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仙侠小说 - 修真者在都市在线阅读 - 巫山神女

巫山神女

    女神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为天帝之女,一说为炎帝之女,本名瑶姬(亦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因而为神,精魂化为灵芝。

    战国时楚国宋玉《高唐赋》称“先王”游高唐时在白天梦见女神愿荐枕,神女临去时称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宋玉《神女赋》叙楚襄王夜梦神女得见神女之美艳绝伦以及神女洁身自持而拒绝楚襄王求爱之事。

    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此后,“巫山神女”常用以比喻美女,“巫山云雨”、“阳台梦”遂成为男女欢好之典,千古传诵。

    人们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根据原始宗教神话观念,楚王与神女和媾乃天地相会,可以达到政治清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以及个人身心强健、延年益寿的目的。因而巫山神女实为楚国民族护佑神。

    三峡民间流传有巫山神女为行船指点航路,为百姓驱除虎豹,为人间耕云播雨,为治病育种灵芝等传说。

    神话传说

    助禹治水

    大禹治水,一路凿山挖河,来至巫山脚下,准备修渠泄洪。陡然间,飓风暴起,直刮得暗无天日,地动山摇,飞沙走石,层层迭迭的洪峰,像连绵的山峦扑面而来。禹措手不及,撤离江岸,去向巫山神女瑶姬求助。瑶姬敬佩禹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精神,哀怜背井离乡、倾家荡产的灾民,当下传授给禹差神役鬼的法术、防风治水的天书,帮助他止住了飓风;又派遣侍臣将巫山炸开一条峡道,令洪水经巫峡从巴蜀境内流出,涌入大江。饱受洪灾之苦的巴蜀人民,因而得到了拯救。

    梦会楚王

    千年又千年,时至战国,楚怀王赴云梦泽畋猎,小憩于高唐馆,

    朦胧中,见一女子袅袅娉娉,款款行来,自言:“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楚王见她禀天地阴阳造化之妙,得天独厚,含有天地间一切之美。「其象无双,其美无极」,她的相貌容颜,无人能比,「其状峨峨,何可极言」,其状貌之美,已到了无可言谈的地步,惊为天人,爱慕心生,遂留下了一段风流佳话。

    楚王恍然梦醒,芳影无踪,遗香犹存。王不能忘情于瑶姬,寻至巫山,但见峰峦秀丽,云蒸霞蔚,乡闾相传,此云乃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苍松,美若姣姬。王在巫山临江侧修筑楼阁,号为“朝云”,以示怀念。

    瑶姬哪儿去了?她就站在高高的崖上,举目眺望,凝视着七百里三峡,凝视着滔滔东进的流水,凝视着江上的鸟,江畔的花,江心的帆。她天天矗立在山巅,日久天长,自己也化身为一座秀美峭拔的峰峦了,那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神女峰;陪伴她的侍女们,也随之化作了巫山十二峰。

    岁月悠悠,星移斗转,神女峰默默地面对东逝水,她在想些什么?是否挂念着慈爱的父亲炎帝?是否思想起淘气的小妹女娃?

    原始特征

    《高唐赋》中的神女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她自由奔放、大胆

    追求爱情的举动,所谓“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是未曾受到任何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束缚的人性的直接张扬。神女追求爱情的方式和神奇变化(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充分说明她是一个具有明显原始神话特征的神话式人物,一个地地道道的女神。

    以女喻贤人

    “宋玉之赋有《高唐》《神女》。小儒俗吏不通天人,罔识神女主山之由,莫察诗人托喻之心,苟见奇异,肆为诙嘲。山灵清严,固不降惩,然不正其义,而欲守土之虔祠,弗可得已。往者常说朝云之事,其必曰王因幸之者,托先王后长子孙之义,以讥楚后王弃先君之宗庙,去故都、远夔、巫,而乐郢、陈,将不保其妻子。使巫山之女为高唐之客,高塘齐地,朝暮云散,失齐之援,见困于秦。至后作《神女赋》,则不及山川,专以女喻贤人。屈子之徒,义各有取,比兴意显。”(清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文卷六《巫山神女庙碑》)

    据《禹xue纪异》、《墉城集仙录》所记,神女从东海游玩回来,路过巫山。当时夏禹正为治水而驻扎在巫山下,于是神女命令侍女把“玉篆之书”送给夏禹,并派她的一些部下,帮助夏禹。《神仙传》中亦载有此传说。

    巫山神女在中国历代诗文中,慢慢积淀成为一种排解不开的“巫山神女情结”,诗人的心目中这种情结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自有此情结以后,中国文化中对女性的态度,出了“昵”之外,又增添了一分“敬”。比如,贾宝玉对于女性的态度便是“昵而敬之”。神女的梦幻特点,已经超越了女性的本义。此时,原先描写女性的文本,指向了超女性的涵义:如美好的理想、人生的追求等等。

