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三国小兵之霸途在线阅读 - 第三章 矫诏天下

第三章 矫诏天下

    ;

    曹cao急急归还乡里,见到其父,便对曹嵩禀明自己的志向,也把自己的计划一一告之。..

    而让曹cao感到郁闷的是,曹家虽有家财万千,可是对于起兵讨伐董卓大业来说,曹家之财也仅为杯水车薪。如今可不像是当初镇压黄巾军的时候了,当初只要拉起义兵,朝廷或多或少都给予一定的军粮,可以勉强也可养活得了军队,并且,那时候的义军也不多。现在,一旦把军队拉了起来,那么从战士的装备兵器、军粮军饷等等,都要由首领承担。

    曹cao计划,自己在谯郡拉起一部份兵马,再汇合曹仁、曹洪、乐进、李典等人的军马,估计不下三万人,现在在他声名大振的时候举起义旗,来投他的军士可能会更多,五万人,是曹cao最保守的估计。

    要独自养活五万人可不容易啊!没看刘易,花了三、四年的时候,才勉强可养活得了几万军队,要不是曹cao一直在济南经营,他的三万直属军马有固定的粮食供给源地,那曹cao此时也不敢轻率的举兵。

    五万人马,一天便要消耗近五万斤的粮食,而讨伐董卓的事业,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持久作战的准备。所以,光是他曹家,哪怕是散尽了家财,也未必可以供养得了几万人的军粮太长时间。另外,还有兵器等装备,也要马上打造出来的。

    本来,曹cao的元配夫人丁夫人,其丁家在谯郡是数一数二的名门世族,如有丁家的支持,曹cao也不用太过担忧这些问题。可是,丁夫人竟然失了踪,被一个黑衣人掳走了,一直至今,都还没有寻到丁夫人的消息。曹cao从其父的口中得知此事。差点没气得吐血。

    丁夫人失踪的事,始终还是有消息泄露了出去,丁家的人也知道了。也就因为此事,丁家竟然拒绝攒助曹cao起兵。并放话说,除非曹cao可寻回其家的女儿,否则,丁家与曹家,并没有半点关系。

    丁家和曹家的联姻,只是利益上的联姻,丁夫人失了踪。让丁家觉得与曹家的关系不够牢靠,凭什么要白白的捐献出钱财来支助曹cao起事?这事,是曹家理亏在前,曹cao也没话可说,好说歹说,才得到丁家的一点铁绽的支持,用来打造兵器。这也是丁家看在不可与曹家反目成仇的份上,勉强拿出来的一点攒助了。

    也还好。除了丁家之外,谯郡还有不少薄有资产的世族,其中也有不少世族与曹家的关系不错的。曹嵩毕竟都在京为官多年。与一些名门世族的关系还是挺铁的。其中,孝廉卫弘,家有巨富,为人也的确疏财仗义,在曹cao父子游说之下,他慷慨解囊,为曹cao解决了军粮的问题。

    如此,曹cao所策良久之计,才终可得以实现。

    得到了卫弘的资助,曹cao先发矫诏。派出快马,通告天下各州郡。随后便坚起一杆上书“忠义”的白旗,开始招集义兵。

    曹cao的讨董檄文如下:“cao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曹cao的讨董檄文一出,天下便应者云集。

    他曹cao本人,仅只是在谯郡便招募了足足两万多人马。济南兵马,也由曹仁、曹兄、乐进、李典等几人引了三万军马前来。另外,再加上夏侯惇、夏侯渊兄弟,也召集他们的族人,亦得几千兵马,这样一来,曹cao的军马,竟然超过了六万人。

    曹cao讨董檄文上所说,奉天子密诏,这个自然是假的,实际上,曹cao在洛阳京城,根本就没有可能有机会私下接触到陈留王。对于这一点,天下群雄心里都明白。只不过,每一个人,他们都在等待着这一个时机,只有起兵,才可以真正有机会脱离朝廷名义上的统治。大家明说是讨伐董卓,但实质上却是向天下证明,他们,不再承认这个汉廷,从起兵之时开始,他们,便是一地之主。如今,有着曹cao牵头,他们还不急急应和?

    早已经按耐不住的渤海太守袁绍,在接到曹cao的讨董檄文之时,马上便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cao会盟。不过,袁绍也并没有尽起麾下之军,留下大将张合领着大半军马在渤海坐镇,毕竟,渤海才是袁绍的根本,他知道起兵之后,自己今后便是一方诸候,不管讨董是否成功,渤海郡他都要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除了袁绍,后将军袁术,也第一时间率领本部兵马前来与曹cao会盟。袁术,他继续袁绍离开洛阳之后,也离开了洛阳,只不过,历史上,他本是南阳太守,嗯,也就是宛城太守,但是因为秦颉并没有像史上那样被杀,所以,袁术并没有受封为南阳太守,而是直接到了扬州为太守。

