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青年必读书手册在线阅读 - 第56节

第56节

    变中,非变不

    可。【】所以高等智慧的人不但能知变而且能应变适应,去恶向善、避凶就吉。

    这就是王凤、虞世南以为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原因。系辞上传曰:“一

    阴一阳之谓道”。这是说,事物存在着两重性,对立面的双方相反相成是事

    物存在的本质,单纯的一方不构成事物的真实。古代圣哲用这一道理要求人

    们从阴阳两方面观察事物的性质,懂得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

    则,也是人生的法则。天地之间,唯有变化才是永恒。

    所谓简易的原则是指求简求易,这是科学的办事方法和精神。易系

    辞曰:“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

    功则可大,可文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孙中山先生创“知难行易”

    学说,即在勉国人不畏难,要力行实践,才能建设现代化国家。如何才能做

    到简易呢就生活而言,做到避免奢华浪费;在工作上应有计划步骤,讲求

    科学法,打破一切困难;在学习上,要了解事物的道理、构造。总之,化繁

    为简,心存易,则何难之有,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有志者事竟成。

    所谓不易是讲万事万物都在变的同时,遵循着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经久不见经常不变之含义,而且要刚强、持久、

    彻底圆满。不易的道理除“健”义之外,还有“恒”的精神。易经“恒”

    卦彖辞曰:“恒,久也利真,久于真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绝也。”

    上述简易、变易、不易宇宙法则和恒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是易经的主要精神,

    亦为对人类的实际价值。因为人类之生存发展,必须交易创新,方足有进步;

    必须持恒,方足有成,而于创新奋斗之中,又必须讲究方法,力求简而易行。

    易之精神是将天理法则、道德真义、处事方法熔于一易之中。

    易经的外在形式占卜,这使它幸免于秦始皇的焚书灾祸。作为一种

    推测人事吉凶和命运的方术,它含有迷信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某种逻

    辑推衍和理智分析,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打破了迷信的领域,发展为一种哲学

    世界观,形成一套理论体系,成为中国的文化人用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工具,

    易经之所以能突破其迷信成分的束缚,而为人们所推崇,是因为易经

    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了上古社会的哲理、伦理、政策、经济、管理、军

    事、法律、商旅、天文、医学、预测学、文化教育等多方学科和理论。所以

    易系辞说:“易之为书,广大悉备。”

    精彩篇章推荐

    1.乾卦阐释宇宙创始万物和大自然的法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一个

    潜藏、萌发、成长、茁壮全盛,然后由盛而衰,由盛而亏和返归原始的发展

    过程。人类的行为应当效法这一自然规律,在自强不息的时候,把握时机,

    善知进退。

    2.蛊卦阐述了整治**的原则和方法。面对乱世,才德之士不可坐

    以待之,而应及时奋起,有所作为,施展其抱负,但每一行动都应有周密的

    安排,先计而后行,作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3.明类卦说明了正义受到挫折时如何韬光养晦的原则,每个有进取

    之心的有识之士不可不读这一节。

    4.天地之道易经是以天地的道理为准则,所以能够将天地间的

    一切道理,圆满的包容在内,并且使其条理化,因而易系辞上曰:易与

    天地准,故能弥绝灭地之道。

    精彩语言辑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

    老子

    作者:老子

    成书时间:春秋

    类别:中国哲学

    版本推荐: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版

    书海领航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春秋时期老子著。

    老子与孔子同时代,但出生略早。他是春秋时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现在通行的老子共500余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

    非常道”,下篇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后人取上篇的“道”

