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310章 土山虽高天命在,直取平壤亦两难

第310章 土山虽高天命在,直取平壤亦两难

    高句丽也有弱点。

    他们的铁器铠甲制作,已达一流,山城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现在更是全军用命,不死不休。

    硬攻城池,无法轻易攻下,但如果让安市的城池优势,不复存在,或被夷为平地,攻守之势,就可以反转了。

    李世民准备这样做。

    他准备采取一个笨方法,也是一个高明的方法。

    高句丽毕竟是东北小国,局限于一隅,并没有真正见过天朝大国,攻城的最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营造大工程的构想和实践。

    这决定了如果李世民一定要攻下,就一定能攻下。

    李世民开始用了一个笨法子,造土山。

    但这个土山,有着吓人的体量,或者确切点说,是一个土城,甚至超过了安市本身可以想见的体量。

    这是一个不可阻拦,无法抵挡的令人恐惧和崩溃的庞然大物。

    土山战术,就是以土城压山城,用人工创造出一条平坦的行军之路,让城墙变成通途的战术。

    虽然是笨法子,但有效有用。

    这个土城的工程量太大了,不过,自杨广时代以来,在基建和短时间创制令人惊叹的大工程上,隋唐两朝,敢说第二,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敢说第一了。

    这是一座真正的土城。

    江夏王李道宗是总负责人。

    七月开始,李道宗就在安市城东南角,开始修筑此土城,唐军日夜不停地修建,高强度整整干了六十天,总计花费了五十万个工作日。

    如果横向对比一个数字,可能就有一个明晰的直白印象。

    杨广在隋朝,有时修运河,用工也不过百万,而这道土城,已达到了惊人的一半人工。

    这同样也是源自于高句丽人的顽强抵抗。

    他们在几百年的战争扩展史中,虚心学习和接纳改良了中原王朝的守城之术,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安市攻守之战中,实际上,是中原王朝本身的,攻城和守城技术和方法的展示大舞台。

    李世民本人是攻城总指挥,唐军的主攻方向,是李世绩主导的西面,而李道宗则负责南面。

    李世绩和李道宗这两员大将,已是当时李唐王朝所能拿得出手的最顶级战将。

    李世民曾经评价他们两人的作战风格。

    “于今名将,惟(李)世绩、道宗、万彻三人而已。世绩、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

    此次以二李为主,李世民心中早就存有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以堂堂正正之师讨伐东夷小丑之意了。

    因则,在安市城的攻城战中,唐军早已集中和征发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和攻城的器具。

    而高句丽人则终于可以把从中原学到的守城技术应用上。

    双方师出一门,经验和实战完美结合,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但在安市攻城战中,常规的攻城武器,根本就打不开局面。

    冲梯、冲竿、云梯、飞楼等攀援的工具层出不穷。

    抛车、弓箭、车弩、火箭等远程核武器也开足了马力。

    双方短兵相接时,撞车,长矟是主流。

    保护自身,得于躲藏的轒辒车,木驴也派上用场。

    唐军绞尽脑汁,甚至在可能使用的极少数土质城区掘城而进。

    但高句丽人太熟悉这些战法了。

    这些常规的攻城方式,在安市城内,兵、粮、水、器具都充足,并且士气万众一心时,是无法攻克的。

    但山城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点,如果能有在中原作战的本土优势,就可以实行围而不攻,让其消耗掉城内资源后,必然不战自溃。

    可惜,这种最大的弱点,因为唐朝远离本土的征伐,变得并不那么致命,因为,唐朝的大军,比山城的守军更怕拖,更经不起拖。

    或者说,如果只讲战斗和战术,唐军在未开战时,就已先让了几个先手。

    对于唐朝军队而言,要想直接在战场上,或一场战斗上赢得胜利,就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要不快速攻下山城,要不被拖在城下,乖乖退军。

    李世民拖不起,唐军也拖不起。

    在所有常规方法都用尽了,也无法取得进展时,就只剩下最后一招。

    那也是最笨的一招,但绝对有用。

    另起一座新的土山,让安市城高高的城墙,变成通向胜利之门的坦途。

    李世民差一点成功了。

    李道宗的土山,给安市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不让土山超出安市的城墙,城外的土山每增高一分,安市城中,也同样将城墙加高一分。

    而双方战士围绕土山的战斗,一天之中,甚至达到六七次之多。

    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碰撞,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所有人都知道,当土山完成的时候,就是安市城陷的那一刻。