    扬州富饶,不逊于宛城,并且,南方素有天下粮仓之美名,袁术到了扬州,听从主薄李丰、张勋等人的建议,结交地方豪族,集粮广建粮仓,招兵买马,发展得非常迅猛。时下,总兵力也达到五万人,他亦领了三万人马,并携带着大量的军粮前来。也就是说,在群雄当中,袁术得天独厚,得占扬州,隐隐成为群雄当中,最富得流油的一个。

    此外,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瓚、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等等,纷纷响应曹cao檄文之诏,各自引兵前来。

    这其中,兖州刺史刘岱,是汉室宗亲,与曹cao有过一点交情,他亦是一个心怀野心的人,是众诸候中,不算随公孙瓒前来的刘备。唯一的一个首先响应的汉室宗亲。他自然也有他的打算,因为他是汉室宗亲的关系,想着这个联军有他这个汉室宗亲,到时候势必会与他为首。若能控制得了联军,那么,他便有机会在击败董卓之后,成为最有可能掌管朝廷政权的人,更有甚者,如果董卓所扶持的陈留王也发生了一点什么意外的话,他也有可能登顶。嗯。他的会盟,有着一种投机的心态。

    陈留太守张邈,他本来并无心附和曹cao起兵,只是,曹cao召集了谯郡义兵、济南军马之后,势力已经大到让他心寒的地步,并且,曹cao还率军进入了陈留镜内。把陈留作为与天下诸侯会盟的地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张邈还不乘机起兵响应,怕他便会被曹cao一口吞了。他及时起兵响应。也可算为一方诸侯,不至于沦为曹cao的部属。

    还有其中上党太守张扬,他是在丁原死后,才有机会爬头的,他在并州境内,地位不稳,也仅只能守着上党一郡,他响应曹cao的矫诏,也有一种打响自己名气的想法。

    至于西凉太守马腾,他在董卓率军到了洛阳之后。他在西凉便大权在握,成为继董卓之后,在西凉最强势及势力最大的人。此刻董卓在洛阳,鞭长莫及,再要管不到他了,曹cao起兵讨伐董卓。亦正是他脱离董卓自立的大好时机。只不过,他讨伐董卓倒也是真心的,因为董卓不死,若返回西凉的话,他马腾的日子也不好过。

    北海太守孔融,他纯粹是来凑热闹的,所率之军并不多,也仅有一万人马。只是,相对于来说,他和除州太守陶谦、西凉太守马腾等几个,算是众多诸侯当中,比较真心想讨杀董卓的人。

    反正,天下诸侯响应,纷纷起兵前来与曹cao会盟,但是从一开始,就几乎人人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心不齐。

    另外,公孙瓒由于从幽州赶来太远,所率之军马也不多,仅率了一万五千精兵前来。他自然不会漏了他的最大助力刘备、关羽、张飞,在经过平原之事,他还特意去把刘备三兄弟都一起请来了。

    曹cao讨董檄文一出,真的惹得天下英雄纷纷揭竿而起,从此,天下烽烟四起,烟尘滚滚。

    还有一事,与幽州公孙瓒、渤海太守袁绍、冀州刺史韩馥等人息息相关的,那就是黑山张燕。黑山张黑,现下已经拥军几十万,号称百万,他的黑山,正好处在这几个势力的中心,平时,他四出抢掠,时常与这几方诸侯争战不休。张燕势大,这几方诸侯,一时半刻亦没能拿张燕如何。这也是他们没敢尽起大军前来会盟的原因之一。不过,要曹cao讨董檄文传遍天下之时,张燕竟然主动发信给这几方诸侯,承诺在讨伐董卓其间,他的黑山军会按兵不动,不会出兵侵掠他们的地界。只是,无论是袁绍还是公孙瓒,都不敢尽信,没敢尽起精兵前来会盟。

    张燕还有密函给曹cao,表示若曹公容纳得下他这个黄巾余党,他亦愿意率军前来会盟。但是曹cao却不答应,号称百万的黑山军,他们若率军前来,怕他一方的兵力都比他们的联军要强大,那时候,到底是谁说了算?天下人若知道,岂不是说他们也是黄巾贼?所以,此时此刻,曹cao是万万不敢答应让张燕率军前来的。不过,张燕与曹cao的关系,也因此而更加密切起来。张燕和曹cao,在当初并州与匈奴、乌桓人交战的时候,他们便有了一定的默契关系,现在,只是正式的有书信往来,也为今后张燕投曹cao打下了基础。

    不说曹cao在陈留紧锣密鼓的练兵,并接待一支支前来会盟的军士。

    且说长沙太守孙坚。长沙与刘易的洞庭湖新洲也权只是隔了一个湖泊,也因为他的长子孙策拜了刘易为师,在刘易身边学艺,所以,与刘易的关系还算是比较密切,隐隐也可算为刘易的一个盟友。