    曾为历代文人墨士传颂的巫山神女,是西王母之女(一说赤帝之女),当大禹疏导长江三峡时,她在飞凤山麓一平台,授九卷天书与大禹,井派神丁相助,大禹“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这块平台后人称之为神女授书台,此后她定居巫山,为民造福,日久天长,她的身影化为俊俏的神女峰。巫山人民竖碑立祠,泥塑金身,绘影力文,将神女祀为“佐禹治水""有功于三峡黎民"的"正神"。巫山神女是我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屈原的《九歌山鬼》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都有描述。在当地传说中,她是一个帮助大禹治水、造福生灵的女神。治水成功后,定居巫山,幻化成著名的巫山十二峰之一神女峰。

    巫山在唐代就有了神女庙,历史上曾多次重建,至今遗址尤存。据《巫山县志》记载,农历七月初七为神女节。过节这天,远近妇女至神女庙祭祀。抗战期间,神女庙被毁,神女节也渐渐从民间消失。神女庙遗址属三峡库区淹没文物,现已作为旅游景点在长江北岸巫峡口复建。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梦神女愿荐枕席之人是“先王”(楚怀王),不是楚襄王!

    玉(宋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先王”游高唐时,梦巫山之女愿荐枕席,神女临去时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这是宋玉对楚襄王讲述的一个过去关于“先王”的故事。楚襄王仅是此故事的听者。由于《高唐赋》开头写的是“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有人就误以为此故事是楚襄王的,而实际上,做此“白日梦”者是“先王”。

    楚襄王听了这个故事后,很感兴趣,也想梦见神女。楚襄王令宋玉作《高唐赋》追述先王之事。

    《神女赋》:神女拒绝了楚襄王的无礼非分之想。

    当天夜里,楚襄王真的在梦中见到了神女,其美貌“上古既无,世所未见”。楚襄王就很激动,“私心独悦,乐之无量”,但是神女拒绝了楚襄王的热情,“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圣洁不可侵犯,最终离去。留下楚襄王“惆怅垂涕,求之至曙”。此即《神女赋》之内容。

    另:《神女赋》中究竟是楚襄王还是宋玉梦见了神女存在争议。因“王”与“玉”互讹。自宋代沈括起,有一种意见认为这篇序中的几个「王」,「玉」弄错了位置。

    又如:宋姚寛《西溪丛语》卷上昔楚襄王与宋玉游高唐之上,见云气之异,问宋玉,玉曰:昔先王梦游高唐与神女遇,玉为《高唐》之赋。先王,谓怀王也。宋玉是夜梦见神女,寤(醒)而白(禀告;报告)王,王令玉言其状,使为《神女赋》。后人遂云襄王梦神女,非也。古乐府诗有之,夲(古同“本”)自巫山来,无人覩容色。惟有楚怀王,曽言梦相识。李义山(商隐)亦云:“襄王枕上元无梦,莫枉阳台一片云。”今《文选》夲(古同“本”),“玉”“王”字差误。

    但无论《神女赋》中是谁梦见了神女,与神女有关系的只有“先王”一人而已。“既则神女但(只是)与怀王(先王)交御,虽见梦於襄(被襄王梦见),而未尝(未尝,即不曾)及乱也”。

    神女赋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玉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玉异之。明日,以白王。王曰:“其梦若何?”玉对曰:“晡夕之后,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目色仿佛,乍若有记:见一妇人,状甚奇异。寐而梦之,寤不自识;罔兮不乐,怅然失志。于是抚心定气,复见所梦。”王曰:“状何如也?”玉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五色并驰,不可殚形。详而视之,夺人目精。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万方。振绣衣,被袿裳,秾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嫷披服,侻薄装,沐兰泽,含若芳。性合适,宜侍旁,顺序卑,调心肠。”王曰:“若此盛矣,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近之既妖,远之有望,骨法多奇,应君之相,视之盈目,孰者克尚。私心独悦,乐之无量;交希恩疏,不可尽畅。他人莫睹,王览其状。其状峨峨,何可极言。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湿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视。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质干之实兮,志解泰而体闲。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宜高殿以广意兮,翼故纵而绰宽。动雾以徐步兮,拂声之珊珊。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奋长袖以正衽兮,立踯躅而不安。澹清静其兮,性沉详而不烦。时容与以微动兮,志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褰余而请御兮,愿尽心之。怀贞亮之清兮,卒与我兮相难。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神独亨而未结兮,魂茕茕以无端。含然诺其不分兮,扬音而哀叹!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

    于是摇佩饰,鸣玉鸾;奁衣服,敛容颜;顾女师,命太傅。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似逝未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眄,精采相授。志态横出,不可胜记。意离未绝,神心怖覆;礼不遑讫,辞不及究;愿假须臾,神女称遽。徊肠伤气,颠倒失据,黯然而暝,忽不知处。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

