个叫“秣陵”的地方。他看到在空中有一团紫气,因为在古代紫色也是王室的一种象征(“天宫谓之紫宫”,皇帝是天子),而秦始皇幻想自己的秦王朝能延续万世,所以认为那团紫气就是王气,这里将来会诞生一个人与他争夺天下,就下令凿通当时的“淮水”,使其与长江相通。也就是凿断龙脉,以泄王气,这条河后来就叫秦淮河。实际上那团紫气就是紫金山上的某种矿石在阳光照射下又反光到云层。至于虎踞龙盘,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一种就是“钟山龙盘,石头虎踞”。”

    “这件事我知道,所谓龙脉乍看不可捉摸,玄机暗藏,其实天机已露,只需用些心思,便可拔云见日,尽览一角之下冰山真面容。秦始皇当政的时候,有术士告诉他说秣陵那地方有王气。古代中国人很相信风水一说,于是秦始皇很担心,是不是这意味着那地方将会出生一个未来的皇帝和自己抢夺天下,便命令术士想办法消灭那王气。术士用了两个办法,一是挖断紫金山。在风水的说法上,紫金山龙盘虎踞,是王气的一个来源,而术士对付这情况的方法就是斩断龙脉,杀死猛虎,所以一定要挖断紫金山。同时,他们还在紫金山上埋了许多的金玉宝物,据说这些东西可以“镇压”住那龙虎,这”秣陵“古称“金陵”因此得名。第二个方法是挖了一条秦淮河,据说这条河的作用是可以“泻”掉这里的王气。”刘尧把这一典故一说也是很不理解,“这秦始皇断秣陵龙脉不知道和这事有什么关系,远的不说,这秣陵龙脉究竟断没断我也不清楚。”

    “我敢确定这秣陵城的龙脉并没有受到影响,当年秦始皇在秣陵占龙脉确实是成功了,但是遗憾的是有人在淮南和江东一带断龙脉的时候出了差错,导致将华夏龙气都集中在了这两个地方,也就是出现了后来的伪天子陈胜吴广,之后的西楚霸王项羽和我们的先祖高皇帝刘邦。这秣陵相比较这两个地方是时机不对,秦始皇的金人只是将这里的龙气暂时影藏起来没被人发现。我去年夜观天象,发觉自王爷就藩荆州,掌控扬州,荆州,豫州,交州四州以来,这秣陵的龙气越加的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