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玄幻小说 - 国色芬芳在线阅读 - 童养夫二十七

童养夫二十七

    同时,境内有一些地方形成区外方言岛。蕉城区飞鸾镇的碗窑和礁头村(共3000多人)讲闽南话;霞浦县的三沙镇和水门、牙城两个乡镇的部分村庄,以及下浒、柏洋、长春等乡镇的少数村庄(共约7万多人)讲闽南话;福鼎市的沙埕、前岐、店下、白琳、点头、贯岭、俞山、叠石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共13万多人)讲闽南话;还有柘荣县的乍洋乡和东源乡的少数村庄(约500多人)也讲闽南话。全地区约有21万多人讲闽南话。闽南话是宁德境内第三大方言。还有少数地区形成汀州话(客家话)方言岛和莆仙话方言岛。古田县风都镇的后溪、珠洋两个村(约5000人)讲客家话,霞浦县柏洋乡利埕村福鼎楼自然村300多人)讲客家话,柘荣县城郊倒龙山村(100多人)讲客家话。此外,福安市社口镇首笕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和点头镇观洋村以及寿宁县西南部边境个别自然村讲客家话。霞浦县溪南镇岱屿村(100多人)讲莆仙话;福安市下白石部分村庄(400多人)讲莆仙话;福鼎市沙坦镇澳腰等村庄(数百人)讲莆仙话。

    闽东方言南片的福州话在境内少数地方形成方言岛。福鼎市秦屿镇(3.5万多人)全讲福州话;霞浦县的海岛乡和柏洋乡的北岐村、长春镇的计米村(共1.4万多人)讲福州话。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一些县的边界村庄讲邻县方言。屏南县西北部岭下乡的富竹、上楼、东峰、上梨洋、葛畲等村因与闽北的建瓯市毗邻而讲属于闽北方言系统的建瓯话,周宁县的西北部与政和县接壤的泗桥乡的赤岩、洋尾、洋尾弄、吴厝坑、吴厝坪和纯池镇的前溪等村庄讲属于闽北方言系统的政和话;霞浦县的东冲半岛与罗源县的鉴江镇隔海相望,该县北壁乡的东冲、上岐、下岐几个村讲罗源话。境内传统男女婚嫁通常由“议婚”、“嫁娶”、“闹洞房”、“下厨房”和“回门”几个环节组成,有中国古代婚姻六礼遗留的痕迹。而“嫁娶不亲迎”是闽东婚嫁礼俗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男女到了结婚年龄,经过家长物色,或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向女方求婚,倘女方父母表示同意,“合婚”认为男妇生庚无“冲”、“克”后,男、女双方家长就聘金、聘礼妆奁、婚期等进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由男家择吉日送礼到女家,婚事就算定下来,俗称“小定”。“小定”后男家再次选择吉日,送乾坤贴、聘金、聘礼、布料至女家;女家回送以糕果、新郎布料,为大聘,俗称“大定”。送过聘礼后,男家将选定的结婚日期写在红纸上通知女家,俗称“送日子”。迎娶,这一天晚上,新郎、新娘各自设祭拜祖宗。新娘还得向其亲属长辈行拜别礼。

    迎娶之日,女家设午宴请亲友,俗称请“出门昼酒”。男家摆酒席遍请亲友,俗称请“新妇酒”。午宴后,接亲队伍前往女家(新郎不必亲白前往)。花轿到达女家,新娘凤冠霞帔,盛装而待,上轿前必须伤心哭嫁,以避凶煞,并与兄弟举行“分家契”仪式,最后由全福的长辈搀扶上轿。并由小舅小姨伴送新娘前行,俗称“送媳妇”(蕉城区风俗,送亲的小姨特别多,少则4人多则12人)。花轿大抵天黑到达男家,再由男家全福长辈出来,揭去轿门上的“轿前符咒”,点火焚化,然后开启轿门,“正中姑”(全福小女孩担任)请新娘下轿,再由“伴娘妈”(通晓当地婚姻礼仪的老妇)搀扶到大厅,等待举行拜堂成亲大礼。当花轿到男家大门口时,新郎及其父母兄嫂都必须上楼回避,以示身份尊上,将来镇得住新娘。经“子弟官”手提“风雨灯”(全福小男孩担任)来回上楼三次相请,新郎身着长袍头戴礼帽下楼与新娘一道拜堂,三拜九叩礼毕,新娘由全福长辈持喜烛、捧“斗灯”(内置大米、红蛋、镜子、剪刀、尺子、筷子、戥秤、点燃灼油灯并围上红纸的红漆圆形木斗--即俗称“斗灯”)缓步引入新房,新娘进入新房后端坐床沿,让人观睹,俗称“瞧新妇”。拜堂后,大厅上再次摆起酒宴请亲友,俗称“请接亲酒”。一般午宴的“新妇酒”宴请女宾,晚宴的“接亲酒”宴请男宾。

    “接亲酒”后,另备一桌精美丰盛的筵席,俗称“佳期酒”,赴席者多为预先选好的父母双全的全福青年,喝“佳期酒”和“闹洞房”往往间杂进行,通常“闹洞房”要闹三次以上,直至拂晓(也有是夜送房的)。

    迎娶次日,天一亮新娘便在“伴娘妈”的引领下进厨房行“下厨礼”,当天新娘还得参拜亲属长辈,行“见客礼”。当夜,“伴娘妈”备办糖茶、点心两份送入新房请新郎、新娘一道吃用,俗称“送房”。

    迎娶第三天,新郎须陪伴新娘同往岳父家,即新娘“回门”,新郎做女婿”。女家要摆“女婿酒”宴请女婿,于当日返回男家,至此整个婚姻礼仪才告结束。春节,俗称大年,是民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境内各地春节团拜日子也有差异。初一是福安贺年日,家家必备冰糖茶、米饼、糖饴、水果,热情待客。正月初二,是福鼎、柘荣和古田拜年日。福安初二是“白年日”(祭奠死者的日子),忌来客串门。霞浦则有吃新年饭祭奠死者的习俗,故忌讳初一、初三、初四有客登门。

    民间春节庆祝活动到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达到高潮。街市上张灯结彩,有“迎铁机”、“驮故事”(由若干儿童扮演神话戏剧人物,分别坐在人肩上)、“踩高跷”等,鱼龙灯舞,管弦乐奏,锣鼓鞭炮铳声震天动地,狂欢直至深夜。乡村人家则在家门口点篝火,尽情娱乐,并于篝火中留取火种,俗称“燃炬”。正月十八日夜,城内各境龙灯沿街荡舞,号称“龙洗街”。民国间渐废,仅存民间小规模神事娱乐活动。元宵之夜,有举办折枝诗唱,燃放焰火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元宵之夜常由单位举办灯谜诗唱、游园等文娱活动。直至过了元宵节,心理上的“做年”才告结束。

    这些风俗在东渔村,有的有,有的没有,更有一些和东渔村不大一样。或许是李知乐记错了,也或许是因为老李家本来就不是这里的原住民的关系。反正李知乐对于这些风俗记忆不是很深,大多数都是听来的,或者是别人讲给他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