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地宫
“这么牛!他是怎么进去的?”杨乐有些着急。 赵聪也不卖关子,“他是自己研制出了一种钥匙,叫‘拐钉钥匙’,也叫‘拐子针’,就专门能顶开这种顶门石。” 赵聪划着了根火柴,透过石门两厘米的缝隙往里看。他看到的不是长条形的顶门栓,而是一个一人合抱的大石球正堵在门后。 让李峰出去找了一根铁丝,赵聪研制起了自己的“拐钉钥匙”。 他看明白了石球顶门的原理,门后面的地面上有个石球的轨道,随着石门的关闭,石球会跟着石门延轨道运动,等石门全部关闭,石球也就会落进石门后面的石槽内顶住石门。 想要从外面推开石门,必须有足够的力量把数吨重的石球顶出石槽,这可不是几个人能够办到的。 没过多久,赵聪就编好了一个大铁圈儿,这就是他的“拐钉钥匙”,虽然简陋,或许管用。顺着石门缝隙伸进去,九十度旋转把铁圈转到水平状态,对准下部的石球套进去,套到最底部,然后从外面拉紧铁丝,里面的铁丝圈收紧,逐渐踮起石球。 “好了!推!”赵聪大喊一声。 杨乐,李峰一起用力,石门顶着石球滚出凹槽回到轨道上。 “轰隆隆”石门发出沉闷的响声,他们推开了墓室右侧的石门。黑暗中,他们三人来不及高兴,想要一鼓作气推开左边的石门,却发现左边的石门他们推不动!就像是被什么东西顶住了! 顶门石已经被推开,左边的石门会是被什么顶住的? 看着眼前的黑暗,三人终于才想起害怕!这里可是一座埋葬死人的坟墓,他们就这样大摇大摆的挖进来,会不会触犯到什么?虽然他们都是人民教师,虽然他们都是无神论者,虽然他们要打倒一切牛鬼蛇神! 一阵冷风吹过,三个人都不禁打了个冷颤,腐臭的味道迎面而来。之前出了一身的臭汗的三人,现在正在冒冷汗。 赵聪说了句:“别害怕!”从裤兜里掏摸半天,掏出一盒挤瘪的火柴盒,“嚓嚓”“嚓嚓”连续划了好几下还是没划着。 “峰子,你去上面要把手电筒。”赵聪一边继续划火柴,一边对身边的李峰说。 李峰应了一声,转身刚想走,就听身后“嗤啦”一声划着了。 “着了!着了!”赵聪兴奋地小心用双手护住火苗,眼睛被突然的亮光照的半眯着。 舔舔干裂的嘴唇,把火苗小心翼翼伸到石门的后面,随后把自己的脑袋也伸过石门,他看到了一口紫红色的棺材斜躺在汉白玉石床和石门之间,抵住了左侧石门。 “这是怎么回事?”杨乐问赵聪,“是李大总管不欢迎咱们,堵住门不让进?” “会不会是进过盗墓贼?他们挪动过棺材?”李峰这样问。 火柴燃尽,墓室再次恢复到黑暗中。 “哎!你们谁吹我?别吹我脖子!”李峰突然喊道。 “怎么了?”两人回头问道。 “后面有人往我脖子里吹气!”李峰这才意识到,两个人都站自他的前面,不会从后面往他脖子里吹气的,他说话的声音已经在颤抖。 “后面没人,别自己吓自己!”杨乐呵斥李峰。 “我......”李峰还想辩解些什么,就听“嗤啦”一声,赵聪的火柴又划着了。 借着亮光,李峰转身四下张望,确实再也没人。 赵聪用这根火柴又引燃了另外的两根,顺手扔进主墓室,他看到火柴没有马上熄灭,赵聪知道,里面的氧气十分充足。 “要不,我去要几把手电筒下来。”李峰还是害怕。 赵聪点头。 很快上面就放下来了手电筒,赵聪借着手电筒的光亮查看主墓室的情况。除了顶门的棺材和汉白玉的石床,石门的后边还有一个石墩,地上有个青花大罐。 从地上抱起青花罐,里面还有半罐半透明的胶状物,赵聪知道这罐子八成是墓里的长明灯,里面的东西可能是鲛人油。 长明灯被人类寄托了美好的寓意,在重大喜庆的节日里,人们都愿意点燃一盏长明灯祈福。在寺庙佛龛前也会看到长明灯的光芒经年不灭,它代表了光明和智慧。人死后,不愿孤苦的待在一个冰冷漆黑的地方,长明灯会照亮千年,同时能够保佑后世子孙平安健康。
据说,公元1400年,人们发现的一座古罗马王子的坟墓中就有这么一盏长明灯,已经燃烧了两千多年,风和水对它都无可奈何,唯一能够熄灭它的方式就是抽走灯碗里那种奇怪的液体。 赵聪现在抱着的长明灯早已熄灭,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可这么大一个罐子,从石墩上落到大理石地面上,它为什么没有被摔碎? 看到墓室墙面上一道道发黄的水痕,赵聪心里有了答案。 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间,地下水曾经不止一次的光顾过这个墓室,它不但把棺材从棺床上移了下来,也把长明灯从灯台上移到了地面上。 “喂!你抱的大罐送上来,我回家盛盐!”就在赵聪思考的时候,几个脑袋从他们挖开的洞口探了下来,其中一个脑袋正是工作队队长的。 赵聪把罐子交给李峰,示意他传上去。就这样,他们陆续往上传递下面的东西。 赵聪走到汉白玉的棺床,在正中心的位置,他看到了一个不多大的圆孔,手灯照下去,被碎石屑堵住。 “这是什么?”杨乐凑头过来。 “金井玉葬!”赵聪伸手进入了圆孔中。 一阵摸索,他从圆孔中掏出了几枚铜钱,转手递给身后的李峰。继续摸索,相继又摸上来许多件金器、玉器,其中一件翡翠玉扳指特别的漂亮,种水透亮,没有一丝杂质。 “金井玉葬哎!慈禧老佛爷赏赐的玉扳指,价值连城!”赵聪把玩着玉扳指啧啧称奇。 “啥是‘金井玉葬’?”李峰好奇问道。 “‘金井玉葬’是明清两朝最高的丧葬等级,只有帝王才能使用这样的规格。李总管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别说在太监里,就是王公大臣中怕也是独一无二的!”赵聪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