    高句丽人不想坐以待毙,他们在重重包围之下,依然想主动出击,偷袭唐军。

    但这种小伎俩,根本就逃不过在无数次生死边缘摸爬滚打的,战神李世民的眼神。

    李世民洞若观火。

    他召来李世绩,对李世绩布置了一个反击的任务。

    李世民胸有成竹地说:“围城积久,城中烟火日微,今鸡彘甚喧,此必飨士,欲夜出袭我,宜严兵备之。”

    不出所料,高句丽人真的在晚上派了几百人来偷袭。

    以有备对无备,面对唐军的严阵以待,高句丽人急匆匆地丢下几十具尸体,仓惶逃回城中。

    高句丽人只能再一次老老实实地呆在城内,再无作为。

    战事再一次陷入胶着。

    土山的战况,至为激烈,身为主将的李道宗,脚部都在这次战斗受伤,李世民再一次展示天子的关怀,亲自为他缝针,以激励士气。

    在昼夜不停,全军大干快上地奋斗下,经过了六十来天,花费了五十万人工,土山终于大成了。

    这道土山高出安市城墙数丈,居高临下,城中所有的情况,一览无余。

    安市城似乎已经被唐军收入囊中,只等总攻的号角吹响。

    但意外发生了。

    土山竟然崩塌了。

    并且更为严重的是,在土山倒塌,压垮安市城墙之后,李道宗竟然没有组织将士们趁机发动攻势。

    或者说,李道宗虽然组织了攻势,却被高句丽人的反扑压倒,城墙倒塌的部分,重新被修好。

    但再修一个土山,那当然是不可能了。

    土山倒塌的当口,安市城其实已到生死存亡的关头。

    高句丽几百个勇士,奋不顾身,冲向缺口,以身体和血rou,抗击了唐军的冲击,而他们后面的工兵,则趁势修好了倒塌的城墙。

    压力再一次来到唐军这一边。

    错失了绝佳机会的李道宗,必须要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他只能先推出一个替死鬼,先去抵挡李世民冲天的怒火。

    果毅傅伏爱难逃其咎,他当时被李道宗命令屯聚在土山顶,以备不时之需,但那一天,他竟然擅自远离了岗位。

    这直接导致了土山崩颓后,被高句丽人占了先机,错失了这一千载难逢,再不可重现的机会。

    这是最严重的失职,李世民无法饶恕。

    伏傅爱伏法。

    李世民还想尽最后的人事,他立即组织了最精锐的攻坚力量,想重新将缺口的控制权夺回来。

    但高句丽人已经修好崩塌的部分,历经了唐军三天三夜疯狂反扑后,安市城依屹立在地平线上。

    所有人都知道,安市攻城战的结果,已经明确了。

    同时,所有人都明白,这件事情,最大的失职者是李道宗。

    作为主将,他必须早就作好应急方案,并且需要自己亲自监守,但面对千载难逢的机会,竟然无所作为。

    这其实是必死之罪。

    李道宗心中通亮,知道自己确实成了千古罪人,失掉这个机会,就已经失去了这场战争成功的可能。

    也失去了大唐在东北亚的荣光。

    功亏一篑,时也命也。

    李道宗亮出了自己的态度,他赤着脚,径直走到李世民的帅旗之下请罪。

    对于既成事实,李世民表现出了帝王的大度。

    他充满威严地对李道宗说:“汝罪当死,但朕以汉武杀王恢,不如秦穆赦孟明,且(李道宗)有破盖牟,辽东之功,故特赦汝耳。”

    但这场战斗,只能结束了。

    时已九月,辽东早寒,草枯水冻,眼见已不是用兵之时了。

    安市攻防战,也告一段落,只能等待下一次再见了。

    何去何从?

    退兵回中原?或是还有另外的选择?

    高延寿在很早前,就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那就是弃安市,取乌骨,直杀平壤城。

    高延寿曾经主动向李世民评判和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安市不可猝下:“奴既委身大国,不敢不献其诚,欲天子(李世民)早成大功,奴得与妻子相见。安市人顾惜其家,人自为战,未易猝拔。”

    高延寿是高句丽本土豪强,熟悉高句丽国内一土一木,他接着向李世民献上妙计,那就是直趋平壤,毕其功于一役。

    “乌骨城耨萨(大酋)老耄,不能坚守,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其余当道小城,必望风奔溃。然后收其资粮,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

    从战术上讲,这个策略,有成功的可能。

    唐朝的各位将领,也大都持有相同的观点。

    但这个计划,风险也非常大。

    如果不成功,就必然是全军覆没的局面,建功立业之事,为将可以,但大唐皇帝亲临,不可取也。

    长孙无忌表示了明确的反对。

    他老成持重地说道:“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

    话已说到这个份上,当然是万事稳为上。

    时至今日,撤军已是唯一的选择。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