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青年必读书手册在线阅读 - 第72节

第72节

    圣人。【】他认为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各种因缘条

    件暂时聚合而成,因缘分散,则万物消灭,因此万事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

    即诸行无常;而人生**无限,需求难以充分满足,生命就是一个无限

    痛苦的过程即一切皆苦。人的所做所为业力又可引起相应的果报即

    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根据所得报应的不同,来世就会在地狱、

    恶鬼、天神等不同的境界中轮回即生死轮回。生生死死,不断在苦海中

    浮沉,在轮回中流转,永无了期。只有皈依佛教,弃恶从善,虔敬修持,才

    能跳出轮回的樊笼,彻底摆脱生死烦恼。

    于是出现了许多信奉佛法的人,在家的称居士,出家的称和尚。和尚是

    梵语的译音,意思是“师”,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

    称和尚,后来泛指一切出家修行佛法者。和尚之所以出家,是因为他们认为

    在家修行障碍多,心意难以专纯,出家生活自由无累,容易集中精力从事无

    我无欲的佛法修持。为了在修行和生活上互相切磋,互相帮助,他们又组成

    了一个个团体,所住的地方就是寺庙。

    和尚们每天的生活既严谨又有规律,一般清晨3点,全寺和尚要到大殿

    去做“早课”,内容通常是念诵经文,至5点一刻完毕。6点钟左右开始吃

    “早粥”。7点时,都要到禅堂静坐,要求保持脊柱挺直,精神集中。11点

    吃午饭,午饭后一天一般不再进食,即“过午不食”。然后继续静坐修心,

    有时也听修养高深的和尚讲经。晚上7至9点钟,可在自己房中静修,9点

    过后,一律熄灯睡觉。

    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已与儒、道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稳定的心理结构之一。并渗透到建

    筑、音乐、雕塑、文学等各种文化现象中去。

    2.佛典和金刚经

    释迦牟尼一生宣讲佛法,传播佛教,他逝世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论

    教诲收集整理起来,就成了佛典。其中有关佛教教义的论述被称为“经”,

    有关戒律的被称为“律”,佛教弟子对经义的补充称为“论”。合称“三藏”。

    金刚经属大乘shèng派般若部经典。传说翻译该部经典时,那年

    的桃花开了6次。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音为borě,智慧之意,

    波罗蜜为“到彼岸”;“金刚”有“坚固”、“光明”、“锋利”三种意思,

    因此理论上它具有坚固不坏,破一切黑暗、断一切邪见的功用。在佛教徒看

    来,金刚经正是这样一部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脱离苦海到彼岸、

    成就佛道大智慧的经典。相传中国禅宗的六祖慧能,从小家贫、砍柴为生,

    就是偶有一次听人诵读金刚经,顿时大彻大悟的。

    金刚经是佛教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在中国产生过广泛影响。唐玄宗

    为了推行儒释道三教并重的政策,从三教中各选一本典籍,亲自进行注释,

    颁行天下。其中佛教选的就是金刚经。明成祖朱棣也曾编纂过金刚经

    集注。有的佛教徒甚至把金刚经当作全部佛法的代表来信仰、供奉。

    由于金刚经受到历代僧俗的重视,所以它先后出现过六种译本。其

    中以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在姚秦时翻译的本子为最精善。历代注释金刚经

    的本子也有很多。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讲述的金刚经说什么这个注本,

    以独特的雅俗共赏,风趣幽默的语言,使我们面对深奥难懂的佛经,有豁然

    贯通之感。

    内容梗概

    金刚经是释迦牟尼在古印度舍卫国“树给孤独园”中首次讲说的。

    “树”是陀太子的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老的园。给孤独为了迎

    佛说法,在舍卫园中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场所,但是却属于陀太子所有。

    陀太子提出只要给孤独长老能用金砖铺满这块地,他就把地卖给给孤独长

    老。没想到给孤独果真做到了。陀太子感动了,愿意和给孤独共同迎接佛

    来说法。由于园中的树无法用金砖铺到,因此这座园子便叫做“树给孤独

    园”。

    这天,佛与1250个常随弟子在一起。到了快吃饭的时候,佛便穿衣持钵

    到舍卫城中化缘。然后将乞化到的食物持回“树给孤独园”。食毕、收衣、

    洗足。然后端端正正坐下。这时,他的学生须菩提意为道德的至善来向

    他请教觉悟成佛的办法。佛便讲了这部金刚经。

    佛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变化无常的。如梦;如幻;