    美貌描写

    《神女赋》中的神女,体态娇丽,衣饰华美,天生丽质。写其外在,则“其相无双,其美无极”连毛嫱、西施这样的美女都掩面遮羞、自愧不如;绘其内心,则“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细腻传神地将一个恬静含蓄、美艳圣洁的神女刻画成形。但又只能是可远观而不可近亵,欲近不敢,欲舍不能。“回肠伤气,颠倒失据。”(胡晓明《文选讲读》)

    《神女赋》为后世神女美貌定位

    赋中描述了神女的美貌,令后来的小说中描写的神女仙子大都是以这种模式出现.

    於春秋时期还没有出现神女的形象,《庄子逍遥游》中的神女形象较为鲜明,神性也很突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位神女能超越时空,逍遥自在,是一位恬静,娴雅的美人.

    〈神女赋〉中的神女比《庄子逍遥游》进步,对神女的描写更细致,对楚王作出诱惑,突出神女的艳丽.由於〈神女赋〉最早较完整的神女的描写,对神女的形象有典范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巫山神女庙内曾保存诗碑达千余块。唐朝刘禹锡就曾悉数阅读,并对其中沈佺期、王无竞、皇甫冉和李端四人的《巫山高》评价甚高,誉为"绝唱"。遗憾的是,除周亚武保存的得克进布的诗碑,其余皆不复存在。

    得克进布的诗碑发现和面世,为过去神女庙诗碑的大量存在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是底蕴深厚的神女文化的重要组成。

    古籍记载:繁知一闻乐天(白居易)将过巫山,先于神女祠粉壁大书曰:“苏州太守真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诗。为报高唐神女道,速排云雨待清词。”白公见诗,邀知一。刘梦得(刘禹锡)礼白帝,欲留一诗于此,怯而不敢。罢郡经过,悉去诗千余首,只留四篇。沈佺期曰:“巫山高不极,合沓状奇新。闇谷疑风雨,幽崖若鬼神。月明三峡晓,潮落九江春。为问阳台客,应知入夣人。”王无兢曰:“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徘徊作行雨,婉娈逐荆王。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霁云无处所,台馆峙苍苍。”李端曰:“巫山十二峯,皆在碧虚中。回合云藏日,霏雨带风。猿声寒渡水,树色逺连空。愁向高唐去,千秋见楚宫。”皇甫冉曰:“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宋阮阅《诗话总龟》巻十六)

    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引出了历代一系列诗赋词曲的文学作品,形成了描写、咏叹神女的韵文学长廊,足见其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最早是东汉傅毅的《舞赋》,虚设楚襄王游云梦,宴饮之间,以歌舞助兴,使宋玉即舞作赋。其结构方式也刻意模仿宋玉《高唐》、《神女》二赋的写法。曹魏时曹植的《洛神赋》,序中明言:“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正文中也用“精移神骇”写迷离惝恍的幻想境界,有似梦境一般;铺叙洛神的美丽,更是继承宋玉《神女赋》的艺术技巧而有所发展。以美人比喻对理想的追求,则是承楚辞精神而来,难怪有人视之为“屈灵均之嗣声”。南朝谢跳《七夕赋》:“晒阳云于荆梦,赋洛篇于陈想。”江淹《别赋》:“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兮徒芳。”其中“瑶草”即化用巫山神女精魂化为瑶草的典故。李白《惜余春赋》:“披卫情于淇水,结楚梦于阳云。”诗词中更是大量运用巫山神女的典故以寄兴抒情。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

    ①感咏巫山神女而表现艳羡或惆怅——如南齐王、融《巫山高》:“彼美如可期,寤言纷在瞩。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梁武帝萧衍《巫山高》:“张乐阳台歌上谒,如寝如兴芳畸暖,容光既艳复还没。复还没,望不来。巫山高,心徘徊。”萧诠《巫山高》:“别有仙云起,时向梦王宫。”隋李孝贞《巫山高》:“枕席无由荐,朝云徒去来。”唐阎立本《巫山高》:“欲暮高唐行雨送,今宵定入荆王梦。荆王梦里爱秾华,枕席初开红帐遮。可怜欲晓啼猿处,说道巫山是妾家。”王勃《杂曲》诗:“若向阳台荐枕,何啻得胜朝云。”杨炯《巫峡》:“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刘希夷《巫山怀古》:“巫山幽阴地,神女艳阳年。襄王伺容色,落日望悠然。归来高唐夜,金钮焰青烟。颓想卧瑶席,梦魂何翩翩。摇落殊未已,荣华倏徂迁。”沈俭期《巫山高》:“俯眺琵琶峡,平看云雨台…何忍啼猿夜,荆王枕席开。”李白《宿巫山下》:“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皇甫冉《巫山峡》:“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李端《巫山高》:“回合云藏月,霏微雨带风。……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孟郊《巫山曲》:“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梦滴衣。”李贺《巫山高》:“楚魂寻梦风飕然,晓风飞雨生苔钱。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李群玉《云安》:“树暗荆王馆,云昏蜀客舟。瑶姬不可见,行雨在高丘。”李频《过巫峡》:“暮雨晴时少,啼猿渴下难。一闻神女去,风竹扫空坛。”陆龟蒙《巫峡》:“年年自云雨,环佩竟谁逢”……宋、元、明、清亦续作不绝。

