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玄幻小说 - 康乾盛世,我吃定了!在线阅读 - 第五百二十四章 农院

第五百二十四章 农院

    第524章农院

    大明新朝目前的疆域,往东北最远只能到外兴安岭与乌第河,而且越往北的疆域,土著部落基本完全自治。

    黑龙江都司也只是前往统计,并报备朝廷,例行册封。

    苦兀岛那边,也已派军船前往登岛,重新册封首领,并铸碑立石。黑龙江都司现阶段没打算统治这里,而且也很难统治这里,因为实在太远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岛屿的南面,登陆明军居然发现了少量倭人和虾夷人,这些人基本都是从虾夷那边坐船过来的。

    并非日本官府组织的移民,因为就连虾夷的日本藩主,本身在日本也算是个苦哈哈。对于江户幕府而言,虾夷顶天了算是块殖民地,这里也还没大规模引进水稻。

    整个虾夷除了穷还是穷,就连藩主在日本也勉强够了个旗本待遇,连大名都不是。

    往南走,曾经的清朝边境鸭绿江,现在已经完全成了大明新朝乐浪省的省内大江。新的边境线由沿着平壤城的大同江所取代,并且这条边境线还在缓慢向南开拓。

    目前的辽东总人口经过统计,早已突破了两百万大关,其中辽东镇与乐浪省人口最多,再过个几年,辽东镇差不多就该设省了。

    漠南都司、云中都司的人口统计也已出来了,两大都司人口总计三十六万余户民,换算过来差不多就是一百八十多万人口,这还要算上云中府等地的汉人、汉化蒙古。

    倒是西北的陕甘省,南边的云贵川三省,人口至今还是少的可怜。

    陕甘省主要是因为战乱影响,满清从这里压榨了大量人口、粮食,致使无数百姓死于兵灾,活下来的也都想尽办法往外逃亡。甘肃百姓很多都逃亡西域、草原,陕西百姓则主要去了河南、湖北诸地安家避祸。

    如今虽然陕甘已经收复,但河南、湖北、云中都司诸地官府,自然不可能将人口归还,这可是到手的政绩。而那些落户当地的陕甘百姓,也已经在当地安家,还得了官府分田,过不了几代应该就会完全变成本地人。

    云贵川三省情况更加简单,这里的人口本来就少。

    原因嘛,懂的都懂。

    其中四川算上归化土司,到现在总人口也不到两百万。而且成都府占据了大部分,余下的围绕几大府城聚居,还有些在土司辖地。由于人口实在太少,到处都是空余土地,反而四川土司与汉民间的矛盾,没有云贵桂那么剧烈。

    成都府。

    “老吴你说,将军何时才能带着咱们杀过河,灭光河对岸的鞑子?”

    “谁知道呢,陛下没有旨意,将军也没说让咱动弹。”

    “真特娘的,明明鞑子就在河对岸,偏偏咱还不能打过去。”

    “老刘你要是真闲得慌,就直接跟大将军请示一下,也一起出去杀老虎呗!”

    “去去去,老子是来杀鞑子的,可不是去当屠户的。”

    “当屠户也没什么不好,反正俺将来退役,就打算到南京开个rou铺子。”

    “瞧你那点儿出息!”

    “那呢?”

    “当然是开馒头铺了,馒头多好卖。”

    “……”

    城门口,两个明兵正有一搭没一搭的闲扯。

    自从郑定瑞来到四川,他麾下的第三军,主要工作就变成了两样:

    第一,配合朝廷从两湖地方往四川移民,充实四川户民人口。

    第二,时不时调兵出去杀老虎,顺带练兵实战,震慑川西土司。

    “哒哒哒哒!”

    老刘和老吴还在闲聊,忽地听到远处传来阵阵马蹄声。

    二人立刻警觉,循声看去,果然见到一个骑兵正在高速奔来。

    先头起话的老刘大声呵斥:“什么人!”

    “军情紧急,立刻回避!”

    只这八个字,还有骑兵背后那面随风摇曳的红色令旗,两人丝毫不敢怠慢,忙不迭让开城门。

    这要是让的不及时,让人砍了都是白死。

    就算对方顾忌袍泽情谊,不挥刀砍人,但他们敢阻拦迟滞军情,那也是要拉去军法处置的。

    不过,如今明军军法条例倒是比原来人性化多了,曾经这些阻挠军情的都是要砍脑袋,而现在只用枪毙就好了,留了个全尸。

    “哒哒哒哒!”