    孙坚与董卓,早已经结下暗仇,对于讨伐董卓的事,他自然是义不容辞的,接到了曹cao的讨董檄文之后,他便马上准备起兵,并给刘易送了信函,约刘易一起出军前去与诸侯会盟。共商讨董大业。

    只是,孙坚不知道,刘易此刻,正与刘表周旋。哪里能够与他一起出兵前去会盟?当然,就算是没有刘表的事,刘易也不会真的率军前去参加曹cao矫诏的联军,因为刘易知道此次讨董,根本就不会有结果的,率军前去,也只是在做无用功罢了。虽然天下诸侯会盟。豪气万千,万众瞩目,尽显天下英雄本色,可最终没有达成目的,于刘易来说,这一次的联盟讨董,没有半分意义,也仅是掀起了天下纷争的序幕罢了。

    刘易回到了洞庭湖之后。便马上大刀阔斧的整顿军马,完善一些以前没有完整规划的事。

    法律、建设、教育等等,还有农业、商业、工业方式的一些变革。反正,如果把基地治理好,如何合理的安排百姓的生活工作,这些,都涉及到以后久远未来的事,如何可以让百姓过得更好,如何让百姓获得更多需要的生活物资,这些,都要刘易与一众谋士文人去商议。

    法律法纪的事,刘易便交给从颖川书院弄来的陈群来主持。请张钧配合,还有卢植、闵贡等人,刘易也没有让他们闲着,包括从颖川书院请来的那几个学子,刘易都派给了陈群,让他们先协助陈群。完善一个适合目前洞庭湖新洲的一系列法规法纪。待正式制定适应目前洞庭湖的法规法纪,今后便由卢植来执法,所以,卢植全程参与制定法纪的事,也有利于他今后执法的准确。

    在洞庭湖试着立法,也是为刘易准备组建的新朝作准备。在汉律的基础上,制定更能够适应时代的律法,这是必须的。

    法纪一旦确立,并与此推广,今后若再建基地,或得一地,都可以依法来进行,亦能省去许多功夫。

    当然,刘易也根据后世的宪法国法,有选择的给他们列出了一个纪要大纲,让他们针对这大纲来立法。牵涉到人文、纠纷、军纪、财产保护等等多方面的东西,一时半刻怕也不会那么快可以确定下来。刘易也只是让他们着手准备议定罢了。

    另外,建设方面,也牵涉到许多问题,要动用到的人力也最多。还好,新城棱堡的建设,已经建成,空余出来的人力,现已经是主要集中在城内百姓住房方面,这方面,反而是最完善的,参与建设的人,都已经验丰富了。用刘易的话来说,已经相当专业了,颇有点后世那些建筑公司的趋势。

    刘易着重抓的是教育方面,教育可开民智、鼓民力,特别是那些少儿的教育,可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为今后的发展储蓄人才。更重要的是,一些后世的知识技术,如果没有专门的学科供给百姓学习过的话,他们是很难掌握的。

    蔡邕他一来到,便扑进了新洲的新文学府当中去。

    新文学府,是当初贾诩所提的学府名字,是出于对刘易所设立的一些他听所未闻的新知识,有感而为学府所起的一个名字。

    新文学府,有一个主学院及一个分学院,主学院就建在新城之内。不过,真正的教学场所,并不在主学院,主学院,其实就只是起到一个新知识技术研究院的作用。其中包括了各项各业的新知识技术,平时在主学院内,都是一些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在研究商讨的人。

    分学院,在就新城之南,约有四、五里远的一座小山之下,那儿,离造船厂也不远了。把分学府建在那儿,也是方便万一有事的时候,学子可以迅速从学府进入有重兵把守的造船厂,并可以坐船离开。当然,这也是出于谨慎的考虑,刘易相信,应该不会有被别人攻杀到新洲城下的机会。

    小山叫青松山,整个青松山,都划归为新文学府的地方。按照建筑习惯,学府也是面南背北,主建筑座落在青松山的南面,学府大门所向,东南方都可见浩瀚的洞庭湖面,眼界开阔。

    学府之内,分小学部、中学部、大学部。这个,都是刘易按后世的习惯,与贾诩商议过后设立的。

    小学部,在这里并不是单纯的小学生,但凡是不懂字的,都归划为小学部的学生。刘易也有过构想,今后,所有人都要识字懂墨,军人也一样,待时局稳定下来之后,也会分批把一些士兵弄到学府来学字,特别是那些将领,识字是必须的。

    只是现在的小学部,全都是百姓中的儿女子弟,足足有好几千人,大多是十岁左右的孩子。

    一口气弄出了这么大的一间学府来,这也要得益于这个大集体式的发展,百姓齐心合力把这洞庭湖新洲建设好,互相之间不分彼此,如此,才有免学费免食陌全免费提供教学的条件。

    可以说,整个新文学府,都是全新洲百姓,齐心合力建造出来的,并不用花费刘易多少的钱财。刘易就只是派人来管理教学便可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