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173章 河东一城虽未下,关中腹地已投诚

第173章 河东一城虽未下,关中腹地已投诚

    李渊在渡河前有一个意味深长的顿挫。

    他在等待。

    河东是隋朝的军事重镇,主帅是屈突通,他是有隋一代,素著威名的耆老宿将,当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时,东都洛阳的军事首脑就是屈突通。

    屈突通的铁腕,让洛阳拧成一股绳。

    杨玄感在大好情势下,最后只能饮恨于洛阳城下,否则,杨广当时远征高丽,远隔千里,天下可能早就改旗易帜了。

    屈突通虽有挽救天下于将倾的大功,但他的所做所为,得罪洛阳城中权贵过深,并且他在战后的清算中,残酷地执行了杨广的清算命令。

    这让很多朝野的中坚力量,都遭遇到丧子丧亲之痛。

    这是解不开的冤仇,所以,他虽然功大于天,但洛阳却不能再呆下去了,但屈突通实在是国之干将。

    杨广心知肚明,虽然他需要屈突通为自己背锅,但却对屈突通寄予厚望。

    因为,屈突通也是隋末为数不多的颇有节cao的将领。

    他曾经在牧马事件中,一战成名。

    当时一千多人,都犯死罪,杨坚龙颜大怒,想将一千余人一并斩首,当他盛怒之下,群臣没有人敢犯杨坚的锋锐。

    但屈突通犯颜直谏杨坚道,“臣一身如死,望免千余人命。”

    在他的坚持下,杨坚将这一千多人,由死刑降一等定罪,屈突通以一己之力,救下了一千多条人命。

    这让屈突通在朝野之间,声名鹊起,仕途从此顺风顺水。

    因而,虽然屈突通并没什么大才,却已是隋朝人望所在,他被杨广寄予厚望,镇守河东。

    杨广希望他在东西二京之间,成为稳若磐石的存在。

    屈突通在,隋朝就在。

    但隋末局势,早已分崩离析,实在病入膏肓,屈突通虽然统领几万精兵,却只能困守孤城,对于李渊的西进亲中,无能为力。

    他当然努力过。

    李渊看得非常准,屈突通不过是个“守虏”而已。

    当李渊大军在黄河以东攻城掠地时,屈突通选择了观望的态度,他的军队虽然和李渊只相隔五十里,触手可及,却遥遥相对,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李渊一针见血地指出“足验(屈突通)人情不为之用。”

    于是,李渊乘着势如破竹之势,想一鼓作气地拿下河东城。

    李渊本来以为可以手到擒来,但他过于看轻了屈突通,他吃到了太原起兵以来的第一次败仗。

    虽然这次败仗并没有伤到李渊的根本,却让李渊在对待隋朝旧有武装的态度上更加慎重。

    李渊看到屈突通只敢远远追蹑自己的军队,他做了一个决定,挥兵进围河东城,他要扫清西渡黄河的最后一个据点。

    在战略上,这是正确的,因为河东城的存在,可以分分钟让渡河的军队陷入绝境,历史上,渡河中流时被攻击而全军崩溃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李渊登上高坡,俯瞰河东城,城内一切,历历在目,当他看到屈突通龟缩一隅,不敢正面应战时,李渊信心满满。

    在某一刻,李渊心中以为,河东城唾手可得。

    但是,他失望了。

    河东城城高墙厚,守军在屈突通治下,训练有素,呈现了和以往隋军完全不同的战斗意志。

    李渊亲自见证了他部下一千多名勇士攀上城墙,在大雨中和守城隋军rou搏。

    这是一种刀刀见血,以命搏命的短兵相接,李渊作为攻城一方,承受了远远大于屈突通的损失。

    这种残酷的画面,这种亲身的经历,让李渊产生了退意。

    他鸣金收兵。

    李渊老于政治,他把这次失利,转化为光荣的胜利。

    他对部下大言不惭地说;“(屈突通)野战非其所长,婴城善为捍御。我师常胜,人必轻之,骁锐先登,恐无还路。今且示威而已,未是攻城之时。杀人得城,如何可用?”

    于是,李渊暂时和屈突维持一种互相观望,互相制约的态势。

    李渊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一河之隔,就是关中腹地,现在,是到各种势力站队的时候了。

    太原以南,除了屈突通的河东城,已是所至皆下,尽入李渊版图。

    现在,就看河西各种势力的选择了,这种政治上的大势,远比拿下河东一城要重要得多。

    李渊并没有闲下来,他开始大肆招揽河西和关中的势力。

    他没有等太久。

    孙华第一个渡河而来投诚。

    他是冯翊的反抗军首脑,手下有四五千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年未弱冠的美男子,讲话纯朴浅显而直接。

    李渊老成持重,久居官场,孙华的年龄心性见识,都让李渊心中颇有轻视之意。

    孙华敏锐地感觉到李渊对自己的轻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李渊,让他以实际的行动,建功立业,报效李渊。

    李渊心中警惕,自己可能陷入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怪圈。

    他终于想通了。

    李渊立即给孙华封高官,赐大赏,并且让孙华自己给下属也依次授官。

    李渊知道,作为关中之地,第一个投诚的义军,他有必要树立一个标杆,才能让后来者,如影随形,多如过江之鲫。

    千金买马骨是也。

    李渊的战略非常明确,他传递的信息是“孙华尚且能做大官,那资历更老的耆老故旧投降,就更会被重用。”

    事实证明,李渊凭借孙华这个标杆,盘活了整个关中局势。

    孙华大喜,造反本来就是掉脑袋的事,虽然他是官逼民反,但坐实了造反这一罪行,总有一天,他们会遭到残酷的清算。

    而现在,却可能迎来光辉灿烂的后半生。

    于是,孙华非常高兴地回归河西,全力准备李渊的渡河计划。

    李渊已深得人心和民望,黄河两岸,船只粮食民众,尽相归献李渊。

    渡河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而河东的屈突通也没有闲着,他确实是知兵之人,也一心为杨广尽忠,他虽然固守河东不出,也不过是在等待一个时机。

    要想击败李渊,最好的机会,当然是等待他过河时全力冲击。

    屈突通选择了正确的时机。

    但他缺乏孤注一掷的勇气,或者说是李渊的主力牵制住他,对他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李渊派兵渡河之时,屈突通再一次显示了求稳的心态,他只派了桑显和去攻击李渊的渡河部队。

    并且,桑显河过于恋战,而忽视了去毁灭李渊最重要的过河资产,船只。

    船只一毁,李渊即使有通天之能,也只能望黄河而兴叹。

    也许屈突通以为,以有备胜无备,李渊的渡河部队守无可守,不可能承受自己骑兵的冲击,他想将李渊的渡河部队全歼。

    也许,屈突通还想着等李渊失败之后,再去收获这批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毕竟,靠水吃水,船只,可是黄河两岸,最值钱的物资了。

    屈突通差一点达到目的。

    但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对面的将领是刘文静,他带来了一支神秘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