    字和下篇的“德”字,将老子称为道德经。

    据史书所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他是楚国苦县今

    河南洛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略相当于今天的国家

    图书馆馆长。老子学识渊博,史记中讲孔子曾向他请教过有关礼的问题,

    这是史书中所载。另外还有一段关于关吏尹喜强留老子著书五千言的传说,

    鲁迅先生曾将其写为小说出关,收入故事新编。这五千言便是震烁

    古今的道家经典之作道德经。因这五千言,老子便成了道家的开山之祖,

    被列为中国古代圣人之一。他的地位崇高,大唐帝国的太宗李世民都自认是

    他的后代。

    老子作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被后来的庄子所发挥。同时法家、

    儒家等学派也吸收了老子中合理的成分,充实他们的学说。因此,这部

    著作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重

    大影响。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有着两幅面孔。“外儒家而内释老”这里的老

    即指受老子影响。白居易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本人就

    是一个典型。老子虽然主张远离社会纷争,消极无为,但老子一书的成

    就却是巨大的。他力图置身于春秋末期的社会大变动之外,较为冷静、清醒

    地观察思考时代矛盾,从哲学上作出总结。而不像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正因这样,老子的哲学思想既含丰富的时代内容,又具有较高的思辨色彩。

    在哲学思维水平上,老子比孔子更胜一筹。其实在我们看来,老子离我们很

    远,仿佛是一位高不可攀的仙人,道德经中句句玄机,更渗透了无上的

    智慧。这也是老子成为几千年神秘文比热顶礼漠拜的祖师的原因。老子

    是一部深刻的哲理诗,包容着极大的智慧。它第一次提出了“道”的概念。

    标志着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它还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

    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更为世人称道。在艺术上,全书旨意微深,而文辞简约

    优美,善于取譬设喻,且颇多民间谚语,时见用韵,在先秦哲理散文中独具

    一格。

    老子一书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秦汉之际才成为显学,又被

    称为“黄老之学”的经典。以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同老子相配,同尊

    为道家创始人。老子成为汉初统治者的必读书。汉初有位不识时务的儒

    生辕固生肆意贬低老子,触怒了当朝太后,竟命令他与野猪搏斗,辕固

    生险些丧命。这种以道压儒的状况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告

    结束。魏晋时,道家思想又再度活跃,形成魏晋玄学,同时促成道教的迅速

    发展。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这样一来,老

    子开始被神化,被奉为道教始祖,获得了“老君”、“太上老君”等称号,

    老子一书也成了道教经典。到唐代,因唐太宗李世民自认为是老子的后

    人,老子更是被捧上了天。他不仅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一书

    也被钦定为上经。宋代,统治者也尊崇道教和老子,甚至禁止人们以“耳”、

    “聃”命名,以避李耳、老聃之讳。有人曾因犯禁而被杀头,历代统治者和

    民间部分群众都奉老子一书为经典。这种影响至今仍存。老子一书

    不仅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均发生过重大影响,

    而且远涉重洋传播于世界。一位美国学者预言说,中国的老子将是未来

    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美国纽约时报又把老子列为全世界古

    今10大名作之首。这部诞生于遥远的春秋时期的哲学著作,迄今仍受到国内

    外人士的高度重视,博得东西方学界的一致青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

    些科学家在宇宙起源问题上提出了“大爆炸说”,这一理论与老子所说

    的“有物混沌,先天地生”相符,因此,当代一些学者认为老子中“道”

    的思想体现了“宇宙大爆炸说”的萌芽,从而对它更加推崇备至。**同

    志也曾在自己著作中多次引用过老子中的话,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

    惧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等。

    内容梗概

    老子一书成就及影响如此之大,我们在为这宝贵遗产自豪之余,有

    必要了解其基本的内容。首先,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而“道”是看不

    见,摸不到的。它是宇宙唯一的,绝对的物质存在,不会随物的变化而消失,

    也不会因外在的力量而改变;而其本身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产生出天地万物。

    其次,“道”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之母”。其产生过程是“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万物后,寓于万物,使万物得到营养生

    长。第三,“道”是具有规律性的,“道”虽然恍恍惚惚,但它作用于天地

    万物时,又表现了某种规律,这是人们可以认识和遵循的。老子认为一切现

    象都是对立统一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恒也。”这相反相成的恒常的规律性的道,是推动事物变化

    发展的动力。第四,“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道**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以其自身的矛盾运动,不靠外在其他的原因,永恒的运动变化着,以其自然