    如水面的气泡;如镜中的虚影;如秋晨的清露,太阳一出来就会消散;如雨

    夜的闪电,转瞬即逝。我们平常所见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实际都不是它们

    的真正本相。因此,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值得迷恋和追求的。心应该做到“无

    住”,即对世界万物都无系无念,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从这个观点出发,佛也反对偶像崇拜。庙中的佛像并不是佛的本相,只

    是让你起诚敬之心的一种象征。只要你心无所住,就能获得真正的佛法。相

    反,那些一天到晚只知烧香拜佛,求佛保佑自己升官发财的人是永远不可能

    成佛的。丹霞禅师在冬天寒冷没柴烧时,就把大殿上木刻的佛像搬下来劈了

    烤火。当家师吓得连说,烧佛是要遭报应的啊。奇怪的是,这个当家的胡子、

    眉毛当时都掉了下来,脱了一层皮。这就是有名的“丹霞烧木佛,院主指

    当家师落须眉”的故事,它说明了真正佛法是不能执著于形相的道理。

    金刚经认为,虽然一切事物都是变幻不实的,但它绝不是没有。如

    果一切都是彻底的没有,那么善事就不用做了,杀人放火也没什么关系了,

    因为做了等于没做。一切都是没有吗

    佛认为这不是“无住”,恰恰是“住”于没有这个念头之上了。佛所说

    的“无住”,是指一切有都是相对的,暂时的,“有”终归于“无”,“无”

    又不断地生出“有”,变幻不停。因此不应过于留恋现实的一切。

    怎样才能做到“无住”呢佛在说法的开始已经告诉你了。那就是穿衣、

    吃饭、洗脚、睡觉,就是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诸恶莫做,众善奉

    行。佛已摆了一个榜样给你,他自己穿上衣服,化缘、吃饭;吃完了,洗了

    泥巴脚,又把位置收拾妥贴,然后自己上去坐。并不要一个学生来帮忙。

    以我们今天的知识水平和眼光来看,金刚经否认了人类认识有把握

    客观真理的能力,把直面人生的现实世界视作虚妄的幻觉,同时它又不肯定

    在虚妄的世界背后,是否还另有什么真实世界,从而导致了怀疑一切,否定

    一切的倾向,这是值得人们注意的。

    精彩篇章推荐

    1.前言把什么是般若讲透了。

    2.第五品解释“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句,得佛法三昧。

    3.总结论把金刚经经义中的重点提出来,醒人耳目。

    精彩语言辑录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音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教常识答问

    作者:赵朴初

    成书时间:1985年

    类别:佛教

    版本推荐:佛教青年协会印本

    书海领航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后,影响不断扩大。随着信仰人数的逐渐增多,对

    佛法的理解也开始出现分歧。有的仅以自己的觉悟和拯救为理想,称为“小

    乘”shèng,意为车小,即自我觉悟和自我修度;有的不仅期求自己的觉

    悟和拯救,而且也广泛地救助他人。兼顾自度和度他,被称为“大乘”shèng,

    意为车大,可以载众。后来两教又分化出不同的流派,影响遍及世界,形

    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

    佛教常识答问就是介绍这种文化的小册子。它的作者赵朴初先生,

    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学者。1953年5月,他和虚云、巨赞等佛门大师发起成立

    了中国佛教协会。并担任了第一至第三届佛教协会的副会长、秘书长。从1980

    年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代表会议起,赵朴初一直担任会长至今。他还

    是“世界宗教徒和平会”的主席之一,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佛教知

    识答问简明扼要,是了解佛教文化较好的入门书。

    内容梗概

    佛教常识答问分5章,以问答的形式,论述了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典籍、佛门生活、佛教在印度和中国的历史等诸多问