    战马速度不减,瞬间从城门呼啸而过,带起阵阵寒风。

    不过半刻,成都府将军衙门。

    “大将军!大将军……呼呼……康藏发来紧急军情!”

    送信骑兵喘着粗气,将军情文书呈递上。

    郑定瑞打开文书,还没看几眼,顿时惊道:“鞑子伪帝雍正吐血昏迷,时日无多?”

    围绕身边的四川诸将官同样一怔,随即面露狂喜。

    副将翁飞虎更是难掩激动,吞咽了下口水说:“将军,既然鞑子伪帝吐血昏迷,康藏鞑子内部必定群龙无首。不说大乱,也定是各自为政。如此大好战机,应当立刻出兵。将鞑子残部彻底一网打尽,还能同时收复康藏。”

    参谋官沈明章稍微冷静些:“翁副将说的有理,但如此大事,还需慎重,最好能再多探听些鞑子消息。而且还应上奏朝廷,请示陛下定夺。正好如今也是冬季,不宜兵战,我军可先行筹措军粮辎重。待到朝廷旨意一到,便可立即发兵渡河。”

    郑定瑞想了想说:“沈参谋所言有理,出兵事关重大。本将军需要先行上奏朝廷,请求陛下裁定。不过各部倒是可以先行筹措粮草辎重,此事便交由沈参谋负责。”

    对于这道军令,诸将、参谋都没有什么意见,出兵大事肯定是要请求朝廷定夺的。

    而且四川地广人稀,也需要朝廷来提供军粮辎重,四川这边最多只能筹措先行开拔的粮食。

    主意敲定,各部将官纷纷下去准备,沈明章则跟着郑定瑞一起,去见四川巡抚,商讨联名上奏事宜。

    ……

    南京,紫禁城。

    川藏那边的情况,朱一贵暂时还不知道,他此刻正忙着召见农院的官吏。

    农院作为大明科学院下属机构,早在科学院设立之前,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后来随着科学院一起改组并入。

    这并不稀奇,凡是王朝开国,或是粮食产量跟不上,都会设立农官,目的便是劝课农桑,开垦新田。

    历史上,雍正也曾设司农官,并针对清朝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改良,还给予农事官吏丰厚奖赏。

    可见,就算雍正年间的清朝,粮食产量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充足,要不然也不至于都要复设农官,提高粮食生产技术了。

    农院主官名叫黄旭,与院长黄五同姓,可能也有些关系,毕竟两人籍贯都是福建人。

    黄旭先是恭谨拜见皇帝,随即便迅速递上一封奏章。

    奏章的页数很厚,与其说是奏章,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份实验数据报告。通篇没有任何华丽辞藻,全是大白话,而且还用到了大量数据作为参考记录。主要论证的便是《农政全书》中,关于种棉翻稻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农政全书》的作者大家应该很熟悉,便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启,这本书成书于前明万历年间,也是中国五大农书之一,并且还是集齐前人之大成。

    无论北魏《齐民要术》,还是元朝的《农书》,基本阐述的都是农业生产,属于纯技术性农书。而《农政全书》不同,不仅有农业技术,还提到了农政举措。

    种棉翻稻之法,便是出自《农政全书》。按照书中原话来说:“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翻稻一年,即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多不得过三年,过则生虫。三年而无力种稻者,收棉后,周田作岸,积水过冬,入春冻解,放水候干,耕锄如法,可种棉,虫亦不生。”

    简单翻译成人话,就是前两年都种棉花,第三年改种水稻,不仅利于土地畜肥,而且还不会害虫病。就连第三年没能力种水稻的,也都给出了解决办法。

    具体原理,到了后世都没琢磨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只能归类为,这稻棉轮耕法,改变了自然环境,从根源上抑制住了病虫害。

    后世新中国,那段不能说的三年,也曾专门研究论述过稻棉轮栽,还一次性拿出浙江12万亩稻田作为试点。并且提出不能施肥太多,否则水稻就会徒长倒伏而歉收。

    徐光启的确是个天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