    而然的状态为依据,不对万物干预,让万物顺应自然。按道办事的人,只是

    依照万物自然的状态去发展,是辅助,而不是约束和强制,这就是“无为”。

    西汉初年的无为政治的指导思想,就是从这里推衍出来的。第五,主张致虚

    守静,柔弱不争。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这“虚”状的东西,

    呈现为“静”态,它的作用是无尽的。“弱者道之用”,它希望避开世间的

    纷争,保持内心的平静。回到虚静状态中。所以道家隐居山川,与世无争。

    老子一书注书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

    衍、清魏源老子本义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德

    经”在前“道经”在后的抄写本。目前较好的版本有任继愈老子新译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修订版,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87年版,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

    精彩篇章推荐

    老子五千言被后人划分为81章,每一章都值得细细体味琢磨。

    精彩语言辑录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反者道之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

    弱者道之用,坚强者死之行;柔弱者生之徒。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论语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成书时间:战国初期

    类别:中国哲学

    版本推荐: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版

    书海领航

    中国山东曲阜城北有一片举世罕见的家族陵园,叫孔林,那里埋葬着孔

    丘和他的子孙。

    孔林中孔子墓碑上书“大成至圣文宣王”。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家人在背地里打开他的书箱,发现他每次处理国家大

    事时,回家翻阅的那本册子,竟然真如其说,是半部论语。

    孔子何以有此“圣人”的殊荣论语何以有此重要的价值然而孔

    子生前却落魄失意,论语也不是由孔子写定。

    成千秋大业的人总有些相同点。释迦牟尼、耶稣、孔子都有两点太相似

    的地方:一是生前寂寞而身后热闹,孔子一生73个春秋,常常带着几个学生

    周游列国,寻求施展自己主张的君主与国度,虽然做过几次官而且政绩卓著,

    但为期很短,更多的往往是四处碰壁,有时还会被围攻,甚至有一次差点饿

    死,形同“丧家之犬”,在孤独、落寞中完结一生;二是与他们有关的重要

    经典他们从未主动cao刀动笔,往往由后学结集完成,论语也是这样,它

    是记载孔子的生平讲学和弟子们言行的一部书,共计20篇,它最大程度地保

    留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但论语的确又不是孔丘生前写定。

    虽然如此,几乎每人谈起论语又都离不开孔子,因此,我们将二者

    综合起来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故有“孔老二”之称,古代又常称之

    为“尼父”,春秋时期鲁国人。贯穿在孔子一生的是他与时代极不协调的追

    求与理想。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转型期,礼崩乐坏,伦理、道理、品格、价

    值都在大幅度地滑坡,这时孔子挺身而出,要讲仁、义、礼、智、信,要讲

    温、良、恭、俭、让,要恢复周礼,施行仁政,这一切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但孔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嘲笑、冷遇、颠簸、困厄中坚守和宣传着自己

    的理想与主张。他的学说里,有对理想君主与仁政的美好设计,有对社会结

    构与伦理关系的合理规划,有对个人修养与人生境界的理想评估,有对平民

    生活与痛疾苦恼的热情关怀。他的理想的主体与他为之奋斗不懈的精神在更

    深的层次上其实是人类人性与基本道德、政治、文化内涵的一种表现。那种

    悲天悯人,那种自我牺牲都闪亮着人性、人心的光辉,经过时间的磨洗,人

    们从思想、心灵、灵魂上一步步与之认同,所以孔子不仅成为儒家的代表,

    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当孔子在现实政治的运作中无法实施自己的理想时,他找到了有着更深

    远意义的文化和教育领域。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具

    备受教育的权利,而孔子则兴办私学,将教育从官府引向民间,那个时代中

    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而其中有3000人就是孔子的学生,他们来自各个国

    家,堪称各国的精英,其中最优秀的有72位,在今天看来,这仍然是一股了

    不得的力量,可见当时孔子兴办教育的无量功德了。他在教学中积累的许多

    原则和方法至今仍被教育家们奉为圭臬。

    孔子在教学之余,删诗书,定礼乐,他对中国当时的文化遗产,作了大

    量编辑工作。以诗为例,他从上下几百年,地区广而杂的诗篇中精选出代表

    作品305篇,就是流传至今的诗经,同时又对它作了恰当的评价:“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又整理了周易等经典,亲自编

    写了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