    题,基本上概括了佛教的方方面面。作者最后还瞻望了佛教的前途和发展。

    他说:佛教必将为庄严国土,为利乐有情,为世界人类的和平、进步和

    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瞻望未来,前程似锦,春回大地,万卉争妍,佛教的

    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精彩篇章推荐

    1.第二章本章是讲沸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用不大的篇幅深入

    浅出地把对象介绍给了读者。

    2.第五章第二节本节讲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兴起,读者会对一些常说

    的宗派获得一个初步的明确了解。

    3.第五章第四节本节讲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简明扼要。

    精彩语言辑录

    问:佛的意义是什么

    答:佛字星“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

    问:除释迦牟尼外,有没有另外的佛

    答: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

    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问:如来佛是不是释迦牟尼,还是另一人

    答:“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

    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的意义。佛经对如来

    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佛经对“如来”

    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

    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问:“南无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读起来是“那摩佛”

    答:“南无”是梵语的音译,念成“那摩”,是保持原来古代的读

    音。它的意义是“敬礼”。

    问:舍利是什么

    答:舍利就承遗体,但这个名称一般只用于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

    遗体。

    问:佛法的基本内容里什么

    答:佛教教义的墓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

    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说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问:什么叫法师

    答: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

    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

    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力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

    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问:什么叫活佛

    答: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

    “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

    世者”或“化身”。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的习俗的称呼。

    问: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

    答: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

    发染衣的用意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至于受戒

    并不需要在头顶上烧戒疤。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

    矩。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据说是在元代、当时异族统治者想借以

    识别真假,防止抗拒法的人民逃到僧众里面去。这话尚待查考。

    问:喇嘛是什么意思

    答: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

    孙子兵法

    作者:孙武

    成书时间:春秋

    类别:军事学

    版本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孙武是春秋末年吴国名将,字长卿,齐国乐安人今在山东省博兴北。

    孙武在世时适逢齐乱,遂奔吴国,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孙子兵法。公元

    前512年,吴王伐楚,孙武向吴王献孙子兵法一书,吴王读后大悦,起

    用孙武,任命为将军。其后孙武率兵“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

    侯”。然而,由于孙武成名于春秋、战国之交,故诸史并未对其加以记载,

    故其生平事迹已无从考证,只有其所作孙子兵法留传世间。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兵书,

    其影响遍及世界,在世界军事史中还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被人们誉为“兵学

    圣典”,而孙武本人也被尊为“兵圣”。

    在历史上,齐国人好言兵颇具传统,齐国系周王朝的诸侯国,殷、周政

    权交替之时,因太公姜子牙谋战有功,被封在齐国,其后代世享封地。在春

    秋战国时,齐国名将辈出,多有深通谋略者,这恐怕与被人们传说得神乎其

    神的姜子牙有关,而孙子兵法的成书,多少也会受到这种传统的影响。

    除此之外,孙子兵法作为一本兵书,在世界各国也受到了高度重视。

    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甚至将其列为必读书之一。而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正是

    采用了孙子兵法中“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计谋,陈兵数十万于海上,

    却从陆路发动突然袭击,达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在短短的

    100个小时内便彻底击垮了伊拉克的防线,收到了巨大的成果。

    不仅如此,随着近几年来人们对孙子兵法的不断解读,人们越来越

    重视将孙子兵法中的思想方法与策略原则运用到商业、体育等领域中。

    在日本的一些大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必须熟读孙子兵法,他们认为,

    这是一本“商战圣典”,是任何人都应深入学习的一本书。

    同样,在新兴的“智慧学”等学科中,人们也普遍将孙子兵法作为

    纲领性的著作加以研究,并以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孙子

    热”。

    内容梗概

    孙子兵法全书共13章、分别论证了“计”、“作战”、“谋攻”、

    “军形”等问题,对当时的战争经验作了充分的总结,提出了许多著名的军

    事命题。

    首先,孙子兵法首次对战争的致胜条件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总结出

    “道、天、地、将、法”五大致胜因素。其中“道”指的是政治策略,“天”

    指的是天气条件,“地”指的是环境,地形,“将”指的是将帅的才能,“法”

    指的是部队的纪律与训练。在这五大因素中,孙武特别强调“道”的作用,

    主张军事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而完善的政治是军队获胜的根本。他认为。

    只有“令民与上同意”,亦即在政治上能使人民与国君同仇敌忾,战争才能

    获取最终的胜利。因此他明确地提出,“厚爱其民”才能守成,反之必致“先

    亡”。他的这些朴素的民本思想表明了他对战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无独有

    偶,在西方著名的军事著作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也提出了“战争是政

    治的继续”的主张,恰与千载以前的孙子的见解不谋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