    第二类

    ②借巫山神女讽谕女色祸国或斥子虚乌有——如魏阮籍《咏怀》之十一:“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yin。”唐陈《感遇》之廿七:“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刘禹锡《巫山神女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问来就楚襄王。”李商隐《有感》:“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又《岳阳楼》:“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人武关。”韦庄《谒巫山庙》:“朝朝暮暮阳台下,为雨为云梦国亡。”袁郊《云》诗:“荒yin却入阳台梦,惑乱怀襄父子心。”宋陆游《三峡歌》之二:“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

    第三类

    ③借神女故事寄托男女爱情或身世政治——如南梁萧绎《古意》:“妾在成都县,愿作高唐云。”唐骆宾王《忆蜀地佳人》:“莫怪尝有千行泪,只为阳台一段云。”李白《寄远》:“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又《捣衣篇》:“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片云。”刘禹锡《和乐天题真娘墓》:“吴王娇女坟相近,一片行云应往来。”李商隐《重过圣女祠》:“一春梦雨常飘瓦,尽灵风不满旗。”李群玉《赠人》:“曾留宋玉汨衣裳,意得巫山梦里香。”宋柳永《倾杯》词:“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贺铸《鸳鸯语》词:“行云行雨,非花非雾,为谁来为谁还去。”辛弃疾《水龙吟爱李延年歌淳于髡语合为词……》:“看行云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下,襄王侧。”金元好问《芳华怨》:“一片朝云不成雨,被风吹去落谁家”这类用典比兴最多,不赘举。

    第四类

    ④借神女故事感叹繁荣人事皆空——如唐张九龄《巫山高》:“神女去已久,白云空冥冥。惟有巴猿啸,哀音不可听。”宋晏殊《寓意》诗:“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往西东。”黄庭坚《减字木兰花》词:“襄王梦里,草绿烟深何处是;宋玉台头,暮雨朝云几许愁飞花漫漫,不管羁人肠欲断。春水茫茫,要渡南陵更断肠。”元马致远[四块玉巫山庙]散曲:“暮雨迎,朝云送。暮雨朝云去无踪,襄王漫说阳台梦。云来也是空,雨来也是空,怎握十二峰。”

    传说

    此外,当代巫山地区还流行着神女的民间传说。如巫山镇居民朱奉天讲“神女斩孽龙”,说巫山有十二条孽龙兴妖作怪,致使洪水泛滥,房屋倒塌。瑶姬等十二仙女斗孽龙,斩之为数段,其,尸骨落下,化奇峰堵住了江水的泛滥。这是承宋人马永卿诗而来,渊源较远。又巫山培石乡船工谭成玉讲的“神女娘娘”,是女娲娘娘的女儿,来到人间疏通九川,她那匹形如狮子的钻山驹,钻通了瞿塘峡、错开峡和大峡(巫峡)。为了纪念她恩泽万民的恩德,人们就在巫峡修了三座神庙:江东嘴一座,青石一座,培石一座。另外巫山石碑乡青石镇渡工王祖贵讲的“神女与仙鹤”,说神女一非常喜欢天上那些动物,特别是瑶池那些仙鹤。那些仙鹤经常将偷听到的王母娘娘的话转告神女。后来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就用一箩哑谷喂这群仙鹤,从此仙鹤变哑不能说话,只是叫着“谷一卡!谷一卡”的声音。神女非常难过,带着它们和十一个姐妹来到巫山,让仙鹤们生活在“聚鹤峰”上,从此巫峡才有了仙鹤。

    这些民间传说都赋予神女美丽善良、造福于民的性格,从而丰富了神女的人性内涵。

    纵观巫山神女传说的发展演变,我们不难发现:那披着云霞羽衣,伫立在朝云暮雨、迷离惝恍的巫山十二峰中的神女,是我国漫长封建社会那无爱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一片甘霖,滋润着我们这古老民族在礼教现实的干旱中那干渴的心;她那明媚靓丽、脍炙人口的动人形象,宛如那漫漫长夜中一颗璀璨的晨星,昭示着真善美人性复归的黎明。